將底部裝了晶片的垃圾桶放在指定位置,上方攝像頭拍照上傳雲端、下面重量感應器精準稱重,短短三秒,一份包含戶主信息、AI識別結果的桶內垃圾「體檢表」就出現在車載屏幕上……近日,在紹興市柯橋區楊汛橋街道竹園童村,正用智能垃圾車挨家挨戶收集廚餘垃圾的王阿四笑著告訴記者:「我的包幹區有118戶人家,以前收一圈要5小時,現在只需3小時,高科技真是好。」
據介紹,竹園童村共有460多戶本地居民和2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用智能代替人工,是該村破解垃圾分類落實難、管理難的一個新招式。「沒有這個車子前,我們都是人工翻檢村民的垃圾桶。」在該村垃圾分類一站式服務中心,垃圾督導員周妹華給記者翻看以前的照片,「收集員弄得一身臭味不說,發現分類錯誤的情況,也難以保存相應的證據。」
在住戶集中的村內美麗鄉村示範區,竹園童村建造了佔地4平方米的智能垃圾分類亭。當周妹華拿著一些塑料垃圾走進分類亭時,配了紅外線感應器的垃圾桶會自動打開。垃圾被投入垃圾桶後,電子屏將對分類情況進行評價。
「這些數據將匯聚到後臺,成為我們考核的依據。」周妹華說,如果垃圾投放準確,每戶每天可積累一分。根據月度積分的高低,後臺將給予每戶人家紅、綠、黃3種垃圾分類榮譽碼。「這些積分還可兌換日常用品,一個積分相當於一元錢。現在村民的垃圾分類積極性都很高。」周妹華說。
據介紹,自智能化垃圾分類模式開啟後,短短2個月時間,竹園童村的垃圾分類合格率就從40%上升到86%,周邊村子紛紛前來取經。目前,楊汛橋街道正謀劃建立全域垃圾分類智能化系統,實現各村垃圾分類情況一圖查詢、一網督辦。
【來源:柯橋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