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麻
天麻又名赤箭、離母、鬼督郵、神草、獨搖芝、赤箭脂、定風草、合離草、獨搖、自動草、水洋芋。《本草綱目》記載,「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用於治療頭痛、頭暈目眩者尤宜,近年研究發現它還有增智、健腦、延緩衰老的作用,對老年性痴呆症有一定療效。
身體周刊記者 肖茜穎
11月末,距離大方縣城40分鐘車程的星宿鄉,冬麻該收了。
早晨8點剛過,雲峰村村民王萬軍和提著鐵鏟背著竹筐的村民一起上山了。雖是初冬時節,山上的綠意仍未褪盡。11月以來,冬麻進入採收季節,王萬軍的打算是在明年1月以前採完並播下種,之後就要過年了。
冬麻,也就是冬天收穫的天麻,這味中藥收穫分兩季,冬至以前稱為「冬麻」,立夏以前喚作「春麻」。長在地下的天麻,一生離不開一種叫蜜環菌的真菌供給養分,而蜜環菌則需要寄生在新鮮枝木中不間斷地攝取營養,故對於天麻而言,山間林中乃是生長的天堂。
外形似箭頭的天麻,又稱為「赤箭」,白居易《齋居》有詩句,「黃芪數匙粥,赤箭一甌湯」,可見唐人已用天麻煲湯養生,今人的餐桌上,天麻還被用來泡酒或燉雞煮鴿,最宜治療頭痛、頭暈目眩等症。
作為名貴藥材,天麻似乎也逃不過這樣的命運,野生天麻在被瘋狂採挖後資源逐漸稀少,上世紀50年代,人們已開始嘗試人工培育天麻,或是田間種植,或是林下培養。
「如今田間培育較少,大多採用林下,因為後者的種植狀態更接近野生天麻的生活環境,整個過程不用施肥,人工介入少,天麻品質較好。」貴州大方縣九龍天麻有限公司總經理文平說。
「中國天麻看貴州,貴州天麻看大方」。雲貴天麻赫赫有名,而在冬季,黔西北的冬麻成為進補佳品,趕在冬補的前頭,我們前往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尋找最好的天麻。
大方縣城四面環山,和中國很多地級縣一樣,路面連綿起伏,在此處開車閒逛,不停地上坡下坡。當我們問起最近的超市在哪兒,當地人索性只答,「往上走就到了。」
山中林下挖天麻
39歲的王萬軍,常年為山間林下的天麻奔波忙碌,並未發福,板寸頭顯得整個人挺精幹,大眼睛笑起來格外有親和力。他和姐弟幾人經營著一個600多畝的天麻種植基地。這個由6戶家庭組成的農業合作社,每年能帶來七八十萬元的收入,刨去近18萬元的人工、水電、材料、運輸等費用,利潤還算不錯。
王家的採挖隊伍中2男5女,包括王萬軍大姐和僱來的人。「男的力氣大,100元/天,女的60元/天,有時候一天要僱傭十幾個人上山幫忙。」王萬軍說。
到了半山腰,7人各自散開。雲峰村村民劉國英和丈夫都來幫忙收天麻,掙點工錢。年過半百的劉國英發緣已白,但渾身散發著結實的勁道。她將竹筐放在一邊,找了一處,用鏟子狠狠刨開泥地,土塊四濺,繼續往下深入,力道溫柔起來。「如果鏟子碰傷了天麻,塊莖破損或者斷成兩截,就賣不出好價錢了。」王萬軍說。
他定下的工錢,是按天給,而不是按工分計,「現在這種算錢方式,農民上工時可能會偷懶,但總比為了多挖多掙錢,將天麻挖壞了好。」
第一個坑中,劉國英找到的成熟天麻並不多,只有五六個,個頭也多如手指粗細,她把天麻扔進了身旁的竹筐中,同時採出的天麻種子另外歸類。接著,把出土的木材整齊壘在一邊,方便之後播種時再次埋入。
挖一個坑大約需要15分鐘。接著開挖的第二個坑,帶給她不小的驚喜,天麻又胖又圓,品質不錯。
王萬軍的天麻種植基地所處烏蒙山區,海拔1800米,氣候十分利於中藥材的種植和生長。「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又陰又溼的環境很合天麻的喜好,種植地還得是斜坡,避免天麻被聚集的雨水泡爛。「這座山坡半陰半陽,比全陰坡或全陽坡都要好,天麻的生長要達到一定溫度和一定溼度。」王萬軍說。
播種與採收同步
這個時節,是冬麻的採收季,同樣也是播種季。
說話間,不遠處爆出一聲轟塌巨響,聞聲望去,原來是在卸木材。隊伍中的兩名男性負責用竹筐運木上山。他們朝前低下腦袋,負重的背脊猛力彎曲,重力和慣性作用下,新鮮的木頭一股腦兒被倒出。
天麻種植,木頭非常關鍵,它是蜜環菌的養料。養肥了蜜環菌,食真菌的天麻自然長得飽滿結實,量多個大。
「用了兩年的木頭要換了,因為蜜環菌差不多把它吃空了,就不利於真菌生長了。」王萬軍挑出一塊腐爛發黑的木頭,指著表面一根根比髮絲略粗的黑線,「這個是蜜環菌。」他憑著樹枝橫斷面的紋理、稀鬆度便能辨別木塊的使用時間有沒有超過兩年。
樹木的取材也來源於整座大山,慄樹、青槓等都是合適的材料。王萬軍的妻子楊麗瓊說,「每年都上山採野板慄,生的就吃上了,多得吃不完。我們這裡還有野生獼猴桃和野菜,想吃什麼上山採點就行了。」
我們在山上看冬麻採收時,總聞到陣陣清香,不由好奇。王萬軍熟悉地一指,「木姜樹,我們的辣椒蘸水(貴州特色調味品)就用它的果子做的。」
大山裡豐富的資源激發了村民的生活靈感和烹飪想像,用木材養天麻,腐化後為其他植物供養,重複循環著。
挖坑擺木播種
當天麻裝滿了竹筐後,農民開始原地播種了。
首先要開箱,即挖坑,一般坑深30釐米。王萬軍指揮幾個女人開挖幾條長箱,每條大約長20米,寬五六十釐米。挖出的泥土被堆在兩邊,王萬軍在旁邊配合,用鋤頭削去橫生的枝丫或是砍去礙事的爛樹根。作為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要操心的還有很多,每天都要上附近幾座山走走看看,地裡的天麻渴不渴,有沒有牛羊踩踏,收成播種進度安排……
挖好坑後,便是在坑裡擺木頭。「新鮮的木材要和已經染菌的木塊間隔放,這樣能保證讓蜜環菌長上去。」王萬軍說。擺木有些像鐵路上的木枕,但木塊必須擺得緊密,蹲在地上幹活的女人們動作利索,一會工夫,一條條木塊在她們身後延長開去,整整齊齊,密密麻麻。
這時人在木頭上走,問題不大,但播下麻種後,就不宜走動了,因為踩踏不利於天麻的生長。女人們從大麻袋中拿出揀好的麻種,在木塊前後左右各放一個。「放的種子太多,營養管不過來。」王萬軍說。
最後,是蓋土的程序。女人們把堆在坑旁的土重新填入坑中,這其中也有講究,泥須填滿木頭狹窄細小的縫隙,這樣更有利於蜜環菌的生長。坑填平後,王萬軍撿起枯枝爛葉,細心地蓋在土上。
地下的麻種再想見陽光,那就等來年冬天了。
這種用麻種培育的方法被稱為無性繁殖,優點是方便,但最多培植三代就必須轉用有性繁殖了。因為無性繁殖會讓天麻的品質下降。
有性繁殖的流程相對複雜,必須等到春暖花開才行。
到了春天,農民們會取些優質的天麻,移入盆中培育,等它出杆開花,提取花粉,再將花粉和萌發菌充分攪拌後,埋入土中進行野外育種。有性繁殖長出的天麻需要更長的時間,大概一年半,雖然費事但第一代天麻往往品質優異。
機械烘乾加工
山中斜度是天麻喜歡的生長環境,但這卻給農民的採收播種帶來不便。轉眼就過了中午12點。劉國英說,通常他們早上8點上工,做到中午12點,下午2點再過來,持續到晚上6點。王萬軍和7個幫工陸續下山回家吃飯。
他的家設施簡單隨意,主臥室中,單人床前的櫥柜上擺放著一臺老式電視機,窗戶上掛著兩大串當地特有的尖椒,紅豔豔的樣子甚是喜人。窗前一臺桌子樣的迴風爐,是貴州常見的取暖加熱設備,臺面下圓柱形的設備內燒著煤,另有一根細長的管道穿過屋牆,排放廢氣。
妻子楊麗瓊已經在迴風爐上做好了午飯,酸菜鍋裡放了丈夫剛從山上採的野菌,辣炒土豆絲,木桶蒸飯。兩個人圍著爐子吃起來。山裡陰冷,王萬軍正好乘著這個間隙烤火去去溼氣。
飯後,王萬軍又忙了起來。每天從山裡收下一批又一批的天麻,泡、洗、煮、烘,四道程序刻不容緩,而在王家,加工程序大多靠機械,王萬軍自豪地認為,自己的設備不比縣城天麻加工廠的差。
一般的農戶將新鮮天麻浸泡後,在盆中逐個清洗,去除了表面的泥土就算完成了第一道粗加工,但往往清洗不徹底就會影響後續的定色,天麻的呈色就會不均勻。王萬軍採用高壓水槍清洗天麻,省力而高效。
屋外,浸泡過夜的天麻被倒入篩子,王萬軍的二弟細心地用高壓水槍衝洗,「一次二三十個,不然衝不乾淨。天麻泡在水裡主要是為了洗起來方便。」
一旁,他們的親叔叔周遠明用柴火生起了爐子,燒著一大鍋沸水。天麻洗淨後還要加熱熬煮。王家二弟說,一般煮到三四成熟,放在太陽底下看著有些半透明就差不多了。
在這裡,處理天麻的最後一道步驟是烘乾,雖然不少中醫質疑烘乾的中草藥不如曬乾的療效好,但在大方縣,天麻烘乾已是常事。
王萬軍說,以前烘乾天麻要用爐子小心翼翼地烘,為了改進流程,他特地從河北一家公司購置一個烘烤機,足有一人多高,共分五層,每一層都密密仄仄擺放著天麻,已進入脫水程序。「裡面放了1000斤,最後取出來大概200斤吧。」他計算著。
脫水還分兩個步驟,第一步要高溫定色。60 ~70 加熱一個小時,天麻就此定色,最自然的類似薑黃色,當然也可能因為擺放位置或溫度關係,少部分塊莖渾身呈現灰黑色。「這樣就不能賣出好價錢了,不過藥廠可以拿去磨成粉末,不管怎樣,整個過程不應該為了品相而漂白或添加硫磺。」王萬軍說。第二步則是恆溫揮發水分,40 ~50 恆溫加熱3-4天,天麻就成幹品了。
午後,陽光明媚,王萬軍和家人便乾脆取出烘箱中的天麻,曝曬在架子上和水泥地上,「太陽這麼好,不曬可惜了,還能省電。」他笑著。
看著這些半乾的成品,他仍舊忙活著,把個頭差不多的歸在一起,偶爾挑出幾個有些煙火色的,拿到水龍頭下用牙刷洗刷,直到一切都令他滿意。
他估計,今年氣溫高,乾旱,產量會減少,600畝地收成能加工成三四噸貨,「不過量少了,價格會高一點嘛。」
下轉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