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爵位最高的八大諸侯國,為何沒一個笑到最後?原因大揭秘

2020-12-17 騰訊網

周朝建立之初,為了犒賞那些跟隨自己打江山的功臣,於是採取了分封諸侯的國策,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公、侯、伯、子、男。

不過有意思的是,後來的春秋五霸以及戰國七雄,其當初的爵位其實都不是很高,比如齊桓公和秦穆公,別看帶個「公」字,可這只是對他們的尊稱,齊國其實只是侯爵,而秦國更是只有伯爵,至於楚莊王的楚國更可憐,僅僅只是個子爵。

那當初被封為最高爵位「公爵」的國家都有哪些呢?其實真不多,僅僅只有八個而已,他們分別是:焦國,祝國,薊國,陳國,杞國,宋國,虞國,西虢國。

為何會是這八個國家獨享此待遇呢?因為他們的首任君主跟周王室有著血緣關係。當初分封時,周王朝就打算依靠這層關係來讓他們保護自己,所以給他們的封地都是土地最肥沃的,富庶程度都是數一數二的,最重要的都是在首都附近,便於保衛王室。

剛分封完一段時間裡,確實挺好的,幾位公爵憑藉著富庶的土地,很快就成了強大的諸侯。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好像變得不是那麼回事兒了。

中原富庶不假,可分封的諸侯國也多啊,隨著國力的提升,公爵們開始有了往外擴張的野心,可這一眼望去,四周都已經被人佔了,其中不乏還有跟自己同級別的存在,咋打?土地無法擴張,就註定成為不了超級大國。

跟這群土豪相比,秦國、楚國、齊國、晉國等爵位就低很多了,自然分封的地區也就較為偏遠了,他們的土地雖說不肥沃,但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當初秦國打算往東擴張,去到肥沃的中原分一杯羹,結果被自己東邊同樣強大的晉國給攔了下來。在吃了幾次虧之後咋辦呢?立馬掉頭往西,不但拿下了川蜀之地,同時還驅逐了西戎,為日後的霸主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樣的還有晉國,他們在發現中原的諸侯國不好惹之後,也是立馬調轉槍頭向戎狄等外族擴張去了,順帶還吞併了周邊的十幾個小國。待其發展壯大之後,又調了個頭,來了個假道滅虢,一口氣吞併了虞、虢兩大公爵的封土。

楚國和齊國也是一樣的,一個佔據南方,一個佔據東方,都是直接避開了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往其他方向發展了。

有道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原本偏遠地區的小諸侯國通過向外擴張逐步壯大了自己,於是開始對守著中原沃土的高爵位諸侯國開始虎視眈眈起來,於是乎,到了戰國時期,最初分封的八大公爵國只剩下了一個宋國。

但可惜的是,宋國依舊也沒能堅持下來,最後也還是被齊國給滅了。

這就要牽扯到第二個問題了。

當初的宋國憑藉著優秀的先天條件,迅速成為了周邊諸侯中的大國,春秋時期的宋襄公曾四次伐齊,戰國時期的宋康公更是連續擊敗了七雄中的齊國、魏國和楚國,奪取了大片的土地。

可為何最後還是失敗了呢?因為地勢的問題,中原地勢太過於平坦了,根本無險可守。

我們之前是從經濟的角度來分析的,平原地區確實有著很大的優勢,可換做從軍事角度來分析的話,那平原地區的劣勢就一覽無遺了。宋康公曾大敗齊、楚、魏等強國不假,可人家有重重險關可守,一旦找到機會就能隨時奪回失去的土地。

可對於身處平原地區的宋國來說,根本就無險可守,最終宋國在他們三家的聯合之下滅亡,近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三家瓜分殆盡。

與宋國有同樣經歷的還有七雄中的魏國。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坐擁了繁華富庶之地,魏武卒也是名震天下的虎狼之師,可結果卻是被困在中原,要想擴張就必須要與他國開戰,但平原地區無險可守,國力在連綿不斷的戰火中一點點被消耗殆盡,最終不復曾經的輝煌。

而反觀秦國,佔據了函谷關之險,雖多次與六國大戰,但憑藉這一有利條件卻能確保國土不失,經過一代代的積蓄,最終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所以看到這裡,諸位知道為何是低爵位的諸侯國笑到最後了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直到秦國西出函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強大諸侯的實際爵位其實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國家反而在後世的爭霸中只能任人攻伐。贏在起跑線上的公爵諸侯國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天子、公、侯、伯、子、男。
  • 西周分封后,為何公爵諸侯國相繼被滅,低爵位的反而稱霸天下呢?
    但如何牢固控制剛剛徵服方的大片領土,成了周武王姬發麵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對於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國,在爵位上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等級。 其中,就公爵諸侯國來說,無疑是高爵位的,至於伯爵、子爵、男爵的諸侯國,則是低爵位的。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春秋戰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眾所周知,在周朝時期為了更好地統治各地而實行分封制,當時周天子將王室貴族、功臣以及貴族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而諸侯的爵位是有輕重、高低之分的,其中在眾諸侯王中只有許國是最低等的男爵國。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許國作為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因為實力不濟又位處中原要地而被到處被欺負直到覆滅。
  • 周朝實行分封制後,為何爵位低的越來越強,爵位高的卻大多消亡呢
    反倒是那些分封等級比較低的諸侯國發展得快,到後期更是強盛不已。這種現象令人詫異,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圖片來源於網絡:周朝分封制眾所周知,周朝曾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分封,一次是周武王滅掉商朝,創建周朝之後進行的分封。還有一次是周公東徵凱旋而歸時進行分封。
  • 西周時期,哪些諸侯國的地位最高?他們的下場是哪樣?
    周天子分封諸侯國,是依照「公、侯、伯、子、男」的位份來分等級的,在所有諸侯國當中,爵位最高的就是明教「公爵」的了。說到底,西周時期的諸侯國有多少公爵呢?分別是哪些呢?為什麼能被稱為諸侯國呢?他們又有怎樣的影響呢?他們的下場又是怎樣的呢?對於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西周最高爵位諸侯,幾百年被視為另類,春秋時期卻一度稱霸
    有個諸侯國,儘管是最高爵位,幾百年間被視為另類,史書沒有記載,春秋後期,一度稱霸。周代分封諸侯五等爵,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左傳》記載:「王及公、侯、伯、子、男、甸、採、衛、大夫各居其列。公爵是最高爵位,分封了黃帝,炎帝,堯,舜,夏朝和商朝的後裔。此外周天子的宗室也分封了兩個公爵國,虞國和虢國。
  • 春秋五霸中,為何齊桓、晉文都是公爵,而楚莊王卻是王爵呢?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為何其他國家都只能是公爵,而楚國是王爵呢?
  •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中,為何沒有一個是西周的公爵諸侯國?
    而被封下去的那些國家,其實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不管國家是大是小,只不過他們每個國君的爵位之間是不一樣的,就好像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這些爵位,是分高低的。至於那些被分封下去的對象,我們都知道,基本上就是皇室的宗親,或者是有名的功臣,再者就是一些古代的先賢后代。
  • 春秋時期的霸主都以「公」相稱,為何楚國卻敢稱直接「王」?
    所謂分封制的秩序,也就是當初周天子大分諸侯時的格局,周武王推翻商朝之後,大肆分封諸侯國71個,然而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遠不止於此,周公攝政的時候還不斷增加數量,再加上很早以前就存在的諸侯國,可以肯定西周初年的諸侯國不下一百個。這麼多的諸侯,身份地位也是不一樣的,於是就有了爵位制度,從高到低分別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消滅,領土卻被齊國佔據!
    在春秋初期,莒國一度強盛,成為一個中等諸侯國。但是,在大部分時期,莒國都只能稱之為一個小國。戰國初期,莒國被楚國消滅,不過,其領土卻被齊國佔據。正是以莒國所在的莒城作為基礎上,齊國在樂毅伐齊後成功復國。
  •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君主都稱「公」,唯獨楚國稱「王」?
    西周之後是春秋,春秋時期,諸侯割據,表面上依然是付屬於皇室,但已經各自為政,各諸侯雖有異心,但諡號依然是公,唯獨楚王特殊,諡號為王,楚王為何如此特殊?武王姬發,滅了商紂王后,分封姬室皇族與有功之臣,分封爵位也有區別,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其中公是最高級,是諸侯國一國之首,因此之後的齊國姜子牙,因姜子牙功勞過高,被封為齊侯,諡號齊太公。魯國國君周公旦,雖然爵位只是侯爵,但後世也稱他為公。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一、姬姓諸侯國的封地大多數都在中原,發展潛力有限西周剛剛建立之時,因為各路諸侯的勢力依舊龐大,周王室一家也無法將他們全部吞併,因此為了穩定時局,周王室就施行了分封制,對那些滅商諸侯進行分封。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爵位如何,你知道多少?
    戰國七雄我們都知道,秦、齊、韓、趙、魏、燕、楚,雖然他們都是獨立的諸侯國,但有個名義上的周天子,而這些國家的爵位等級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在等級深嚴的古代這些國家其實地位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戰國七雄的等級。
  • 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明朝的情況也是如此,而像徐達和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是開國六大國公,可以說明朝時古代對於王爵控制最嚴格的王朝,拋開南明不談,無論功臣多麼大的功勞,最高也只能冊封國公爵位,而王爵只能是去世後追贈而已,也就是說這是古代的常規操作,不過這份常規操作並不是僅僅指的是武將,其實也包含文臣,所以文官理論上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公爵。
  • 古代爵位,某某公,某某候都有聽說,為何被賜子爵或者男爵很少見
    中國古代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體現的是一種封建等級制度,封爵制度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中有相當大的發展變化。起源於商代,成型於西周,後經過歷朝歷代都有所調整變化。侯爵諸侯國主要分封周武王的同母兄弟-魯候周公姬旦,管候姬叔鮮,蔡候姬叔度,衛候姬康叔,滕候姬叔繡。為表彰姜太公滅商大功,姜太公大兒子封為齊候,二兒子封為紀候。後來,周成王封弟弟姬叔虞為晉候。這佔當時分封諸侯國的絕大多數。伯爵諸侯國主要分封周武王的異母兄弟-曹候姬叔振鐸,成伯姬叔武,霍伯姬叔處。
  • 秦始皇滅六國後,並未實現一統,還有一個諸侯國隱忍偷生
    這個國家就是衛國,在春秋初期衛國還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比當時的秦國封地還要大,在周幽王被西戎殺了之後,第一個趕來的屬國就是衛國,當時的衛國兵強馬壯,不僅跟趕來的其他勤王諸侯一起趕走了西戎,還迎接周平王去了洛陽成立了東周。
  •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王、公都有什麼命名規則?都有何規律?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王、公這些都是周朝的爵位,周朝的爵位共分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當然王爵在春秋戰國之前只有周王可以用,其他的諸侯國身份最高的也就是公爵,所以這些王、公本身就沒有什麼命名的規則,比如周王冊封宋襄公為公爵,那麼他就可以叫宋襄公,反之如果周王冊封宋襄公為伯爵,那他就只能叫宋襄伯
  • 悲催的宋國:春秋那麼多諸侯國,為何被黑的總是宋國人?
    在《韓非子》中,有兩則是關於宋人的,一個是「重帶自束」中,宋人望文生義,為自己捆了兩重腰帶;另一個是「守株待兔」的農夫;《孟子》中,記載了「揠苗助長」的宋人農夫;《戰國策》中,「宋人名母」,學成歸來直呼其母名諱,還振振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