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2020-12-16 舊事新觀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而追溯到更早的春秋時期也是如此,秦國也同樣受到了晉國的壓制。而看不起秦國的情況,更是一直延續到了戰國晚期的時候。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看不起秦國?

首先,各諸侯國紛紛看不起秦國,實際上同秦國的出身,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秦國的建立可以有很大的機緣巧合的因素。這是因為,秦國君主的先祖並不具備顯赫的身份,而是給周天子養馬的存在,最開始僅是王室的附庸。而秦國的發跡,則在於周幽王時期,當時秦公因為有功,秦國這次一步步的壯大了起來。可是,這樣的情況下,在宗法等級制度的影響下,自然而然的會受到歧視。

因為,縱觀天下諸侯,諸如燕國、魯國這樣的諸侯國,本身便屬於周王室宗室,自然會鄙夷給天子養馬出身的秦國。而別的諸侯國也是如此,因為諸侯一直以來都分三六九等,諸如齊國這樣功臣之後,所敕封的諸侯,自然而然的也就鄙夷秦國這樣出身的諸侯。由此可見,在宗法等級制度的影響下,列國對於秦國來說,一直都存在著很大的偏見。尤其是一等、二等諸侯,更是對秦國嗤之以鼻。因為,各國的出身相較於秦國的出身,在那個時代要高上許多。

當然,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一直看不起秦國,並視秦國為蠻夷,不僅在於秦國的出身,同秦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秦國所處的地域,可以說是完全遠離中原文化圈,地處一隅成為了秦國真實的寫照。以至於,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秦國都成為了列國眼中落後的一個代表。秦國所佔據的西部地區,最早的時候實際上是周王室的所直接管轄的地域,但是自幽王亂國之後,這片土地則完全演變成為了遍地戎狄不毛之地,這使得列國對於秦國的印象,更進一步惡劣了起來。

由此可見,在東周時期,中原諸侯國對於西部戎狄的刻板印象,可以說是完全強加到了秦國的身上。這樣的情況下,使得秦國一直以來都受到中原諸侯國的鄙夷,並且因為常年同戎狄作戰的原因,秦人十分好戰,這無疑在間接夯實了列國對於秦國的印象。以至於,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戰國末年,雖然列國不敢得罪秦國,但實際上依然視秦國為蠻夷,不懂華夏禮節。

其次,列國看不上秦國,同秦國在春秋晚期至戰國初年的內亂、窮困也有著很大的關係。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秦國內部可以說是十分混亂。並且,到了戰國初年的時候,因為受到魏國的壓制,使得秦國近乎失去了同列國之間的聯繫,這進一步的加劇了秦國的落後。而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系,秦國貧窮、落後的印象更是深入人心。

歷史就是這樣,正是這個被諸侯視為蠻夷的秦國,最後完成了滅亡六國的大業,這可以說是中原諸侯國始料不及的。或許也正是這份來自於列國的鄙夷,成為了秦國奮進的歷史起點。以至於,最終秦國橫掃六合,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楚國算是西周的老牌諸侯國了,可是他因為不受寵,也不是姬姓,所以一開始分封的地方是當時的南方。當時的南方和現在可不一樣,當時的南方可是未開化的地方,用通俗點的話來講,就是莽荒之地,因此,當時的楚國也被戲稱為「南蠻」,和秦國的「西戎」並列。可是,到了春戰國時期,楚國又怎麼樣了呢?
  • 作為春秋戰國最年輕的諸侯國,秦國憑什麼能拒抗六國完成統一?
    秦國在東周之前還只是以士大夫的身份在西方(相對於山東六國)養馬的官,只因在犬戎滅東周,周平王西遷中出了力才被封為諸侯國。也就是說秦國的誕生和春秋開始是在一個時間的。但是在大國林立的背景下為什麼這個在戰國七雄中建國最晚的秦國何以拒抗六國,統一中國?
  • 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最終全都被秦國打敗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滅亡,至此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據史書記載,在這一時期總共誕生了109個諸侯國,社會環境非常複雜多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期,卻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非常活躍的時代。
  • 秦國在西周時期只是一個小小的附屬國?連最小的諸侯國都比不上
    我們都知道秦國的強大,不過秦國的發跡是從春秋時期才開始的。在那之前,秦是一個連諸侯國都稱不上的附屬國而已。與馬結緣的大秦秦人與馬有著說不出的緣分。秦人的祖先費昌曾經為商湯駕車打敗了夏桀,立下不小的功勞。嬴姓在商朝也成為了了聲明顯赫的一族。到了周朝,造父為周王駕車,平定了徐偃王之亂。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宋國士兵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權臣篡位,也不準確。戰國時期,確實極少出現權臣篡權行為。但是春秋時期,卻曾經出現過權臣篡權行為。講到春秋時期的篡權行為,我們一定會想到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非常典型的權臣篡權行為。田氏經過數代努力,最終成功地篡權,取代了原來的姜氏齊國。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是怎樣實施變法的?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變法。新的國家賦稅制度和法律條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其中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和商鞅在秦國變法。變法運動先後進行了100多年,新的封建制度最終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雖然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的絕對主角,但是,在戰國時期,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卻遠遠不止這七個。比如大家熟悉的衛國,就堅持到了秦朝建立後才正式滅亡。
  •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到大梁?是因為害怕秦國嗎?
    再看看其他國家就更清楚了,趙國國都由耿遷往中牟,又遷往邯鄲,目的在於滅中山國後來抗擊齊國和燕國;韓國國都由平陽遷往陽翟,又遷往新鄭,目的在於包圍汝穎以抑制楚國和魏國。由此來看,諸侯國遷都當然不以遠避秦國為主要目的。我們先來說說魏國遷都大梁為什麼不是因為害怕秦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就因為打著這樣的大旗,才能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和諸侯國們的擁護,也就能夠最大程度地為自身謀私利,所以但凡大的諸侯國,都有一個霸主的夢想,春秋時期的爭霸戰是很激烈的,而最先爭霸成功的正是齊桓公。齊桓公身邊有管仲輔佐,有如神助,在春秋初期各諸侯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九合諸侯」,成為最早的霸主。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大秦賦》以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為歷史背景,不論在時間、地點、人物還是故事情節上都非常接近史實。《大秦賦》以秦趙「邯鄲之戰」為切入點,藉以引出本劇的主要人物呂不韋、趙姬、嬴政以及嫪毐,因此,要想更好地觀賞這部大劇,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知識和它們的興衰成敗。
  • 戰國時期人才眾多,為何沒人投靠周天子?原因並不複雜!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和三國時期一樣,都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並且,在戰國時期,人才的流動也是比較頻繁的,比如吳起先在魯國為將,後來又相繼投奔魏國和楚國。再比如商鞅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結果在秦國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得以開啟了「商鞅變法」。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韓國國勢最強是韓釐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
  • 春秋時爵位最高的八大諸侯國,為何沒一個笑到最後?原因大揭秘
    不過有意思的是,後來的春秋五霸以及戰國七雄,其當初的爵位其實都不是很高,比如齊桓公和秦穆公,別看帶個「公」字,可這只是對他們的尊稱,齊國其實只是侯爵,而秦國更是只有伯爵,至於楚莊王的楚國更可憐,僅僅只是個子爵。
  • 戰國七雄實力排行榜:秦國一直都是第一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就第一階段,也即戰國初期時,魏國在綜合實力上力壓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韓國、趙國等六個諸侯國。對於戰國初期的魏國,率先進行了變法,加上繼承了晉國的衣缽,並且擁有吳起等文臣武將,所以在實力上可謂力壓群雄。彼時,秦國被魏國多次擊敗,而且丟失了河西之地等疆域。至於楚國、齊國等大國,在當時也經常敗在魏國的手中。在戰國初期,魏國實力排第一,楚國、齊國次之,秦國再次之。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直到秦國西出函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強大諸侯的實際爵位其實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國家反而在後世的爭霸中只能任人攻伐。贏在起跑線上的公爵諸侯國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天子、公、侯、伯、子、男。
  • 春秋戰國時的六大城市:有你的家鄉嗎?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展開爭霸戰爭和兼併戰爭,促使弱小的諸侯國不斷消亡。在此基礎上,各個大諸侯國的都城人口日益集中,成為當時較大的城市。對此,在筆者看來,就以下六個城市,可以稱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