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人才眾多,為何沒人投靠周天子?原因並不複雜!

2020-12-16 情懷與歷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和三國時期一樣,都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並且,在戰國時期,人才的流動也是比較頻繁的,比如吳起先在魯國為將,後來又相繼投奔魏國和楚國。再比如商鞅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結果在秦國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得以開啟了「商鞅變法」。至於張儀、蘇秦、公孫衍等縱橫家,更是往來於戰國七雄之間,縱橫捭闔,攪弄風雲。

不過,雖然戰國時期的人才眾多,但是,這些人才卻幾乎沒有為周天子效力的情況。在戰國時期,東周王室可謂日漸衰落,先是在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時無能為力,更是在徐州相王、五國相王后徹底失去了天子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人才眾多,為何沒人投靠周天子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基於以下幾個原因,戰國時期的人才幾乎沒有投靠周王室。一方面,周王室實力弱小,沒有發展的前景,從而難以吸引這些人才。自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周王室的實力就開始走向下坡路。在春秋時期,連鄭國這樣的小國都敢和周王室相抗衡,這讓後者的衰落暴露無遺。當然,在春秋時期,不管是齊桓公,還是晉文公,名義上都會打著周王室的旗號來稱霸,也即明面上還是尊重周天子的權威。

但是,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時,周天子不僅不敢討伐這些違背宗法制、分封制的行為,更選擇冊封魏國、韓國、趙國、齊國為諸侯,這讓周王室的權威幾乎是蕩然無存。在此背景下,周王室的疆域更是遭到了戰國七雄的蠶食,也即其整體實力,已經和魯國、衛國、鄭國等小國差不多了。在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顯然和戰國七雄存在較大的差距。

於是,我們看到,呂不韋、商鞅、吳起這三位戰國時期的人才,都是衛國人,可是這三人都沒有為衛國效力,這裡面既有衛國君主不會重用人才的緣故,也和他們不看好衛國存在直接的關係。同樣的道理,在戰國時期,周王室所在的疆域和衛國一樣,不僅城池有限,而且處在魏國、韓國、趙國、齊國等大國的包圍之下,可謂地處四戰之地。因此,即便是呂不韋、商鞅、吳起等人才選擇投奔周天子,也很難獲得較大的建樹,這是由周王室的客觀實力所決定的。

進一步來說,即便是戰國七雄中,弱小的韓國對於人才的吸引力,自然遠遠不如魏國、秦國、齊國等大國。比如孫臏在魏國遭到龐涓的陷害後,第一反應就是回到齊國,而不是旁邊的韓國,因為在當時,齊國擁有和魏國一較高下的實力。再比如商鞅離開魏國,選擇投奔秦國,這也是因為秦國佔據關中、隴右等地,擁有崛起的基礎。

另一方面,相對於戰國七雄的君主,周王室的歷任君主幾乎沒有什麼招攬人才的舉動。在戰國七雄中,求賢若渴的君主,自然更容易吸引人才前來投奔,比如秦孝公、燕昭王、趙武靈王、魏文侯、齊威王、楚悼王等,都是求賢若渴的君主。與此相對應的是,周王室並沒有積極招攬人才,自然降低了其對於人才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周王室對於宗法制、分封制的堅持,已經明顯落後於戰國時代的實際情況,這也促使其很難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在春秋時期,很多諸侯國的人才,不少就出自君主所在的宗室。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士人的崛起,促使各個諸侯國的君主不能太過依賴宗室。比如秦國的白起、司馬錯、王翦、蒙恬等名將,都不是秦國宗室的後人。

最後,但是,對於周王室來說,依然堅持「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也即周天子很難直接任用士人,更不會重用士人。與此相對應的是,楚國的楚悼王,面對吳起這樣的士人,敢於將令尹(宰相一職)相託,這是周王室不會採用的用人方式。並且,商鞅變法後,秦國採用軍功授爵來鼓勵士兵立下戰功,獲得田宅等賞賜,這也和周王室的分封制、宗法制相違背。由此,即便有人才來投靠周王室,也不可能在周王室的疆域內推出商鞅變法、吳起變法這樣的變法,也即周王室缺乏實施變法的土壤條件。

綜上,戰國時期人才那麼多,卻沒有人為周天子效力,這也是一個雙方共同選擇的結果,也即人才更原因為秦國、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等大國效力,而周王室也缺乏招攬人才的誠意和激發人才潛能的條件,最終形成了周王室越來越衰落的局面。到了戰國末期,秦國在消滅山東六國之間,先吞併了東周王室,從而為剪滅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各國都有人才投奔,為何沒有投奔周天子?這三個原因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以突擊的方式襲殺紂王帝辛,宣布建立周朝,隨後大封天下,在武王、成王時期先後兩次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加上原來夏商的封國歸附的,當時周天子的勢力版圖多達200多個諸侯國。留給周天子的領地沒有多少。
  •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如何控制各個諸侯?方法有些複雜
    現代人治理企業時都會遇到一堆複雜的問題,更不要說封建時代中管理一個國家了。所以那天看起來耀眼的光環,並不適合普通人。西周朝代維持了幾百年的各國基本平衡,中央的權威也是一直存在,那麼他到底是如何控制諸國的呢?
  • 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既然周天子沒了存在感,那些大諸侯國為啥就不取而代之呢?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廣納天下賢士,壯大自己?
    事實上戰國時期的周天子,並不是沒有嘗試著搞一些向諸侯國學習的強國之道,我們都聽說過這麼一個成語叫做債臺高築,那麼這個債臺高築的來源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債臺高築,這個成語的來源就和戰國時期的周天子的努力密切相關。
  • 戰國時期,為何周天子不廣納天下賢士,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可不傻。戰國時,周室一直在想辦法吸納人才,企圖改善生存環境。只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周要想招兵買馬、發展壯大已經不可能了。重視吸納士人的周室張儀去投秦時,路過東周。東周君在客人的建議下招待了張儀,看出張儀是個人才,表示:「如果你將來找不到好機會,這裡隨時歡迎你!」隨後,親自資送張儀。(《呂氏春秋.報更》)其實,企圖「截胡」張儀,只是戰國時周室的常規操作。戰國時,周一直想延攬、吸納人才。早在晉國還沒亡國時,周室就曾請教寧子取士之道,禮重士人。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說到這,不少人就會有疑問了,為何周朝的統治者被稱為王,漢朝的統治者卻是帝呢,這很簡單,因為周朝還沒有」皇帝「這一稱呼,這是秦始皇建立起秦朝之後,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而周朝的最高統治者,人們更習慣稱之為」周天子「。
  • 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和戰國七雄相比,差點是一星半點嗎!
    宜臼在諸侯的支持之下,登上王位,是為平王,翌年遷都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實際控制區其實已經和眾多的小國相差無幾。加上周平王畢竟是在異族的幫助下,弒父篡位,因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別說戰國時代的東周有多麼弱,和戰國七雄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三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我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階段。不過,描繪三國歷史的《三國演義》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取材於春秋戰國歷史的《東周列國志》則沒有前者那麼高的知名度。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沒讀過什麼書,為何出現那麼多大思想家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多、最了不起大思想家。春秋戰國以後到今天,中國歷史還延續了兩千多年。可是,這兩千多年裡,卻再也沒有出現過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盛況。雖說他們究竟讀過什麼書,我們現在並不完全清楚,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幹過「焚書」的事情。但是,並不表明那個時候的書就很豐富。因為我們現在從他們的記述中,也沒有找到更多的文獻資料。這說明,不管秦始皇燒沒燒書,他們讀過的書,應該都是不會很多的。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意思是說,除了讀書外,交遊也很重要。不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確實走過不少地方。
  •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在幹啥?
    宗周的實力都還沒徹底缺失,但根據地洪水災害持續,而洛邑東土猶存發展趨勢的空間。平王東遷以後,原來周天子威信喪失,對各國的約束力猶如水中浮萍,與此同時,各個諸侯國的綜合國力逐漸上升,越來越不滿足於分封的土地,慢慢超越自己的自衛權;各個諸侯國爭做姬姓的大家長,欲變成新的權利管理中心。那樣分裂的殘破動蕩的階段就應是春秋時代。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戰國七雄爭霸的時代,周天子還有沒有機會挽回殘破的局面
    戰國這樣一個時代,群雄並起,誰有能力誰就可以上位。戰國裡包括很多,各個小國,但是又非常著名的七個大國。這些強國之間都是有非常濃厚的血緣關係,但是後來隨著子孫後代的繁衍,血緣意識並沒有那麼濃厚了。在戰國時期大家一直以來最關注的問題,就是七國之中誰勝誰負的問題,但是往往後世的人忽視是一個重要的關節點,就是周天子,周天子可以說是當時天下最大的王。那麼這個王當然一直是名義上的,當時周使用分封制,將和一大塊國土分給無數個小王,但是就這樣過了幾百年之後,這是周沒有想到的結局,在這樣一個群雄並起的年代。周天子,到底還有沒有能力來挽回這樣一個殘破的局面。
  •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也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事?
    不過,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為何像「三家分晉」、「田齊」這樣改朝換代的「篡位」吧。我姑且順著這個方向回答下。我們先要明白孔子在哀嘆什麼,他說的「禮崩樂壞」指的是社會秩序。現代社會的秩序靠法律來維護,西周就是靠的禮和樂(秦漢之後一樣)。禮主要管的是西周貴族,天子、諸侯、卿大夫,底層百姓是沒資格享受禮的約束的。禮規定了天子什麼級別,諸侯什麼級別。
  • 世人只曉周天子,卻不知尊貴的周天子他的下場何止一個「慘」字
    最近隨著《大秦賦》的熱播許多的網友產生了對當時時期的好奇心,也有不少的網友對於大秦帝國的統治手段有了一些了解,但今天罈子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並不是秦始皇,而是在歷史中被人搶了地盤又奪了位子的周天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 春秋時期的霸主都以「公」相稱,為何楚國卻敢稱直接「王」?
    這就要說到楚國的爵位了,雖然我們後世看到楚國一直是老牌強國,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都有楚國的影子,但是在周王室的分封體系中,楚國就是一個子爵,對沒錯,就是上面在西周初期只有五十裡封地,後來可以達到二百裡封地的小國。由於地處偏遠,爵位較低,每年只需向周王進貢幾車用作祭祀的苞茅就可以了。
  • 為什麼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能出現那麼多牛人?原因很簡單
    原因一:大爭之世,對人才需求非常大在春秋時候,中華大地有著幾十個上百個諸侯國,他們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和財富,紛紛謀求搜羅人才變法強國,這麼多國家都需要人才,怎麼辦呢?原因二:和平君主時期,學習環境好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是最多的,他們之間互相吞併和分裂,人才流動很頻繁,各種思想互相博弈,有的支持周天子,有的支持諸侯,有的支持保護其他國家,於是各種學派就誕生了,什麼儒家、道家、墨家和兵家,在七大諸侯國相對穩定了後
  • 良禽擇木棲,戰國士子就是如此,但為何楚齊快破滅時有士子殉國?
    周朝統治華夏的制度是分封制,也就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由周天子分封王室貴族或者有功大臣去鎮守一方成為諸侯,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雖多,但都還是屬於同一個集體中,所以國別意識並不明顯。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良禽擇木而棲,戰國的士子也是如此,但為何楚齊快破滅時有士子殉國?
  • 戰國時的周天子更是可憐,為了保命只能靠口才了!
    春秋時期,天下是霸主和大國的天下,周天子就是個傀儡招牌了。到了戰國,七個大國打來打去,就更沒有人把他當回事了,經常會有國家對周天子的土地動起心思。其實這只是一種說辭,楚國的真實目標是周天子,他表面是摟草,實際的目標是兔子。可能是隱蔽工作做得不夠好,周天子很敏感的嗅到了危險的氣息,這麼多年來戰戰兢兢的生活,讓他早就擁有了這種後天本能。周天子沒什麼好辦法,只能派口才很好的東周武公去遊說楚國,希望他們能放自己一馬。
  • 戰國時代最難的國家:周天子剛封侯就被滅,復國之後又被滅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從周天子統一下的諸侯分封制度,逐漸過渡到秦朝那種郡縣制的集權帝國,這中間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事。畢竟因為周朝的思想和意識,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看那一段歷史,會感覺那一時期的人很多想法和做法都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