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棲,戰國士子就是如此,但為何楚齊快破滅時有士子殉國?

2020-12-19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春秋有五霸。

戰國有七雄。

春秋時活躍在華夏大地上的國家有上百個,通過兼併和攻伐,到了戰國時期也有三十多個,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只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

但那時候的「國家」二字和現在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它們並不和現在一樣是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國家,雖然有國家之稱,卻無國家之實,對它們最為準確的描述是華夏大地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諸侯國。

周朝統治華夏的制度是分封制,也就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由周天子分封王室貴族或者有功大臣去鎮守一方成為諸侯,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雖多,但都還是屬於同一個集體中,所以國別意識並不明顯。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良禽擇木而棲,戰國的士子也是如此,但為何楚齊快破滅時有士子殉國?

戰國時期的士子有沒有國別意識呢?當然還是有的,但山河破碎時以身殉國的只有少數。

誰給的待遇高就為誰效命。

戰國,是奴隸制開始解體,封建制度開始建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治理國家也不再任人唯貴,而是開始向任人唯賢轉變,這也就意味著,布衣將相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戰國時期的這些士子,與其說他們為了復興一方諸侯而貢獻自己的所有智慧,不如說他們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和諸侯進行等價交換,再說白點,是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而甘願為諸侯賣命。

這些學富五車、胸藏治國學問的士子,想要讓他們甘心賣命,通常要付出的代價很大,不說與其分國,那權力和財富是必不可少的兩個基礎,只要這兩點做好了,士子們才會心甘情願,背井離鄉去遙遠的地方奉獻餘熱,正所謂誰給的待遇高就為誰效命。

在這兩點上做的最好的是魏文侯時期的魏國、戰國時期的秦國,燕昭王時期的燕國,魏文侯作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此時魏國優厚的政策,也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吳起、李悝、西門豹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秦孝公始,秦國歷代都是人才吸入主要國家,秦國對於權力,財富也是最不吝嗇的諸侯國,你只要有才,我就給你想要的,商鞅、張儀、甘茂、呂不韋、李斯等,就是在秦國成就了自身,燕國最為著名的是燕昭王的黃金臺,樂毅、劇辛等等慕名而來,實現了燕國的重建與復興。

楚國的殉國士子——屈原。

公元前279年,結好趙國的秦國,把矛頭指向楚國,秦昭襄王命令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戰神白起率領不到十萬秦兵,深入楚國腹地,連克楚國大片國土,把楚國的國都都攻破了,史稱鄢郢之戰(《史記·楚世家》記載: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

面對山河破碎,楚王二話沒說,帶領一大批吃乾飯的手下,匆匆逃往壽春,自此長期割據在長江以南的巨龍,變成了任秦國宰割的魚肉,強楚不存,逃往壽春也只是苟延殘踹罷了。

但是,這時候楚國有一個人正站在汨羅江邊眺望楚國首都郢都,這個沉浮多次的老人,看著國都被迫,老淚縱橫,縱身一躍,投進了汨羅江。

這個人就是屈原,有些人死了,依然活著,說的就是他,我們現在過的的端午節以及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都是屈原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齊國的殉國士子——王燭。

說完了楚國的屈原,我們把目光轉移到東方的齊國,在秦始皇滅亡齊國之前,它曾差點被樂毅率領的燕軍給滅亡(《戰國策·齊策六》記載:燕攻齊,取七十餘城;燕攻齊,齊破)。

樂毅攻破的七十餘座城池中,包括齊國的首都臨淄,在當時人看來,國都被迫,如同滅國,但是齊國實行的事五都制,齊國大將田單就是靠著即墨城成功反撲復國的。

但當齊國臨淄被攻破時,有一位叫王燭的士子看不下去了,尤其看著趾高氣昂的燕軍在自己面前指手畫腳,王燭悲憤交加,隨即自掛樹枝而死。

王燭雖然沒有向屈原一樣留給我們一個節日,但是他的愛國情懷卻永遠流傳著。

為何屈原、王燭會以身殉國?

相比較韓趙魏來說,楚國和齊國被立為諸侯國的時間都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也就是說齊國,楚國兩國的歷史到戰國時期已經延續了500年以上,當時這兩個諸侯國人們的思想意思早已經形成了齊、楚獨立於周的意識。

所以戰國七雄裡,除了秦國之外,楚、齊的士人愛國思想較為強烈,當然你可能會說,燕國不也是有捨生取義的荊軻嘛,那是當然,但是荊軻是刺客,不是士子,這裡暫不表,後期我們會單獨講述荊軻的故事。

我們接著說屈原和王燭,戰國士子千千萬,為何只有這兩個人以身殉國了呢,其實,殉國的人並不是只有這兩個人,其他人當然還有,只是史書記載的不多罷了。

當然,以身殉國最為關鍵的是此二人有一顆愛國的心,看著山河破碎,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殉國,王燭、屈原做到了,所以他們註定會名流千古。

飛魚說:

良禽擇木棲,戰國士子就是如此,但為何楚齊快破滅時有士子殉國?根本的原因就是楚、齊兩國被立為諸侯的時間太早,這些士子的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生活的諸侯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愛國主義也更為強烈。

戰國的士子有沒有國別意識?當然有,但山河破碎時殉國的只有少數,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別意識和現在也不盡相同,華夏大地是一個整體,為別國效力也並不能被冠以賣國賊的稱號,至於殉不殉國這取決於這些士子自身的認識。

對於春秋戰國來說,打仗是極為頻繁又即具有破壞性的,士子的殉國也和戰爭脫不了干係,但凡事都有兩方面,戰國的混戰也誕生了華夏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秦朝。

對於現代人而言,國別意識就有明顯的不同了,愛國主義情懷也是人人都要有的,華夏文明在我們現代人這裡也會越來越璀璨。

對此,您怎麼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龍騎士]良禽擇木而棲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所以廣大遊戲的朋友在選擇工會時一定要考慮好了,不要被一些表面的情況給蒙蔽了眼睛。 其實選擇好的工會要注意:工會的前途發展,職業配製,還有副本進度,物品分配製度等,大家都要考慮在內。不然搞不好,就會和會裡的某些人成了仇人。 所以說,大家在選擇工會時一定要慎重,要挑好的進。
  • 宋風古韻|良禽擇木而棲
    宋風古韻之良棲杯《三國演義》第三回:「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成語:良禽擇木,舊時比喻賢臣選擇明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士為知己而搏。」宋風古韻之良棲杯圖必有境,意必吉祥「良禽擇木而棲,良賢擇主而事。
  • 「良禽擇木而棲」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誰都希望尋到一個更適合展示自身才華的機會,白領們更不例外。根據美國的一項數據統計,美國每個月換工作的人數約在80萬左右。越來越壯大的跳槽一族,把換工作視為尋求自我提升與突破的有效渠道。比照世界上公認的人才流動率非常低的日本,中國的人才流動頻率還不算快。 日本人平均每個人在職業生涯中換工作的次數將近4次,在中國、只有2.8次。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當然,這裡的山東並不是現在的山東省,秦國有座天險,叫做崤山,這也是秦國的東部屏障,這座山也成為了劃分秦國和東部諸侯的分界線,所以這座山東邊入秦的士子,又被稱為「山東士子」。不過,戰國時期入秦為官的山東士子下場都不好,為何他們還爭著去送死?
  • 為何說春秋戰國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政治寬鬆、思想爭鳴、文化繁榮
    周平王東遷都城以後,標誌著東周開始,當然也是春秋戰國的開始,此時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正如《史記·周本紀》記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 良禽擇木而息,關羽已經投靠曹操,為何又走,我們都被演義騙了?
    良禽擇木而息,關羽已經投靠曹操,為何又走,我們都被演義騙了?說到關羽,就不得不提曹操,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的原因,關羽和曹操的故事,現代人也是大為熟知的。大概意思就是曹操攻打徐州,最終劉備戰敗,帶著張飛逃走了,然後關羽一看,劉備張飛逃走了。我不能逃走啊,還有劉備的妻子需要他照顧呢?
  • 深度好文,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選擇了他,他的成功之時就是你的成功之日古人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說的就是做人要善於審時度勢,選擇賢賢明的人以得到重用,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從而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有什麼想對小編說的嗎?期待您的留言哦!
  • 楚之國器 鑄天下觀:戰國楚式六山鏡芻議
    戰國楚式六山鏡。從收藏實踐看,數量特別少,這是它值得珍貴的一個方面,但是關於楚式山字鏡的性質、含義、功能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他很少,是珍貴的理由,他到底最後的謎底是什麼,才是他魅力與投資價值的所在。投資的本質,就是值得預期。
  • 良禽擇木:分析變法圖存的戰國讓申不害奔韓,公孫鞅赴楚的因素!
    有人說:戰國是一段兵鋒天下、百家爭鳴的史詩畫卷。但我覺得戰國就是一段變法圖存的發展歷程,百家學派的主張接受現實檢驗的「試金石」。 戰國變法論 戰國,就是從魏文侯任用西門豹、李悝等變法讓魏國成為中原霸主開始,到秦孝公任用公孫鞅
  • 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秦國大將王翦,為何會對攻楚一事甚為謹慎?
    在上幾篇文章中我們曾有聊到秦國統一之戰,也曾為大家分析了為何韓國會是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赳赳老秦,威武雄壯,在秦國虎狼之師的軍威之下,能與之抗衡的也僅剩下趙國與楚國而已,而趙國在秦國滅韓之後被離間計所敗,秦將王翦破趙,趙王遷降秦,餘下各國中也僅有楚國能與秦國較量一番了。
  • 良禽擇木而棲,人要學會擇善而交
    良禽擇木而棲,人要學會擇善而交中外歷史上,大凡成功的人,都深諳人性叢林的進退規則,洞悉個人很好地生存於當世的方略。
  • 良禽擇木而棲,重慶銀行打造專業型人才高地
    一座城市、一家企業與人才的最好關係,就是共同成長,互相成就。重慶銀行重才引才,打造人才高地,助推了全行高質量發展。截至2020年6月30日,重慶銀行集團總資產5322.22億元,較年初增加309.90億元,增幅6.2%。實現營業收入65.11億元,同比增加10.38億元,增幅19.0%。實現淨利潤26.20億元,同比增加1.31億元,增幅5.3%。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戰國時期人才眾多,為何沒人投靠周天子?原因並不複雜!
    至於張儀、蘇秦、公孫衍等縱橫家,更是往來於戰國七雄之間,縱橫捭闔,攪弄風雲。不過,雖然戰國時期的人才眾多,但是,這些人才卻幾乎沒有為周天子效力的情況。在戰國時期,東周王室可謂日漸衰落,先是在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時無能為力,更是在徐州相王、五國相王后徹底失去了天子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人才眾多,為何沒人投靠周天子呢?
  • 3分鐘看懂春秋和戰國之間的區別
    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個是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春秋戰國時期,來看一看明明同屬於東周,為何會一分為二,這二者又有什麼區別?關於春秋戰國的分界,主流的有以下兩種。首先是以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記載的終年為春秋戰國的分界線,也就是公元前468年。還有一種是以"三家分晉"這一事件作為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即韓、趙、魏三家於公元前376年廢晉國的晉景公並瓜分其土地這件事。
  • 戰國時期,秦、楚等七雄,他們的都城在哪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秦、楚、燕、韓、趙、魏、齊等七雄,除楚國獨霸南方外,其餘六國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國在南方外,其餘秦楚燕等六國皆在北方。第六都就是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前424~前415年,秦靈公為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曾在此短暫建都。第七都就是櫟陽(今陝西臨潼縣武家屯東北),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為重奪河西之地,獻公、孝工皆以此為都,前後共34年。第八都就是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前350年,秦孝公為與六國爭奪天下,同時防禦六國的侵略,遂遷都於此,隨後經戰國、秦朝兩個時代,共144年。
  • 戰國七雄各時期實力排名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列強爭霸時期。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戰國七雄的格局逐漸形成,他們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此外,還有宋、衛等小型諸侯國存在,不過實力遠遜於戰國七雄。那麼,戰國七雄裡面,哪家的實力最強,哪家最弱呢?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歷史沿革 春秋末年,列國兼併,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以外,其餘的全都保存了下來。秦國和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
  • 戰國七雄中,倒數第一的國家,滅亡之前慘到僅剩一郡之地
    三家分晉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以外,其餘的全都保存了下來。秦國和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於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滅四卿」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