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的概念,從「白領」出現的那一刻起也逐漸被世人所熟悉。因為,在現今這個一切都處在變化中的社會,沒有絕對穩定的職業或絕對穩定的福利保障。雖然白領們在承受著繁重工作壓力的同時擁有穩定的收入,但他們發現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讓其極其痛苦,或者感到自己的職業規劃一定要有所改變,所以,他們選擇了跳槽。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白領變得越來越理性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沒有一些新的想法。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誰都希望尋到一個更適合展示自身才華的機會,白領們更不例外。
根據美國的一項數據統計,美國每個月換工作的人數約在80萬左右。越來越壯大的跳槽一族,把換工作視為尋求自我提升與突破的有效渠道。比照世界上公認的人才流動率非常低的日本,中國的人才流動頻率還不算快。 日本人平均每個人在職業生涯中換工作的次數將近4次,在中國、只有2.8次。人往高處走,想換工作,無可厚非,不過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跳槽對職業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般情況下,熟槽是激發職業發展潛力的良好機會,但過於頻繁地更換單位或者工作,卻不利於專業經驗和技能的積累和提高。跳槽不應只是對高薪或高職位的迫逐,還應是對職業生涯的進一步追求。
範晶從復旦大學世界經濟專業畢業後,供職於一家外資會計師事務所。雖然專業不是很吻合,但公司有著很好的培訓機制,她得以很快進入工作狀態,3年後,她已經可以單獨帶領一個團隊進行運作了。其實,在會計事務所的幾年中,範晶一直都有換工作的機會。不過,她認為在還沒有完全吃透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之前,並不適合跳槽。 3年下來,當她認為自己已經可以完全勝任現在的工作,可以考慮再換別的工作崗位時,獵頭公司為她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工作機會:一家知名英資公司的業務分析師。
「這次去面試,跟剛畢業時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本身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所以很放鬆、很真實地表現了自己。可能就是這种放松的心態,讓我最終贏得現在這份工作。」「換工作自然是想換個更好的,我不會勉強自己,既然雙方都很滿意,我滿意公司提供的各種機會,公司也很滿意我的能力,所以我能拿到這份薪水也是必然的。」與第一份工作不一樣的是,雖然工作已經轉型,但這次範晶只花了半年時間就可以做到在工作中遊刃有餘,整整縮短了一半時間。 範晶之所以能夠跳槽成功,正是因為她對待工作的踏實態度,讓她在無意中積累了很多學習的經驗,就算是轉型、改行,但經驗總是相通的。如果以後再換工作,她的適應期可能會更短。
跳槽,在現代化的職場競爭中,無疑意味著重新獲得職業生涯進一步發展空間的契機和必要手段,但是同時要採取穩紮穩打的方法,即跳槽前要預先測量和明確自己的職業競爭優劣勢,職業傾向性和滿意度,了解職場發展的趨勢以及相關行業、企業、職業種類、工作職能的現有要求和發展趨勢,並在其間找到真正的契合度,才能使跳槽讓成功變得必然,這也是永遠不用面對職業危機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