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從臥龍擇主劉備,看諸葛亮的就業觀

2020-12-19 歷史步行街

大爭之世,良禽擇木而棲。對於諸葛亮這種級別的人才,對主公的要求有著自己的標準。

在諸葛亮隱居隆中,兌現自身天賦的十年中,北方的霸主已然決出。

超世之傑--曹操,戰勝四世三公的袁紹,雄踞北方。而之後曹操必將南下,要從北方霸主進階成為天下霸主,留給諸葛亮的時間不多了。

從個人發展的難易程度來說,此時最好的選擇當然是已經成為集團公司的曹老闆。以諸葛亮的才能,如果投入曹操麾下,遲早能夠出人頭地,沒有什麼風險。

可諸葛亮恰恰又不能這麼做。

首先,他和曹操有私仇。

當初,正是在曹操的鐵蹄之下,諸葛亮的家鄉琅琊被夷為平地。迫使他不得不流離失所,客居荊州。

第二,諸葛亮的理念是興復漢室。

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恢復大漢當年的盛況,而這與曹操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三,諸葛亮自比管、樂。

他自然不願意從基層小吏做起,一步步熬資歷往上爬。他需要的是得到絕對的信任和任命,以及充分施展的舞臺。

而此時的曹操陣營,麾下文武經過多年徵戰,早已聲名赫赫。諸葛亮一個剛剛出道的年輕人,就算再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得在這麼多前輩面前當小弟。

所以,從這三點來看,諸葛亮選擇曹操是不可能的。

(曹操:不想上班就不想上班,找那麼多藉口~)

那麼江東的孫權是否是一個好的選擇呢?這一點可以從赤壁前夕,諸葛亮出使東吳的情況得到佐證。

當時東吳的張昭覺得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強烈建議孫權對諸葛亮挖牆腳,讓他來東吳上班。

面對孫權的offer,諸葛亮拒絕了。他說:孫權確實有人主的氣度,他能夠尊重我、任用我,但是不能讓我的才能得到盡情的發揮。

其實這和不選擇曹操是一個道理。江東經過多年的發展,人才結構已基本成型,江東的本土大族佔據著越來越多的資源和機會。

諸葛亮如果在江東出仕,必然會受到很多掣肘和排擠。

(孫權:少年,江東的戶口真的不考慮一下?)

北方和江東都不能選,那麼荊州本地的劉表呢?

其實早已有了答案,諸葛亮在荊州居住10年,都沒有認劉表為主。他早就看出劉表毫無進取之心,不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

那麼劉備憑什麼能從這一眾豪傑當中脫穎而出,成為諸葛亮青睞的對象呢?

那是因為他有的,正是諸葛亮欣賞的;而他沒有的,又恰好是諸葛亮能提供的。

劉備擁有什麼?

首先,有帶兵作戰的能力和血性。

真實歷史上的劉備,當然不是演藝中那種遇事只知道哭的儒雅君子。而是一個相當有豪爽氣概的北方漢子,擁有提刀上馬的悍勇之氣。

這是在當時亂世之中,主公必須擁有,且極為重要的一個能力。

第二,劉備擁有漢室皇族的身份。

這是經過漢獻帝官方背書,天下公認的身份。對於志在復興漢室的諸葛亮來說,劉備的這個優勢,是曹操孫權等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

第三,劉備堅韌的性格。

在遇見諸葛亮之前,劉備已經徵戰二十餘年。雖然四處漂泊、屢戰屢敗,但並未消沉和喪氣,意志非常堅定。

這對於一把手來說,是非常吸引人才的一個特質。

而劉備缺什麼呢?

第一,他缺文臣謀士。

劉備的陣營中,一直是武強文弱。關羽,張飛二人,都是當時少見的萬人敵。再加上後來的趙雲,論武將的高端戰力始終排在一流水平。

但相應的,劉備麾下的文人力量始終薄弱。早期的孫乾、簡雍、糜竺等人資質有限,難以獨當一面。

第二,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

劉備從一開始出道與黃巾作戰,到後來輾轉幽州、青州、徐州、冀州,再到荊州劉表,中間還跟著曹老闆混過一段時間。

一直居無定所,雖然打下了偌大的名聲,但始終沒有一塊穩固的地盤,也沒有對未來的清晰規劃。

而這一些都是諸葛亮能夠無縫對接、完美提供的東西。

因此,無論是從客觀條件、個人名望、雙方的匹配度和未來的潛力來看,劉備都是諸葛亮最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宋風古韻|良禽擇木而棲
    宋風古韻之良棲杯《三國演義》第三回:「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第十四回:「寵曰: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諺語〕原意是指優秀的禽鳥會選擇理想的樹木作為自己棲息的地方。
  • 鬼谷子絕學:良禽擇木而棲,明君都會識人,名臣也要學會擇主
    我們常常說成功要學會識人之術,不僅僅看人能否為我所用,也可以通過識人為自己尋找明主。出場自帶主角光環的人,一部戲裡也不過三兩個而已,但是只要能跟在主角身邊,還怕鏡頭會少嗎?這是我們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今天就通過一個案例,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尋找自己的明主,讓他送你平步青雲。二、王猛是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家,深受前秦君主苻堅的信任,他本是漢族,卻投身氐族出謀劃策,正是因為他知道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必須投身明主,識時務才是一個人智慧和才能的體現。
  • 諸葛亮的身份不一樣,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因為家族的關係
    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我們都知道劉備是從最底層一步步打拼,才有後來的成就,而且在劉備中年以前,打過很多仗都屢戰屢敗,直到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後,劉備的發展才越來越好,但是劉備一開始的軍師徐庶,徐庶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他看破了曹仁軍隊當時所擺的陣型,並且將它攻破,但是後來曹操抓住了徐庶的軟肋
  • [龍騎士]良禽擇木而棲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所以廣大遊戲的朋友在選擇工會時一定要考慮好了,不要被一些表面的情況給蒙蔽了眼睛。 其實選擇好的工會要注意:工會的前途發展,職業配製,還有副本進度,物品分配製度等,大家都要考慮在內。不然搞不好,就會和會裡的某些人成了仇人。 所以說,大家在選擇工會時一定要慎重,要挑好的進。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在荊州地界上的謀士中,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可謂極具盛名。名士司馬徽讚譽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頗為出名。但打臉的事情很快便發生了:劉備儘管得到了臥龍、鳳雛兩位大才,但他依舊沒辦法安定天下。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
  • 「臥龍鳳雛」 龐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
    常言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作為蜀漢先主,居然能將兩大軍師收入囊中,可謂運氣好到了極點,但劉備的人格魅力,也是他收攏人才的重要加分項。龐統字士元,漢末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在劉大耳(劉備耳朵大)的團隊裡,和諸葛亮一同擔任參謀長(軍師中郎將)。放到現代社會裡。也就是個杯才不遇的矮大緊(高老師我錯了),史載他「相貌奇醜無比」,估計上大學也不會有人暗戀他,不過我實在好奇,他的兒子(龐宏)不會是抱養來的吧?
  • 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卻滿了劉備一句話,因此三分天下
    然而司馬徽無意出山,但是卻給劉備介紹了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當時荊州的兩大名士,並揚言道:「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這就引發了劉備之後「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等橋段,然而事實就是這麼打臉,當時劉備得到了臥龍鳳雛,卻最終只能三分天下,那麼究竟哪一個環節出了錯誤呢?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兩個都得了,卻還不能統一天下
    三國中劉備無論是勢力、實力、出身等硬實力,都是不如曹操和孫權的,曹操家族就是官宦世家,父親是太尉,養祖父有權有勢的大宦官,孫權有自己父親和哥哥孫策打下的基業可以繼承,19年就成為江東六郡之主,可劉備有什麼?除了有個皇族後裔的頭銜,劉備是一無所有。
  • 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劉備一人得其三,為何還失了天下?網友這樣看
    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劉備一人得其三,為何還失了天下?網友這樣看能人閒士皆為帝王所用,這就是一個帝王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在念的事情,就像我們在題目目中說的一樣,在較為亂的戰國時期也是這樣,希望自己手下有很多這樣的人來讓自己能夠儘快的擴大自己的國土,有的野心大一些的人就想統一天下了。好了,將我們的話題拉到我們今天的文章上來: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劉備一人得其三,為何還失了天下?
  •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劉禪不聽話,便取而代之」,是什麼意思?
    對於這句話,我認為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劉備知道諸葛亮的才能,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因此便說出了這句話,很可能諸葛亮的回答如若有一絲的不堅決便會被殺死,劉禪的才能如若有諸葛亮的一半,讓劉備早死十年他也安心,可惜他沒有,這是第一種可能,第二種就是劉備真的心存漢室,根本沒有一點私心,如若能夠讓漢室重整雄風,劉備寧願將大位交給諸葛亮。
  • 臥龍鳳雛的分量有多大?子初孝直的死對劉備傷害大嗎?古人誇張了
    導語:臥龍,也就是諸葛亮,他是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兵法奇謀無所不曉,自比管仲樂毅,幫助一窮二白的劉備奪取荊州、益州等地,奠定天下三分的格局。鳳雛,劉備集團的二號軍師龐統,在劉備入川的過程中,起到主要參謀作用。軍事能力超群,手段辛辣。
  • 臥龍冢虎之戰,諸葛亮輸給司馬懿,原因究竟是什麼?
    在三國當中有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不過令後世感到奇怪的是,劉皇叔既有臥龍亦有鳳雛,最終還是丟了天下,相信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對決,這兩個人的對決決定了蜀國最終走向,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輸給司馬懿?諸葛亮號稱臥龍,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這樣洞察局勢的眼光,在三國當中無人能夠出其左右。
  • 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劉備入西川!不帶諸葛亮而選龐統相隨 實是因為二人定位相左
    三國時諸葛亮對於劉備陣營的意義重大是旁人都替代不了的,諸葛亮不僅在劉備尚處顛沛流離時期時,就幫助其確立了如何立足天下的方針,還在劉備死後竭力輔助劉禪治理蜀國,並且多次北上完成既定的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理想
  • 為什麼李嚴會成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我才是真正的南陽臥龍
    【李嚴:我才是真正的南陽臥龍】已經不是第一次看李嚴了。 所以就不從頭到尾細細介紹這個人。 今天看一些李嚴之謎:為什麼李嚴會成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沒有什麼在內政上的表現,大概就是編了蜀科,但軍事記錄算是相當多。 甚至有著「可敵陸遜」的後世評價。
  • 臥龍鳳雛是誰?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分別是哪些人?
    北冰鏡、南鳳雛、東臥龍、西冢虎、中幼麒,這是三國時期著名謀士的外號。據說得其一者的天下。這些人中臥龍我們比較熟悉,就是諸葛亮。其他人是誰呢?下面帶你看看臥龍鳳雛是誰?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分別是哪些人?臥龍鳳雛是誰?
  • 都聽過「良禽擇木而息,良臣擇主而侍候」,後半句你知道嗎?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被諸葛亮的忠誠所感動。劉備是賢主,但是諸葛亮更是忠臣。諸葛亮一生為了復興漢室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雖然沒有完成劉備的遺願,但他一生為了自己老闆的事業,可謂勞心勞力。我們都知道,當初諸葛亮追隨劉備時,劉備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後來劉備之所以能在三國中佔據一方勢力,這背後當然少不了諸葛亮的功勞。很多人不禁要問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 鳳雛與臥龍齊名,卻一直不被重視,直到遇見劉備才得以大展才能
    在三國時期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提到兩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兩位軍事奇才。諸葛亮被世人稱為諸葛臥龍,隱居南陽,龐統被世人稱為鳳雛,最後身陷落鳳坡。在三國時期,只要是一名軍事戰略家或軍隊指揮官,他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得天下。從這個我們可以知道這兩個人多有才華,但是龐統很早就去世了。
  • 劉備曾卑微的請求諸葛亮出山,為何入川之戰夷陵之戰都沒帶他?
    諸葛亮才智高深,精通謀略,極善於用兵,三國也有傳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經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劉備也聲稱是如魚得水。得到諸葛亮後,吃則同席,睡則同榻,形影不離,終日研究兵法謀略。 博望坡一戰,劉備更是全權委託,諸葛亮也不負眾望,一把火燒的曹仁李典片甲不留。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之後的每逢大戰,劉備好像都沒有帶上諸葛亮,比如攻取益州,夷陵之戰,徵巴蜀等。
  • 得臥龍鳳雛可得天下,劉備為何卻敗了?水鏡先生的下半句大有玄機
    ▲電視劇中水鏡先生就在那時候三國中有的一位很著名的隱士說出了一段話,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水鏡先生,當時劉備還在荊州的時候遇見了這個水鏡先生,他告訴劉備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者便可安天下02諸葛亮定下最初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已經聽了很多遍了,劉備用自己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邀請到諸葛亮的加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