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爭之世,良禽擇木而棲。對於諸葛亮這種級別的人才,對主公的要求有著自己的標準。
在諸葛亮隱居隆中,兌現自身天賦的十年中,北方的霸主已然決出。
超世之傑--曹操,戰勝四世三公的袁紹,雄踞北方。而之後曹操必將南下,要從北方霸主進階成為天下霸主,留給諸葛亮的時間不多了。
從個人發展的難易程度來說,此時最好的選擇當然是已經成為集團公司的曹老闆。以諸葛亮的才能,如果投入曹操麾下,遲早能夠出人頭地,沒有什麼風險。
可諸葛亮恰恰又不能這麼做。
首先,他和曹操有私仇。
當初,正是在曹操的鐵蹄之下,諸葛亮的家鄉琅琊被夷為平地。迫使他不得不流離失所,客居荊州。
第二,諸葛亮的理念是興復漢室。
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恢復大漢當年的盛況,而這與曹操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三,諸葛亮自比管、樂。
他自然不願意從基層小吏做起,一步步熬資歷往上爬。他需要的是得到絕對的信任和任命,以及充分施展的舞臺。
而此時的曹操陣營,麾下文武經過多年徵戰,早已聲名赫赫。諸葛亮一個剛剛出道的年輕人,就算再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得在這麼多前輩面前當小弟。
所以,從這三點來看,諸葛亮選擇曹操是不可能的。
(曹操:不想上班就不想上班,找那麼多藉口~)
那麼江東的孫權是否是一個好的選擇呢?這一點可以從赤壁前夕,諸葛亮出使東吳的情況得到佐證。
當時東吳的張昭覺得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強烈建議孫權對諸葛亮挖牆腳,讓他來東吳上班。
面對孫權的offer,諸葛亮拒絕了。他說:孫權確實有人主的氣度,他能夠尊重我、任用我,但是不能讓我的才能得到盡情的發揮。
其實這和不選擇曹操是一個道理。江東經過多年的發展,人才結構已基本成型,江東的本土大族佔據著越來越多的資源和機會。
諸葛亮如果在江東出仕,必然會受到很多掣肘和排擠。
(孫權:少年,江東的戶口真的不考慮一下?)
北方和江東都不能選,那麼荊州本地的劉表呢?
其實早已有了答案,諸葛亮在荊州居住10年,都沒有認劉表為主。他早就看出劉表毫無進取之心,不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
那麼劉備憑什麼能從這一眾豪傑當中脫穎而出,成為諸葛亮青睞的對象呢?
那是因為他有的,正是諸葛亮欣賞的;而他沒有的,又恰好是諸葛亮能提供的。
劉備擁有什麼?
首先,有帶兵作戰的能力和血性。
真實歷史上的劉備,當然不是演藝中那種遇事只知道哭的儒雅君子。而是一個相當有豪爽氣概的北方漢子,擁有提刀上馬的悍勇之氣。
這是在當時亂世之中,主公必須擁有,且極為重要的一個能力。
第二,劉備擁有漢室皇族的身份。
這是經過漢獻帝官方背書,天下公認的身份。對於志在復興漢室的諸葛亮來說,劉備的這個優勢,是曹操孫權等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
第三,劉備堅韌的性格。
在遇見諸葛亮之前,劉備已經徵戰二十餘年。雖然四處漂泊、屢戰屢敗,但並未消沉和喪氣,意志非常堅定。
這對於一把手來說,是非常吸引人才的一個特質。
而劉備缺什麼呢?
第一,他缺文臣謀士。
劉備的陣營中,一直是武強文弱。關羽,張飛二人,都是當時少見的萬人敵。再加上後來的趙雲,論武將的高端戰力始終排在一流水平。
但相應的,劉備麾下的文人力量始終薄弱。早期的孫乾、簡雍、糜竺等人資質有限,難以獨當一面。
第二,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
劉備從一開始出道與黃巾作戰,到後來輾轉幽州、青州、徐州、冀州,再到荊州劉表,中間還跟著曹老闆混過一段時間。
一直居無定所,雖然打下了偌大的名聲,但始終沒有一塊穩固的地盤,也沒有對未來的清晰規劃。
而這一些都是諸葛亮能夠無縫對接、完美提供的東西。
因此,無論是從客觀條件、個人名望、雙方的匹配度和未來的潛力來看,劉備都是諸葛亮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