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白居易筆下的江南。
更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眾人皆知的俚語,把錦繡江南描繪得令人神往。
江南通常指長江以南以蘇州、杭州為代表的平原地區,從字面上看來,白居易在詩中讚嘆的是江南的旖旎風光,可是,稍加品味不難看出,詩人同時也在讚頌江南地區老百姓恬淡、富足的生活狀況。
江南水鄉小鎮
江南號稱「魚米之鄉」,地勢平坦,水網縱橫,氣候宜人,特別適合農作物生長。中國歷史上發生過數不清的戰爭,但是,很少有人會把主戰場設在江南,因此,江南一直保持了經濟發展的連續性,逐漸成為歷朝歷代的「糧倉」、「錢包」,久而久之,江南也就成了富裕的代名詞。
問題來了,俗話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按理說,江南既然這麼好,富裕的江南理應成為人們嚮往的定居點,可是,山東人、河北人選擇了「闖關東」,拖家帶口遷徙到了天寒地凍的東北地區,難道他們不知道風景優美、富甲天下的江南嗎?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在舊中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山東人、河北人根本沒有選擇遷徙地的自由。
電視劇《闖關東》劇照
清政府入關後,他們祖居的東北地區便成了「龍興之地」,而清政府當時實行的是民族隔離政策,他們從骨子裡看不起「漢族人」,更不允許漢族人隨便進入他們的「龍興之地」墾殖。
於是,山海關成為了關內通往關外的一扇緊閉的大門,「闖關東」的關指的就是山海關,因為東北幾個省的地理位置處於山海關以東,山東人移居東北故而得名「闖關東」。
在舊中國,山東地區人口稠密,災害頻發,十九世紀中葉,一場罕見的水災又一次襲擊了山東等地,數以萬計的災民面臨著嚴重的生計問題,再加上當時的各種苛捐雜稅繁多,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電視劇《闖關東》劇照
也就在這個時期,鴉片戰爭失敗後的清政府也面臨一個難題,由於東北地區地域廣闊卻人煙稀少,清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難度越來越大,導致日本、沙俄不斷騷擾和侵蝕我國的國土,這是任何主權國家都不能容忍的。
這時,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向朝廷上書,建議開禁放墾,讓漢族人移居東北這件事合法化,清政府接受了這個建議,於是,山海關的大門敞開了,闖關東的山東、河北老百姓大規模向東北地區遷移,一時間流民潮湧,洶湧澎湃。
闖關東的人以山東人居多,河北人次之,從清初到民國年間,闖關東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人次,多數是因自然災害和戰亂而迫於生計的人們。
他們從內地到關東的路途上充滿了艱辛,有的需要漂洋過海,有的要跋山涉水,一路上,他們不但要跟惡劣的自然條件作鬥爭,還要忍飢挨餓,與野獸、土匪搏鬥……
電視劇《闖關東》劇照
可以這樣說,人類求生的本能是山東人闖關東的內因,而山東人多地薄、天災人禍等情況,則是山東人闖關東的外因。
大量山東人湧入東北,不僅開墾了大片土地,在東北肥沃的土地上紮下了根,還為清朝政府軍帶來了充足的兵源,守護邊疆、招兵買馬的問題迎刃而解。
到張作霖入主東北期間,東北軍已經擴充到20個師的兵力,如果沒有大量闖關東的東北人、河北人,東北軍很難擁有這麼多的兵力。
而「東北王」張作霖祖籍也不是東北,他是河北大城縣人,他的祖輩在道光年間就到了關外,最初就居住在盤錦市,後來在瀋陽定居了下來,所以說,張作霖的祖輩也是「闖關東」來的東北,張作霖、張學良都算是「闖關東」人的後裔。
在漢族人移居東北這件事合法化後,山東人遷徙的自由度大了,也有了自我選擇的餘地,可是,到民國時期,山東人遷徙的目的地仍然以東北為主,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史書曾經這樣介紹東北這塊土地,說東北擁有三大自然條件:荒,礦,鹽。這個「荒」指的是東北地廣人稀,沃野千裡;「礦」和「鹽」則是東北富有的自然資源。
電視劇《闖關東》劇照
當時,中國仍然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農業離不開土地,而東北地區最不缺的就是大片耕地,而且有許多是未經開墾的「處女地」,這裡的土地肥沃,號稱「黑土地」,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生長,這裡的「鹽」、「礦」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闖關東的山東人很容易在這裡落地生根,只要捨得勞作,都能得到土地和大自然豐厚的回報,對於闖關東的山東人來說,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誘惑,一般人難以抗拒。
而在富庶的江南,那裡人口稠密,佔有土地卻不多,江浙地區曾經號稱是「三山六水一分田」,耕地面積少得可憐,因此,「魚米之鄉」只屬於江南當地的民眾,山東人即便去了江南,也很難快速獲取生產資源。
其次,在富裕的江南地區,老百姓相對安居樂業,人口流動性相對較低,而且,在社會各個階層已經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圈子」,外來人口想要融入其中相對不易,若想要站穩腳跟,則難度更大。
第三,山東和東北在許多方面類似或者接近。
比起江南水網縱橫等等自然條件,山東人也許更認同東北的大平原,更何況,山東和東北兩地都屬於北方語系,相比於江南的「吳儂軟語」,山東話、東北話更直接,也更乾脆,語言特徵上的不同也反射出了性格、飲食、風俗民情等方面的差異。
東北農家小院
總而言之,山東與東北在許多方面大同小異,兩地人在一起生活、交流的障礙較少,在人類滿足基本的生存後,人與人之間有暢通的交往是剛性需求,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山東人不去富庶的江南,而把東北作為遷徙首選地是有道理的。
有俚語道:「良禽擇木而棲」,什麼樣的環境適合自己生存,「良禽」自有識別能力和管用的鑑別方法。山東人「闖關東」的成功歷史也對這句俚語作了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