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種植、南瓜病害和病害主要由病毒引起,病毒由種子攜帶,由接觸引起的傳播,如:吸入性傳播病毒、野戰作業傳播病毒等。高溫乾旱有利於病毒的繁殖和遷移,也會引起病毒病的傳播。
野外操作,例如修剪,舔,授粉等,可以由於接觸摩擦而傳播病毒。有害症狀:病毒性疾病一般表現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花葉病,葉黃綠,部分突出形成凸起,植株明顯矮小,果實小而畸形,果實表面有許多小突起。第二種是收縮性。葉子通常是黃色的,植物的節間縮短和矮化,頂部收縮,導致枯萎和死亡。第三種是蕨類葉型。植物的葉子和一些莖和藤蔓顯示出雞爪,停止生長。防治措施: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應從採種開始,堅持在無病毒性疾病的健康植物上採種,避免種子中毒。在播種前,種子可以在70°C乾燥和滅菌三天,也可以用10三磷酸鈉溶液播種20分鐘。水洗淨後,芽就可以播種了。 提高磷鉀肥施用量,促進植物健康生長。清除甜瓜田內和周圍的雜草,消除病毒的中間宿主。在田間作業時,避免踐踏植物的葉子和莖。修剪枝條時,不要用手砍掉枝幹,而要把枝條從根部折斷,同時避免用手碰到留在枝條上的枝幹。在高溫乾燥的天氣下,有必要加強對蚜蟲的防治。在發病早期,用20%鹽酸鹽600倍液或2%鹽酸鹽800倍液控制本病。在噴霧控制中,加入70%左右的皂化液,再加入7000倍液進行噴霧控制。
南瓜葉斑病症狀
主要是破壞葉片。最初,水中出現小的褐色斑點,通過太陽可以看到病灶周圍的黃色暈圈。病變擴大後,中央部分容易折斷,並在風雨中被小孔覆蓋。
致病條件及預防措施:適宜發育溫度25-30℃,PH值5.8-9.0。同一病原菌的殘留在土壤中越冬,在來年形成最初的感染源,或通過種子傳播。種子應在70℃下乾燥和熱處理3天,以防損壞。不要把病苗帶進來,通常從四月下旬到五月,雨後蔓延。在排水不暢、降雨或洪水泛濫之後,這種疾病更為嚴重。小心不要讓水滴長時間停留在樹葉上,以免水分導致疾病的擴大。
南瓜霜病、真菌病
葉主要有害,適宜溫度20-25攝氏度。在疾病開始時,葉子的背面有一塊淡黃色的水斑。隨疾病的發展,斑點逐漸擴大,並因靜脈的限制而形成多邊形黃斑。病情嚴重時,小病灶形成大病灶,潮溼條件下病灶背面生長灰褐色黴層。病情從下往上發展,嚴重者死亡。
對照方法:1篩選抗病新品種。(2)採用高壟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重複施用有機肥,追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在生長初期,適當控制水分,甜瓜後嚴格禁止淹水灌溉。及時修剪,防止草料與果實直接接觸地面。(3)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80 0≤10 0 0倍液、40%疫黴可溼性粉劑30 0倍液或噴鋅、代森錳鋅、銅劑等防治效果較好。
第四,南瓜主要是無性系葉片、莖和莖。在病發初期,葉表面或葉背上出現一個白色的小圓斑,然後逐漸擴展為一個不規則的平行點,幾個較強的斑點逐漸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葉。受侵染葉片的細胞和組織在侵染後不死亡,病斑的幾乎層數較多,表現為或在葉內,在病後期表現為灰色或暗色斑點,其上有小的黑色顆粒(即病原的封閉包膜殼)。在疾病結束時,枯葉的組織變成褐色並死亡。莖損傷過程與葉片相似,但在病害後期死亡較少。
防治要點
根據當地條件選擇抗病品種。目前,更多日本香味南瓜,南瓜和南瓜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應進行清潔和恢復活力,並選擇無病苗。種子消毒:播種前先將種子曬乾1-2天,殺滅表皮細菌,提高發芽勢;種子在50-55℃溫水中浸泡30分鐘,30℃繼續浸泡8-10小時,再用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20-30分鐘,然後發芽。在28-30攝氏度下播種48-72小時,然後在露水中播種。加強管理:合理密植,排水溝排水,及時除葉、老葉,加強通風和透光,以促進植物生長,增加施磷鉀肥,提高抗病能力。
這些都是編輯共享的南瓜病害防治方法。希望大家認真理解,把學到的東西用好,做好南瓜病蟲害防治工作,收穫豐收的喜悅。農民應該學習更多的害蟲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