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七月節。
秋,揫(ji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2020年8月7日,9:06:03,將迎來「立秋」節氣。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傳統意義上秋季正是開始。
不過,在氣象學上來看,立秋後,依然高溫酷,要注意防「秋老虎」。
今年的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老話講:「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那麼,今年的立秋節氣,是屬於「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
對於立秋的早晚,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所謂立秋,是指太陽處在赤緯+16°19'的那一刻。
若這一刻出現在上午,則稱為「早立秋」,如果出現在下午,則是「晚立秋」。
按照這種說法,那麼,今年的立秋,是上午9點多,那麼就是屬於「早立秋」。
第二種:所謂的立秋早晚,是按陰曆的月份來說的。
即,立秋在陰曆六月為早,陰曆七月為晚。
今年立秋,是8月7日,陰曆六月,按照此種稅法,則為「早立秋」。
今年立秋,還處於三伏當中,立秋之後還有一「伏」。
此時,酷熱的「秋老虎」尚在,暑氣難消,仍然要注意防暑降溫。
那麼,立秋時節,有啥習俗呢?
1:貼秋膘,補償身體虧損。
2:稱水,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
3: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
4: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
5:吃「渣」,「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
6:咬秋餃,有些地方立秋會包餃子,稱之為「咬秋餃」。
7: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
8:吃「福圓」,立秋吃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立秋,少吃一瓜,多食二果,常飲三湯,做好四事,秋冬安康少生病
立秋,少吃一瓜
即:冰鎮的西瓜
民間有,「秋瓜壞肚」一說。
立秋後,要注意少吃瓜類,尤其是冰鎮西瓜。
西瓜,本就性質寒涼,容易傷脾,冰鎮西瓜,對脾胃損害更大。
立秋之後,再吃冰鎮西瓜,會傷脾胃,容易導致腹瀉、腹痛等。
立秋,多食二果
1、桃子
夏吃瓜,秋吃果,立秋後,多吃果,有益健康。
其中,立秋食桃,可補虛防燥,「補秋膘」,滋陰潤燥。
桃,性溫,可補氣養血、養陰生津、止咳殺蟲,是秋季很好的水果。
此外,桃子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果酸等營養,有助於緩解便秘,並且,桃子中含鐵量很高,是蘋果和梨的4-6倍,所以,立秋後,不妨多吃點桃子。
2、柿子
立秋後,柿子上市,多吃柿子可以緩解秋燥。
柿子,甜膩可口,營養豐富,可潤肺化痰、清熱生津、澀腸止痢、健脾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柿子含較多鞣質、果膠,不建議空腹食用,儘量在飯後1小時左右食用柿子。
立秋,勤飲三湯
1、五豆湯
立秋後,喝點五豆湯,健脾、消暑,促消化,對身體健康有益。
五豆,赤豆、白豆、黑豆、綠豆、黃豆,浸泡後,一起煮湯飲,健脾、補腎、益肺。
2、山藥蓮藕湯
立秋後,經常用山藥、蓮藕一起煲湯,對健康有益。
蓮藕,健脾開胃,安神健腦,山藥健脾胃,促進胃腸物排空,幫助消化。
立秋後,經常用二者煲湯,可很好的調理脾胃,為秋季進補打好基礎。
3、紫蘇藿香湯
立秋後,要助於健脾祛溼,為秋冬進補打基礎。
用陳皮,紫蘇葉,藿香、草果,乾薑,煮水飲用,可健脾祛溼,溫胃散寒,調理脾胃,從而增強對抗病毒的能力。
立秋,做好四事,秋冬安康,少生病
第一件:呵護肺部,防秋燥
立秋之後,空氣溼度,有所減少,皮膚、鼻、咽容易感覺乾燥.
此時,很多人會發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秋燥」之症。
而燥邪最傷肺,一旦肺部受損,則會給秋冬肺部健康,埋下「病根」。
所以,立秋後,一定要防秋燥傷肺,好好保護肺部健康。
對策:多喝茶水,潤肺潤燥
多喝水,補充水分,可潤肺。
而溫熱的茶水,滋潤肺部的同時,還解暑降溫,十分有益。
用一些潤肺排毒的小植物,搭配泡水,可促進肺部排毒,減少肺部負擔。
第二件:養護血管,防中風
立秋後,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是中風高的時節。
氣溫的變化,會導致人體毛細血管收縮,大腦負荷加重,血壓升高。
此時,一定要格外注意防中風,尤其是血壓高,血液粘稠的人,更要注意。
對策:多吃新鮮蔬果
新鮮的蔬果,對於血管健康,十分有益。
每天最少吃夠5種以上蔬菜,有助強健血管。
新鮮的蔬菜中,含有機體不能合成的維生素C、花青素、膳食纖維等。
這些營養物質,有利於抗氧化、排出垃圾,保持血管彈性,減少血管堵塞。
第三件:護好腸胃,多食粥
立秋後,胃腸疾病高發,此時,一定要格外注意。
很多人貪吃冷飲、宵夜等,會增加胃腸的消化負擔,甚至誘發胃腸疾病。
對策:多吃點粥
粥,生發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立秋後,多吃點粥,對於胃腸來說,大有益處。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補中益氣。山藥粥,溫和、滋補,健脾養胃。
山楂粥,消食、健脾、和胃,適當吃點山楂,有助於健脾和胃,幫助秋補打好基礎。
第四件:別盲目「貼秋膘」
立秋後,進補是必要的。
但是,要注意,進補,不可以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損害健康,不可取。
此外,還忌虛實不分。
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
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