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文化很早就印刻在中國人的文化裡頭了。同時,我們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 酒文化與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幾乎是在同步發展。「琴棋書畫詩酒茶」,是文人墨客的生活。而茶酒之間,究竟誰高誰低,誰優誰劣,也「爭風吃醋」了上千年。
常言道:「茶類隱,酒類俠」。喝酒講求的是豪氣,就如古龍江湖中的刀,橫刀江湖追求的就是快意霸道。相比之下,茶則滋味鮮醇,在舌上縈迴,清幽寧靜。恰如金庸筆下的劍,三尺秋水不染塵寰,便是天下無雙。
酒與茶,一者熱烈豪邁,一者清淨淡遠,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可謂是各有千秋。若是能把茶和酒調和在一起,茶酒相融,清淡和濃烈組合,想來必是極好的。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想法。因為早在近千年前,我們所愛的東坡先生,就已在想辦法用茶來釀酒了。
林語堂曾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黎民百姓的朋友、造酒試驗家、瑜伽修煉者、月下漫步者……」確實如此。除此之外,他老人家其實還是一位大吃貨。
蘇東坡絕對是文學界裡最會吃的,美食界裡寫字最好的,官場裡面還是最會吃的那個!比他會吃的?沒有他才華高寫詩好。比他寫詩好的?呵呵,沒有他會吃。他老人家自嘲「平生為口忙」,甚至寫有「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的詩句,以「老饕」自居。作為一個穿越千年的超級吃貨,官場波折毫不妨礙他對美食的摯愛。吃貨的眼睛裡只能看到吃的,這話在東坡身上一點沒錯。
別人做官層層向上爬,蘇軾做官一路往下貶。官貶一路,蘇大文豪吃一路,絲毫看不出些許情緒。就算貶到黃州,見那「長江繞鍋」,吃貨文豪依然不覺抹了口水,追求的不過是那江魚的鮮美。
作為文豪裡的大吃貨,蘇軾不單單能吃,還能動手做。除了動手做,他甚至還會親自研究新菜品。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等等,這些被冠以「東坡」頭銜的美食,還真是蘇東坡自己發明的。
對於蘇東坡來說,如果有什麼事情是吃一頓飯解決不了的,那就吃兩頓。他一生宦海沉浮,唯有美食可治癒。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古典文人,他除了愛吃,還好酒好茶。
「酒」,蘇軾雖愛這杯中之物,卻並無酒量,常常「一杯倒」。而「茶」,蘇軾不僅善飲、善品,還對煎茶頗有研究。
作為一個既愛酒又愛茶的文豪兼美食發明家,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茶酒採茗釀之,自然發酵蒸餾,其漿無色,茶香自溢。」
想到而不付諸實踐自然不是東坡風格。雖然釀酒當時受官家管控,私人禁釀,卻難不倒我們的蘇大文豪。他偷偷在自己的小院裡做了一個小型酒窖,專門用來做茶酒試驗。
至於這一杯想盡得茶之清幽、酒之豪邁的茶酒成功了沒有,隨著東坡先生的逝世,我們便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