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茶酒之爭遇上蘇東坡

2021-01-15 響品有約

百姓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文化很早就印刻在中國人的文化裡頭了。同時,我們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 酒文化與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幾乎是在同步發展。「琴棋書畫詩酒茶」,是文人墨客的生活。而茶酒之間,究竟誰高誰低,誰優誰劣,也「爭風吃醋」了上千年。

常言道:「茶類隱,酒類俠」。喝酒講求的是豪氣,就如古龍江湖中的刀,橫刀江湖追求的就是快意霸道。相比之下,茶則滋味鮮醇,在舌上縈迴,清幽寧靜。恰如金庸筆下的劍,三尺秋水不染塵寰,便是天下無雙。

酒與茶,一者熱烈豪邁,一者清淨淡遠,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可謂是各有千秋。若是能把茶和酒調和在一起,茶酒相融,清淡和濃烈組合,想來必是極好的。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想法。因為早在近千年前,我們所愛的東坡先生,就已在想辦法用茶來釀酒了。

林語堂曾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黎民百姓的朋友、造酒試驗家、瑜伽修煉者、月下漫步者……」確實如此。除此之外,他老人家其實還是一位大吃貨。

蘇東坡絕對是文學界裡最會吃的,美食界裡寫字最好的,官場裡面還是最會吃的那個!比他會吃的?沒有他才華高寫詩好。比他寫詩好的?呵呵,沒有他會吃。他老人家自嘲「平生為口忙」,甚至寫有「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的詩句,以「老饕」自居。作為一個穿越千年的超級吃貨,官場波折毫不妨礙他對美食的摯愛。吃貨的眼睛裡只能看到吃的,這話在東坡身上一點沒錯。

別人做官層層向上爬,蘇軾做官一路往下貶。官貶一路,蘇大文豪吃一路,絲毫看不出些許情緒。就算貶到黃州,見那「長江繞鍋」,吃貨文豪依然不覺抹了口水,追求的不過是那江魚的鮮美。

作為文豪裡的大吃貨,蘇軾不單單能吃,還能動手做。除了動手做,他甚至還會親自研究新菜品。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等等,這些被冠以「東坡」頭銜的美食,還真是蘇東坡自己發明的。

對於蘇東坡來說,如果有什麼事情是吃一頓飯解決不了的,那就吃兩頓。他一生宦海沉浮,唯有美食可治癒。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古典文人,他除了愛吃,還好酒好茶。

「酒」,蘇軾雖愛這杯中之物,卻並無酒量,常常「一杯倒」。而「茶」,蘇軾不僅善飲、善品,還對煎茶頗有研究。

作為一個既愛酒又愛茶的文豪兼美食發明家,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茶酒採茗釀之,自然發酵蒸餾,其漿無色,茶香自溢。」

想到而不付諸實踐自然不是東坡風格。雖然釀酒當時受官家管控,私人禁釀,卻難不倒我們的蘇大文豪。他偷偷在自己的小院裡做了一個小型酒窖,專門用來做茶酒試驗。

至於這一杯想盡得茶之清幽、酒之豪邁的茶酒成功了沒有,隨著東坡先生的逝世,我們便不得而知了。

相關焦點

  • 蘇東坡的茶酒,900年後再創新!一茶一酒,盡得風雅
    茶酒相融,是何種妙不可言的滋味?這一口茶酒,盡得世間風雅,被中國人心心念念了900多年。早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曾有嘗試「以茶釀酒」:「茶酒採茗釀之,自然發酵蒸餾文人「實驗」固然風雅,但千年來,少有酒廠能將茶和酒很好相融。
  • 蘇東坡的茶酒,900年後再創新!一茶一酒,盡得風雅
    茶酒相融,是何種妙不可言的滋味?這一口茶酒,盡得世間風雅,被中國人心心念念了900多年。早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曾有嘗試「以茶釀酒」:「茶酒採茗釀之,自然發酵蒸餾,其漿無色,茶香自溢。」文人「實驗」固然風雅,但千年來,少有酒廠能將茶和酒很好相融。「初時」聯合百年老酒廠「鄭萬利」,研發數年,才掌握茶酒的奧秘。他們更進一步,用古法窨制,把花也融入茶酒。盛夏的茉莉、今年的新桂,時令新鮮的花都用來窨制花茶,可謂不惜成本。
  • 蘇東坡與王安石: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君子之爭
    比起喜好熱鬧、頑皮多趣而又極願享受物質的蘇東坡來說,王安石的日常生活是那樣樸素。這個人不修邊幅,一件官服可以穿十幾年,對吃的東西從不挑剔。有人曾發現:他坐在飯桌旁,哪個菜離他近,他就只吃這一個菜。他當年貴為宰相,接待親戚卻未曾大擺筵席,記載中飯桌上只有一小碟肉和幾塊胡餅,還有一壺酒。
  • 蘇東坡的詩酒人生,不負歲月不負希望
    共品飲茶之趣味一杯茶足以品味人生之趣,自古以來,文人都愛茶,以茶感嘆人生,以茶體味生活,文人雅士不免以茶論道,從茶道中發現世道,從茶道中悟出禪道。蘇東坡愛茶,愛到嗜茶如命,每日必要品茶。並將茶意入詩,入詞,入文,將自己在茶中悟出的境界浸入詩詞,展現自己所品味出的閒淡愜意。
  • 「國山」「國酒」之爭爭什麼?
    這麼一來,地球的「球王之爭」今後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熱門話題。  國酒之爭  當前,國內「國字號」之爭有此起彼伏,愈演愈烈之勢。「國字號」之爭到底應該爭什麼呢?我們認為,首先可能是爭實力,最後便會落到爭「價值觀」上。
  • 蘇東坡遇上佛印,每天都是愚人節
    端卿捧上茶盤獻茶,捱到龍座御膝之前,偷眼看聖容時,也被神宗看見。神宗見端卿方面大耳,濃眉秀目,身材偉岸,與其他侍者不同,所以對其刮目相看。開金口問道:「此侍者何方人氏?在寺幾年了?」主僧一時不能對答,謝端卿馬上叩頭奏道:「臣姓謝名端卿,江西饒州人,新來寺中出家。幸瞻天顏不勝榮幸!」神宗見他應對敏捷,大喜道:「卿頗通經典否?」
  • 蘇東坡與酒:日神酒神一相逢,人間誕生蘇東坡
    其實不是,蘇東坡這一切其實都源自熱愛!我們無法想像,沒有酒,蘇東坡在數十年失意的被貶謫的生涯,如何度過那些生命的寒冬,蘇東坡的一生有故事,他還有酒,沒有酒他就自己釀酒。當熱愛生活的蘇東坡與酒相遇,當日神與酒神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人間出現蘇東坡。
  • 端午前 錦城西 一場與蘇東坡有關的茶事
    而有關蘇軾與茶的故事,也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講完……愛酒不善飲 愛茶更善品「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首來自蘇軾《水調歌頭》中的名句,使得人們對蘇軾留下了愛酒的印象。其實,蘇軾愛酒卻並不善飲,他曾作詩自嘲「吾少時望見酒杯而醉」。
  • 茶酒為何物,茶乎?酒乎?婺盛崖茗茶酒
    茶酒大概是怎樣製作的呢? 茶酒有什麼特性呢?茶酒是指以茶葉為主料,通過發酵或配製等工藝生產的飲用酒。既保留了傳統酒的風格,同時還具備茶葉獨特的香氣。 關於茶酒,早在北宋的時候,蘇東坡就有了以茶釀酒的構想,即「茶酒採茗釀之,自然發酵蒸餾,其漿無色,茶香自溢
  • 蘇東坡的酒意人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在人生之曠達與民生之多艱
    序言:世人皆奉鬥酒詩百篇,不觀人間苦的李太白為酒仙,殊不知,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一位與酒緣分頗深的"酒痴"!雖為酒痴,蘇東坡亦自知酒量不佳。他曾經說過,自己平生有三件事情比不上別人:著棋、唱曲、吃酒。但這不妨礙他的酒意人生,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在人生之曠達與民生之多艱。
  • 蘇東坡與酒,豁達有趣的靈魂
    鬥酒出詩篇,能名傳千古的人也很多,著名的有曹操、李白、李清照、辛棄疾、唐伯虎……而說到愛酒且懂酒,有一個人是繞不過的:蘇東坡。蘇東坡非常喜歡飲酒,更喜歡和朋友一起飲酒。他在晚年所寫的《書東臬子傳後》中有一段自敘:「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引,則餘胸中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適之味,乃過於客,閒居未嘗一日無客,客至則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相比於豪飲,他更善於玩味酒的意趣。古人喜歡「雅集」,集會必有酒。
  • 什麼是茶七飯八酒十分?
    茶泡好,王安石給自己和蘇東坡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蘇東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滿。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評一番,皺起眉頭說道:「你這水是三峽水,可不是中峽水吧。」蘇東坡嚇了一跳,趕忙把情況說明。
  • 為什麼人們常說「茶倒七分,酒要滿斟」?這才是待客之道
    或許是口音的問題,我聽不太清大伯的話,但是大伯是真的熱情,給我倒了一杯又一杯的酒,杯杯滿溢出來,杯杯都是情誼,待客的熱情。忽然的就想起了那句「茶倒七分,酒要滿斟」。大伯的確是每杯都給我倒得滿滿的,讓我感受到了他的熱情,也是在那一刻讓我喜歡上了那個偏僻的小鎮,或許這就是愛屋及烏吧。
  • 茅臺申請「國酒」惹同行詬病 國酒之爭能爭出什麼
    事實上,自茅臺酒廠申請「國酒茅臺」商標的消息一傳出,五糧液、瀘州老窖、洛陽杜康等一批知名白酒企業立即通過各種方式紛紛表示反對。這些白酒企業反對的理由有多種,主要是認為,無論從產量或消費群體的廣泛性方面,還是從酒的香型代表性方面,都不足以認定茅臺就是「代表或象徵國家的酒」或「中國最好的酒」。在網絡上,關於「國酒」之爭也是議論紛紜,絕大多數的意見是不同意「國酒茅臺」成為商標。
  • 「詩酒趁年華」蘇東坡《望江南·超然臺作》寫出了超然物外的豪邁
    林語堂先生說:「一提起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從蘇東坡的筆端,我們能聽到人類情感之弦的振動,有喜悅、有愉快、有夢幻的覺醒,有順從的忍受。一句「詩酒趁年華」表達了蘇東坡超然、豪邁的樂觀主義。
  • 蘇東坡愛酒,釀蜜酒喝下去居然腹瀉,林語堂稱其「造酒試驗家」
    在黃州,他釀過蜜酒;在潁州,釀過天門冬酒;在定州,釀過松子酒;在惠州,釀過桂酒;在海南,為了去三屍蟲,輕身益氣,他再釀天門冬酒。多年後,他總結釀酒經驗寫了《東坡酒經》。蘇東坡釀酒也有失敗的時候。他的朋友西蜀武都山道士楊士昌「善作蜜酒,絕醇釅」,蘇東坡特作《蜜酒歌》贈他。
  • 畫家筆下的「吃貨」蘇東坡:在惠州煮茶、品茗、食荔枝……
    出於對蘇軾的敬仰,文化學者、畫家林凱龍多年來孜孜於蘇軾詩文的研讀和思想體系的探究,不但系統考察了蘇軾的出生地和寓跡,對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及傳說佚聞也頗有感觸,並往往形之於筆端,將他心中那個親切的東坡先生描繪出來。本次展覽即就是其歷年所畫有關蘇軾題材畫作的一次集中呈現。
  • 大文豪蘇東坡:無酒、墨何以有書畫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中國人心中的文化偶像,具有多方面的才幹,僅書法與繪畫,領宋代潮流,立百世之先。近日看有關他的傳記史料,一個強烈的印象,就是他的書畫是用好酒、佳墨釀造出來的。在此不聊他當官如何以及是非曲直,只想聊聊他的書、畫與酒、墨的關聯。一般而言,大文人、書畫大師,都離不開酒的。蘇東坡好與朋友聚,愛熱鬧,又怎能離開了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寫出了《水調歌頭》的千古名詞。「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還是離不開酒。
  • 七分茶、八分酒、三叩首」,是什麼講究?
    給大家說個典故。三年後,蘇東坡才想起取水的事。於是他急忙讓船夫回頭,可船夫說,三峽水流如此湍急,回頭談何容易,三峽的水一流而下,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蘇東波一想,也是啊,就取了下峽水去了京城。 他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茶泡好,王安石親手給自己和蘇東波各倒了一杯,卻只有七分,蘇東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滿。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評一番,皺起眉頭說道:你這水是下峽水,可不是中峽水吧。蘇東坡嚇了一跳,以為王安石監視自己,就老老實實說了情況。
  • 蘇東坡與龍井蝦仁
    龍井茶以「色綠、香鬱、味甘、形美」四絕著稱,而河蝦是春天最新鮮的食材,肉質鮮嫩,營養豐富,素來被稱為「饌品所珍」。而且在春天吃河蝦有生發陽氣、補腎解毒的養生功效。將明前新茶與時鮮河蝦一同烹製,是將兩種人間美味融合為一。這道菜蝦仁通透如白玉,聞之有龍井的清香,吃到嘴裡,鮮嫩無比,簡直就是舌尖上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