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印度洋底的雷姆利亞大陸

2020-12-21 深圳晚報

梁二平

一手製造了「亞特蘭蒂斯消失之謎」的柏拉圖一定想不到,2000多年以後,又有人製造了新的「消失」:印度洋裡有一個沉沒的古大陸——雷姆利亞。

印度旅行時,我對古陸「沉沒」之說沒有什麼感受。但到了印度南邊的斯裡蘭卡,尤其是馬爾地夫,「沉沒」似乎變得觸手可及了。小小的馬爾地夫,全國的平均海拔高度僅為1.2米。住在島上,感覺就是住在一塊漂浮的草墊子上。如果真的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首先「沉沒」淹的就是它了。站在馬爾地夫討論印度洋沉沒的文明古陸,可信性大大增強。

實際上,地質時代的海平面與今天相比,相差100多米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以我們現在全球熱議的氣溫升高為例,如果未來50年,全球氣溫平均升高2℃,海平面就有可能上升7米。我們所處的珠三角,將是一片汪洋,海水將進入廣州城。這時的馬爾地夫呢,已經完全淹沒在海水中了。當然,如果全球變冷,冰川時代來臨,海平面也會下降,那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高度文明的古大陸雷姆利亞沉沒於印度洋的學說,是19世紀的英國地質學家菲力浦·斯科雷特提出的。最初只是一個假說:即古代印度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的印度洋上曾有一座「地橋」。8000萬年前,這塊大陸從海底突然崛起,在印度洋上形成東西3500公裡、南北4700公裡的大陸。它就是比亞特蘭蒂斯更早更高的文明大陸——雷姆利亞,大約在3000萬年前開始沉沒,到300萬年前,完全沉沒在印度洋裡。

會有巨大的古陸沉沒於印度洋而我們一無所知嗎?

德國生物學家恩勒斯特發現,一種慄鼠與猿雜交的動物「雷姆爾」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但在遠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馬來半島也能見到。據此,他斷定,馬達加斯加與印度之間的「地橋」直到新生代(距今300萬年前)依然存在。

但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威格納,在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古生代的大陸是一個整體;中生代發生漂移;新生代發生分裂;從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陸地與海洋的分布狀況。依此學說看,分離的陸地之間分布著不同的生物完全是正常的。所以,用同一物種解釋「地橋」的存在,是靠不住的。

同樣從地質結構來看,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是由於共同的成因形成,即印度板塊向正北方向移動約5000公裡,與亞洲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地質學家對印度洋海底地殼勘探結果表明這一帶地殼活動今天仍很頻繁,有些部分持續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斷增長。那麼,這些緩慢不斷的變化,也有人將它作為雷姆利亞大陸曾經存在的一個證據。

海底問題,終歸要回到海底。事實上,對於印度洋的海底,科學家們已經做過許多探測,根本不存在傳說中的那麼大的大陸,更沒有證明遠古的石器文明的考古物證。但在海平面上升的意義上講,許多古大陸消失在理論上是存在的。

關於古陸沉沒的想像與記載,對於中國人來講,一點也不新鮮。我們的《列子·湯問》中就有中國式「沉沒」說:蓬萊仙境中的岱輿、員嶠兩座仙山,就是漂移到北海之後,沉沒於大海之上的。如果仙山存在,如果仙山上的仙丹存在,那麼,秦始皇就可當大清國的皇帝了。

相關焦點

  • 消失的大陸及其傳說:姆大陸、亞特蘭蒂斯、雷姆利亞
    消失的大陸及其傳說:姆大陸、亞特蘭蒂斯、雷姆利亞地理學、地質學、考古學、歷史學、海洋學中爭議最大、否定最猛、傳說最久且最令人談資盎然的是三塊消失的大陸,即太平洋上的姆大陸、大西洋上的亞特蘭蒂斯、印度洋上的雷姆利亞。
  • 《光之子2》專區上線 繼續徵程雷姆利亞大陸
    《光之子2》專區上線 繼續徵程雷姆利亞大陸 《光之子2》專區上線 繼續徵程雷姆利亞大陸
  • 太平洋底發現龐大水下結構,疑似大型機場,史前文明真存在過?
    傳說中的史前文明有不少,當然最著名的就是亞特蘭蒂斯,也稱大西洋島、大西國、大西洲,傳說中擁有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其程度已經達到太空時代,但一夜之間消失似乎有些不合常理,怎麼說也得跑一些人出來是吧。
  • 三個「沉沒的大陸」,文明程度堪比現代
    在世界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其中最有意思的傳說之一,那便是世界上曾經存在著三個大陸,那就是亞特蘭蒂斯、雷姆利亞和姆大陸。雷姆利亞的傳說來自古印度的寺廟的文獻。 雷馬利亞的傳說中的地理位置位於印度洋。 根據地質學家的推測,雷姆利亞應該是大約在3400萬年前(即第三紀初)開始下沉,大約在2500萬年前完全沉沒。
  • 《大白鯨》40年:兩塊失落大陸的戰爭
    阿塔納斯·珂雪描繪的亞特蘭蒂斯地圖,位於大西洋中部,上方是南方,左邊是非洲和歐洲南部,右邊是美洲無獨有偶,印度的神秘主義者也流傳著一塊在印度洋消失的大陸——雷姆利亞大陸(Lemuria)。雷姆利亞又譯狐猴洲,是位於印度洋海域,介乎馬達加斯加島、泰米爾納德邦及西澳之間的假設大陸。
  • 獅子國——斯裡蘭卡,鑲嵌在印度洋上的一顆珍珠
    邊緣海島的地緣優勢格局印度國土呈一個倒三角形,直插北印度洋腹心。而斯裡蘭卡則地處印度半島南端,跟次大陸隔海相望。不過這種隔海相望,其實阻斷程度並不嚴重。橫亙於印斯間的保克海峽和馬納爾灣都相當狹窄,最窄處只有區區30千米。
  • 傳說中的姆大陸真的被「弄丟了」嗎
    但你知道嗎,亞特蘭蒂斯並非唯一失落的大陸,研究古文明的專家學者相信,地球上曾經存在3個現已經沉沒的大陸,除了位於大西洋的亞特蘭蒂斯大陸之外,還有位於印度洋的雷姆利亞大陸和位於太平洋的姆大陸。粘土板還原超文明大陸的黃金時代喬治瓦特在印度的一座寺廟中找到了一些可能來源於姆大陸的粘土板,並在寺廟一位博學的住持的幫助下將粘土板的文字翻譯了出來,將數萬年前姆大陸的景象一一還原在《遺失的姆大陸之謎:太平洋史前檔案》一書中。
  • 歐洲人的印度棉布貿易:印度洋上的葡萄牙商人
    ▲好望角航線對於1800年以前歐亞大陸海上貿易是否存在全球化影響,一些歷史學家持懷疑態度,另一些人則強調,亞洲產品給歐洲帶來了消費和審美品位的質變。對於歐洲商人進入印度洋,原有的商人心裡難免五味雜陳,心存疑慮。第一個和亞洲通商的歐洲國度是葡萄牙。好望角航線的開闢得到葡萄牙王室的資助和支持,定期的貿易由「卡雷拉印度公司」(Carreira daIndia)組織,這是第一家歐洲特許公司,它成為後來荷蘭、英國、法國、丹麥和瑞典公司的典範。
  • 通訊:「大洋一號」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的「趕海」
    當地時間1月17日,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進行抓斗作業,抓取到3221米深海底質玄武巖和沉積物。「大洋一號」此行主要開展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調查。中新社記者 董冠洋 攝 中新社「大洋一號」1月21日電 題:「大洋一號」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的「趕海」中新社記者 董冠洋「多波束,多波束,抓斗出水,請打點記錄」,大洋39航次首席助理任峰在對講機中話音未落,採樣的科考隊員已早早在後甲板上等候。
  • 海軍補給站錨定蘇丹港 俄時隔20年重返印度洋大棋局
    歷史的足跡印度洋就像一隻倒扣的碗,由於這種形狀,旅行者無需距離海岸很遠,只要穿過一些狹窄的海峽,就可以從南非海岸到達澳大利亞海岸。沒有冰,風向穩定——季風每半年換一個風向,為航海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條件。20世紀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印度洋西北部成為最大的石油開採中心,波斯和阿拉伯的石油通過印度洋上的通道被運往美洲和歐洲。
  • 另一個亞特蘭蒂斯之謎,傳說中的姆大陸真的被「弄丟了」嗎?
    但你知道嗎,亞特蘭蒂斯並非唯一失落的大陸,研究古文明的專家學者相信,地球上曾經存在3個現已經沉沒的大陸,除了位於大西洋的亞特蘭蒂斯大陸之外,還有位於印度洋的雷姆利亞大陸和位於太平洋的姆大陸。粘土板還原超文明大陸的黃金時代喬治瓦特在印度的一座寺廟中找到了一些可能來源於姆大陸的粘土板,並在寺廟一位博學的住持的幫助下將粘土板的文字翻譯了出來,將數萬年前姆大陸的景象一一還原在《遺失的姆大陸之謎:太平洋史前檔案》一書中。
  • 神秘的姆大陸:五萬年前創造高度文明,和亞特蘭蒂斯同樣沉沒海底
    在我們印象裡,「亞特蘭蒂斯」是失落的大陸文明,而實際上,在傳說中的有四塊大陸沉沒在海洋裡,分別是——亞特蘭蒂斯大陸、姆大陸、雷姆利亞大陸和根達那大陸。我們先從姆大陸說起,因為在150年前,還有人記得姆大陸的存在!
  • 海權專家:中國應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兩大區域各保持一支左右的...
    官方已不同程度地表達了以下訴求:確保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防止朝鮮半島出現敵對中國的政權、捍衛釣魚島及南沙島礁的主權、維護中國進出大洋通道的安全。 文章指出,隨著東風-21D等型飛彈、靜音潛艇以及大規模現代化水面艦艇和海上打擊飛機的列裝,美軍在西太平洋將越來越面臨多維度的「最後1000海裡」的力量投送障礙。
  • 法屬留尼旺,在印度洋上空自由地飛翔!
    留尼旺一座位於印度洋的法屬島嶼,距離法國本土有1萬多公裡,很多法國人都不知道這個海島在哪裡。留尼旺靠近非洲大陸東南端,距離模里西斯大約190公裡,對很多人而言相對比較陌生,算是一個比較冷門的目的地。等人到齊之後,教練就會開車上山,大約二十分鐘的盤山路程就可以抵達山頂,山頂的視野遼闊,遠處的印度洋一覽無遺。
  • 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發現硫化物礦區
    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記者劉詩平)記者2日從中國大洋協會了解到,中國大洋49航次近日結束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第三航段期間在西南印度洋我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內發現一處獨立硫化物礦化區,並發現兩處硫化物礦化異常區、兩處水體異常區
  • 馬來西亞這座島,可以欣賞印度洋熱帶海灘景色,還可在水中暢泳
    馬來西亞這座島,可以欣賞印度洋熱帶海灘景色,還可在水中暢泳位於印度洋中的檳榔嶼,原為當地土著居民居住,後馬來族遷入,18世紀末英國取得檳榔嶼作為殖民馬來半島的跳板,建喬治城( George town,即現在的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