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態特徵
鱖魚也叫桂魚、胖鱖、鏊花、季花魚、花鯽魚、翹嘴姍。嘴大,下頜向前突起。脊背隆起,背鰭有硬棘12根。背色黃綠,全身有黑色或黑褐色不規則的斑塊,腹部淡黃色。鱗片細小。上下頜和口腔生有絨毛齒。頭尖、嘴闊,樣子猙獰兇惡。
2.分布和生活習性
鱖魚是我國的特產魚類,生存適應性強,分布廣、從東北寒冷地區的黑龍江、松花江等水域,到中部地區的黃河水系、長江水系,以及炎熱的南方江河、湖沼、水庫,都有它們的蹤跡。長江、黃河中部地區的淡水水域,更是它們的棲息之地。鱖魚喜歡在靜水和水質清澈又有活水緩緩流動的水域棲息,水草茂密處數量較多。平時在水底回遊,常潛伏於水下洞穴中、溝坎處,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掠捕食物。是典型的淡水肉食性魚類,性情兇狠而貪食,主要食物是小魚和小蝦。單獨活動,不合群,有時二三條一起回遊在水底巨石之側或水下石窟附近,或側臥於水底坑窪處。魚生長較快,三年體重約一二公斤,最大的個體重七公斤左右。
3.經濟價值
鱖魚營養豐富,肉味鮮,是淡水魚中的上品。古詩云桃花流水魚肥」,說明春天的魚最鮮美,營養價值最高。用以招待親友賓朋,是名菜佳餚,兼有滋補疔效,因而鱖魚有重要的垂釣價值。
4.釣法
在江河、湖沼、水庫、野塘釣鱖魚時,要根據鱖魚的生活習性,沿岸巡視,尋找鱖魚的水下棲息場所。水下巖石側、涵洞口、閘門的洩水處和石窟附近的水下,都是鱖魚最喜歡棲息的地點,尤其在暮秋季節,魚往往集成較大的群體於水底石側流水處覓食;初春水溫回升時,則喜在沿岸淺水區覓食,六七月份覓食最活躍。所以,這些時候是釣鱖魚的黃金季節。使用鱖魚喜歡吃的活蝦或小活魚作釣餌,把七八釐米長的活泥鰍或四五釐米長的活蝦,活著掛在魚鉤上,不要傷其要害,使它們在水中活的時間越長越好。由於魚吞食餌魚時,先從魚的頭部開始,因此,只需把魚鉤從小活魚的鼻孔鉤入,鉤住它們的鼻骨就成了。泥鰍尤喜沉底鑽洞,利用泥鰍的這種習性,使用長竿定點釣法,把掛著活泥鰍的美味釣餌直接送到鱖魚的嘴邊,魚一旦發現遊來的泥鰍,必然猛撲吞食,這時釣魚人憑手感立即提竿,往往百發百中。釣法可採取輪竿底釣,普通底鉤釣也行。系上稍重點的墜砣,以便準確地把餌鉤投到選定的釣點中,再緩緩收線、放線,如此反覆進行,使餌魚在水中遊動,引誘在附近潛伏的鱖魚吞餌上鉤。一旦有魚吞餌,漁線必然震動,這時,漁入要把釣線猝然一,使魚鉤牢牢地鉤住魚唇,再按照釣猛魚之法,審時度勢地把它拖上岸來。這種釣法也叫遊釣。此外,鱖魚白天喜在深水潛伏獵食,夜深人靜時,往往遊到距岸不遠的淺水區,伺機獵食小魚、小蝦,因此,月明人靜時夜釣,效果很好;也可利用繁殖季節鱖魚在夜間遊向近岸淺水區產卵的良機,釣魚持手電照明巡覓,一旦發現近岸水中的鱖魚,飛起漁叉捕捉,也會有較好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