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海寧地主許阿六埋下大量銀元 這幾天引發盜寶狂潮》後續
見習記者 陳佳 攝影 朱丹陽
我家以前也是大戶人家,老祖宗會不會也藏了寶貝?前天,海寧市海昌街道雙喜村的拆遷工地四戶人家動用挖掘機「挖寶」。
自從8月23日,老許家的宅基地遭盜寶者「光顧」,隨後老許家又在同一地點挖出877枚銀元後,挖寶隊伍便擴大了。他們因為祖上也是大戶人家,擔心不早點挖一挖宅基地,會被盜賊搶了先。(詳見本報8月25日、26日報導)
在前一天挖掘一無所獲後,昨天上午,雙喜村再次傳出一個撥動神經的消息:又挖出200枚銀元,這是老許家鄰居在老房子的天井裡挖到的。
大戶人家靠勤儉致富
鄰居也姓許,家裡四兄妹按個數平分了這200枚銀元。他們沒有公開曬出銀元種類,只是說大概有四種——袁大頭、小頭、鷹洋、光緒元寶。銀元年份、造幣廠信息,他們並沒有注意。
之所以決定在自家宅基地挖一挖是因為「文革」時期,紅衛兵在家搜出過不少銀元。許家媳婦說,這都是聽長輩講的,現在老人都過世了,具體有多少,還有沒有遺留,這些都不清楚。
說起丈夫家祖上的富足,許家媳婦說,也就是農民,種種地、養養蠶,比不上許阿六家。
許阿六的孫子許良松說:「我爺爺大概是村子裡最大的大戶人家了,從小就聽村裡的老人這麼跟我說,最鼎盛的時候光是田地就有360畝。爺爺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把分到的土地都各自賣了一部分,不過到土地改革的時候,大兒子還是被劃分為地主、二兒子是上中農、小兒子是富農。」
不過聽老人說,爺爺許阿六是靠勤勞、節儉致富。僱別人種地、自己也種地,穿得和普通農民沒什麼區別。許良松說,從小父親就說我們家就是種地的,不過爺爺估計是希望兒子當官吧,三個兒子的名字裡都帶「官」字。
雙喜村挖出的銀元第一次見「小頭」
這幾天在雙喜村挖出的銀元中「小頭」是頭一回出現。
浙江省收藏協會錢幣委員會主任王玉解釋,「小頭」和「袁大頭」一樣是民國時期發行的銀元,是老百姓對兩種銀元的通俗叫法——「袁大頭」上有袁世凱頭像,而且頭像很大,發行於民國3年、8年、9年、10年;「小頭」是在北伐戰爭前後發行的,銀元上有孫中山頭像,不過頭像比袁世凱的小。
「袁大頭」目前市面上的價格700元左右,「小頭」比「大頭」便宜50元,這只是說普通「袁大頭」、「小頭」。
普通「小頭」即銀元側面有兩個6角星符號。不普通的為5角星,價格是6角星的三倍。這兩種符號的區別,一般認為是年份或造幣廠的區別。而民國8年的「袁大頭」目前的市面價格要比其它年份的貴出50%左右。另外,普通鷹洋為400元一枚。
新挖出的光緒元寶值多少錢,還要具體看年份、造幣廠省份。如廣東省造、湖北省造的光緒元寶為2000元一枚,而江南省造戊戌年份的市價六七千,甚至上萬。
什麼時候埋下的銀元?王玉判斷,如果能夠確認挖出的銀元中沒有"船洋",那應該是1934年以前埋下的。因為民國在1934年發行了最後一批銀元——船洋。
為什麼浙江省造、湖南省造、陝西省造的光緒元寶至少100萬
前天,王玉主任曾提醒,浙江省造、湖南省造、陝西省造的光緒元寶,價格各自都在100萬元以上一枚。
昨天,不少快報讀者來電詢問:為什麼這三個省份的光緒元寶市價這麼高?
王玉說,道理很簡單——物以稀為貴。
湖南省造、陝西省造的光緒銀元,都是樣幣,不曾正式流通過。至於不發行的原因,在目前國內的錢幣研究資料中尚未找到答案。湖南省造的樣幣,相關文獻中出現過,陝西省造的,王玉只見過一回。
浙江省造的光緒元寶是進入過流通市場的,不過,流出幾十枚以後,就銷毀剩餘的,不再製造。關於原因,這依然是錢幣學界的一個謎,傳說是因為分量不足。
最早發行的光緒元寶是廣東省造的,後來各省相繼仿效。尤其是在工業基礎較好的地方。湖北、廣東的之所以價格相對低,就是因為發行量多,這和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的領導有關係,他曾任兩廣總督,後調任湖廣總督。
「任何銀元都是以一塊錢為標準,這裡說的都是面值為一圓的光緒元寶。」王玉補充,一圓錢的光緒元寶重量為7錢2分,也有一部分是「半圓」(好比現在說的五毛錢)的,重量是3錢6分。但是數量比「一圓」少。
價格方面,廣東省造、湖北省造的「半圓」是「一圓」的3倍,浙江省造的「半圓」儘管沒有銷毀,但是流通數量不多,價格為5萬元左右。
一塊銀元
當時可以買100斤大米
銀元的購買力怎麼樣?自從19世紀中後期中國也開始有了國家發行的正規銀元以來,直至抗日戰爭以前,國內物價基本穩定,一塊銀元可以買100斤大米。當然前提是沒有戰亂、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的好年份。
「過去的老百姓不相信紙幣,喜歡銀元。所以清政府垮臺後,清朝的銀元依然很好用。因為貿易還帶來了外國銀元。」新中國成立以後,銀元才停止使用。
不過,總體上看,外國銀元在收藏品市場上的價格相對國內的要低很多。王玉說,這和國際收藏界的習慣有關,大部分國家的收藏家都喜歡自己國家的東西,中國很多收藏家是堅決排斥外國物品的,大概和愛國心有關。不過,日本是個例外,他們喜歡收藏中國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