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斬雞。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相隔千裡終團圓,共坐檀桌前。舉筷入口皆思念,同襯此時意。」在古人的詩句中,吃和團圓一直是一個不朽的話題。
又一年春節即將到來,人們的身心就像是被無形的力量控制,那一桌年夜飯會讓人想盡辦法在特定的時間回到老地方,經歷一次儀式,內心才覺得完整。
海南島的年夜飯,常常會是在陽光明媚中進行的。雞、年糕和打邊爐,都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年夜飯主角。這其中,美味自然是一方面,而過年需要講究個好口彩,也是選擇年夜飯食材的考量標準之一。
對雞的執念
雞年當然吃雞。但其實對海南人而言,「無雞不成宴」是早已流淌在血液中的篤定。實際上,很少有海南人能說清楚,在年夜飯中,雞為何如此之重要。久而久之,這樣的飲食習慣幾近成為了一種執念。
海南年夜飯餐桌上的雞多為白斬雞。所謂白斬雞,就是把雞掏空洗淨,將蔥姜和內臟填入雞肚中,入水囫圇而煮。煮雞的水不加任何調料,大火約煮十五分鐘後,整隻雞取出晾乾表皮,斬成小塊,盛入碟中。食用時可蘸食蔥油、生抽、桔子、蒜頭等配好的佐料,入口的雞塊既不過分寡淡,又能保持原味。
除了吃,雞對海南人來說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作用——拜公。在年夜飯開動前,要將煮好的雞上貢給「公」,以表對先人、神明的尊崇,祈盼子孫獲得延綿的福祉。
寄情紅糖年糕
年糕則是作為一道經典小吃存在於海南人的年夜飯餐桌上的。年糕有著「年年高」的美好寓意,多用糯米磨粉製成。將紅糖和糯米粉混合,加入水後反覆搗成一整塊,後入鍋蒸,就成了一鍋美味的紅糖年糕。
在現在的市場上,賣的多是風乾的年糕,這是為了便於保存。這樣的年糕硬度大,需要切成小塊再烹製。最常見的吃法是放進鐵鍋裡油煎。過油的紅糖年糕在油熱下充分吸收了熱能,開始變得柔軟。年糕的外層經過一段時間的煎炸,開始起酥,但年糕的內裡始終柔軟如一。
或許對於多數外地人來說,紅糖年糕只是一道再普通不過的小吃,難登大雅之堂,但在許多海南人的心裡,窮苦歲月時這一道風味小吃就是難得的年慶佳品。有情懷,也有嚮往。這樣的情緒被一直延續下來,即便是人們走出海南去往遠方,心裡念著的,還是這一絲絲甘甜,還是這粘牙的故鄉風味。
這,也是年味的寄託。
火爐裡觀年味
海南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多數情況下過年的時候氣溫較高,穿著短袖過年屢見不鮮。沒有了北方雪中「紅泥小火爐」的詩情畫意,海南人也能在打邊爐中找到樂趣。在不少地區,打邊爐也成了年夜飯的內容之一。
打邊爐是一個隨意的名字——圍在爐邊吃火鍋。沒有陽春白雪,卻充分體現了海南人骨子裡的那份隨和——吃,當然要以最隨意的方式滿足味蕾和胃。
名字隨意,下鍋的菜品卻不隨意。環海地區多以海鮮邊爐為主,放幾片切好的蘿蔔片、薑片、蔥段、生油,白水煮開下海白,給湯增鮮。魷魚、蝦蟹、魚類相繼下鍋,不大一會海鮮就煮熟,沾上配好的調料入口,第一口感覺就是鮮美。而即便是一頓煮,鍋裡的湯仍舊清可見底。這樣的湯底熱量低,蛋白質含量高,一股清新的海鮮味令人回味無窮。
如若不以海鮮為主,物產豐富的海南仍有許多食材能夠入鍋。帶皮小黃牛、東山羊、牛百葉、黑豆腐、西洋菜、空心菜……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應有盡有,都可以用於打邊爐。人們對打邊爐用的菜品極少會進行味道上的特殊加工,都是切好直接入鍋,既省事,又吃得一口原味。
夜色漸深,觥籌交錯中人們暢笑言歡,火爐上的美味讓年味更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