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官員們都有一套衣服是專門上朝和見皇帝的時候穿的,也就是朝服,這些朝服上,都繡著不同的圖案。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繡這些圖案只是為了好看而已,後來才知道,原來每個官員朝服上的圖案都是大有講究,不是自己想繡什麼就能繡什麼的。
明、清兩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形的圖案,叫補子。一般用彩線繡制,亦稱「繡補」。
相傳補子起源於武則天時代。一天武則天上朝時賜給官員們繡了花的官袍。因為十分好看,又是御賜之物,所以其他官員紛紛效仿。補子就從這裡而來。發展到明清時期,補子上的不同圖案則有著不同的象徵。
首先,文官和武官朝服上所繡的圖案就大不相同。文官們的朝服上所繡的都是鳥一類,而武官朝服上的則多是走獸一類。
其次,不同官階的官員朝服上所繡的鳥的種類也是不同的。
比如說,清朝最高的文官,所穿的朝服上繪有鶴的模樣。鶴在古代是珍稀禽類,丹頂鶴更是被視作吉祥鳥。另外,鶴因其姿容純潔無暇,被人視為鳥中君子,風度翩翩的模樣非常符合文人墨客的要求。而且在古代人眼中,仙鶴是仙人的坐騎,生性高潔,地位崇高,堪稱一鳥之下,萬鳥之上。所以,鶴就被選擇繡在了一品大員的朝服上了。
二品大員的朝服上,繡的則是錦雞。因為在古代,錦雞寓意著吉祥,通過錦雞頌揚文、武、勇、仁、信五種道德品性。圖案繡得很是精緻呀,看來古代繡娘們的手藝真不是蓋的。不過不知道這樣一個圖案,要花費多少繡娘的多少個日夜呢?
一品武官的朝服上,繡的則是麒麟。麒麟是龍頭,馬身,龍鱗,是中國傳統瑞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清朝時,一品武官的補子為麒麟,可見當時武將們是很受重用的,畢竟是馬背上得來的天下嘛!
二品武將們的朝服上繡了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古書記載狻猊能食虎豹兇猛之獸,用在武將服飾上取其威猛之意。不過小編覺得,這隻狻猊看起來像一隻小獅子,萌萌的很可愛呀!
在封建時代,人們在社會地位中的等級關係,在服裝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統治者也是藉此來宣揚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