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麥克尤恩:作家跟生物學家相似,但他們研究人性和社會

2020-12-13 澎湃新聞

採訪伊恩·麥克尤恩並非易事。這位當今英國文壇最負盛名的小說家,在他為期8天的中國行裡,參加了多場演講和對談活動,回答了無數媒體和讀者的提問。因而11月1日中午,當麥克尤恩在中國的行程接近尾聲時,澎湃新聞記者很擔心,「輸出」過多、又因旅途勞頓推遲了採訪時間的麥克尤恩可能不會以很好的狀態應對採訪。不過當記者走進採訪間,迎面看見他鏡片下平靜而炯然的目光時,便知道這種擔憂並無必要。

這位年逾七旬、滿頭白髮的小說家,依然保持著對時代的敏銳觀察和冷靜思考,哪怕面對很抽象的問題,都能不假思索地給出嚴密而鋒利的回答。從文學到政治,從莎士比亞到人工智慧,從英國脫歐到充斥著假新聞的社交網絡,麥克尤恩都能侃侃而談。而任何一個讀過他作品的人都知道,這斑斕而多變的現實,在他的筆下都能成為絕好的小說素材。

麥克尤恩接受澎湃新聞專訪 薛松 攝

「中國讀者對我的了解程度,與我自己都不相上下」

對於此次中國行密集的行程,麥克尤恩表示很辛苦,但他也認同,這已經成為了作家工作的一部分。「過去,作家只需要寫小說,等它們出版,就沒什麼事了。但現在你必須向公眾解釋你自己。這種活動如果不太多的話,還是很好的。會很有趣,很激動人心。」麥克尤恩如此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如今的麥克尤恩已能駕輕就熟地應對讀者與媒體,但此前在與作家小白的對談中,他也表示,自己曾經也為陌生人的問候而感到緊張和尷尬。而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改變了他,他直視讀者眼睛點頭道謝的樣子令麥克尤恩非常欽佩,於是他決定效仿這位自己崇拜已久的詩人,就這麼逐漸克服了「社交恐懼症」。

麥克尤恩沒有想到自己在中國竟如此受歡迎

麥克尤恩沒有想到自己在中國竟如此受歡迎,中國讀者對其作品的了解程度令他吃驚。「原本我很擔心讀者都是我的同齡人,但現場來了很多十幾歲、二十幾歲的讀者,他們都非常非常熱情,並且都爭先恐後地向我提問,」麥克尤恩說,「一般來說,我活動的提問環節都是一片寂靜,偶爾會有一隻手舉起來。但這次在提問環節,每個人似乎都想向我提問。中國讀者真摯的熱情很令我感動。」

說到在中國遇到的有趣問題,麥克尤恩說:「人們似乎對我的生平了如指掌,我想這都是網際網路的功勞。還有人提到我50年前的事,他們對我的了解程度跟我自己都不相上下。」他還提到,與英美讀者相比,中國讀者似乎更有階級意識,會問出「小說中是否呈現了工人階級的面貌」這樣他從未在歐美國家遇到的問題。「但大致來說,我並沒有感覺到中國讀者有何明顯的不同。因為小說總是與人性對話的;而從人性的角度看,全人類的反應都是差不多的。」麥克尤恩笑談。

「莎士比亞一直流淌在我的寫作中」

《堅果殼》是麥克尤恩最近的一部小說,今年8月在中國出版,它從一個胎兒的角度重述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故事。

《豎果殼》書影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莎士比亞作品是學校的必讀書目,每個英國孩子從11歲就開始閱讀莎士比亞了,我也不例外,」談及自己閱讀莎士比亞作品的經歷,麥克尤恩如此回憶道,「但那時的我太小了,在課堂上朗誦我當時並不理解的莎士比亞作品對我來說太無聊了,就好像在教堂裡念著那些跟我毫無關係的句子一樣。直到我十六七歲,莎士比亞的文句才在我眼中漸漸有了意義,我開始為那些句子的魔力而傾倒。」

後來麥克尤恩在大學裡學了文學專業,才認識到莎士比亞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對於英語文學作家來說,莎士比亞都是無處不在的,即便是你不在意他的時候。因為他發明了很多詞彙與表達,塑造了英語這門語言。哪怕你從未讀過一本莎士比亞的作品,也會時常引用他的話。他不僅影響了我們對於歷史的理解,他創作的歷史劇也經久不衰。他塑造了我們對於愛與道德的思考和表達,是我們的意識和知覺的一部分。」麥克尤恩說。

而對他本人來說,莎士比亞並沒有直接影響過他的寫作,但他就像某種背景音樂,一直流淌在他的寫作中。不過《堅果殼》一書確實與莎士比亞的作品有直接的聯繫,它是基於《哈姆雷特》而創作的。「我不是第一個嘗試重述《哈姆雷特》的作家,但我想從一個未出世的孩子的角度來講述他的叔叔是如何謀殺他父親的故事,能夠賦予它新意,」麥克尤恩說,「《哈姆雷特》的主角是一個缺乏行動力的人,他的思慮總是會阻礙他的行動;而《堅果殼》中故事的敘述者也是一樣,因為他尚未出生,所以也不能行動。面對這起可怕的暴行,他也同樣感到無力。這正是這部小說的語言,它擷取了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一些韻律,讓它迴蕩其中。但同時,它也對當下的世界做出了一些評論,反映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

除了英國的文學傳統,歐洲和美國文學也對麥克尤恩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對於自己喜愛的作家,麥克尤恩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而排在第一的總是卡夫卡。10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場活動上,他曾表示,他喜歡卡夫卡作品中幻想內容與現實情緒的結合,在其中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此外,但丁、歌德、託馬斯·曼、福樓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都在麥克尤恩的名單中。

正因如此,在身份認同問題上,麥克尤恩首先將自己定義為一名英國作家,其次是歐洲作家。但同時他也認真地強調,在英國,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都有各自的文學傳統,儘管他的父親是蘇格蘭人,但他從未在那裡住過,所以更認為自己是一名英格蘭作家而不是蘇格蘭作家。「我們各自的文學傳統都非常強大而分離,就像我們的足球隊一樣,」麥克尤恩如此類比道,「如你所知,我們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隊,但有英格蘭隊、蘇格蘭隊和威爾斯隊,我很欣賞這一點,各地各自的身份認同並沒有因聯合而被抹殺。」

小說家用顯微鏡研究人性與社會

在小說《堅果殼》中,最具時代性的情節或許正是主角在母親腹中所聽到的新聞播客,關於貧富分化、移民危機、人口轉型、生態惡化、人工智慧……身為主角的胎兒仔細聆聽播客中的觀點,並做出了大篇幅的討論與反駁。「即使他倒掛在母親的身體裡,即使他的四肢無法移動,但他的大腦依然自由,能夠自由地談論這個他將要進入的世界。」麥克尤恩如此解釋他書寫這一情節的意圖。

在書中大段敘述新聞的麥克尤恩,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在看新聞上。《衛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旁觀者》《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大部分主流媒體,BBC的電視節目,以及政治網站OpenDemocracy,都是他日常關注的媒體;他也不會拘泥於某一種政治立場,而是試圖了解完整的政治光譜。「我確實讀得太多了,我可以讀一整天的報紙。」他笑道。

《贖罪》書影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閱讀新聞的習慣同樣也會影響麥克尤恩的寫作。新聞中令他感興趣的不僅僅是政治,真實的新聞故事也能成為他的創作素材。麥克尤恩提到了一個他一直追看的故事,關於一個巴基斯坦的農婦:她是一名基督徒,因和穆斯林女子在同一個杯子裡喝水而被判了死刑,但是死刑沒有立刻執行,她在獄中等待了6年。最高法院認為她無罪,應該釋放她;但民眾卻堅持她應該被處死,也該處死法官。「這是一個關乎政治、宗教,也關乎人類信仰的故事,它也描述了一個國家的黑暗時刻,有關一杯水是如何激起千萬人的憤怒的故事,」麥克尤恩說,「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如果要為此寫篇小說,我會叫它《一杯水》。」

如何在小說中講述這樣的現實故事?在採訪當天晚上麥克尤恩與作家孫甘露的對談中,麥克尤恩部分解答了這一問題:「對於未來的敘事走向,我想主要有兩個方向,一種是現實主義,我們要想辦法描繪我們所處的世界,以一種比較嚴格的重現現實的方式去描繪現實;另一種則是把現實以一種夢幻或魔幻的手法寫出來,以此呈現我們創作的現實環境。」

麥克尤恩認為,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為小說創作提供了挑戰。他舉了網際網路的例子:「過去,網際網路曾被看作獲取真相的有力工具,但如今這種對網際網路的樂觀情緒正在慢慢消退,充斥全網的虛假消息成為了新的時代困惑。過去那些文化素質很一般、只會在火車站前兜售手冊的人,在網際網路時代,可以把他們那些虛假或很荒謬的言論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對於這種混亂的狀況,麥克尤恩認為,正是網絡的匿名性為謊言和人類的陰暗心理提供了庇護,因此他認為網絡實名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他同時也意識到,在一些國家,匿名性對於表達觀點非常重要。「但我還是認為,在假新聞泛濫成災的現在,網絡平臺應該對內容承擔更多的責任。如今連很多政府都加入了製造和傳播假新聞的環節中。」

而在這種情況下,小說家又能做什麼?在10月27日與作家格非的對話中,麥克尤恩曾說:小說家是站在真假信息風暴中的人;小說家能夠在風暴中找到一個靜止的中心,在這個中心繼續研究人性,研究所有的真相和謊言。

「我們的世界時刻都在變化中,作為中國人,你對這30年來的社會變化一定有很深的體會,」麥克尤恩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道,「而小說家的職責就是闡釋這些變化對個體生命的意義,讓人們相互之間達成理解。畢竟,進入他人的頭腦,向人們展示形形色色的生活,告訴人們成為其他人是怎樣的感受,這正是小說家的專長。」

「小說不是教人生活的,我不喜歡告訴我如何生活、如何成為更好的人的小說,」麥克尤恩強調道,「小說家的職責是探索和發現,告訴讀者我們是怎樣生活的,告訴讀者社會的真相是什麼,去探尋我們正處於歷史的什麼位置上。」

「在某種程度上,小說家與透過顯微鏡研究自然的生物學家無異,」說到這裡,麥克尤恩打了個比方,「小說家研究的則是人性和社會。」

《在切瑟爾海灘上》書影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而同時,小說也是能對社會現實做出反抗的。在11月1日與孫甘露的對談中,麥克尤恩如是說:「文學和小說還是有很大力量的。雖然我們的現實在不斷變化,但可以用小說的力量與之抗衡,找到內心的平衡感。」

作為英國脫歐的反對者,麥克尤恩對這個話題總是很有話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人們感覺那些銀行家、金融家依然能賺很多錢,而其他人則得為他們的錯誤買單。這導致了很多不滿,而人們將其歸罪於歐盟,於是通過公投做出了脫歐的決議。我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我們終將後悔的境地。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國家能獨立存在,必須緊密相依。」

「在英國脫歐的問題上,我們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麥克尤恩表情嚴峻,「我是說,我很希望自己的觀點是錯的。如果我錯了就太好了,國家能夠脫離歐盟還繼續保持繁榮;但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我們不會繁榮下去。」

現實如此令人擔憂,很多人都開始懷念過去的光輝歲月。那麼70歲的麥克尤恩是否會對過去有相似的情緒?對此,麥克尤恩予以了明確的否定:「我並不懷念過去。當人們開始惦記過去,他們就會感覺過去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然而實際上,與過去相比,在今天的世界,女性、擁有不同膚色和性取向的人們,他們的處境都明顯改善了。所以我認為,人們心中過往的光輝歲月只是一種幻象。相較於此,我們更需要專注於我們現在創造的進步上,並努力繼續推進它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麥克尤恩:聽說有人說我邪惡,我很想見見他
    麥克尤恩說。麥克尤恩和他的中國責編們你可以走出卡夫卡,但很難活著逃出納博科夫麥克尤恩21歲開始讀卡夫卡、弗洛伊德和託馬斯·曼,並且感到「他們似乎打開了某種自由空間」,然後他試寫各種短篇小說,「就像試穿不同的衣服」。「短篇小說形式成了我的寫作百衲衣,這對一個起步階段的作者來說很有用。」
  • 麥克尤恩《水泥花園》,四個孩子的可怕故事
    情節來說並不複雜,但內容卻是駭人的,充斥著性與不倫——其實也是這位作家作品的常見主題了,所以他得了一個「恐怖伊恩」的外號。也許不得不說,幸好麥克尤恩是生活在這個時代,文學的禁忌已經越來越少,是否合乎道德也不是特別重要了。倘若倒退回到福樓拜、王爾德那個年代,無疑會引起軒然大波的,即便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D. H.
  • 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如果哪天我沒好奇心,可能我就腦死亡了
    麥克尤恩(Ian Russell McEwan),英國公認的國民作家,《時代雜誌》將他評為1945 年之後最偉大的50 位英國作家之一,不到 30 歲就獲得了毛姆獎,亦是布克獎和耶路撒冷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據說,單憑這個名字,就可以保證200萬冊以上的銷量。書房裡的伊恩?
  • 非典型間諜戲 麥克尤恩最新小說《甜牙》出版
    」伊恩•麥克尤恩的最新小說《甜牙》,這是麥克尤恩繼《贖罪》之後,首度以女性為主人公創作的長篇大作,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一位英國情報部門的漂亮女性滲透目標作家的間諜故事,以其大師的筆觸糅合了陰謀與背叛,愛情與謊言的元素。
  • 鯨和海豚的社交生活與人類相似
    新研究表明鯨和海豚(鯨目動物)有著與人類相似的社交生活,它們有親密的社交群體、複雜的人際關係網、地域方言和一對一的聊天。這些都得益於它們聰明的大腦。由各國科學家共同組成的國際團隊收集了90種海豚、鯨魚和鼠海豚的信息,這成為了同類研究中第一個在鯨類動物大腦體積和社會行為上收集如此大的數據集的研究。
  • 森村誠一,揭露社會人性的證明者
    串連起美國與日本、紐約與東京過去與現在的關聯作者森村誠一通過對親情、良心、人性的追問借著主人公棟居刑警的追查也帶來人性本善的根本證明出版不久即被拍成電影進入東京新橋汽車零件公司工作後辭職進入青山學院英美文學系學習因此,他對歐美小說知之甚深最崇拜法國作家羅曼羅蘭1958年開始十年之久的酒店服務工作其間,他得以接觸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群
  • 專訪著名作家白先勇:為何一生痴迷紅樓夢與牡丹亭
    2018年4月,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道。他表示,自己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晚年有兩大心願,就是推廣崑曲和《紅樓夢》。  1937年,白先勇出生於廣西桂林,之後在戰亂中輾轉於上海、香港等地,最終全家遷往臺灣定居。他非常聰明,成績很好,在臺大外文系就讀時還跟同學們一起合辦雜誌《現代文學》,擔任發行人。當時16歲的作家三毛,就是在《現代文學》上發表第一篇小說《惑》。
  • 【科學向日葵】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
    他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集中於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的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2016年04月26日 0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澤華 字號 內容摘要:先秦諸子對社會問題認識的切入點多半以他們的人性說作為理論的起點
  • 專訪|齊橙:被經濟學耽誤的網絡作家
    1月23日,閱文集團大神作家齊橙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大小人物都與時代息息相關齊橙的經歷,說起來就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偶然有學生知道他寫小說,還跑過來和他玩笑說:「別人問我統計學跟誰學的,我說竟然是跟一個作家。」其實,齊橙的第一本工業小說《工業霸主》恰源於課堂。當時齊橙講到新中國的時間序列,講著講著就收不住了,滔滔不絕兩節課,中間不帶喘,拿著數據就給學生們徹底順了一遍新中國六十多年的經濟史。
  • 專訪|艾倫伯格:我們這個時代和20世紀20年代非常相似
    藉此機會,澎湃新聞記者對艾倫伯格進行了專訪。請這位一直致力於向公眾推廣哲學的德國哲學家和暢銷書作家,介紹了他在《魔術師時代》中描繪壯闊時代景象背後的種種思考。在他看來,這本書並不僅僅是為了那個逝去的年代而寫作的,更是為當下的時代提供一種警醒與思索。
  • 作家的真誠和勇氣比什麼都重要|文學|撕裂|作家|名流之流|丁捷|初心
    書中,名流們次第粉墨登場,連綴成一幅斑斕怪誕的浮世繪,像極了作家特意為該書所作的油畫:塗滿了油彩的面龐,露出蒼白虛浮的笑容,扮演著並非真實的自己……此次,丁捷又將如何「問心」?他為何如此鍾愛書寫「世俗人生」?《文藝周刊》對丁捷展開專訪——記者:《名流之流》書寫了哪些人性樣本?丁捷:主要是一些文化名流,他們取得了世俗的成功,精神上卻沒有展現出應有的素養。
  • 浮石:用鳳眼寫《紅袖》 作家應有起碼的社會擔當
    第一,寫《青瓷》的時候,我囿於個人生活的體驗,認為能夠客觀真實地還原生活就可以了,缺乏對很多社會問題的自覺而冷峻的思考,而寫《紅袖》的時候,我在生活閱歷、素養積累和對文學熱愛的程度上都有了提高,有一種在文本上實現自我超越的強烈願望,故事也由從《青瓷》時期的單線索變成了多線索發展,力求對社會世象的展示更加寬泛,對人性的挖掘更加深刻;第二,寫《青瓷》時我並未把自己定位於行業揭秘者,還期待能夠繼續做拍賣生意
  • 森村誠一,本格派與社會派兼容並舉的代表作家
    森村誠一1933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後來成為與松本清張比肩的推理作家,「日本推理文壇五虎將」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揭露日本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面、人性的複雜性為主題,憑奇崛新穎的構思、生動犀利的文筆取勝,展現了一個光怪陸離、權欲橫流卻又不失正義和希望的昭和時代日本社會。
  • 《全職獵人》螞蟻篇折射出的社會人性。
    獵人凱特帶領小傑、奇犽對他們進行調查,並試圖找到蟻穴阻止蟻后產下新一代蟻王。嵌合蟻是攝食雜交之後產下新一代物種,新物種擁有上一代的優良基因。螞蟻篇這一篇中動漫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總結出來可以說是一本關於社會人性的百科全書。下面小編跟大家談談漫畫所要表達的幾點社會人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 社會派推理的主將:森村誠一
    松本清張創立的社會派推理以泰山壓頂之勢「清算」了「本格」推理。一時之間,偌大的推理文壇,幾無「本格」作家立錐之地。1957年到1962年是社會派推理經歷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這之後,這種類型的作品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瓶頸,甚至面臨著「生死抉擇」。
  • 《兒童法案》:自《在切瑟爾海灘上》後,麥克尤恩最好的小說
    一番懇談觸動了菲奧娜內心深藏已久的情感,最終,她的裁決將給兩人帶來怎樣意想不到的後果……麥克尤恩在《兒童法案》中向讀者展現了一個道德與法律的困境:到底是尊重宗教信仰、個人意志,還是應該堅持生命至上的原則?背負著文明社會的沉重枷鎖,人性的天平最終將向哪一邊傾斜?
  • 風平浪靜之下暗流湧動,映射人性和社會陰暗面
    它很會表達,也很懂觀眾的心情,很會刺激你的感官,抓住你的情緒,讓你一跟到底。《風平浪靜》是圍著高三優秀學子即將參加高考前夕所經歷的大起大落的犯罪題材故事。宋浩和潘曉霜在一起的鏡頭,尺寸比較大,少兒不宜。這部《風平浪靜》真是讓我看完之後的心情異常沉重,風平浪靜之下暗流湧動,映射人性和社會陰暗面。 當真相揭露的時候,每個當事人不僅沒感到輕鬆,反倒是背上了更加沉重的精神枷鎖,被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裡。
  • 專訪著名作家嚴歌苓:為寫小說,我當了把賭徒
    本報記者 張 妮電影《芳華》的熱度還未散盡,又一部根據著名作家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媽閣是座城》日前上映。影片由白百何、吳剛、黃覺領銜主演。媽閣,即澳門(MACAU)。這部賭博題材的作品是嚴歌苓第一部描寫中國當代生活的小說。近日在北京舉行的新書發布會上,嚴歌苓坦言,她希望揭開的不僅是賭桌上的謎底,更是人性的底牌。
  • 40後作家的青春澎湃:他們以勇氣和探索照見時代風雲
    在昨日(11月25日)於上海市作協大廳舉行的「青春的回聲:40年代作家叢書研討會」上,他和許多在場作家一樣,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路曲折發展的見證人,也是親歷者和記錄者。■ 研討會現場作家老友相聚 樓乘震/攝 下同這種在一代作家身上集體呈現的品質,在評論家於建明看來既是一種使命感,也是一種責任感:「儘管也有苦難,也有不幸和磨練,但是他們身上追求一種光明的東西,或者說是正義感,或者說是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