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花園》是英國當代著名作家伊恩·麥克尤恩在他的處女作《最初的愛,最後的儀式》出版三年後(一九七八年)發表的一部中篇小說或者說小長篇(順便提一下,中譯本附在書後的《譯後記》說發表於一九七五年,似乎有點問題)。
故事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自述者也即主人公,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情節來說並不複雜,但內容卻是駭人的,充斥著性與不倫——其實也是這位作家作品的常見主題了,所以他得了一個「恐怖伊恩」的外號。
也許不得不說,幸好麥克尤恩是生活在這個時代,文學的禁忌已經越來越少,是否合乎道德也不是特別重要了。倘若倒退回到福樓拜、王爾德那個年代,無疑會引起軒然大波的,即便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D. H. 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等,依然引發過巨大爭議。
另一個角度來說,文學發展到今天,大部分題材都被前人使用過了,當代作家只能另闢蹊徑,開拓其他的領域,這也是必然的。所以,我們也能看到,眾多作家也喜歡在技巧上煞費苦心。
《水泥花園》分為兩個部分,講述的是一個家庭四個孩子(兩個男孩和兩個女孩)的可怕故事,主要描寫了他們在父母先後離世後的居家日常生活,在注重細節的寫實中又帶有荒誕的色彩。特別是他們利用水泥,把母親的遺體封存在柜子裡。年齡最大的兩姐弟在多次中斷後終於結合,警車卻隨之而來。
在二〇〇二年接受美國《巴黎評論》雜誌的訪談中,被問及「《水泥花園》的想法是從哪兒來的」,麥克尤恩回答說那是一九七六年後,當時他就「琢磨著寫寫孩子們在沒有大人的情況下努力生存下去」。當然,他知道「這是許多兒童故事的慣常設置」,「也是《蠅王》的本質所在」。而他別具匠心的地方,則是把故事處理為城市版的。(參見《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
眾所周知,戈爾丁的《蠅王》講述了一群孩子在孤島上如何自相殘殺,表達了人性本惡的主題。與之相比,《水泥花園》倒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惡(事實上也說不上有什麼惡,更多的是倫理上的罪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