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面不大,也沒有最醒目的招牌,但是門口卻總是排著長隊,飄著市井裡最誘人的烙餅雞蛋的香氣。
語言平實,風格質樸,但是在短視頻平臺上,他的視頻被很多人奉為「美食寶典」。
他的店裡,總有絡繹不絕的回頭客,還有許多從外地趕來的學徒,要和這家店的「大師傅」學手藝。有學徒說:「師傅技術好人品也好,和他學了一個月,回去做生意比上班掙錢還多」;也有學徒說:「師傅對我就像家人一樣」,出師離開揚州的時候,還忍不住流淚了。
而當紫牛新聞記者見到這位「大師傅」的時候,卻發現,他年紀輕輕,不過三十歲,他的臉上帶著農村小夥的質樸,說起話來,也像他所有在網上傳播的視頻一樣,簡單,真誠。7月1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在揚州市蘭苑小區北門,採訪了這位靠賣煎餅小吃走紅的「餅哥哥」李磊,了解了他爆紅背後的點點滴滴,了解到面對生活的「常與變」,能夠想到最好的方法變通,加上苦心經營與付出,才是創業最好的良方
緣起:同行「直播喊麥」
讓他初識短視頻平臺
李磊的店門臉不大,但品種不少,有雞蛋餅、雞蛋灌餅、手抓餅、涼皮、臭幹、麻球、油條等。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下午採訪時,氣溫很高,也不是早晚飯高峰,但光顧的食客和來來去去的外賣小哥仍然不少。「這個點人算少了,早晚你來看看,都要排長隊哩!」一位顧客說。記者看到,李磊戴著帽子和口罩,面前的鐵板滋滋地冒著熱氣,他緊盯著鐵板上的幾塊麵餅,手中的鏟子、夾子和刷子不停變換,上下翻飛,令人眼花繚亂。不一會兒,幾塊不同餡料和口味的蛋餅,幾乎同時做好。李磊忙的時候,他的家人也沒閒著,各有各的分工,有條不紊。
李磊的店面前顧客絡繹不絕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幾次要採訪,話到嘴邊,見又來了顧客,只好打住。好不容易趁著李磊閒下來,趕緊和他聊起來。李磊來自安徽懷遠農村,2013年到揚州打拼,目前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來到揚州,李磊賣過爆米花、做過美甲。後來,一個安徽老鄉賣涼皮、雞蛋餅生意好,連開幾家店,這給了李磊很大的啟發。全家人一合計,李磊便購置設備,打造簡約版的三輪車煎餅攤。2014年3月份,他和父親在蘭苑小區西門擺出流動攤,父子倆賣起雞蛋餅等各種小吃。
擺攤期間,李磊注意到,一個賣花甲的流動攤販閒暇之餘,利用網絡「直播喊麥」打發時間。花甲攤販冷不丁情緒激動地一聲喊,讓李磊感到好奇。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李磊下載了直播APP,那時的直播平臺視頻內容單一,李磊打開手機直播自己的煎餅攤,可是粉絲數只有寥寥幾十個,讓李磊覺得「沒啥意思」。
升級:從「躲貓貓」到租門店
再到把目光投向網絡
因為口味好,攤點一天都有幾百元收入,李磊的經濟狀況逐漸趨好。2016年底,李磊一家貸款在蘭苑小區買了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2017年,城市管理要求街面無流動攤販出現,擺攤只能和城管「躲貓貓」,李磊的生意一落千丈,一天營業額最低只有50元。李磊理性分析後決定尋找門面,最終在蘭苑D區沿小區主道路位置,租到一個12平米的門面房。一番布置後,李磊的三輪車煎餅攤移師門麵店,2017年10月份,李磊的小吃店開張了。
李磊在忙著做小吃
「開店容易守店難」,租下門店做生意,並非一帆風順。原先李磊在小區外擺流動攤,針對的消費人群多是街面流動的上班族,轉到了小區內,這些消費人群沒了。李磊於是琢磨著從頭開始,打造自己的客戶群。「那時我和父親守店守了四個多月,看著隔壁店家生意好,客人都排隊等著,心裡很著急。」李磊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做生意閒暇之餘,自己拿出手機打發時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打開網絡平臺,竟然發現裡面的視頻內容多元化了,裡面有不少自己也挺感興趣的視頻。特別是他在平臺上看到北方一個售賣烤冷麵的年輕女子,經常發一些烤冷麵的製作視頻,有時還搞直播,不僅吸引一些網友去吃烤冷麵,還吸引一些網友去學手藝。李磊記得,這位年輕女攤主的粉絲有10多萬。
通過一段時間的關注,李磊發現平臺上有越來越多的街頭小吃店亮相,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很多成了「網紅店」。李磊發現,這些門店受網友關注後,大老遠跑到這些門店消費的顧客並不多,最大的獲利點還是通過平臺吸引各地網友前來當學徒,收取學習費用。
李磊
轉折:細心研究短視頻成「網紅」
200多學徒拜師
「別人的小吃店能利用網絡擴大影響力,我為什麼不能呢?」於是,李磊在做生意之餘開始專心經營自己的網絡平臺帳號。租下門面後,度過了四個多月的守店期,李磊的煎餅攤生意轉好。這段時間,頭腦活絡的李磊適時把自己門店生意紅火、人群排隊購買的場面拍成短視頻,發到平臺上,讓網友通過畫面直觀感受到自家東西好吃、手藝好,受顧客追捧。
在忙碌中的李磊
不僅如此,李磊開始有意識地發一些自己做手抓餅、雞蛋餅等各類小吃的教程視頻。拍攝教程視頻時,李磊還加上自己的言語解說,讓觀眾聽明白、看清楚。
在生意尖峰時間段,李磊還把手機架在操作臺上,打開直播界面,讓觀眾直觀感受到門店生意紅火的場景。「我現在很忙,沒時間一一回覆你們」、「有想學的可以加我主頁哦」........李磊打開直播界面,一邊熱火朝天地做煎餅,一邊見縫插針簡短地回復網友,熱鬧的經營場面撩動著網友的心。
李磊門店裡製作的手抓餅
李磊對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介紹,平臺上關注小吃店的觀眾裡,很多都是美食愛好者,想學一些製作小吃的技術,做給家人吃。還有一種是有著創業心態的朋友,準備做小吃生意的。
李磊介紹,一場直播漲粉速度並不快,還是要依靠平臺日常發短視頻。因此,李磊每天都堅持發五六個短視頻,每個視頻的時間在10多秒。李磊發視頻時注重把視頻封面和標題設計好,因為一個好的標題和封面會吸引網友點擊觀看,好的短視頻也有可能會衝上熱門視頻。
「農村小夥進城做餅月入過萬」、「進城賣餅,三輪變四輪」.......李磊頗有噱頭的短視頻標題成功吸引網友眼球。依靠短視頻和直播,李磊粉絲量不斷增加,拍的視頻也數次登上熱門。曾有一天,李磊的粉絲量一下子增加了3萬多。
去年8月份,一位安徽滁州的網友聯繫上李磊,這位網友表示,自己在網絡平臺上長時間觀察過李磊,發現他的生意和手藝都不錯,想來揚州學習,然後回家創業。這位網友很快從安徽趕來,李磊教授他雞蛋餅手藝,收費2000元,包吃住,學習不限時間。與此同時,隨著粉絲量增加,還有各地網友由於客觀條件,無法來揚州學習,就聯繫李磊,準備從他手裡買完整的製作教程。李磊將自己總結好的文字教程和視頻打包好,通過網絡傳遞給對方,學一門手藝在1000元左右。這些網友在收到教程後,不懂的可隨時通過網絡問李磊,李磊會給予解答。
從和面、出餅開始,李磊一步步教授各地遠道而來的網友。白天這些網友在李磊門店幫忙,邊幫忙邊看李磊技術手法;晚上七八點收攤後,李磊則在門店、操作臺上親自就學員不明白的地方進行面授。當徒弟們在自己的攤點能夠獨立製售,就意味著徒弟們能夠出師了。每次見證出師時刻,李磊都替學員們開心。
外地網友來學習,李磊也會適時將徒弟現場學習的視頻拍成短視頻傳遞到平臺上,更多的網友看到後,聯繫李磊來揚州學習。截至目前,已經有云南、河南、四川、山東、安徽等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趕來學習,加上網絡學習的,已有200多人。每個徒弟學成返回,李磊一定安排一次「送行宴」,再忙再累也是如此。
如今李磊的粉絲數已有25.2萬,一場直播正常能吸引2000多人觀看。他的月收入一般在3萬左右。李磊說,積攢25萬的粉絲量,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常州一個賣雞腿的小夥和他在網上特別聊得來,性格、習慣、創業思路都很投緣,對方提出用他的帳號吸粉,李磊欣然同意。因為做雞腿學費高,小夥子3個月時間掙了20多萬元。
善良:技術好人品好
學員也像他一樣踏實向前走
李磊坦承,發視頻玩噱頭的事並不少見,自己也曾通過視頻文字吸引網友的眼球,但是後來感悟到,靠自身手藝,展示真實的自我,才能留住粉絲。因此無論是直播還是短視頻,李磊總是呈現一個農村小夥質樸的風格,語言平實,表達本真。
李磊對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說,對於購買教程的網友和來學徒的網友,他都同樣對待,對教程不斷琢磨,發現好的創新點,教程就適時改變。
李磊門店裡的小吃
在李磊處學習,學員們感受到了李磊一顆真誠的心。一位年輕學員臨走時,當著李磊的面流下感動的淚水,他說李磊給了他家人般的溫暖,從學員變成了朋友。李磊說,人就應該是以心交心。「來我這裡當學徒,除了讓他們把小吃口味製作好,我也教他們食品包裝的學問、與顧客交流的技巧、門店包裝的細節等。」李磊說。
7月2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連線已經學成返鄉的學員發現,30歲的李磊在他們口中都是「師傅」,雖然有的學員年齡比李磊大很多。
喬久花在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經營小吃攤,今年4月份來到揚州學習。「我不想當寶媽,不想當全職太太,我要通過自己的雙手,證明自己的價值。」學成回去後,幹了一個月的小喬,掙了「比上班工資多很多」的錢。「我每天早上3點多就起床了,賣飯糰、雞蛋餅、雞蛋灌餅、手抓餅;8點半以後賣涼皮,現在回頭客很多。」喬久花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師傅心眼好,他家裡人也好,教學特別用心,白天晚上都教。而且他很能吃苦、有耐心,這些和做小吃的技術一樣重要。回來後我也學他的樣子,我想肯定會越做越好的。」喬久花對記者說。
李磊的學員在製作小吃
「師傅會的,我都學完了,他沒有任何保留,我現在和他一樣,也在網上拓展生意呢。」在安徽巢湖市光明路創業的曹愛民,離異11年,15歲的孩子上初二,本來日子過得艱苦,對未來也缺少信心,從揚州學成回家後,每天忙忙碌碌,人也變得樂呵呵的。「師傅賣的東西我現在基本上都賣,因為他都教我了,我也都學會了,藝多不壓身嘛。我可以根據市場的要求和大家的口味,不停變換小吃品種。現在,每天能掙四五百塊!」曹愛民對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說,自己和師傅談得來,關係好,特別想念他,「我是通過網絡平臺找到師傅的,現在也琢磨著在網絡上拓展生意,師傅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來自雲南曲靖的李老貴,現在在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創業,他是今年3月在揚州學習的。「我現在從早忙到晚,毛收入有一千多,這幾個月,可以說一個月比一個月強!」李老貴說,自己的小吃味道好,基本上都是回頭客,其實這都是師傅教得好的功勞,「我們相處得就像自家兄弟似的,經常聯繫,過一陣子,我還要去揚州看他哩。」
心酸:曾是留守兒童,
如今看見熟睡兒女倍感愧疚
李磊曾是留守兒童,從他五六歲起,爸媽就外出淮安打工賺錢養家,他和妹妹相伴在爺爺奶奶身邊。在他兒時的記憶裡,特別想念爸爸媽媽,每年爸爸媽媽難得回來的時候,是他最幸福的時候;而短暫相聚後,爸爸媽媽又要離開,每次他都哭紅了眼睛。
目前,李磊有了一雙兒女,他最大的遺憾就是生意好了之後,工作太忙太累,時間太少,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每次晚上回家之後,孩子都睡著了,看著孩子們熟睡的臉龐,他作為一個父親感到很愧疚,也很心酸。李磊心中有一個願望,希望用自己的打拼,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受教育的環境。也希望自己能夠抽出時間,給孩子更多陪伴,等孩子長大之後,自己沒有遺憾,或者少一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