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夥進城做餅月入3萬 200多人學徒拜師

2020-12-15 江蘇頻道

門面不大,也沒有最醒目的招牌,但是門口卻總是排著長隊,飄著市井裡最誘人的烙餅雞蛋的香氣。

語言平實,風格質樸,但是在短視頻平臺上,他的視頻被很多人奉為「美食寶典」。

他的店裡,總有絡繹不絕的回頭客,還有許多從外地趕來的學徒,要和這家店的「大師傅」學手藝。有學徒說:「師傅技術好人品也好,和他學了一個月,回去做生意比上班掙錢還多」;也有學徒說:「師傅對我就像家人一樣」,出師離開揚州的時候,還忍不住流淚了。

而當紫牛新聞記者見到這位「大師傅」的時候,卻發現,他年紀輕輕,不過三十歲,他的臉上帶著農村小夥的質樸,說起話來,也像他所有在網上傳播的視頻一樣,簡單,真誠。7月1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在揚州市蘭苑小區北門,採訪了這位靠賣煎餅小吃走紅的「餅哥哥」李磊,了解了他爆紅背後的點點滴滴,了解到面對生活的「常與變」,能夠想到最好的方法變通,加上苦心經營與付出,才是創業最好的良方

緣起:同行「直播喊麥」

讓他初識短視頻平臺

李磊的店門臉不大,但品種不少,有雞蛋餅、雞蛋灌餅、手抓餅、涼皮、臭幹、麻球、油條等。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下午採訪時,氣溫很高,也不是早晚飯高峰,但光顧的食客和來來去去的外賣小哥仍然不少。「這個點人算少了,早晚你來看看,都要排長隊哩!」一位顧客說。記者看到,李磊戴著帽子和口罩,面前的鐵板滋滋地冒著熱氣,他緊盯著鐵板上的幾塊麵餅,手中的鏟子、夾子和刷子不停變換,上下翻飛,令人眼花繚亂。不一會兒,幾塊不同餡料和口味的蛋餅,幾乎同時做好。李磊忙的時候,他的家人也沒閒著,各有各的分工,有條不紊。

李磊的店面前顧客絡繹不絕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幾次要採訪,話到嘴邊,見又來了顧客,只好打住。好不容易趁著李磊閒下來,趕緊和他聊起來。李磊來自安徽懷遠農村,2013年到揚州打拼,目前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來到揚州,李磊賣過爆米花、做過美甲。後來,一個安徽老鄉賣涼皮、雞蛋餅生意好,連開幾家店,這給了李磊很大的啟發。全家人一合計,李磊便購置設備,打造簡約版的三輪車煎餅攤。2014年3月份,他和父親在蘭苑小區西門擺出流動攤,父子倆賣起雞蛋餅等各種小吃。

擺攤期間,李磊注意到,一個賣花甲的流動攤販閒暇之餘,利用網絡「直播喊麥」打發時間。花甲攤販冷不丁情緒激動地一聲喊,讓李磊感到好奇。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李磊下載了直播APP,那時的直播平臺視頻內容單一,李磊打開手機直播自己的煎餅攤,可是粉絲數只有寥寥幾十個,讓李磊覺得「沒啥意思」。

升級:從「躲貓貓」到租門店

再到把目光投向網絡

因為口味好,攤點一天都有幾百元收入,李磊的經濟狀況逐漸趨好。2016年底,李磊一家貸款在蘭苑小區買了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2017年,城市管理要求街面無流動攤販出現,擺攤只能和城管「躲貓貓」,李磊的生意一落千丈,一天營業額最低只有50元。李磊理性分析後決定尋找門面,最終在蘭苑D區沿小區主道路位置,租到一個12平米的門面房。一番布置後,李磊的三輪車煎餅攤移師門麵店,2017年10月份,李磊的小吃店開張了。

李磊在忙著做小吃

「開店容易守店難」,租下門店做生意,並非一帆風順。原先李磊在小區外擺流動攤,針對的消費人群多是街面流動的上班族,轉到了小區內,這些消費人群沒了。李磊於是琢磨著從頭開始,打造自己的客戶群。「那時我和父親守店守了四個多月,看著隔壁店家生意好,客人都排隊等著,心裡很著急。」李磊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做生意閒暇之餘,自己拿出手機打發時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打開網絡平臺,竟然發現裡面的視頻內容多元化了,裡面有不少自己也挺感興趣的視頻。特別是他在平臺上看到北方一個售賣烤冷麵的年輕女子,經常發一些烤冷麵的製作視頻,有時還搞直播,不僅吸引一些網友去吃烤冷麵,還吸引一些網友去學手藝。李磊記得,這位年輕女攤主的粉絲有10多萬。

通過一段時間的關注,李磊發現平臺上有越來越多的街頭小吃店亮相,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很多成了「網紅店」。李磊發現,這些門店受網友關注後,大老遠跑到這些門店消費的顧客並不多,最大的獲利點還是通過平臺吸引各地網友前來當學徒,收取學習費用。

李磊

轉折:細心研究短視頻成「網紅」

200多學徒拜師

「別人的小吃店能利用網絡擴大影響力,我為什麼不能呢?」於是,李磊在做生意之餘開始專心經營自己的網絡平臺帳號。租下門面後,度過了四個多月的守店期,李磊的煎餅攤生意轉好。這段時間,頭腦活絡的李磊適時把自己門店生意紅火、人群排隊購買的場面拍成短視頻,發到平臺上,讓網友通過畫面直觀感受到自家東西好吃、手藝好,受顧客追捧。

在忙碌中的李磊

不僅如此,李磊開始有意識地發一些自己做手抓餅、雞蛋餅等各類小吃的教程視頻。拍攝教程視頻時,李磊還加上自己的言語解說,讓觀眾聽明白、看清楚。

在生意尖峰時間段,李磊還把手機架在操作臺上,打開直播界面,讓觀眾直觀感受到門店生意紅火的場景。「我現在很忙,沒時間一一回覆你們」、「有想學的可以加我主頁哦」........李磊打開直播界面,一邊熱火朝天地做煎餅,一邊見縫插針簡短地回復網友,熱鬧的經營場面撩動著網友的心。

李磊門店裡製作的手抓餅

李磊對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介紹,平臺上關注小吃店的觀眾裡,很多都是美食愛好者,想學一些製作小吃的技術,做給家人吃。還有一種是有著創業心態的朋友,準備做小吃生意的。

李磊介紹,一場直播漲粉速度並不快,還是要依靠平臺日常發短視頻。因此,李磊每天都堅持發五六個短視頻,每個視頻的時間在10多秒。李磊發視頻時注重把視頻封面和標題設計好,因為一個好的標題和封面會吸引網友點擊觀看,好的短視頻也有可能會衝上熱門視頻。

「農村小夥進城做餅月入過萬」、「進城賣餅,三輪變四輪」.......李磊頗有噱頭的短視頻標題成功吸引網友眼球。依靠短視頻和直播,李磊粉絲量不斷增加,拍的視頻也數次登上熱門。曾有一天,李磊的粉絲量一下子增加了3萬多。

去年8月份,一位安徽滁州的網友聯繫上李磊,這位網友表示,自己在網絡平臺上長時間觀察過李磊,發現他的生意和手藝都不錯,想來揚州學習,然後回家創業。這位網友很快從安徽趕來,李磊教授他雞蛋餅手藝,收費2000元,包吃住,學習不限時間。與此同時,隨著粉絲量增加,還有各地網友由於客觀條件,無法來揚州學習,就聯繫李磊,準備從他手裡買完整的製作教程。李磊將自己總結好的文字教程和視頻打包好,通過網絡傳遞給對方,學一門手藝在1000元左右。這些網友在收到教程後,不懂的可隨時通過網絡問李磊,李磊會給予解答。

從和面、出餅開始,李磊一步步教授各地遠道而來的網友。白天這些網友在李磊門店幫忙,邊幫忙邊看李磊技術手法;晚上七八點收攤後,李磊則在門店、操作臺上親自就學員不明白的地方進行面授。當徒弟們在自己的攤點能夠獨立製售,就意味著徒弟們能夠出師了。每次見證出師時刻,李磊都替學員們開心。

外地網友來學習,李磊也會適時將徒弟現場學習的視頻拍成短視頻傳遞到平臺上,更多的網友看到後,聯繫李磊來揚州學習。截至目前,已經有云南、河南、四川、山東、安徽等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趕來學習,加上網絡學習的,已有200多人。每個徒弟學成返回,李磊一定安排一次「送行宴」,再忙再累也是如此。

如今李磊的粉絲數已有25.2萬,一場直播正常能吸引2000多人觀看。他的月收入一般在3萬左右。李磊說,積攢25萬的粉絲量,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常州一個賣雞腿的小夥和他在網上特別聊得來,性格、習慣、創業思路都很投緣,對方提出用他的帳號吸粉,李磊欣然同意。因為做雞腿學費高,小夥子3個月時間掙了20多萬元。

善良:技術好人品好

學員也像他一樣踏實向前走

李磊坦承,發視頻玩噱頭的事並不少見,自己也曾通過視頻文字吸引網友的眼球,但是後來感悟到,靠自身手藝,展示真實的自我,才能留住粉絲。因此無論是直播還是短視頻,李磊總是呈現一個農村小夥質樸的風格,語言平實,表達本真。

李磊對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說,對於購買教程的網友和來學徒的網友,他都同樣對待,對教程不斷琢磨,發現好的創新點,教程就適時改變。

李磊門店裡的小吃

在李磊處學習,學員們感受到了李磊一顆真誠的心。一位年輕學員臨走時,當著李磊的面流下感動的淚水,他說李磊給了他家人般的溫暖,從學員變成了朋友。李磊說,人就應該是以心交心。「來我這裡當學徒,除了讓他們把小吃口味製作好,我也教他們食品包裝的學問、與顧客交流的技巧、門店包裝的細節等。」李磊說。

7月2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連線已經學成返鄉的學員發現,30歲的李磊在他們口中都是「師傅」,雖然有的學員年齡比李磊大很多。

喬久花在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經營小吃攤,今年4月份來到揚州學習。「我不想當寶媽,不想當全職太太,我要通過自己的雙手,證明自己的價值。」學成回去後,幹了一個月的小喬,掙了「比上班工資多很多」的錢。「我每天早上3點多就起床了,賣飯糰、雞蛋餅、雞蛋灌餅、手抓餅;8點半以後賣涼皮,現在回頭客很多。」喬久花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師傅心眼好,他家裡人也好,教學特別用心,白天晚上都教。而且他很能吃苦、有耐心,這些和做小吃的技術一樣重要。回來後我也學他的樣子,我想肯定會越做越好的。」喬久花對記者說。

李磊的學員在製作小吃

「師傅會的,我都學完了,他沒有任何保留,我現在和他一樣,也在網上拓展生意呢。」在安徽巢湖市光明路創業的曹愛民,離異11年,15歲的孩子上初二,本來日子過得艱苦,對未來也缺少信心,從揚州學成回家後,每天忙忙碌碌,人也變得樂呵呵的。「師傅賣的東西我現在基本上都賣,因為他都教我了,我也都學會了,藝多不壓身嘛。我可以根據市場的要求和大家的口味,不停變換小吃品種。現在,每天能掙四五百塊!」曹愛民對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說,自己和師傅談得來,關係好,特別想念他,「我是通過網絡平臺找到師傅的,現在也琢磨著在網絡上拓展生意,師傅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來自雲南曲靖的李老貴,現在在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創業,他是今年3月在揚州學習的。「我現在從早忙到晚,毛收入有一千多,這幾個月,可以說一個月比一個月強!」李老貴說,自己的小吃味道好,基本上都是回頭客,其實這都是師傅教得好的功勞,「我們相處得就像自家兄弟似的,經常聯繫,過一陣子,我還要去揚州看他哩。」

心酸:曾是留守兒童,

如今看見熟睡兒女倍感愧疚

李磊曾是留守兒童,從他五六歲起,爸媽就外出淮安打工賺錢養家,他和妹妹相伴在爺爺奶奶身邊。在他兒時的記憶裡,特別想念爸爸媽媽,每年爸爸媽媽難得回來的時候,是他最幸福的時候;而短暫相聚後,爸爸媽媽又要離開,每次他都哭紅了眼睛。

目前,李磊有了一雙兒女,他最大的遺憾就是生意好了之後,工作太忙太累,時間太少,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每次晚上回家之後,孩子都睡著了,看著孩子們熟睡的臉龐,他作為一個父親感到很愧疚,也很心酸。李磊心中有一個願望,希望用自己的打拼,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受教育的環境。也希望自己能夠抽出時間,給孩子更多陪伴,等孩子長大之後,自己沒有遺憾,或者少一些遺憾。

相關焦點

  • 農村小夥辭職創業,憑藉「一份鹹菜」月入十萬,這個方法不簡單
    有的人靠賣各種符賺了幾百萬,很多人肯定也是不信的,但這也是真的,其實他們販賣的是人性。其實很多事情,只要敢想,就應該要付諸行動,而往往許多人卻是只敢想不敢做。他們一邊在憧憬未來美好的生活,一邊要不斷的告訴自己,自己是做不到的,就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作用下,安於現狀,什麼都不去做改變。
  • 曾被人瞧不起的農村理髮學徒工 40歲的劉輝鳳用心做了這件事
    這不,這幾年一直做美容美髮的劉輝鳳,一不留意,就引起了業內的轟動,她做的分享經濟,今年的銷售業績500萬。這個女人不愧是「大同微商第一美女」,不僅團隊的年輕人圍著她轉,綠園的那些老顧客更像是一家人,每天都要到店裡看上一眼,聊上一會,忙的時候,幫著清理衛生。
  • 農村了不起的小買賣,賺錢不多,但起碼月入過萬!
    現如今,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很多村民在農閒時期都做一些小買賣來貼補家用。如果眼光好一點,腦子靈活一點,隨隨便便月入過萬不是問題,比很多上班白領收入高多了!或許以下這幾個小買賣可以試試! 1、小籠包子鋪 說到小籠包,上海南翔小籠包被稱為同行業的翹楚。
  • 收購價5毛一斤,小夥拉進城賣3元一個,有人說他做法不對,為啥?
    產地柚子堆積如山驅車200公裡收購柚子,進城後賣3元一個。小夥說柚子產地離市區不遠也就200公裡,小夥早上出發去產地收購了5000斤柚子,下午就能回來,晚上就開始擺攤。從產地回來後小夥表示產地柚子產量的確比較大,在當地白心柚子不過5毛錢一斤相當划算,晚上擺攤時小夥售價3元一個,小夥說一個3斤重的柚子水果店至少要賣8元一個,因為小夥賣的便宜因此前來買柚子的市民很多。
  • 月入10萬大媽開煎餅培訓班學費2萬 不少學徒來自海外
    賈秀英的姜皇后煎餅培訓班因「少個蛋」而走紅的賈秀英早在去年8月,賈秀英在賣煎餅時被顧客質疑少個蛋,而賈秀英直言「我月入3萬怎麼會少你個蛋?」如今,賈秀英已經開了兩家姜皇后煎餅店,已經從月入3萬步入了月入10萬的級別。賣煎餅到底有多賺錢?讓賈秀英自己來給大家算筆帳。
  • 農村小夥擺攤做餐飲月入兩萬,秘訣很簡單:有一技之長又能吃苦!
    現在,賺錢是每個人最關心的事兒。有一部分農村年輕人感慨打工沒前途又很累,沒本 錢又做不了生意,因此幾乎沒什麼收入,令人擔憂。近日,萬叔遊走於家鄉的一個地級市的夜市 ,發現了一位值得農村年輕人學習的好「樣板」。圖為,本文主角向萬叔展示他的「拉」面絕技 ,動作迅速。【萬叔圖文原創,謝絕轉載!】
  • 月入2萬不是夢,沿海農村10個月入2萬的小生意
    農村其實也有很多月入2萬的小生意可做,比如這10個小生意:在農集市現做現賣秘制魚丸,家庭坊壓榨花生油賣,高密度養殖淡水魚,海上灘涂網箱養殖海蝦、白鯧魚、白鱔等都是農村可以月入2萬的小生意。不過,由於農村各地域不同,在適合做的生意自然也有差異。
  • 24歲大泰州小夥賣雞蛋灌餅月入3萬 他是怎麼做到的
    前段時間,北京黃金地段一位煎餅攤大媽,月入3萬元爆紅網絡。在靖江也有這樣一位 「煎餅小夥」張志強。在一個縣級市,靠小小一張餅,月入3萬元,他是怎麼做到的? 生意有多火?半小時賣出20多個餅「來6個餅,不要辣醬,給小孩吃!」終於輪到兩位年輕女孩,其中一位急急地說。9月11日下午3點,天空中飄著零星小雨,在靖江勝利街疏導點,張志強的雞蛋灌餅攤點前已經圍了很多人。
  • 農村小夥創業擺攤賣燒烤,利用「一隻生蠔」,一個月到手13萬
    但是梁老闆是一位農村小夥,家裡還有三個兄弟姐妹,父母也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並沒有那麼多錢供梁老闆讀書,所以梁老闆高中畢業之後就沒有再上學了,反而是去了工廠打工。梁老闆在工廠幹了幾年,原本想就這麼一直在廠裡做下去吧,反正一個月也有三千多塊錢,但隨著年齡漸漸長大,梁老闆也明白了生活的壓力,以後還要娶妻生子,一個月三千塊錢遠遠不夠,除非他願意他的孩子也像他一樣沒有書讀,反而還年紀輕輕就要走入社會去打工。我想是個人都不會願意自己的孩子重複自己生活的不幸,梁老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反而起了創業的心思。
  • 大學生畢業賣烤豬蹄月入10萬 為開店曾當學徒
    原標題:大學生畢業賣烤豬蹄月入10萬 為開店曾當學徒   晨報記者 李福凱 攝   從上個月開始,在淮河路步行街,讓市民排起長隊的美食店又多了一家。這是一家烤豬蹄店,老闆是去年從安徽大學畢業的李婉和她丈夫。從3月初開業以來,店外就出現了排隊等候購買的人群,一天能賣出1500多隻豬蹄。一隻豬蹄10元錢,一個月下來純利潤超過10萬元。目前成功升級為老總的夫妻二人找了十幾位幫手,兩人抽身去做起豬蹄店加盟生意來。
  • 小夥西安街頭現做現賣紅豆餅 輕鬆月入萬元
    西部網訊(記者 魏永賢) 2月16日,西安長安路陝西省圖書館前,85後小夥張守彬現做現賣紅豆餅,精緻好吃的紅豆餅很受年輕人歡迎,人們紛紛購買嘗鮮。小張是安徽人,來西安有10年了,做紅豆餅也有6個年頭了,3元1個(5元2個)的紅豆餅平時能賣出四五百個,要是到周末,銷量能翻番。
  • 烏克蘭小夥拜師中國相聲名家:用熱愛將曲藝傳承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陳貫之12月10日報導】一位金髮碧眼、說著流利而標準普通話的烏克蘭小夥,把中國的"繞口令"常年掛在嘴邊。踏上異國之路、拜入名師門下,披一身大褂、持一把摺扇、拿一條手絹、立一張方桌……小夥與相聲的故事由此拉開帷幕。
  • 線上+線下 瀘州小夥做「七彩」麵條年入200萬
    四川新聞網瀘州11月7日訊(周超文 汪朝源 文/圖)「這是蝴蝶、這是海螺、這是貝殼......他們是都由五六種蔬菜與麵粉加工製作而成......」11月4日,筆者走進瀘州市江陽區藍田街道石嶺村小夥王建的麵食加工車間,猶如走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這些五顏六色的蔬菜麵條造型各異,也成為了大人尤其是孩子們的最愛。
  • 90後農村小夥返鄉種「仙草」,現在年入30萬,全村都在跟他幹
    在農村,由於土地關係的改變,農民除了可以種糧食、搞養殖賺錢,還可以進城打工,創業做生意等等,但當今大環境下,創業風險大、城市打工房租高、很多工地由於環保原因停工長達半年、糧食價格下跌等等因素讓很多農民感到迷茫和困惑。
  • 農村小夥開數家椒麻雞店,店內學徒站不下:賣得多賠得多
    王浩,今年37歲,安徽省亳州市農村青年,以前曾在外打工,2015年回鄉創業,剛開始經營了一家漢堡店,後來感覺沒有自己的品牌,發展潛力不大,於2017年開始創立自己的品牌椒麻雞店。圖為王浩在分店內指導椒麻雞製作過程。
  • 月入3萬煎餅攤創業指南
    「煎餅攤大媽月入3萬,而讀了985,211的你,為什麼還一無所有?」、「大爺賣燒餅8年,浙江7套房」、「山東煎餅村,家家買豪車,蓋別墅」。對於煎餅攤,坊間一直不乏各種「神話」,仿佛其是無本經營、一本萬利的典範。
  • 農村3種小本生意衣食無憂,多人月入過萬
    但由於知識有限,能力不足,為了生活只能每天做著繁重而忙碌的工作,總是奔波於城市的各個角落,賺著微薄的收入。每天重複的工作讓人看不到任何希望,堅持下來的繼續堅持,希望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而堅持不下來的就開始有了打道回府的想法,我們的跟腳子農村,農村老家就是我們的退路。
  • 老手藝淘寶遇上洋徒弟 俄羅斯小夥千裡拜師學鑄劍
    每周往返近千公裡學鑄劍淘寶帶來特別的情緣視頻裡的外國小夥叫米然,來自俄羅斯,目前是浙江傳媒學院大一留學生。都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行俠仗劍走天涯的武俠夢,想不到歪果仁也是如此。幾個月前,米然偶然在天貓上看到專賣龍泉寶劍的「禾字號旗艦店」,就動起了要去找劍莊掌柜查長偉拜師學藝的念頭。「其實通過線上聯繫店小二說要來跟我們學打劍的人很多,但是這個外國小夥很特別,能聽出來他對這件事確實很熱枕,不過當時我也就隨口答應了下來。」查長偉對記者說。
  • 法國廚師拜師天津「狗不理」成該店首批洋學徒
    中新社天津九月三日電 (記者 孫志民)來自法國的十一名廚師今天到天津「狗不理」拜師學藝,成為該店百年來的首批洋學徒。  這批洋學徒年齡最大的三十七歲,最小的二十一歲,他們將在天津「狗不理」大酒店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技能學習和實際操作培訓。
  • 甘肅「80後」農村小夥視力殘疾 信念堅定烤餅創業
    徐雪 攝   中新網蘭州3月29日電 (徐雪 魏建軍)每天四點半,周選紅便起床和面、制餅,位於蘭州市張掖路市場裡的小店餅香四溢,他做的「黃金燜餅」一天可以賣出千餘個,前來買餅的客人都沒有想到他的視力有殘疾。  「由於先天因素,三米之內的大物體才可以勉強看見。」這讓憨厚老實的「80後」小夥一路走來甚為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