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中國臨床營養網(lcyycc)
受訪專家
於 康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健康醫學系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保健會診專家。
國家衛生健康委營養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學會理事兼腫瘤營養分會主委;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營養風險篩查協作組>副組長暨<營養與代謝協作組>副組長;
中國老年醫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副會長;《中國臨床營養網》專家顧問/《中華臨床營養雜誌》副總編;
文章來源:健康時報
責編:喬靖芳 主編:田茹
校對:毛圓圓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轉載
「孩子打來電話,鈴聲一直在響,可是老人卻怎麼也拿不起來這個電話。」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中國老年醫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副會長於康教授感慨,以前常聽人說很多老人手無縛雞之力,過去我不信,現在我信了。二三十歲的時候我們想像不到,但是到了七八十歲,確實會面臨很多這樣的問題:走路會跌倒或者走路抬不起腿,地上有一個小的磕絆絆就能被絆倒等等,這都是肌肉衰減導致的。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中國老年醫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副會長於康教授,牛宏超/攝
年齡越大,肌肉越少
根據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發布的《肌少症共識》提到,在老年人群中,男性的肌少症患病率為0%-85.4%,女性患病率為0.1%-33.6%。社區老年居民中,肌少症的患病率為1%-29%,長期居住於護理院人群肌少症患病率為14%-33%,急診老年人患病率為10%。
「肌肉衰減症的患病率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一過了50歲,如果不注意保養,肌肉量和強度就開始逐年減少,比起中青年,嚴重者肌肉可以衰減30%~50%左右。」於康教授說。
究其原因,於康教授認為這是多種因素導致的,除遺傳因素外,在後天因素方面最主要的是兩條:一是因為老年人動的少,尤其缺少力量型運動(抗組運動),肌力下降,而肌肉無力又使活動能力進一步降低,最終肌肉和肌肉強度均下降;另一方便就是蛋白質攝入不足,年齡大了之後,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和合成能力降低而分解代謝增強,蛋白質利用率也低,再加上有些老年人擔心這擔心那,平時吃得非常「素」,乳清蛋白等優質蛋白的攝入不足,導致合成肌肉的「原材料」不夠,肌肉就會衰減。
有些人也許會說「不就是肌肉少一點嘛,沒事的」。其實,不要小看肌肉衰減,2018年於康教授團隊等發表在《中華臨床營養》雜誌的一項薈萃分析證實,肌肉衰減症會增加老年人跌倒、骨質疏鬆症、骨折甚至全因死亡的風險。
會吃會動,保住肌肉
「我們團隊研究肌肉衰減症這麼多年發現,防治這個病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營養和運動的結合。」於康教授說。
此外,於康教授參與制定的《肌肉衰減症候群營養與運動幹預中國專家共識》也對肌肉衰減症患者的飲食和運動給出具體建議。
從營養的角度來說,老年人蛋白質的推薦攝入量應維持在1.0-1.5克/(千克體重·天),優質蛋白質比例最好能達到50%,並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對於肌肉量丟失和肌肉功能減弱的老年人,在控制總脂肪攝入量的前提下,應增加深海魚油、海產品等富含n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攝入;維生素D也不能忽略,當老年人血清25(OH)D低於正常範圍時,應予補充,建議維生素D的補充劑量為15~20微克/天(600~800國際單位/天),維生素D2與維生素D可替換使用。增加戶外活動,適當增加海魚、動物肝臟和蛋黃等維生素D含量較高食物的攝入;鼓勵增加深色蔬菜和水果以及豆類等富含抗氧化營養素食物的攝入,以減少肌肉有關的氧化應激損傷,適當補充含多種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C、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硒)的膳食補充劑;對於不能正常飲食的老年人,可使用口服營養補充,每天在餐間/時或鍛鍊後額外補充2次營養製劑,每次攝入15~20克富含必需胺基酸或亮氨酸的蛋白質及200千卡(836.8千焦)左右能量,有助於克服增齡相關的肌肉蛋白質合成抗性。
除了飲食的注意,還要減少靜坐/臥,增加日常身體活動量。以抗阻運動為基礎的運動(如坐位抬腿、靜力靠牆蹲、舉啞鈴、拉彈力帶等)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體功能。同時,補充必需胺基酸或優質蛋白效果更好。每天進行累計40~6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其中抗阻運動20~30分鐘,每周≥3天。
「我們曾對肌肉衰減症患者進行過為期三個月的良好生活方式的幹預,發現經過幹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年人的肌肉狀況,包括增長肌肉數量,改善肌肉功能,降低體內炎症反應,這個效果是確定的。所以,我們說以營養和運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改善,對肌肉衰減症具有治療性地位。」於康教授總結道。
《中國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原標題:《【於康】老了真的會手無縛雞之力,丟失的肌肉怎麼找回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