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成為皇位繼承人,是其爺爺乾隆皇帝決定的嗎?

2020-12-24 聊在南書房

有人說,道光能夠成為皇位繼承人,其實是他的爺爺乾隆做的決定,並曾公開表示過這種意思,就像康熙傳位給雍正是因為弘曆的原因一樣。我認為乾隆不可能公開作出這種表態的,因為自雍正皇帝開始,清朝就開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即便道光的爺爺乾隆非常傾向於旻寧(道光)繼位,也不會直接說出非他繼承不可的話。不過,乾隆和嘉慶對旻寧(道光)的確都是寄予厚望,將他作為接班人培養倒確有其事。

旻寧(道光)出身高貴

在後宮「母以子貴」是非常講究的,生下皇子的嬪妃,身份地位都會得到提升;而「子以母貴」也同樣非常重要,后妃自己的出身高貴,所生的皇子相應的受寵程度也不同,前程也大不一樣,特別是嫡庶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旻寧(道光)的母親喜塔臘氏是嘉慶皇帝的原配,所以說道光就是嘉慶皇帝的嫡子,在道光繼位後,他也成為滿清入關後,十二位皇帝中唯一的一個以嫡子的身份繼位的皇帝。

道光的母親喜塔臘氏,是滿洲正白旗人,其父是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經額。 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二月,經乾隆皇帝親自賜婚給皇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喜塔臘氏成為顒琰的嫡福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旻寧(道光)出生,這時候,嘉慶的長子已經早夭,所以旻寧事實上就成為了嘉慶的長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顒琰(嘉慶)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喜塔臘氏也被晉封為皇太子妃。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舉行禪位大典,顒琰即皇帝位即嘉慶皇帝,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喜塔臘氏被冊立為皇后。這樣,作為嫡長子的旻寧在繼承皇位上,肯定佔有先天的優勢,當然這與乾隆和嘉慶對他的偏愛有關,也與他自己的優異表現分不開的。

幼年的旻寧(道光)就頗受乾隆和嘉慶喜愛

在旻寧出生時,他的父親顒琰(嘉慶)已經被乾隆秘密確定為皇儲,所以,旻寧是出生在皇宮之中的,他也是唯一一個出生在皇宮中的皇孫,在其出生以後,就一直在皇宮中生活,陪伴其祖父乾隆一起居住。俗話說「隔輩親」,在旻寧出生時,乾隆已經七十一歲了,這個年紀的老人對自己的晚輩則更為疼愛。

乾隆親自關心孫子的教育,並給予他其他皇孫所沒有的特殊關愛,因為當時乾隆已經確定了嘉慶的繼承人地位,在乾隆看來,旻寧這個孫子極有可能也是日後的皇位繼承人,所以,對他的教育當然區別於其他的皇孫。

旻寧自己也非常討乾隆喜歡,而且格外的聰明,還很好學,在旻寧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在上書房讀書,不僅如此,他對滿族賴以起家的騎馬、射箭也非常喜歡,在乾隆五十八年(1791年),年僅十歲的旻寧隨爺爺乾隆到圍場打獵,竟然射中了一頭小鹿,令乾隆非常高興,對孫子的表現極為稱讚,他給孫子旻寧賞賜了花翎和黃馬褂作為獎勵,喜歡作詩的乾隆還專門為此事做了一首詩:

堯年避暑奉慈寧,樺室安居聰敬聽。

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事先早二齡。

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

可見乾隆皇帝對孫子旻寧是非常的疼愛的。

不僅乾隆對孫子旻寧比較喜歡,嘉慶對兒子旻寧也是寄予厚望,畢竟他是自己深愛的原配所生,再則,旻寧自己在嘉慶的兒子當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各方面表現都非常不錯,特別是在嘉慶十八年的「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事件中,旻寧出色的表現令嘉慶非常欣喜,甚至覺得兒子要比自己強得多。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當時嘉慶在避暑山莊,九月十五日,天理教的首領林清在幾個太監做內應的情況下策劃攻打紫禁城,十五日中午,近百名天理教徒分別從紫禁城的東西兩門—東華門和西華門發動突襲,守衛東華門的禁軍反應比較迅速,立即將城門關閉,只有五名天理教徒衝了進來,當場被禁軍抓獲。而西華門的守軍就沒有東華門的守軍反應那麼快了,有五十多名天理教徒衝進了皇宮,後宮中的一些太監和宮女立刻就混亂成一片,留在宮中的嘉慶嬪妃也受到了驚嚇。

得知情況的留守京師大臣和一些守軍,在慌亂之中也搞不清有多少匪徒,宮內宮外一片混亂。當時留守的綿寧(即旻寧、道光帝)正在上書房讀書,得到匪徒衝擊皇宮的消息後,他立即命人取來腰刀、鳥槍和裝弓箭的撒袋,同時,他讓太監站在牆頭觀察匪徒的情況,隨後,綿寧用槍將衝到養心門的兩個匪徒打死,並下令關閉城門等待援兵,並派人到避暑山莊向嘉慶皇帝報信。後來在調集來的火器營和皇宮侍衛親兵的援助下,將衝進宮內的天理教徒全部抓獲。

綿寧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令嘉慶皇帝和大臣們對他更是刮目相看,特別是嘉慶,在嘉慶從避暑山莊返回京城的路上就晉封綿寧為智親王,並加俸一萬二千兩,同時將綿寧使用的火槍賜名為「威烈」。而綿寧則對此非常謙恭,並且謙虛的說:「事在倉促,又無御賊之人,勢不由己,事後愈思愈恐。」綿寧這種謙虛的態度也贏得了大臣們的讚許,覺得這將來一定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皇位繼承人。

道光能夠成為嘉慶的繼承人,有著幾個優勢,首先他是嘉慶原配孝淑睿皇后所生的嫡子;其次道光雖然不是嘉慶的長子,但是嘉慶的長子穆郡王在兩歲的時候就早夭了,也就是說道光實際上就是嘉慶的長子;另外,道光在幼年時就受其爺爺乾隆喜愛,長大後表現出色,特別是在「天理教徒」事件中的表現,更是為道光加了不少分。

雖然後來由於嘉慶的突然去世,在沒有找到遺詔的情況下,道光在嘉慶的孝和睿皇后及大臣的支持下得以繼位,也讓人對道光的繼位合法性有些質疑,但實際上道光作為皇位繼承人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後來在找到嘉慶的遺詔後,也證實了嘉慶的確是選擇道光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的。

相關焦點

  • 乾隆皇帝為何會傳位給永琰?乾隆退位當太上皇,永琰成為嘉慶皇帝
    當年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她養育的房子還是挺多的,雖然到後期的時候出現了九個孩子搶奪皇帝悲催的事情。每個朝代都有爭奪皇帝的位置,事情常有發生,這是很自然的,人人都想成為有權力的人!到了雍正皇帝繼位以後,他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教訓就選擇了用秘密的方式選擇繼承人,當然乾隆才是最後的幸運者,到了乾隆當上皇帝以後,到了晚年的時候,他的孩子就只剩下四個了,有的就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去世了,可能是被別人陷害的吧,他到後來的時候,非常無奈的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當年的富察皇后,他給乾隆生下了兩個孩子但是第一個孩子也是年長的,也同樣是最不幸運的。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原本奕詝並不是道光皇帝所看中的人選,但名師出高徒的奕詝因為背後有為口才了得的老師,祝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上的寶座。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一說起奕詝(鹹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
  • 傷心是一種說不出的痛,乾隆見到幼年道光時,為何興奮異常?
    由此看來,乾隆這個皇帝中的戰鬥機是名不虛傳。既然乾隆皇帝精力充沛,存活時間長,他老人家見過道光和鹹豐二位小皇帝嗎?滿清前幾個皇帝都不是嫡長子接班,當初康熙有心把嫡長子立胤礽培養為接班人,可惜皇宮裡權鬥激烈,胤礽經歷了兩立兩廢后,很早就去世了,皇位被庶出的胤禛搶去。而到了雍正這裡,依舊沒有如願把帝位傳給嫡長子,因為嫡子弘暉也早早就掛了,才讓庶出的弘曆(乾隆)撿了個大便宜。
  • 道光皇帝有9個兒子,鹹豐本無緣皇位,帝師教了兩招成為儲君
    清朝從雍正開始採用秘密建儲制度,老皇帝將心儀的儲君人選,親自書寫在傳位遺詔之上,一式兩份,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一份藏於皇帝寢宮之內。老皇帝駕崩之日,由親信大臣分別取出兩份遺詔,經比對確認無誤後,謎底才正式揭曉。
  • 嘉慶作為乾隆繼承人 為何成為了一個沒有威信的皇帝?
    而沒有威信的皇帝,臣下對他的命令要麼陽奉陰違,要麼落實不力,這都是讓皇帝很頭疼的事情。皇帝的威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慢慢積累的。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剛上位時,只是個20多歲的小夥子,許多老臣未必服他,所以乾隆一開始大行仁政,為的是爭取臣下的支持。而當了幾十年年皇帝之後,乾隆威信便積累起來了。
  • 末代皇帝溥儀跟雍正有血緣關係嗎?
    這個問題其實挺好玩兒的,簡單說一下,清朝的皇帝繼承制度,從雍正開始,實行的都是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皇帝他老媽必須是皇后。   乾隆皇帝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他上面幾個哥哥大都夭折,只有老三弘時可以和他爭一爭。但是弘時的出身太低,她的母親齊妃和乾隆的母親鈕鈷祿氏,差著好幾級。
  • 乾隆皇帝17個兒子,為何傳位給了資質相對平庸的嘉慶皇帝?這點是...
    因為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清朝在皇位世襲方面不斷做出改革,清朝的皇位世襲制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清初的汗位(皇位)推舉制、康熙時期的立太子制、雍正之後的秘密立儲制和慈禧太后時期的懿旨立儲制。在這四個選拔繼承人的制度中,影響最為深遠、實行時間最長、取得效果最好的就是雍正帝建立的秘密立儲制。
  • 道光皇帝秘密遺詔揭秘
    清帝立儲檔案  展品名稱:道光秘密立儲檔案  所載內容:由紅色筆跡用滿、漢兩種文字在白紙上豎式寫著:「皇四子奕立為皇太子」,在其右邊又用漢字豎寫一行:「皇六子奕封為親王」。  專家講解: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君王選定繼承人的形式多種多樣,秘密立儲即是其中一種形式,它始於清代雍正皇帝,止於清代鹹豐皇帝。此次展出的秘密立儲檔案,是清朝最後一個按照秘密立儲制度實行立儲的道光皇帝的立儲「硃諭」,也是我國現存惟一由皇帝親筆所書關於封建皇帝承襲傳位的立儲檔案。
  • 清代皇帝的生育能力,為何逐漸降低?和慈禧無關,他才是罪魁禍首
    但是,自努爾哈赤到鹹豐皇帝,清朝皇帝一直在刻意迴避選擇近親、早育所出皇子作為皇位繼承人。也就是說,努爾哈赤以後的11位帝王中,並無一位出自先皇早育或者近親所生。既然如此,「近親結婚、早婚早育」婚姻制度造成晚清皇帝絕嗣的說法,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 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除了登上皇位的鹹豐,其他兒子結局如何?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一生育有九個兒子,其中登上皇位的是第四子奕詝,即鹹豐皇帝,那道光皇帝其他兒子的結局如何?道光皇帝真像一、皇長子奕緯愛新覺羅·奕緯(1808年-1831年),道光皇帝長子,生母和妃本出身低微,是道光皇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其府上的丫環,一次偶然的機會,為道光皇帝誕下奕緯,但道光皇帝開始並不喜歡他,公元1827年(道光七年)、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皇次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先後早夭,道光皇帝開始重視奕緯,但長年的不聞不問造成他頑劣的性格,公元1831
  • 劉邦首創太上皇,太上皇接皇帝的聖旨需要下跪嗎看看乾隆就知道
    全網追蹤】   古代的皇帝是一國之君,位高權重,所有人見了都要下跪行禮。那麼可能就有人有疑問了,太上皇比較大還是皇上比較大呢?皇上給太上皇下聖旨,太上皇需要跪下接旨嗎?   相比於皇太后,歷史中當過太上皇的人數要少上許多,古代成為太上皇的要素一般有兩種。
  • 歷史上除了朱允炆以外,還有爺爺直接傳給孫子的皇帝嗎?
    歷史上共有六位帝王把皇位傳給孫子,其原因都是作為皇帝的爺爺太能活了,他的兒子都沒能熬過皇帝英年早逝,於是作為皇帝的爺爺只能把皇位傳位給孫子。493年七月三十日,齊武帝病危,下詔讓皇太孫蕭昭業繼承皇位。遼道宗耶律洪基(爺爺)傳位孫子耶律延禧(孫子)耶律洪基是遼國第八位皇帝,1055年八月初二日,興宗耶律宗真病危,召見耶律洪基準備讓他即位。八月初四日,遼興宗去世,耶律洪基繼承帝位。
  • 清朝皇帝能力品行排行榜3
    9、道光,嘉慶的兒子,能力平平,面臨鴉片戰爭的挑戰,束手無策,妄圖用妥協退讓來換取政權的相對平穩,那只能是一廂情願。他識人不明,妄聽讒言,重用奸臣,排斥忠臣(林則徐、鄧廷楨),使政局更加混亂,國勢更加衰敗。
  • 雍正的遺詔公布後,乾隆皇帝為何不停地哭?
    雍正皇帝的遺詔公布後,遺詔到底寫了什麼,乾隆皇帝為什麼不停地哭,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秘密。在雍正皇帝駕崩後,最緊要的一件事就是確定皇位的繼承人。雍正皇帝在經歷了九龍奪嫡的殘酷爭鬥後,為了避免皇子們內鬥,建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雍正皇帝在生前,就將皇位繼承人選寫好,一份隨身攜帶,將另一份密封的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後面。在雍正去世後,張廷玉以及內侍拿出了雍正皇帝遺詔,在王公大臣的見證下宣讀。
  • 這樣「拍照」,乾隆皇帝可是第一人!
    印象中,乾隆皇帝是一個很喜歡「拍照」的人,在他留存下來的「攝影」作品中,就能得以印證,比如:帥氣的騎馬圖《乾隆皇帝大閱圖》軸(局部) (圖片來源丨故宮博物院官網)英姿颯爽的打獵圖射兔子《乾隆皇帝射獵圖》軸(局部) (圖片來源丨故宮博物院官網)射狼《乾隆皇帝射狼圖》軸(局部) (
  • 乾隆傳位於十五子顒琰的無奈之舉
    乾隆,清朝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也是影視劇中最受歡迎的皇帝。很多清宮劇都以乾隆時代為背景。而歷史上的乾隆帝處處效仿其祖父康熙皇帝,就連其在位60年都是因為不敢超越其祖父的在位時間而禪讓給兒子嘉慶皇帝的。我們知道乾隆一生處處都在效仿其祖父康熙皇帝。
  • 他父親是皇帝,兒子是皇帝,孫子還是皇帝,他卻只是一品官員
    除了唐中宗李顯,清朝歷史上也有這麼一位和他類似的卻帶點「悲劇」色彩的牛人,他的爺爺是皇帝,他的父親也同樣是皇帝,然後他的兒子也登上帝位,他的孫子也是皇帝,而他自己卻僅僅只是一品官員,無緣帝位,他就是醇親王奕譞。奕譞的爺爺就是那位幹掉和珅的嘉慶皇帝,之後嘉慶皇帝駕崩後,他的父親道光皇帝登上了皇位。
  • 乾隆65歲生的十公主,受到三朝皇帝寵愛,待遇如同親王
    她就是乾隆在65歲時所生下的小公主,這可謂是乾隆老來得女,乾隆對這個十公主那是相當寵愛。人家都說是爸爸的寵愛,乾隆應該算是爺爺般的慈愛了吧。十公主生的乖巧可愛,古靈精怪,經常逗得乾隆合不攏嘴,十公主嘴巴也格外的甜,總之是把乾隆哄得一日不見就非常想念。
  • 為了贏得太上皇喜歡,嘉慶皇帝進獻13歲美女給乾隆,乾隆:太棒了
    在清朝最為長壽的一位皇帝就是乾隆皇帝了,乾隆皇帝一直活到88歲才離開人世,我們大家都知道,因為各種原因使得古人們的壽命相對來說都是比較短的,而且皇帝每天不僅要處理眾多的朝政,還要去面對後宮中的眾多嬪妃,所以說在我國古時候,皇帝們的壽命大都是相對來說比較短的,像乾隆活到了88歲,而且還成為了太上皇的皇帝,更是特別的罕見。
  • 道光帝剛上任,如何通過遺詔風波改組軍機處?
    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時順治繼承了皇位成為清朝入關以後第六位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每當新皇帝上臺的時候,先帝所用的大臣往往要被清洗撤換,嚴重點的可能身家不保。這就是古語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人們一般容易生出「世態炎涼」「人走茶涼」之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