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瑤 實習生 鄧汝
不會做飯、不想出門、懶得動彈,外賣可以滿足你「飯來張口」的小幸福。想吃什麼,只需躺在家裡,拿著手機動動手指。不用買菜做飯洗碗,甚至不用出門下館子,這種懶人模式著實讓人上癮。
可是,在外賣平臺上點餐,點同樣的餐品後支付的價格往往比堂食貴很多,有的甚至高出一倍的價格。對於外賣平臺來說,其收取一定的配送費情在理中,但是消費者在外賣平臺點的餐食本身的價格卻也比堂食價高出很多。同款商品差價卻很大,你還願意被狠宰一刀嗎?
吃了堂食才發現,同款外賣貴了60%
「餓了麼」「美團」,相信每一位網友對這兩大平臺都不陌生,可以說70%-80%的網友都使用過這兩大平臺中的其中一個,「餓了麼」和「美團」徹底改變了我們的飲食方式,造就了「飯來張口」的時代。
最近,上班族孟女士因工作關係,吃了一段時間外賣。前幾天早上,孟女士在紅旗一路一家粥坊點了份外賣,一個飯糰8.8元,一份鹹粥8.8元。因為覺得味道不錯,兩天之後,孟女士早起自己去店裡買這兩樣早飯,這一下才發現,同一家店同款飯糰只要5.5元/個,同款粥也只要5.5元/碗。雖然每樣加價3元多點,但這些同比算下來,外賣比堂食價格漲幅高達60%。
當天中午,孟女士選擇了自己常去堂食的一家麵館,點了半筋半肉的鍋燒飯,商家提供的圖片、價格和她在店裡吃的一樣,付了24.9元的餐費,孟女士又另外支付了2元包裝費、0.5元配送費,滿心期待地等著自己的午飯。「店裡吃的時候,肉的分量特別足,有小半鍋肉,但外賣送來我驚呆了,只有三塊牛肉,幾塊肉筋,其他全是洋蔥。」孟女士說,雖然自己花出了比堂食更多的錢,但得到的食物卻「縮水」不少。孟女士認為,商家此舉等於「變相漲價」。
外賣比堂食貴已是普遍現象
外賣比堂食要貴,似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淮河晨刊記者隨機找了幾家店後,發現外賣價格都要明顯高於堂食。在紅旗一路特利亞美食街的一家麻辣燙店,店家推出的14種菜的標準款套餐,一份是8元,而記者打開「美團」外賣後發現,同樣一款外賣價是12元,包裝費配送費另計。
隔壁的一家涼皮店,一份涼皮現場買是7元,而在「美團」外賣上的標價是10元,價格比到店自提貴了40%多。
對此,商家則表示,這是因為外賣平臺要從餐食費用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外賣肯定不能跟到店的價格一樣。」賣麻辣燙的女老闆說,每單的利潤有相當一部分是要直接給外賣平臺的,所以只能漲價。
市民詹女士說,自己喜歡在市內一家連鎖早餐店吃飯,因是自由職業者,不必朝九晚五,之前不想出門就點外賣,但後來發現堂食和外賣價格的差距,點外賣的次數少多了。「我現在都是騎共享單車去吃飯。」詹女士說,自己一周至少吃3次的早餐店,菜包子堂食1元/個,點外賣1.3元/個,蛋湯直接貴了8毛。
餅店老闆堅持自己送餐,外賣每單要被提成25%
店家加入外賣平臺,到底要被提成多少?萬達珍珠坊一家烘焙店的老闆告訴記者,雖然周邊很多外賣店,每天海量的外賣騎手在自家店門前來來回回,但她堅持不做外賣,一直是自己騎電瓶車送貨。
「三年前我就考慮過發展外賣,但平臺當時給我的報價是每單要提成18%。也就是說我賣一個蛋糕如果200元,要直接被他們提成36元。一盒蛋黃酥60元,直接就要被扣掉10.8元。」店主周女士說,正是因為大份額的利潤要被抽成,算了算帳,自己放棄了。「如果不是每天訂單量超過一千單,做外賣等同於給平臺打工。」
周女士說,自家店裡曾經賣過幾個月的麻辣拌,到店自提和外賣同質同價,幾個月後,她一算帳,發現掙得錢只夠買菜。「做什麼外賣,躺著不舒服嗎?」
太平街內一家知名燒餅店,因為每天客流量很大,老闆郝先生3年前開始和外賣平臺合作。但同時,郝先生仍然堅持每天親自送貨。「幾個號碼,朋友圈裡一共一萬多人,有人直接在微信下單,我就送。」郝先生告訴記者,店裡同一款套餐,外賣平臺的售價是20元,如果是微信好友直接下單,他親自送上門只要15元。這5元的差距就是平臺的抽成。
郝先生說,3年前他開始和美團合作,當時平臺的抽成比例是每單抽取18%,但之後每年平臺都在漲價,到今年平臺對他每單的抽成已經漲到了25%。「我們也不想漲價,但是平臺費用太高,所以我們只能跟著漲一點。」郝先生說,他堅持自己送貨可以讓一部分消費者買到平價套餐,但市場需求量比較大,他只有藉助平臺、請騎手送貨。
外賣還是堂食,你是哪一派?
記者在朋友圈展開了調查,有50多名網友參與了調查,在外賣和堂食的價格比較中,有超八成的受訪網友遇到過外賣比堂食貴的情況。當發現這個現象時,較多的網友還是會選擇「息事寧人」的態度。約四成的網友表示「以後儘量到店裡吃」,三成的網友則認為可以理解,覺得偶爾點一次關係不大,畢竟產品價格的提高也是為了彌補平臺的抽成,價格不高商家也會賠錢。還有三成網友痛斥外賣平臺抽成費用太高。
網友「紅茶黨」表示,外賣食品價格應該比堂食要低,因為外賣「沒有佔用現場資源不要服務不要善後」。但也有超4成的受訪網友認為,商家如此定價是合理的,畢竟不僅外賣平臺要抽成,商家自己也得付包裝費,保溫的費用。網友「昂首闊步piapia滴」表示,「不然呢?宅的時候想吃還要跑出去堂食打包,吃到嘴裡的東西突然就不香了。」網友「美少女壯士」說,「懶是致命,既然不想動,就得多付點錢」。
專家:平臺掌握強勢話語權,消費者只能用腳「投票」
一份小小的外賣,它背後牽動著消費者、商家、外賣平臺和配送員的四方利益。畢竟,消費者想要物美價廉,外賣平臺要抽成,餐飲企業要盈利,配送小哥不能白跑腿。專家看來,外賣平臺佣金上漲趨勢不可逆,所以消費者才會有外賣越吃越貴的感覺,因為補貼力度也大不如前,而餐飲企業如果想要從外賣業務中獲利,也只能跟著調價。
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張瑋認為,外賣行業目前已進入穩定的流量收割期,在定價方面平臺已經掌握了強勢話語權。同時,餐飲業的定價策略很複雜,倘若外賣需求多,提價能多盈利,商家就不妨加價;如果外賣需求少,商家想促銷推廣,減價讓利也是營銷方式。餐飲業屬於市場化服務業,企業擁有完全的自主定價權,只要做到明碼標價,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就是合法的,而消費者能做的,只能是根據自身需求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