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西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貼符則據說是為了避邪。「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jiāo)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同炒,大約是以這幾種菜象徵蟾蜍、蠍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備菜餚,現在少見。但是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因為食材比較常見。
端午節艾草是重要的配物之一。
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餈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餈)。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髮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溼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溼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早飯後出門散步,馬路上人來人往,不少人手上都拿著一把艾草,一邊走,一邊聞,煞是自得。明天就是端午節,端午節插艾草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這個傳統自然有其歷史淵源,考據學家們早就將其考證得頭頭是道,淋漓盡致,不勞我再多嘴多舌。但對於艾草的功用,考據學家們卻未必明了十分。老百姓們更是順水行舟,難知其所以然。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艾草的功用和性質,這裡搜集了一點資料,供大家參考。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
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
端午節之際,湖南湘中一帶的百姓要在門前掛葛藤,插艾蒿、菖蒲,吃大蒜肉,為小孩畫硃砂符,給小孩掛小香包,還有寫「五月五日午,天時騎艾虎,手持龍虎劍,邪魔歸地府」字樣張貼的。其實,此類習俗,在我國各地非常普遍。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謠又曰:「五月初五過端午,天師尊神騎艾虎,蒲劍利刃斬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艾,即白艾,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藥,性溫,味苦,可以祛寒溼。幹艾搓成繩,點燃後可以驅蚊蠅,至於用艾絨做成灸條治病,在西漢時就有了。蒲,即菖蒲,是一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竅、殺菌。在端午節,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是為艾虎,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而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汙濁空氣;或將艾葉和蒼朮、白芷、大黃、芸香等中草藥放在室內燃燻,能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的良方。
古人認為農曆五月是「毒月」、「惡月」,百事多禁忌;而五月初五日是「重午」,又是民間所謂的九「毒日」之首,更是犯忌的日子。「杏子黃,大夫忙」,正是說的端午時分,因為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節前後一段時間正是勸人們講衛生、逐瘟疫、除蟲害的日子。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說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背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願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託孤之意。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於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並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須加保護。」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裡後,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從此,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江南許多地方在端午節時還有採藥、驅狼等傳統。俗話說:「五月端午草,百樣都是藥」,「端午節前都是草,端午來到都是藥」。於是民間有在端午節這天上山採集地椒、野茶、苣苣、蒲公英、匾蓄、刺薊等藥材,以備單方土法治病之用。湖南湘中一帶,在端午日偏重於採集久明光、天泡草、苦瓜葉、馬齒莧、蒲公英、苦秣菜、金銀花等,以便暑天備用,前三種是洗藥,能防瘡癤及痱子;後幾種是吃藥,能防痢、消炎、清肺熱。還有的此日抓條蛇裝入瓶內,日久腐化,塗抹瘡痾;有的在田間抓只蛤蟆,在其嘴內塞入一塊墨錠後掛起風乾,備作藥用,故民諺有「蚧蛤蟆躲端午,躲得了今年,躲不了明年」之說。從前一些人煙稀少的地方,常有惡狼出沒,小孩及家禽被狼叼走的災禍時有發生。傳說,每逢端午這天狼兒子出「膚花」(天花),死亡率高,成活率低,這樣狼就難以大量繁衍。人們也乘狼之危,於端午這天,塞封狼窩,煙燻驅狼,以保人畜平安。另有「洗百病」的習俗。端午節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遊,採集花草,做「鬥百草」遊戲,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清除身上汙垢,舒筋活血,以利於身體健康。
在北方的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燕王掃北的故事。相傳燕王掃北(史稱靖難之役)之時,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比較受老百姓的擁護。所以燕王朱棣的軍隊所到之處,就遭遇了許多不同程度的抵抗。燕王非常氣憤,他覺得天下人都有負於自己,於是便下令,軍隊每攻克一地就要屠城。軍隊殘酷地殺害老百姓,甚至達到了雞犬不留的慘烈境況。
民間傳說,那一年正值五月之初,許多老百姓聽說燕王的大軍已經追來,紛紛順著燕王殺來的方向奔逃。然而,一個婦人卻迎著燕王的軍隊走來。她懷裡抱著一個稍大一點兒的孩子,手中卻牽著一個比較小的孩子。
燕王的手下覺得甚是奇怪,抓了她們來見燕王。燕王心中很納悶:「大家都往前邊拼命地跑,你卻迎著我的大軍而來,難道你就不怕死嗎?你這個人真是奇怪,就是跑也應該抱著小娃娃,為什麼卻抱著大孩子?這豈不是跑得更慢?」
那婦人見是燕王,就跪下哭訴道:「大王一路殺來,老百姓已是九死一生。大王的軍隊所到之處,早就血流成河、片瓦不留,地上連個活物也難得看見,所有的村莊都毀了。我們雖然僥倖躲過了昨日,今日也還是難逃一個死字,倒不如早些被大王殺了的好!」
「大王若問這兩個孩子,大一點兒的孩子的父母曾有恩於我家,如今他們都被殺死了;這個小的是我的親生兒子。我就是死了也不能委屈了恩人的孩子,所以才抱著大的、領著小的逃跑。大王要殺就殺吧,省得我們受罪了。」那婦人說著竟嗚嗚地啼哭起來。
燕王聞聽此言心中一震:「這世上還是好人多呀!我要是想得到天下並治理好國家,可不能再這樣濫殺無辜了呀……」
「你回去吧……我不殺你了。」燕王沉思片刻,把手一揮。那婦人跪在那裡,仍舊不肯起身回去。燕王非常奇怪:「你怎麼還不走?」
「我們……我們……就是回去了,還會被大王的士兵追上殺死啊!這麼多逃難的人,到那時誰還會認得我們孤兒寡母呢?」
燕王一聽覺得有理,環顧四周,看見路旁有一叢艾草,就下令三軍:「傳我的令,凡是看到哪個人家的門口懸掛有艾草,艾草上繫著紅布剪裁的葫蘆,一律不得擅自進入,違令者殺無赦!」
言畢,燕王轉過頭又對那婦人說:「聽到沒?你回到家去,只要在門口掛起艾草,然後用紅布剪裁一個葫蘆系在艾草上,就不會有人驚擾你們了,快回家去吧!」
那婦人千恩萬謝之後帶著兩個孩子匆匆轉回家,並且按照燕王所說的在門口懸掛起艾草和紅布葫蘆。懸掛艾草和紅布葫蘆的消息也不脛而走。於是,所有的人家紛紛在門口掛起了艾草和葫蘆,大軍一路殺來看到家家戶戶門口都懸掛著艾草,而且上面都繫著紅布葫蘆。燕王的部下辨不清哪些人家是該殺的,哪些人家是不該殺的,再加上燕王已經下令,士兵們也就停止了殺戮。
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一直流傳到今天。如今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吃粽子,大門前也懸掛艾草和紅布葫蘆以求避免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