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在東山島美麗的梧龍礦泉湖,一艘沒有安裝任何動力設施,以有數百年歷史、東山澳角村獨有的澳角大翹船型設計製作的「文章號」船模,乘著5-6級東北風起航,半小時後,從湖的一邊順利駛達彼岸。這是東山島船模師孔炳煌人工製作的船模第一次試航成功。
孔炳煌出生於東山島銅陵一個釘船(按:東山島民間對造船的通俗叫法)世家,其祖父孔文章、伯父孔定安、父親孔定茂都是當地著名釘船師。孔炳煌12歲輟學跟隨父親學釘船技術,從釘船基本功「打桐油灰隙」(按:用桐油調製石灰填補木船外殼縫隙以防漏水)學起,15歲開始拿斧頭打下手,至今有40年造船功底。上世紀90年代起,鋼質船逐漸代替木帆船,孔炳煌空有一身技藝,可惜無人問津。
2004年,孔炳煌結識了三次駕駛帆船環球航行的臺灣航海家劉寧生和廈門航海史專家許路,開始對古船模製作技藝進一步研究。10多年來,他潛心收集和研究各種古帆船資料,還應上海、廈門、臺灣等地的古帆船研究單位和個人的邀請,嚴格按原型、按比例成功復原和製作趕繒、牽風、大翹、網翹、釣槽、古丹陽、明代軍船、清乾隆外海戰船等古帆船船模20多艘,其中牽風船船模獲中國航海博物館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三等獎。2016年5月28日,他赴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參加「絲綢之路背景下的中國和葡萄牙關係研討會」,為世界航海界學者介紹東山島及附近地區獨具特色的木帆船造船方法,傳播中國帆船文化。2018年2月,他被福建省文化廳確認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東山海船釘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當年被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機電系聘任為「古船製作大師」。
孔炳煌說:他出生的時候,爺爺孔文章為他取名「炳煌」,希望他長大後發揚光大祖傳的釘船技藝,為家族爭光。為了紀念爺爺,他精心製作了這艘以澳角大翹為原型的、以爺爺的名字命名的「文章號」船模進行非動力試航。這艘船模採用了數百年前東山島澳角村獨有的澳角大翹船型和工藝,按照原船1:5比例製作,船模長1.9米,寬0.66米,兩桅兩帆結構,中桅杆高1.6米,用10公斤沙壓艙,以加強船模的穩定性。試航結果顯示,船模穩定性好,風帆吃風面夠用,遇到陣風壓帆時,船模能迅速復原,迴轉性能靈活,完全達到設計要求和使用性能。
來源:閩南日報 黃炳欽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