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老字號——醴泉居、北厚記,兩家醬園二合一
作者:楊曙明
昔日濟南有眾多醬園,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醴泉居」和「北厚記」。說來也是巧合,這兩家醬園不僅都地處江家池街,而且還都是鄰泉建園。「北厚記」在巷口東側,也就是估衣市街中段路北,而「醴泉居」則在巷內路西;「北厚記」是鄰江家池,「醴泉居」則將「醴泉」圈進院內。更為巧合的是,1956年公私合營之後,兩家醬園合併成為「北厚記醬菜廠」,原「北厚記」鋪面仍為前店,原「醴泉居」則成為後場。
按照傳統的製作方法而言,醬菜與鹹菜是有區別的。醬菜是醬醃,鹹菜是鹽漬,但很多濟南人習慣於把醬菜統稱為鹹菜。在往昔生產力水平落後,人們物質生活貧困的年代,普通百姓家的生活是離不開鹹菜的。「菜不夠,鹹菜湊」,特別是在冬季,鹹菜更是家家戶戶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有需求就有生產,於是便有了醬菜園。
「醴泉居」創辦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為濟南最早的醬菜園。創辦人是長清縣趙家莊的陳某,1911年因為增加了股東,由「獨資」變為「合資」。醴泉地處濟南府城西門外,「醴泉居」所處的江家池街,在濟南開埠之前較為僻靜,雖然距離西門不遠,但居民住家不是太多,所以陳某當初創辦醬菜園時,索性便將「醴泉」圈進了院內,並以「醴泉」作為店名。
舊時的醬菜園大都經銷自家釀製的酒品,「醴泉居」也是如此,而且其經銷的白酒、黃酒,皆是用泉水釀製而成,所以爽口、香醇,特別受人們的歡迎,不僅暢銷濟南,而且還銷往山東各地,就連附近省份也有銷售,據說其黃酒還曾成為御酒。當年濟南的那些知名飯莊,如燕喜堂、匯泉樓、聚豐德等,所需醬菜大都是從「醴泉居」進貨,並以此為榮。舊時估衣市街並不繁華,江家池街又屬於背街小巷,而「醴泉居」的酒卻能「醇芳勝四海,高酒賣背巷」,可見其名氣之大。
當年「醴泉居」的店面是臨街的幾間穿堂屋,過道在中間,兩邊是櫃檯。院內有處石砌泉池,池壁上有「醴泉」二字。池子約有兩米見方,裡面養有一條1米見長,碗口般粗的鯉魚。因為這條魚年歲大,且沒有人能說清楚它在池子裡待了多少年,因而便被有些人視為「神靈」,魚鰓上的那副耳環,傳說是韓復榘的夫人為其訂做的,「醴泉居」的廣告也是以這條鯉魚作為商標。那些年很多人到「醴泉居」,既是為了買醬菜,也是為了觀賞這條頗有神秘的鯉魚。濟南戰役期間,這條鯉魚被隆隆炮聲所震死,死後被主人埋在院內的老石榴樹下。
「醴泉居」的醬菜有幾十個品種,主要有糖蒜、醋蒜、冬菜、龍鬚菜、合錦菜、醬包瓜、醬蘑茄、醬花生、大醬藕等。因為醬菜製作之用水,皆是取自於泉水,所以味道醇厚,吃起來格外爽口。當然,醇厚也好,爽口也罷,其實都離不開精於選料和精工細作。
精於選料就是對原料產地、品種、規格有嚴格的選料標準,不符合標準的絕對不要,更不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例如:當年山東各地所產黃豆的品質都差不多,但作為製作醬油、豆醬的原料,還是以膠東產的「八月白」為最佳,所以「醴泉居」採購黃豆是非「八月白」不要。再如,製作醬菜離不開疙瘩頭(辣菜疙瘩),濟南東郊馬家莊、窯頭所產的疙瘩頭品相不錯,但在選購時,必須是無蟲蛀、不糠心、表面圓潤,且重量在半斤以上的。再如青蘿蔔,產地必須是西郊段店大、小飲馬莊的,品種必須是「象牙白」「露八分」「碌砫棋」,而且還得入口脆甜,無邪味、無雜質,個頭在1斤以上的。如此嚴格的選料標準,說起來就讓人不免交口稱讚。
醬菜的製作有鹽漬和醬醃兩種工藝,精工細作就是根據原料的根、莖、花、果、葉等不同部位,採用不同的製作辦法。例如鹽漬法,有適用於芥根等的單醃法,有適用於瓜菜的雙醃法,有適用於萵苣等的三醃法,有適用於寶塔菜等的浸泡法,有適用於蘿蔔乾等的醃曬法,還有適用於大頭蒜等的澆滷法。上述這些製作辦法,雖然用的輔料都是鹹鹽和原滷,但濃度不同,操作程序不同,攪拌次數不同,醃製時間長短也不同,如此分門別類,味道醇香自然而然。
醬菜的製作也是如此。不同的原料有不同的配料、不同的程序和不同的醬法,或許差那麼一星半點的,顧客可能味覺不出來,但行家卻能品嘗出來,聲譽為先,絕不馬虎,這是「醴泉居」的醬菜能博得人們喜愛的根本原因。
北厚記醬菜園創於清光緒元年(1875),初始字號「厚記醬園」,原址在南門外的正覺寺街,創辦人是長清縣李姓人氏,章丘前井莊的石家接手後,為了擴大經營,先是將營業部搬遷至估衣市街路北,而後又將作坊搬遷至江家池街。為了在方位上有別於原址,故定名為「北厚記醬園」。
當年的「北厚記」是傳統的前店後坊模式。鋪面為兩層三開間,底層是門市,二層為帳房,正門額石上刻有「本店精製黃米清酒伏硒醬油」的廣告,意思是說本醬園有黃米精心釀製的清酒,以及採用傳統釀造工藝,經過盛夏日曬夜露製成的醬油。其西面山牆上也有塊石刻,上面寫有「家園食品,一應俱全發行不誤」的詞語,意思是說這裡的產品一應俱全,發貨送貨不會出任何差錯。
「北厚記」開有南門和西門,南門面向估衣市街,西門隔江家池街與「醴泉居」面對。「醴泉居」的創辦時間雖然要大大早於「北厚記」,但其規模卻比「北厚記」差了許多。「北厚記」的後院作坊很大,差不多佔了半條巷子,有三百多間房屋,兩千多缸制貨,每缸能盛500斤。
「北厚記」與「醴泉居」同樣,所用之水皆是取自於附近的泉水,其特色醬菜是什錦菜,就是將黃瓜、蒜薹、蒜瓣、芥菜、辣椒等醃製在一起。不過要說「北厚記」最出名的,還是被濟南市民稱之為醬菜「三絕」的磨茄、包瓜和水晶甘蘆。
包瓜是將甜瓜的內瓤掏空,裡面裝上花生仁、杏仁、芝麻、核桃、葡萄乾等餡料,用棉白線捆綁好後進行醃製。磨茄據說是濟南人發明的,做起來很有些講究,簡而概述就是選用個頭適度的圓茄子,放在水中用新磚磨去茄子皮,然後在進行醬制。水晶甘茹之「甘茹」,也被稱為甘蘆或地環子,形狀似芽芽葫蘆,即可鹽漬也可醬制。當年人們到「北厚記」買醬菜,量少者給你用大明湖產的幹荷葉包裹,量大的則給你用柳條簍子裝好,再貼上大紅紙籤,用紙繩打個雙環蓮花扣,既醒目又大氣,成為逢年過節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
1954年,「北厚記」率先走上了公私合營之路;1956年,「醴泉居」被併入「北厚記」,成為濟南市蔬菜公司下屬的國有企業。1966年,北厚記醬菜廠被更名為東風醬菜廠。1987年,為了給五龍潭公園建設讓位,廠址搬遷到板橋路,更名為醴泉醬菜廠,而後成為濟南蔬菜公司所轄經營部。2000年之後,由於經營不善企業逐漸陷入困境。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厚記」其傳統名品甜麵醬、黃豆醬油、蝦油鹹菜、黃米清酒、二鍋頭、五香豆豉、五香豆腐乾、豆腐絲等,頗受市民歡迎。在我腦海裡殘存的少年記憶裡,一角錢一包的五香豆豉印象特別深刻。那年月對我們這些孩子們而言,不逢年不過節的,是沒有瓜果梨桃可以零食的,這五香豆豉就成為我們的零食。鹹鹹的,香香的,味道美極了……至今回想起來,口中好似還有那種醇美的感覺。
2019年5月,山東北厚記食品有限公司創立於濟南,「北厚記」成為其註冊商標。9月29日,兩家「北厚記醬園」同時在青龍后街和學府路開張營業。據說,此乃廠家在濟南市連鎖50家醬園計劃的起步,我們衷心期盼老字號「北厚記」能儘早回到更多市民的餐桌上。
【作者簡介】楊曙明,祖籍沂源的濟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歷下區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有《歲月無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覺遠》《凝固在記憶裡的時光》《光陰的印記》《我的父親母親》等八部散文集,《有話明說》《話由明說》兩本時評專著;曾為《齊魯晚報》「有話明說」的專欄作家;主編有《濟南的味道》《歷下傾城》《詩意歷下》《歷下民間故事》等書籍;曾獲得過冰心散文獎、齊魯散文獎、泉城文藝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