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2020-12-19 讀史求道

正統論發源於東周,興起於宋代,歐陽修和蘇軾等都寫過《正統論》。當時爭議最多的就是魏晉時期的正統問題,《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以曹魏為正統,而有人則認為季漢延續了東漢,應為正統,例如朱熹的《通鑑綱目》裡就採用這種說法。至於南北朝,司馬光的《通鑑》以南朝為正統,隋朝雖然與陳朝同一時期出現,但直到滅陳之前,隋都不是正統。也有人建議南北朝分統,將東晉、宋、南齊和梁視為正統,西梁被北周滅亡後,北周取得正統地位,然後傳給隋乃至唐,但這種觀點影響甚小,沒被主流接受。這些朝代的正統地位雖然都存在爭議,但不如遼、宋、金三朝來得大。

歷史上的遼宋金時期

什麼是「正統」?

歐陽修認為「正統」的說法來自於春秋學,《公羊傳》裡說:「君子大居正」,又說:「王者大一統」,二者合起來就是「正統」。「正」表示的就是正當、正義、正道、公正,「統」則代表統一。古人認為夏商周的政權不僅是正當的,而且還是統一的。到了後世,秦國以武力兼併天下,卻不得人心,故而被認為只有統一沒有正當,一個正當的政權應是廣為人民所接受與認可的;三國時期,一般來說蜀國得人心,被視為正當,但疆域狹小,未實現統一,所以也沒有得到「正統」的名號。

因此,一個政權要想獲得正統的地位,首先它得是正當的,能夠得到歷史的承認,否則只能稱為「霸」;第二它又是統一的,並非偏安一隅。

之後,蘇軾又對正統論進行了具體化,他說:「正統之為言猶曰有天下云爾,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實也」。通過正當的手段來取得天下,贏得民心,便是正統。例如商湯順天應人,討滅夏桀,取得了天下,故而商朝就是正統,周文王父子也是如此。但蘇軾放低了正統的標準,認為「一身之正,是天下之私正也;天下有君,是天下之公正也」。故而秦皇、漢祖、晉武、隋文、唐宗雖然都有著各種人格缺點,但他們能統一天下,形成唯一的政權,也應算入正統裡。三代因道德而獲得正統,漢唐因功績而獲得正統,秦隋則利用強力來掃定一切割據政權,也算正統。

根據這樣的正統觀,宋朝人認為他們的本朝是正統無疑。因為宋太祖篡奪後周的時候沒有出現流血事件,並且善待後周皇室及大臣,得到人民的擁護,故而為正;之後宋太祖兄弟南徵北伐,統一了除幽雲之外的中國本土,疆域不下於秦朝,故而為統。

關於三朝正統地位的爭論

元世祖中統二年,蒙古統一中原,開始命史臣編修《遼史》與《金史》。之後南下滅宋,董文炳於臨安擔任留事,曾說:「國可滅,史不可滅。」於是將宋史館中的典籍全部運往元大都,世祖又下令修《宋史》,然而花費了好多年,始終沒有出定稿。這是因為義例未辯,正統未定,爭論不絕的緣故。人們不知道是修三本各自獨立的史書,還是修一本統一的正史。

當時遼、宋、金三朝各自有著獨自的國史,蒙古混一天下後,覺得把諸史分開不符合大一統的需要。而且究竟元朝究竟是繼承了誰的正統,議論也不一。議者或欲仿《東觀記》及《晉書》之例,以宋朝為正統,遼、金附於載記;又有人想以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史》,各持論不決。之後,以遼、金為正統的呼聲日益高漲,因為元朝的都城與遼金接近,而且金先滅遼,元後滅金,時間上正好相繼。南宋因臣服於金朝,正統地位備受質疑。

到了元順帝時,開始下詔擱置爭議,命宋、遼、金各為一史。是年《遼史》《金史》成書,次年《宋史》完稿,是為今天所見之三史。然而《遼史》失於簡略、《宋史》過於繁蕪,唯有《金史》最善,三史參差不齊,此其敘事不分正統之弊。

為什麼說遼、金不能成為正統?

其實,在元朝時有人曾提出過很好的意見,認為遼、金都不夠資格做正統。當時會稽有一個人名叫楊維楨,他寫了《三史正統辨》,文中雄辯的駁斥了遼、金正統論,認為兩宋才是中國正統。雖然當時沒被朝廷採納,但是在這篇文章的影響下,明朝人編寫了《宋史新編》,以兩宋為正統,遼、金作載記,水平不在《宋史》之下。

楊維楨認為,正統者「出於人心是非之公」,不以土地廣狹、人眾多寡而奪其分。故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必待武王滅商後方入周統。秦莊襄王滅周遷九鼎,然必待始皇一統天下、人心始定後方得正朔;漢統不始於破關滅秦,而繫於高祖斬項羽稱帝後;西晉始於平吳而不始於代魏,唐朝不始於入關而始於平定諸雄,此皆史家義例。元朝也當不始於滅金而始於平宋。

宋朝雖然未能實現國土上的一統,幽雲之地先為遼所據,中原又淪陷於金,但這不能否定兩宋的正統地位。契丹最初只是一個野蠻部落,直到阿保機時才變強起來,因此遼國只是唐朝的一個邊夷而已。唐朝滅亡後,正統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代間傳遞,遼國最初稱臣於後梁,約為兄弟於後唐,之後才憑實力滅亡了石晉,強佔幽雲之地,但實際上仍與十國一樣,都只是偽政權。相反,宋朝承繼了後周的正統,掃滅十國,因形勢變化,才使遼國倖存了下來。宋朝雖然向遼朝交歲幣,但性質不過是像西漢和親於匈奴,唐朝和親於吐蕃一樣,並不足以損其地位。

因此,北宋之於遼國來說,據有正統地位是無疑義的。唐朝就像東漢,五代則如三國,北宋便是西晉,而遼國猶如匈奴,夷狄再強也不能成為正統。這樣,按照邏輯推論下去,五胡十六國相當於金,東晉相當於南宋,十六國雖然佔有兩都,然而華夏正統依然隨著晉宋的衣冠南渡而南移,所以金也不是正統。

楊維楨力辯兩宋的正統地位

為什麼南宋也擁有正統地位?

北宋相對於漢隋唐來說,佔有著漢地本土,只是失去了遼東、西域及安南等地區,但華夏文明的主體部分仍為宋人所據。北宋結束了唐朝滅亡後的分裂局面,佔有正統地位,幾無疑問。問題在於屈辱的南宋,是否也配得上正統呢?

楊維楨認為,首先如果承認北宋為正統的話,那就難以否認南宋的正統地位,因為兩宋是一脈相承的,他們的關係甚至比兩晉還親密。司馬睿與晉懷帝屬於遠親關係,宋高宗卻直接是宋徽宗的兒子。即使張邦昌的偽楚的政權依然奉宋太后為主,所以南宋與北宋的關係就像東漢與西漢一樣,都是正統。

南宋曾稱臣於金,然而唐高祖也曾稱臣於突厥,人們並未以唐高祖時候的突厥為正統,為何又要以宋高宗時候的金國為正統呢?唐太宗滅亡突厥,洗刷了稱臣的屈辱。宋孝宗雖然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他也通過「隆興和議」,取消了稱臣的地位,轉為正常的敵國關係,改「歲貢」為「歲幣」。而且最後南宋曾與蒙古聯手滅亡金朝,佔領其南部疆土,因此金國雖佔有中原,但不足以移易南宋的正統地位,它不能代表中國。

為什么元朝應當尊兩宋為正統?

元朝入主中國的模式與遼金相似,都是通過侵略從夷狄變為中國皇帝。所以否定遼金的正統地位似乎會威脅到元朝的合法性,為了說服元朝統治者,楊維楨不得不進行「開導」。他說金、宋之於元,只是滅亡的先後次序不同,並非元朝先代金的正統,然後才滅宋。這與隋朝先代北周然後滅陳並不一樣,而且就算一樣,也應像《資治通鑑》那樣,始終以陳(南宋)為正統,直到隋(元)滅陳(南宋)後,正統才歸於隋(元)。

從天數上來看,宋太祖生於丁亥年,建國於庚申年,這與成吉思汗一模一樣。宋朝滅亡南唐發生在乙亥丙子年,與元朝滅亡南宋也一樣。從大一統的角度來說,元朝真正統一天下的時間應該在平定南宋之後,只有從那時起才算獲得了正統地位。就如西晉只有在滅亡吳國後,才真正實現大一統一樣。

細推前代史書,《晉》《隋》修於唐代,《新唐》修於宋代,《宋》修於元代,所以元朝只要修一本《宋史》就行了,將西夏、遼、金、大理等蠻夷收入載記或傳記裡,這才是史家的公論。

楊維楨的觀點雖然未被採納,但卻迎合了元末漢民族覺醒的潮流,表現出元朝末年主流的正統觀。《正統辨》也成為了明朝人看待遼宋金元這段歷史的標準,成為柯維騏編修《宋史新編》的理論來源,他將《宋史》和《遼史》、《金史》合為一書,「尊宋為正統」,「遼、金附之」。完成了楊維楨的心願。在清朝時,畢沅主修《續資治通鑑》也採用楊維楨的觀點,尊兩宋為正統,書中只有「宋紀」與「元紀」,並無「遼紀」與「金紀」,可為史學定案。

相關焦點

  • 延續千年的正統之爭,宋、遼、金為何都稱自己是正統王朝
    宋遼和解後,互稱正統,只不過宋稱遼北朝,遼稱宋南朝。中國王朝有兩種朝代,一種是中原王朝,一種是徵服王朝。宋朝以後的朝代,都是繼承遼一方的,金,元。後來以宋朝大小明王起義,明朝繼承徵服王朝元朝的正統性。後金無正統,是在入關後剿滅李自成,並且以明朝的名義繼續向南,打敗南明多個政權,最後統一的最後一個徵服王朝。
  • 北遼和宋朝哪個才是正統王朝,後世爭論多個朝代仍有異議
    ,也沿襲了前朝各朝的文化習俗,大多數人對於正統的定義上是以文化傳承為主,但是現在依舊有很多人對於宋朝的正統性有異議。 遼金宋夏四個朝代之後,中國的國土被北方成吉思汗的鐵蹄橫掃,最終成立的元朝,對於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後世的爭論就更加激烈了,不僅從起源還是傳承都不屬於漢人一脈,元朝的統治也就更加缺乏正統性了
  • 宋、遼、金誰是正統?如果宋是,為何向遼金稱臣納歲幣?
    關於宋遼金正統性的定義,其實最後統一中原的元朝更為頭疼。如果僅僅承認宋朝是華夏正統的話,那麼和元朝類似的遼、金等政權就成為了蠻夷。從這個角度說,元朝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如何保證?所以當時元朝丞相脫脫(修宋史)弄了個四不像,宋、金、遼都是正統。我先說明本人不是唯血統論的頑固不化者,遼金確實是我國歷史文明的範疇。
  • 宋和遼究竟哪個才是正統王朝?
    對古代的王朝來說,爭正統是一件天大的事,爭到正統本王朝的統治就有合法性。比如三國魏蜀吳,少有人把吳當正統。或者以魏為正統,比如北宋司馬光;或者以蜀為正統,比如南宋朱熹。《三國演義》更不用說了,以蜀漢為正統。歷史上還有一個三國時期,就是遼、西夏與宋三足鼎立。自然少有人把西夏當成正統,但遼與宋,到底誰是正統,爭議非常大。
  • 金國才是佔據中原的王朝,為何卻不被視為正統?
    為了方便記憶複雜而繁多的朝代,人們想出了許多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如"夏商周秦與兩漢, 三國歸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後十國, 北宋南宋元明清"等等,用以大致表示中國歷史的演進。這種類似的順口溜還有非常多種,但其中不少在提到唐朝及其之後的王朝時,常常只說到"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比較重要的朝代。
  • 元朝是中國正統朝代?同樣是蒙古帝國,為何四大汗國不算?
    客觀來講,元朝無可置疑是中國正統朝代之一。但是,與元朝並列的四大汗國不是,不屬於中國古代朝代範圍。以前常聽人說,你看我們蒙古帝國時期,四大汗國疆域多大多牛逼啊。這其實是很膚淺的看法。因為當他看到有人質疑元朝是不是正統王朝之時,就知道,不用說四大汗國,元朝尚被人們懷疑呢。
  • 金國滅了北宋,攻下大半個中國,為何不被承認為正統王朝?
    回顧中國歷史王朝,有兩次被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分別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女真族改為滿族建立的清朝,這是被史學界所公認的。但在1115年的北宋時期,當時的北方女真族有一位曠世奇才完顏阿骨打,他統率女真族人組成一支強大之師,不斷徵服擴大自己的統治版圖,滅了遼國建立金國。
  • 看了這麼多年的《倩女幽魂》,你知道這是哪個朝代的故事嗎?
    然而有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思考過沒有,那就是看了這麼多遍這部電影 ,你知道它講得到底是哪個朝代的故事嗎?閒著無聊,於是我忍不住想對這個問題一探究竟。由於早期香港的古裝片為了便於導演實現天馬行空的構想,很多電影都隱去了具體的年代時間,《倩女幽魂》就是一個例子。
  • 被元朝迫害不已的朱元璋,當了皇帝後,為何承認這個朝代的正統呢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本人肯定 是十分痛恨遠超的,因為他自己就是被這個朝代所摧殘的人。在他17歲的時候,本以為人生活幸福時,卻沒想到他的家人在這一年好幾個餓死,一夜之間,朱元璋的身邊只有一個二哥了,而那個時候朱元璋的怒氣則是徹底爆發,這也有了後續他帶兵起義的開端。
  • 宋遼誰是正統?
    因為五代在傳統漢地,佔據中原,一般史學家都將五代視為正統,視為唐朝滅亡至宋朝建立前的一個歷史主線,當然同期還有割據的10個較大國家,這一歷史時期統稱五代十國,是一個極度混亂的年代,本質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原來的節度使、軍閥等混戰、兼併。 金本質是遼國內部女真族叛亂(起義),然後接連滅了遼和北宋。
  • 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當政者都不是漢人,但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王朝
    由金入元的關中儒士楊奐,在其兩部編年體史書《通載》和《通議》中制定了套「編年之例」,也即「正統八例」。八例是指帝位傳承、朝代遞嬗的八個方面,也就是得、傳、衰、復、與、陷、絕、歸。如「絕」指末世君主因昏庸而亡國正統歸於得民心的仁義之主;「得」指天下無道時,有英雄仗義而起建立新王朝;「傳」指上古時堯舜之間的禪讓與同一朝代內的皇位繼承。
  • 為什麼歷史上不少人不把元朝當「正統」?原因很特殊
    一方面這個朝代武力無比的強大,居然佔據了幾乎整個亞洲和大部分歐洲;但是另一方面這個朝代又轉眼即逝,不到100年就土崩瓦解。更為關鍵的是,歷史上不少人反對把元朝作為中國歷史的正統,這是為什麼呢?原因非常特殊,你可能想不到。
  • 隋唐遼宋金元史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
    > 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十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五代十國史研究室、宋遼西夏金史研究室、元史研究室編主編:雷聞(本輯執行主編)、康鵬、張國旺
  • 如何確定中國歷史上某一個政權是正統朝代?三國時期誰才算正統?
    當前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的正統朝代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北魏-南朝-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對於唯一政權朝代來說,不存在正統之爭,即便是元朝和清朝,儘管是少數民族建立統治政權,也認為是正統。但對於亂世就會有爭議,多個政權並存,究竟奉哪個政權為正統?
  • 三國時期到底誰才是正統?
    有關三國之中,曹魏、蜀漢、孫吳誰才是正統王朝之爭已經延續了上千年,若要分出高下,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統」概念,正統一說出自儒家典籍六經之一的《春秋》,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所謂宗周,是周室之通稱,言其為天下諸侯之所宗。
  • 這北京衛視的《燕雲臺》是不是在為大遼翻案?還是在抹黑大宋?
    其實更多的可能是觀眾下意識認為遼朝一直是大宋的「敵對國」,宣揚遼國的功績就是在給歷史翻案。其實和去年的年末大戲《大明風華》一樣,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瑪麗蘇加大女主戲。但是說實在的,蕭燕燕這個角色本身的歷史原型其實挺靠譜的,至少比孫若微要真實得多。但是很多人多對大遼這個朝代有成見的。
  • 看完我國10個朝代的版圖,原來,大清帝國貢獻最大
    雖然元朝比清朝版圖還大,但它對我國現在版圖的影響卻不如清,因為它們中間還隔了個明,明的版圖明顯不如清,清雖在近現代屢次喪失國土,但它卻在明的基礎上一舉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版圖。這一點,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好了,接下來我們就結合秦朝到清朝之間的10個朝代版圖來看看誰對現代中國版圖的影響最大。1、秦朝秦朝統一中華,中國第一次進入封建統一王朝,此時的版圖僅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原諸侯國。
  • 元朝是正統王朝嗎
    「正統」一詞出自《春秋》一書,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漢書》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所謂正統王朝,一般指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天下的華夏王朝,但隨著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地區被胡族控制,華夏衣冠南渡,此時誰為正統就存在了爭議。
  • 為何鮮卑人、沙陀人建立的政權被視為正統,沒有遼金元清的爭議?
    中國古代非漢族建立的政權很多,同時被視為正統的也不在少數。一般而言,列入二十四史的朝代均被視為正統。看這些史書中的正統朝代,完全非漢族建立的政權有,《魏書》的北魏、《周書》的北周、《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的後唐、後晉、後漢、《遼史》的遼、《金史》的金、《元史》的元。我們知道,直到今天,遼金元清的正統地位都爭議不斷,可為何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北周和沙陀人建立的後唐、後晉、後漢很少有爭議呢?
  • 涮羊肉的起源於哪個朝代 ?涮羊肉由來與說法?
    涮羊肉的起源:涮羊肉起源於哪個朝代?秋意漸涼,邀一群好友去吃一鍋熱騰騰的涮羊肉,可是十分舒坦的事情。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您有沒有想過涮羊肉的由來呢?今天小編就告訴你涮羊肉起源於那個朝代,雖然涮羊肉還有爭議,但希望這樣的美食典故可以為您和朋友在餐桌上提供一點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