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到底誰才是正統?

2020-12-05 趙年旺sdfsdf

有關三國之中,曹魏、蜀漢、孫吳誰才是正統王朝之爭已經延續了上千年,若要分出高下,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統」概念,正統一說出自儒家典籍六經之一的《春秋》,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所謂宗周,是周室之通稱,言其為天下諸侯之所宗。正統觀念主要包括兩大方面:血統上的嫡長子繼承制以及文化上的華夷之辨,因此歷史上的正統之爭也包括王朝間的正統之爭和王朝內的皇位正統之爭。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皇位的一種繼承原則,是維繫宗法的核心制度之一。所謂嫡長子,即正妻、元配所生之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

該制度由周公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因此從周代開始,皇位的繼承人從制度上便規定了嫡長子的優先權,雖然嫡長子常常無法繼承皇位而死於非命。正統王朝也與「僭竊」、「偏安」等相對而立,正統王朝,一般是指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中國的華夏王朝。正統本來沒有異議,但從晉末開始,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中原正統所在被佔,華夏衣冠南渡,誰為正統開始成為一個大問題。因此,正統開始又有了新的兩種釋義,即「居正」說和「一統」說。居正,即正而不統,得天下正但沒有大一統,比如東晉。東晉的正統沒有什麼爭議,北方亂成一鍋粥,東晉是華夏正朔所在,一統即大一統,一統天下,比如隋朝。

隋朝是以北朝一統天下的,唐朝是隋朝的繼承者,二十四史中唐朝就修了八部史書,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和《南史》、《北史》,唐朝修史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解決正統問題。另外一個正統難題在遼、宋和金三朝之間,三朝誰是正統?宋室偏安,是正而不統,元朝一統天下後,與唐朝的做法其實一致的,元朝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將三者均定為正統。其實以居正而言,宋朝無疑是正統——唐~梁唐晉漢周~宋,這是正統所在。但遼和金的正統性不被後來的明朝所承認,即便使到了清朝遼、金也不被承認。

清朝就認為「正統」有兩個來源,一是以武力統一天下,如隋、元做到了「大一統」,也就是新的正統所在;二是承繼先代,如宋齊梁陳、梁唐晉漢周雖然沒有統一,但承繼了晉朝、唐朝的正統,也便是正統所在了。接下來說說三國,三國之分源於《三國志》,它是《魏書》《蜀書》《吳書》的合稱,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期間的歷史。在作法上,《三國志》繼續沿用了紀傳體體例,將帝王的傳記稱「紀」,其他人的傳記稱「傳」。在整個三國時代,真正做過皇帝的有十幾位,但《三國志》中卻只將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等6人的傳記稱為「紀」,這是因為《三國志》尊曹魏為正統,不承認劉備、孫權建立的政權,劉備、孫權以及他們繼任者的傳記只稱「傳」。

這個就容易懂了,陳壽雖出生於蜀漢,但後來在晉朝做官的,晉朝是在曹魏禪讓基礎上建立的政權,所以晉朝官方只認可曹魏,而將蜀漢、孫吳視為非法團體,所以很多人以此批評陳壽沒有治史治學的應有原則,將歷史論為政治服務的工具,不能堅持原則,所以在這一點上比不了以後出現的、尊蜀漢為正統的史書《漢晉春秋》(作者就是東晉的文史巨匠習鑿齒先生,先生無論從品德到著作可謂彪炳千古,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他的作品)。其實如此評價指責陳壽是沒有多少道理的,那麼既然存在「正統」問題且「正統」只能有一個,作為晉朝官員的陳壽就只能選擇曹魏了。

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說得很中肯:「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陳壽是西晉官員,《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是東晉官員,東晉南渡偏安,形勢如蜀漢,正統觀發生了巨大改變,尊蜀漢為正統沒有外部壓力,以此爭論《三國志》與《漢晉春秋》孰高孰低是毫無意義的,說難聽的就是吃飽了撐的……雖然尊崇曹魏為正統,但陳壽並沒有完全受此約束,而是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歷史事實。至於後來又出現了和稀泥式的三國皆為正統之爭,對此我微微一笑,繼續搞菜喝酒去……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誰是正統王朝呢?曹魏、蜀漢還是孫吳呢?
    三國時期,說三國誰是正統王朝,有說是曹魏,有說是蜀漢,而東吳從來沒有人去提及,這也體現出正統位置之爭就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那到底誰是正統呢?公元220年,曹丕得漢獻帝禪位,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從這時開始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劉備稱帝,而東吳的孫權最晚稱帝,在229年才稱帝,此時的華夏大地上有三位皇帝,人們對於誰是正統王朝也存在爭執。
  • 三國時期誰是正統?曹魏,蜀漢,還是孫吳?
    在曹操操作之下,當時的主流觀點,都認為他才是正統,擁護的朝廷始終是正統漢室獻帝。而且,曹操一生都未稱帝,從君臣名分來說,也算頗給獻帝面子了。二、蜀漢正統論有了曹魏正統論,也必然有著其他的學說,比如另一個流傳很廣的蜀漢正統論,這可能要以《三國演義》等後世小說、話本為代表,導致老百姓深入人心地認為,劉皇叔才是正統。
  • 如何確定中國歷史上某一個政權是正統朝代?三國時期誰才算正統?
    正統朝代,當代通常指作為一個朝代的統治政權被民眾及後世所認可的程度,包括二十四史及清史的評價。當前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的正統朝代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北魏-南朝-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 三國誰是正統?劉姓的蜀漢?篡漢的曹魏?1000多年爭論花落誰家?
    東漢末年分三國,英雄輩出競雌雄,一部三國史,討論了1000多年,仍然是津津樂道的談資,那麼問題來了,三國究竟誰是正統?東吳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談不上正統;劉姓的蜀漢以漢室後裔自居,贏得不少粉絲;篡漢的曹魏,卻因漢獻帝的禪讓,自稱繼承大統,也有不少鐵桿粉絲。
  •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魏蜀吳三國,誰才是正統王朝?
    由此歷代王朝稱霸天下皆是以中原地區為主,而在中原地區發號施令統治天下則成為正統的標誌。以南宋來說,北宋金靖康之變破滅,南宋遷都臨安,也是趙宋的延續。但是在部分歷史學家的學說之中,金國才是最正統的王朝。金國佔領的是中原地區,而南宋則是統治的南方地區,兩者之間誰最正統自然是不言而喻。
  • 三國時期的封禪是什麼樣的?
    這「使春秋以來的正統觀念和正統之爭沿著傳統的慣性又一次成為一種鮮明的政治觀念和爭奪中。」秦永洲在《三國時期正統觀念簡論》認為從秦始皇「推始五德之傳」,自以為水德後,就拓延出一種新的正統價值觀——自命正統。劉邦、王莽、劉秀等均步其後塵,推始五德、假造符瑞,渲染自己受命而王,自覺樹立自己的正統形象。
  • 五代十國,到底誰才是正統?糾結的這個正統有意義嗎?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正統。正統,是中國傳統史學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概念。理不清誰是正統,你這史書就沒法編,後人就理解不了前一個時代。有些東西看似玄而又玄,卻干係甚大,而且還有共通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喬治奧威爾電影《1984》說到: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但是,過去、未來以及現在,你怎麼控制呢?中國古人的做法就是給前朝修史,但關鍵是控制「正統」。誰控制了正統、誰就控制了歷史;誰控制了歷史、誰就控制了過去。
  • 三國時期最大的家族性政治投資,魏蜀吳三國都壓了,還是壓錯了
    以往我們讀三國的時候,一直以正統當作三國的主線,實際上,這無異於忽視了門閥大族對歷史的影響,三國時期,說到底其實也是門閥之爭。 三國時期的門閥家族勢力到底有多強?司馬家族能夠取代曹氏!
  • 宋和遼究竟哪個才是正統王朝?
    對古代的王朝來說,爭正統是一件天大的事,爭到正統本王朝的統治就有合法性。比如三國魏蜀吳,少有人把吳當正統。或者以魏為正統,比如北宋司馬光;或者以蜀為正統,比如南宋朱熹。《三國演義》更不用說了,以蜀漢為正統。歷史上還有一個三國時期,就是遼、西夏與宋三足鼎立。自然少有人把西夏當成正統,但遼與宋,到底誰是正統,爭議非常大。
  • 夜空中最亮的星《正統三國》將星玩法解析
    夜空中最亮的星《正統三國》將星玩法解析 將星既出,誰與爭鋒?
  • 古代只有正統王朝才能稱「朝」,為何南北朝時期都被稱為「朝」?
    這往小了說是一個人是否有資格繼承大統,往大了說則是這個政權是否具有正統的合法性。我們的歷史上也有一些時期是處於割據狀態的,比如春秋戰國時期。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皇帝這個概念,可是我們是有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周天子」的。其他的諸侯要想名正言順地生存下去就需要得到周天子的冊封。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 中國有七大方言,那麼到底哪種才是古漢語的正統嫡傳?答案想不到
    大家知道中國地大物博,文化源遠流長,別的東西不說,就只說語言也是百花齊放,數千年之間形成了我國現存的80多種語言,這麼語言又大致可以分為五大語系、七大方言,那麼這七大方言, 到底哪種才是古漢語的正統嫡傳呢?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七大方言都是哪些?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總有人自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瞧不起簡體字,甚至港臺有的人污衊簡體字是「殘體字」,流露出一種文化優越感。鼓吹繁體字的居然很多都是娛樂界的,馮小剛鬱鈞劍宋祖英黃秋生等等,正兒八經的語言學家和專業學者很少出來反對。更有意思的是,有人以繁體字為榮,以為是有文化的代表,結果鬧出不少笑話。
  • 華容區、華容縣、華容鎮到底哪一個是三國時期的華容古道?
    對華容這個地區到底在哪現在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地方的爭議。第一個是湖南的華容縣、第二個是鄂州的華容區和華容鎮、第三個是監利市的華容。那麼華容到底是屬於哪個地方的呢?首先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對「華容」是怎麼描述的。
  • 正統王朝是如何劃分的?原來只要認可華夏文化便可稱為正統王朝
    百科給出的正統朝代的定義,通常指作為一個朝代的統治政權被民眾及後世所認可的程度,包括正史的評價。何為正統?正統說多來自亂世,如與中原王朝對峙的少數民族朝代或者外族入侵朝代,如五胡十六國時期,與中原王朝對峙的五胡政權,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朝代。如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因曹魏承漢並下啟西晉,正史三國志也尊魏為正統,故三國時期的正統就為魏。
  • 只從正史上來看的話,三國時期誰的武力最強,並不是呂布
    自古以來都流傳著武無第二的說法,尤其是三國時期群雄爭霸更是猛將如雲的大世,關於這個時代所誕生的各個名將的武力值排名問題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多少年來人們對此也一直是爭議不休並且樂此不疲,而在民間一直流傳著第一呂布第二趙雲第三典韋四關羽五張飛六馬超的說法,其實關於這個說法還是有待商榷的
  • 誰才是老「安大」的正統嫡系?
    那麼,誰才是老「安大」的正統嫡系呢?從各校的歷史脈絡來看,小編認為:安徽師範大學才應該是嫡系!一、安慶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歷史沿革再翻開安徽師範大學的歷史,一脈相承的歷史躍然紙上,從老「安大」建立,到後期安徽農學院的分出、部分師資建設現安徽大學,不管怎樣,老「安大」的底蘊一直以安徽師範大學為正統而存在。
  • 三國時期的謀士中,誰才是天下第一謀士,是臥龍鳳雛還是鬼才
    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三分分別為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的勢力是最強的,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武將跟謀士,所以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英雄豪傑紛紛湧現,而當時最著名的謀士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龐統這個人,諸葛亮當時被人稱為臥龍龐統是鳳雛,但是不要忘了,司馬懿當時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 人們也常常願意對三國時期的謀士進行排名,到底誰是第一智囊
    大家都知道呂布在三國時期可以稱為第一猛將了,武力超群可以以一敵三,而這三位就是張飛、關羽、劉備,論武力呂布稱第二沒有人敢說稱第一,然而曹操是一個愛才之人,當時曹操非常想把呂布納入自己的麾下,但是在曹操攻打徐州城的時候呂布怎麼都不投降?
  • 巔峰時期的馬超和趙雲,誰才是真正的三國第一槍?
    提起三國,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浮現出的一定是武將爭鬥時兵刃相接的場景,而在《三國演義》中,對此等場景的描述更是數不勝數。不過縱觀整個三國,長柄大刀和長槍的出場率卻一直都是最高的。由於槍是「百兵之王」,據說十八般兵器中數它最難運用,所以一名武將擁有一手出神入化的槍法那是相當的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