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國之中,曹魏、蜀漢、孫吳誰才是正統王朝之爭已經延續了上千年,若要分出高下,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統」概念,正統一說出自儒家典籍六經之一的《春秋》,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所謂宗周,是周室之通稱,言其為天下諸侯之所宗。正統觀念主要包括兩大方面:血統上的嫡長子繼承制以及文化上的華夷之辨,因此歷史上的正統之爭也包括王朝間的正統之爭和王朝內的皇位正統之爭。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皇位的一種繼承原則,是維繫宗法的核心制度之一。所謂嫡長子,即正妻、元配所生之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
該制度由周公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因此從周代開始,皇位的繼承人從制度上便規定了嫡長子的優先權,雖然嫡長子常常無法繼承皇位而死於非命。正統王朝也與「僭竊」、「偏安」等相對而立,正統王朝,一般是指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中國的華夏王朝。正統本來沒有異議,但從晉末開始,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中原正統所在被佔,華夏衣冠南渡,誰為正統開始成為一個大問題。因此,正統開始又有了新的兩種釋義,即「居正」說和「一統」說。居正,即正而不統,得天下正但沒有大一統,比如東晉。東晉的正統沒有什麼爭議,北方亂成一鍋粥,東晉是華夏正朔所在,一統即大一統,一統天下,比如隋朝。
隋朝是以北朝一統天下的,唐朝是隋朝的繼承者,二十四史中唐朝就修了八部史書,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和《南史》、《北史》,唐朝修史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解決正統問題。另外一個正統難題在遼、宋和金三朝之間,三朝誰是正統?宋室偏安,是正而不統,元朝一統天下後,與唐朝的做法其實一致的,元朝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將三者均定為正統。其實以居正而言,宋朝無疑是正統——唐~梁唐晉漢周~宋,這是正統所在。但遼和金的正統性不被後來的明朝所承認,即便使到了清朝遼、金也不被承認。
清朝就認為「正統」有兩個來源,一是以武力統一天下,如隋、元做到了「大一統」,也就是新的正統所在;二是承繼先代,如宋齊梁陳、梁唐晉漢周雖然沒有統一,但承繼了晉朝、唐朝的正統,也便是正統所在了。接下來說說三國,三國之分源於《三國志》,它是《魏書》《蜀書》《吳書》的合稱,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期間的歷史。在作法上,《三國志》繼續沿用了紀傳體體例,將帝王的傳記稱「紀」,其他人的傳記稱「傳」。在整個三國時代,真正做過皇帝的有十幾位,但《三國志》中卻只將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等6人的傳記稱為「紀」,這是因為《三國志》尊曹魏為正統,不承認劉備、孫權建立的政權,劉備、孫權以及他們繼任者的傳記只稱「傳」。
這個就容易懂了,陳壽雖出生於蜀漢,但後來在晉朝做官的,晉朝是在曹魏禪讓基礎上建立的政權,所以晉朝官方只認可曹魏,而將蜀漢、孫吳視為非法團體,所以很多人以此批評陳壽沒有治史治學的應有原則,將歷史論為政治服務的工具,不能堅持原則,所以在這一點上比不了以後出現的、尊蜀漢為正統的史書《漢晉春秋》(作者就是東晉的文史巨匠習鑿齒先生,先生無論從品德到著作可謂彪炳千古,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他的作品)。其實如此評價指責陳壽是沒有多少道理的,那麼既然存在「正統」問題且「正統」只能有一個,作為晉朝官員的陳壽就只能選擇曹魏了。
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說得很中肯:「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陳壽是西晉官員,《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是東晉官員,東晉南渡偏安,形勢如蜀漢,正統觀發生了巨大改變,尊蜀漢為正統沒有外部壓力,以此爭論《三國志》與《漢晉春秋》孰高孰低是毫無意義的,說難聽的就是吃飽了撐的……雖然尊崇曹魏為正統,但陳壽並沒有完全受此約束,而是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歷史事實。至於後來又出現了和稀泥式的三國皆為正統之爭,對此我微微一笑,繼續搞菜喝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