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貴,送給大家蘇東坡寫的一首關於豬肉的詩欣賞以「望梅止渴」

2020-11-22 騰訊網

該詩的名稱為《豬肉頌》,是宋代詩人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的一首詞,全文原文如下:

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白話文釋義:把鍋子洗得乾乾淨淨,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

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會煮。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您莫要理會。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東坡肉」起源於他被貶黃州時,如今黃州以北三十華裡處的黃陂縣(今武漢市黃陂區),當地百姓過年過節也有吃東坡肉的傳統。為此東坡也寫有《豬肉頌》一詞。

此詞寫的是現在餐桌上的一道菜——「東坡肘子」的製作過程,除了做菜的描寫外,還有作者對待人生的態度在其中,「洗淨鐺」雖然是說做好烹調的準備,其實這正是做事或修養身心時虔誠、認真態度的體現。

「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這樣煨燉,才能將肉烹得又爛又有滋味。每個環節都要做得穩妥,仔細,來不得半點馬虎。透過這一絲不苟的準備與實際操作,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烹調本身,而是與對待人生、修煉自身的一種兢兢業業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煮豬肉,只要方法得當,緩緩煨燉,到了時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其中深意是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時間的。好大喜功、氣浮心躁,得到的可能有一時「戰果」,其實是失敗的結局。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像燉煮豬肉這樣的家常之事,人們也容易忽略探討其中精益求精的可能性。蘇軾的嘆息,除了豬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種可供聯想的可惜之意——人們在面對生活中種種事物時,或不肯,或不願意去深入了解並挖掘其潛力。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正因為對親自創造的烹調藝術十分滿意,所以作者吃了「兩碗」。「兩碗」不但寫出了胃口的滿足,更寫出了心靈的愜意。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外界對我的褒貶,盡可至之度外。

相關焦點

  • 蘇東坡——打造豬肉IP第一人
    北宋,公元一零八幾年,黃州的豬肉遇上了蘇東坡。 那天蘇東坡上街閒逛,發現當地市場上的豬肉價格實在太,便,宜!趕緊買了塊肥瘦相間的五花帶回家,開始準備晚餐。 鍋洗淨,放一小塊肉,加少量的水,水開始泛起小氣泡的時候,蓋上蓋子,小火慢燉。然後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的功夫還作詩一首,記下了自己即興發揮的做肉方法。
  • 蘇東坡不僅發明了東坡肉,還寫出了一首《豬肉頌》
    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寫到「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而沒有說「烹雞宰豬且為樂」。可見,古代一些達官貴人和士大夫最喜歡吃的還是牛羊肉,牛羊肉儼然成了高大上的代名詞,而豬肉和雞肉都是窮人才吃的食物。
  • 吃貨蘇東坡有多愛豬肉?900年前寫下一首《豬肉頌》驚豔世人
    以受監管罪人的身份,蘇東坡帶著一家老小,來到偏遠的黃州,沒有住處,就將就河邊的荒廢驛站搭建住所,還在住地不遠處開荒種菜,還因此字號「東坡居士」,那個河邊破驛站,也美其名曰「東坡雪堂」。深接地氣的東坡居士很快發現,黃州的豬肉價格特別便宜,比白菜價還便宜,跟不要錢似的。
  • 詩中豬肉香,看看哪些詩句中寫了豬肉?
    今年是豬年,中國人吃豬肉世界排第一。吃豬肉常常被文人們寫入詩中。最早吃豬肉的詩句,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這裡的「豕」就是豬,這句詩描繪的是人們殺豬飲酒吃吃喝喝的生活場景。
  • 蘇東坡如何讓豬肉在中國復興?
    這道以文人命名的菜使豬肉打贏了餐桌上的翻身仗,重新成為中國人最主要食用的肉類。不過,蘇軾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央媒近日報導稱,蘇東坡的古宅三蘇祠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與此同時一批明清古籍也重新進行了整理。其中,一本《東坡全集》記載了烹製東坡肉的古法:白水慢燉豬肉。專家指出,東坡肉的做法古來有之,可能並非蘇東坡原創。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東坡肉為什麼如此有名呢?
  • 古人吃豬肉嗎?盤點古代關於豬肉的古詩
    最近這段時間最火的莫過於豬肉了,隨著豬肉價格的瘋漲,豬儼然成了網紅一般,網上關於豬肉的段子層出不窮,大家開心之餘,也不得不為豬肉漲價買單,紛紛吐槽如今不僅要吃不起豬肉了,連豬跑都要見不著了,這是為何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 東坡肉:蘇東坡如何讓豬肉在中國復興
    央媒近日報導稱,蘇東坡的古宅三蘇祠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與此同時一批明清古籍也重新進行了整理。其中,一本《東坡全集》記載了烹製東坡肉的古法:白水慢燉豬肉。專家指出,東坡肉的做法古來有之,可能並非蘇東坡原創。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東坡肉為什麼如此有名呢?答案當然是「東坡」。
  • 蘇東坡說是吃豬肉
    但在蘇東坡那個年代,好豬肉也「價賤如糞土」。從北宋京城物價看,一匹馬可以換25至50頭豬肉,連三教九流匯聚之地的瓦市,豬肉銷量也不佳。蘇東坡出生詩禮大家,而且自己還特別爭氣,是1056年進士考試的榜眼(第二名),名動京城。
  • 蘇東坡最「好吃」的一首詞,寫出了吃貨的最高境界!
    古今文人墨客多負才名,而說到吃名,必推蘇東坡!古來君子遠庖廚,文人性雅,大多不會去碰庖廚這樣的大俗之物!唯獨蘇東坡,既能大雅,也不嫌大俗,大俗大雅之間,悠遊世間,灑脫不羈!東坡好吃、善吃、精於吃,自然也擅辨食材、精通廚藝!這個大吃貨,不僅首創了很多新菜,也寫下了許多關於吃的詩詞。
  • 蘇東坡無意中創造的東坡肉,豬肉加黃酒一起燉煮最正宗
    相信很多人在飯桌上最經常看到的肉類就是豬肉了,由豬肉來製作的佳餚有很多。不過現在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肚子裡面的油水卻越來越多了,所以很多人都願意吃的都是瘦肉,而不是肥豬肉了。了解歷史的都知道蘇東坡是經常被貶的,在一次被貶到杭州為地方官的時候,那裡的西湖特別美,但是也需要疏通修建,還要修水利什麼的,這些都需要當地官員監督和管理。所以那時候東坡就發動了杭州的當地老百姓們去做了這些事,這和民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老百姓們都很感謝蘇東坡,並且打聽到他喜歡吃豬肉。
  • 財經辣評丨蘇東坡的豬肉情緣
    很多人喜歡吃豬肉,不吃豬肉還真不行,因為蘇東坡不答應,很多菜只能用豬肉做,不能用牛羊肉或其他肉代替。說蘇東坡是史上最牛的豬肉推廣大使一點不為過。蘇東坡貶居黃州時,發現豬肉這麼好的食材,在黃州居然價賤如泥,於是寫了一篇《豬肉頌》來為豬肉抬高身價: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 豬肉漲價吃不起,不妨跟著我讀一讀關於「豬」的詩詞,解解饞吧?
    要問2019年誰的身價最貴?我以為當屬那只會飛的「豬」了(價格飛漲)。近日,豬肉單斤市場價突破30元大關直逼40元,我們家的餐桌見你一面已從「一天三頓」,變成「三天一頓」,我那點微薄的工資實在追不上你坐火箭的速度。
  • 蘇東坡這個大吃貨,竟然寫了這麼多吃吃喝喝的詩詞!
    這個大吃貨,不僅首創了很多新菜,也寫下了許多關於吃的詩詞: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灶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首詠豬肉詩,大家想必耳熟能詳!
  • 著名吃貨蘇東坡的饕餮盛宴!古代也能有如此美味!
    蘇軾能吃善詩,吃完後對所食之物吟詩弄文:吃荔枝便寫下了《荔枝嘆》《惠州一絕》;喜愛豬肉便寫了一首《豬肉頌》;吃河豚寫下了《惠崇春江晚景》;蘇東坡對竹筍和豬肉一起煮情有獨鍾,在一次美食派對上,寫下了一首打油詩《竹筍燜肉》;吃蟹寫《丁公默送蝤蛑》,哪怕一碗粥也要入詩《豆粥》,小小一碟時蔬也成全了一首
  • 為什麼大宋朝豬肉如此價賤?豬肉便宜的不得了
    這幾年各種因素,讓二師兄的身價水漲船高,網友們直呼,現在八戒的肉比唐僧的肉都金貴。但你可知,豬肉能在當今人們餐桌上佔據半壁江山,是歷經千百年的「艱苦奮鬥」得來的。雖然人類吃豬肉的歷史可追溯到史前,但是豬肉在明清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尤其在宋代,豬肉直接被打入食物鏈的最低端,蘇東坡就曾經寫過一首《豬肉頌》:
  • 蘇東坡,東坡肉,紅燒肉
    大家好!我是小玖!今天呢,小玖首先為大家念一首詩,大家來猜猜今天小玖要分享的是一道什麼樣的美食?大家可要發揮自己聰明的小腦筋了,好了,小玖要開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對的,我相信大家都猜到了。今天小玖跟大家分享一下東坡肉的做法。首先準備的材料有肥瘦相宜五花肉,甜甜的冰糖,甜甜的黃酒。食用鹽,八角,老抽,蔥,姜,醬油。
  • 蘇東坡與「東坡肉」
    相傳,蘇東坡在任杭州刺史期間,治理了西湖,使得當地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老百姓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愛民如子,他不會收百姓的東西,於是叫人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民工們都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當地的一個菜館看到「東坡肉」,隨即有了靈感,也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取名為「東坡肉」。從此,「東坡肉」名揚杭州,成為第一道名菜。
  • 吃起來香噴噴的東坡肉,大家除了知道和蘇東坡有關,還知道些什麼
    關於蘇東坡製造的美食,其中我想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那道東坡肉了,其實蘇東坡與這道美食之間,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據說當時蘇東坡被貶到黃岡,當地的豬非常的多,所以豬肉賣的也很便宜,所以蘇東坡就想到了這種吃肉的方式,其實蘇東坡燒紅燒肉,有過很長時間的歷史,但是真正的這種菜被人們稱之為東坡肉還是在杭州的那段時間,所以現在的東坡肉也算在浙菜的行列裡面。
  • 舌尖上的美食——專家蘇東坡
    提起蘇軾蘇東坡,大家都會想到他是宋朝的大詞人,大文豪,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一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寫出了他的豪邁。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依然是在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的時候,正處於窮途末路之際,蘇東坡發現黃州特產豐富,糧多豬多,說來有趣,黃州人卻不喜歡吃豬肉。
  • 蘇軾何時成為了蘇東坡?東坡肉和蘇東坡又有什麼關係?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都叫他「蘇東坡」。蘇東坡祖籍欒城,出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北宋著名的官員、書畫家、詞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八位散文大家,蘇家就佔了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