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類別:基質化
技術名稱:玉米秸稈基質化栽培食用菌技術
技術概述:
1.創新性
玉米秸稈基質化栽培食用菌技術利用玉米秸稈大比例替代木屑、棉籽殼栽培食用菌,替代比例可達35%~42%。以優質栽培菌種為基礎,明確了產地環境條件、玉米秸稈預處理技術、生產配方、基質混拌、裝袋滅菌、接種培養、出菇管理、採收加工等生產工藝流程,開創了新的基質利用模式,為食用菌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廣闊前景。
2.經濟性
東北區域玉米種植面積大,玉米秸稈資源非常豐富。食用菌生產將玉米秸稈轉化為優質的人類食用的優質蛋白和健康食品,實現了秸稈營養成分的高度利用,秸稈能量的高效率多能級流動,菌糠的低產出和溫室氣體的超低排放。隨著玉米秸稈收集及儲運系統的完善,科研技術水平的提高,生產食用菌的成本顯著降低,產量和品質日益提高,經濟效益顯著。玉米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推廣,尤其促進了秸稈主產區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木腐菌草腐化面積也逐漸擴大,改善了農業產業種植結構,促進了農民增收,尤其是提高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3.可行性
玉米秸稈是一種可以綜合利用的重要生物資源,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和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造成木質原料日漸缺乏,從而限制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以闊葉木質作為主要栽培基質的木腐菌類玉米秸稈營養豐富,其中碳、氧、氫3種元素化學成分總和佔95%以上,其餘為氮、磷、鉀、鈣、鎂等礦物質微量元素,有機成分以纖維素、半纖維素為主,其次為木質素、蛋白質、脂肪、灰分等。食用菌菌絲產生的胞外酶如漆酶、木素過氧化物酶、纖維素酶、木聚糖酶等,可以降解秸稈中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高蛋白食品。目前,玉米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體系,能夠有效保障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的食用菌基質化利用。
增產增效情況:利用玉米秸稈栽培食用菌,經濟效益可觀,尤其是玉米種植區,栽培戶可以就地取材,有效降低成本。以種植 100m2的雙孢菇為例,原料、菌種等投資 1000~1800 元,可產鮮菇 1000kg,產值 5000 元,純收益3200~4000 元;以栽培 100m2的滑菇為例,原料和菌種等投資 1500~2000元,可產鮮菇 1200kg,產值 6000 元,純收益 4000~4500 元。利用玉米秸稈周年栽培食用菌,根據生物學特性進行合理的基質配製,以面積667m2(1 畝)日光溫室計算,每年平均可利用 2~3hm2 的秸稈,產生 2 萬 kg 左右的鮮菇,純收益平均在 4 萬元左右,此外,菌糠還可以成為優質的生物肥料。
技術要點(流程):
(一)玉米秸稈栽培雙孢菇技術
1.配方及配製
按照100m計算,配方1:千牛糞1500kg、玉米秸稈2000kg,尿素4.5kg、過磷酸鈣35kg、石膏35kg、熟石灰45kg、硫酸銨30kg;配方2:幹牛糞1600kg、玉米秸稈1500kg、稻草1000kg;配料:尿素12.5kg、過磷酸鈣40kg、石膏60kg、熟石灰65kg。
將無黴變的稻草,在1%的石灰水中浸泡6h~12h,撈起隨堆隨踩成長方形;幹牛糞碾碎過篩,糞水重量按1:1.0~1.2比例,加水預溼堆成長方形,含水量達到手握成團放地鬆散即可。
2.培養料發酵
前發酵:建長20m、寬1.8m的料堆,底層鋪30m厚預溼後的稻草,交替鋪上預溼後3cm~5cm厚的牛糞,以後每層高度約25cm,達8層,料堆中間每隔1m設排氣孔,從第三層起均勻加水和約總重量的1/6的尿素,每層依次増加,頂層用預溼後牛糞覆蓋,呈龜背形,有少量水流岀為標準。料堆積3d~5d,料溫達65℃~τ0℃時,進行第一次翻堆,補足水分,並分層加入所需的硫酸銨和過磷酸鈣。翻堆時應上、下、裡、外、生料和熟料相對調位,把糞草充分抖松,乾濕拌合均勺,各種輔助材料依次均勻加入,使培養料得到良好的轉化和分解。在第一次翻堆1d~2d後,堆溫達65℃~75℃,3d後再進行翻堆。並在料堆堆頂和堆側面每隔lm用直徑6cm~8cm木棒扎排氣孔,翻堆時,儘量抖松糞草,加入石膏分層撒在糞草上,有利於均勻發酵。第二次翻堆2d~3d後,進行第三次翻堆。在料堆中間每隔lm設直徑6cm~8cm的排氣孔,將熟石灰和硫酸鈣混合均勻後分層撒在糞草上。整個堆制過程料堆水分應掌握前溼、中幹、後調整的原則。料色為咖啡色,生熟度適中,有韌性而又不易拉斷,料疏鬆,含水量為65%~68%,pH值在7.5~8.5。
後發酵:培養料進房後,關閉門窗,讓其自熱升溫達48℃~52℃,視料溫上升情況啟閉門窗。調節氣量,升溫培養1d~2d,再進行蒸汽外熱巴氏消毒,殺滅雜菌與害蟲。
3.播種
結束髮酵後,培養料溫度降至28℃下開始播種,每平方米栽培面積使用750ml麥粒種1瓶,撒播並部分輕翻入料面內,壓實打平,關閉門窗,保溫保溼促進菌種萌發。
4.發菌管理
發菌溫度保持20℃~26℃,溼度控制在80%左右,暗光培養,逐漸加大通風量,20d~25d菌絲可長滿料床。
5.覆土
選用透氣良好的肥沃壤土,加入20%~30%過篩爐灰渣更佳,加入2%~3%石灰粉、0.2%的磷酸二氫鉀混合均勻後建堆,覆蓋塑料薄膜悶制48h~72h後備用。每栽培100m2用土量,加入2%的復菌絲長滿培養料後進行覆土,用配製好的土在料面上覆3cm~5cm,再用噴霧器噴水溼透覆土層,含水量30%~50%,覆膜保溼。
6.出菇管理
菇房內溫度保持15℃~20℃之間,空氣相對溼度85%~90%,覆土含水量60%,不能直接向菇蕾噴水。
7.採收
子實體達到八分成熟時,應及時採摘,潮頭菇穩採,密菇勤採,中司菇少留,潮尾菇速採。一手按住覆土層,一手捏住子實體左右輕輕轉動採下,順手削淨根部泥土和廢料。
(二)玉米秸稈栽培滑菇技術
1.配方與配製
配方1:玉米秸稈40%,木屑40%、麥麩18%、石膏1%、石灰1%:配方2:玉米秸稈40%,玉米芯20%,雜木屑20%、麩皮18%、石膏1%、石灰1%。
按照配方添加原、輔料,均勻攪拌,逐漸加水,使其含水量為65%。
2.裝袋
採用低壓聚乙烯塑料筒袋(15cm~17cm)×(50cm~55cm)(0.004cm~0.005cm)。用裝袋機裝袋,裝好的菌袋要求密實、不鬆軟裝完菌袋後,用線繩把袋口繫緊,準備滅菌。
3.滅菌
將裝好的袋「#」字型擺放到滅菌鍋內,每鍋擺放3000袋~5000袋封鍋加熱2h後從排氣孔放0.5h涼氣,待達到100℃後保持10h~12h,待袋溫降到60℃以下時出鍋,搬進接種室或接種帳內,準備接種。
4.接種
接種室要求環境清潔,提前10h消毒。用具及菌種瓶表面用消毒劑擦洗消毒,接種人員應穿乾淨的工作服,雙手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接種勺或接種鏟應在每換一個菌種瓶前都經灼燒滅菌:在菌袋溫度降到25℃左右時接種。應先用75%酒精擦拭菌袋接種面,然後用直徑2cm~2.5cm的錐形木棒,在料袋上打4個孔,再用接種器或徒手將菌種迅速塞入穴內菌種塊要與培養料緊密接觸,同時微凸出穴面,套好外袋,堆垛發菌。
5.發菌期管理
接好種的菌袋先按堆疊式排放,排距40cm~50cm。待接種口菌絲表面吃料直徑達6cm~7cm時,進行第一次翻堆,並改為「#」形疊放,每堆8層~10層。滑菇菌絲生長溫度範圍4℃~32℃。一般初期培養室溫度14℃~18℃。發菌時注意觀察袋內溫度,要及時進行翻堆倒垛,嚴防燒菌,並挑出不發菌和汙染的菌袋,一般每10d倒垛1次。空氣相對溼度60%70%;室內光線100lx以下;保持菇房的空氣流通。
菌絲萌發定植後,進入旺盛生長期,調節菌袋溫度20℃~22℃,空氣相對溼度6%左右。加強室內通風管理,發菌期間根據菌絲生長情況進行刺孔增氧。
進入了轉色成熟階段,大約需30d~40d當菌袋發滿由白逐漸變成淺黃色的菌膜,手按有彈性表明菌絲髮育成熟。控制養菌室內溫度在20℃~25℃,空氣相對溼度為60%~70%,養菌室內有良好的散射光,通風換氣,每15d倒垛1次,促使菌膜形成,防止燒菌。
6.春栽越夏管理
七八月份高溫季節來臨,滑菇一般已形成一層黃褐色臘質層,菌棒富有彈性,對不良環境抵抗能力增強,菌絲安全越夏,主要抓住通風降溫、避光、防治病蟲害四個環節。室溫控制在30℃以下,使菌絲處於休眠狀態。
7.出菇期管理
空間最高溫度達到24℃以下時,去掉塑膠袋,用消毒後的刀或鋸條,在菌袋錶面每隔3cm~5cm處,由一頭向另一頭劃一刀(深一般為0.2cm~0.5cm左右),以利透氣、吃水、長菇。
滑菇具有喜溼耐水的特性,劃面後,乾燥2d,開始向菌袋噴水。本少噴勤噴的原則,噴水量逐漸加大,使菌袋含水量逐步達到75%。保持氣相對溼度85%以上。
當菌袋含水量、環境溼度和溫度適宜時,菌袋錶面將出現白色或米黃色小顆粒狀原基。保持棚內空氣相對溼度在85%~90%,隨著菇蕾的發育,需氧量逐漸増加,應加強菇棚內的通風換氣,降低α濃度,保持棚內空氣清新,棚溫15℃~18℃,光照6001x~8001x。
當原基分化能明顯見到小菌蓋和菇柄時,即進入幼菇期管理階段菌蓋長至0.3cm~0.5cm時,開始向菇體及菌袋錶面噴霧狀水,一般每天至少2次,空氣相對溼度達到85%。隨著子實體生大,增加噴水量。此期棚溫應保持10℃~15℃,每天通風換氣2次~3次,光照6001x~8001x。
適宜區域:
適宜東北重點應用食用菌產區,尤其在木腐菌生產地區成對鋸末木屑依賴性大的縣、市區,且秸稈廢棄物較多的區域。目前在遼寧葫蘆島、朝陽、撫順等地已進入示範推廣階段。
注意事項:
1.秸稈收集粉碎打包階段,秸稈含水率應在20%以內,否則易發黴變質。車間機械化程度要高,否則會影響食用菌基料的綜合成本。
2.乾燥後的碎料要經過杋械分選(可用杋楲振動篩或迴轉滾筒篩進行分選,玉米秸稈粉碎成長2cm、寬0.2cm的顆粒。
3.秸稈食用菌基料配製前,其含水量應控制在10%以內,否則秸稈微絲狀,極易發黴變質,影響食用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