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基質化

2020-12-11 騰訊網

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類別:基質化

技術名稱:玉米秸稈基質化栽培食用菌技術

技術概述:

1.創新性

玉米秸稈基質化栽培食用菌技術利用玉米秸稈大比例替代木屑、棉籽殼栽培食用菌,替代比例可達35%~42%。以優質栽培菌種為基礎,明確了產地環境條件、玉米秸稈預處理技術、生產配方、基質混拌、裝袋滅菌、接種培養、出菇管理、採收加工等生產工藝流程,開創了新的基質利用模式,為食用菌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廣闊前景。

2.經濟性

東北區域玉米種植面積大,玉米秸稈資源非常豐富。食用菌生產將玉米秸稈轉化為優質的人類食用的優質蛋白和健康食品,實現了秸稈營養成分的高度利用,秸稈能量的高效率多能級流動,菌糠的低產出和溫室氣體的超低排放。隨著玉米秸稈收集及儲運系統的完善,科研技術水平的提高,生產食用菌的成本顯著降低,產量和品質日益提高,經濟效益顯著。玉米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推廣,尤其促進了秸稈主產區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木腐菌草腐化面積也逐漸擴大,改善了農業產業種植結構,促進了農民增收,尤其是提高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3.可行性

玉米秸稈是一種可以綜合利用的重要生物資源,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和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造成木質原料日漸缺乏,從而限制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以闊葉木質作為主要栽培基質的木腐菌類玉米秸稈營養豐富,其中碳、氧、氫3種元素化學成分總和佔95%以上,其餘為氮、磷、鉀、鈣、鎂等礦物質微量元素,有機成分以纖維素、半纖維素為主,其次為木質素、蛋白質、脂肪、灰分等。食用菌菌絲產生的胞外酶如漆酶、木素過氧化物酶、纖維素酶、木聚糖酶等,可以降解秸稈中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高蛋白食品。目前,玉米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體系,能夠有效保障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的食用菌基質化利用。

增產增效情況:利用玉米秸稈栽培食用菌,經濟效益可觀,尤其是玉米種植區,栽培戶可以就地取材,有效降低成本。以種植 100m2的雙孢菇為例,原料、菌種等投資 1000~1800 元,可產鮮菇 1000kg,產值 5000 元,純收益3200~4000 元;以栽培 100m2的滑菇為例,原料和菌種等投資 1500~2000元,可產鮮菇 1200kg,產值 6000 元,純收益 4000~4500 元。利用玉米秸稈周年栽培食用菌,根據生物學特性進行合理的基質配製,以面積667m2(1 畝)日光溫室計算,每年平均可利用 2~3hm2 的秸稈,產生 2 萬 kg 左右的鮮菇,純收益平均在 4 萬元左右,此外,菌糠還可以成為優質的生物肥料。

技術要點(流程):

(一)玉米秸稈栽培雙孢菇技術

1.配方及配製

按照100m計算,配方1:千牛糞1500kg、玉米秸稈2000kg,尿素4.5kg、過磷酸鈣35kg、石膏35kg、熟石灰45kg、硫酸銨30kg;配方2:幹牛糞1600kg、玉米秸稈1500kg、稻草1000kg;配料:尿素12.5kg、過磷酸鈣40kg、石膏60kg、熟石灰65kg。

將無黴變的稻草,在1%的石灰水中浸泡6h~12h,撈起隨堆隨踩成長方形;幹牛糞碾碎過篩,糞水重量按1:1.0~1.2比例,加水預溼堆成長方形,含水量達到手握成團放地鬆散即可。

2.培養料發酵

前發酵:建長20m、寬1.8m的料堆,底層鋪30m厚預溼後的稻草,交替鋪上預溼後3cm~5cm厚的牛糞,以後每層高度約25cm,達8層,料堆中間每隔1m設排氣孔,從第三層起均勻加水和約總重量的1/6的尿素,每層依次増加,頂層用預溼後牛糞覆蓋,呈龜背形,有少量水流岀為標準。料堆積3d~5d,料溫達65℃~τ0℃時,進行第一次翻堆,補足水分,並分層加入所需的硫酸銨和過磷酸鈣。翻堆時應上、下、裡、外、生料和熟料相對調位,把糞草充分抖松,乾濕拌合均勺,各種輔助材料依次均勻加入,使培養料得到良好的轉化和分解。在第一次翻堆1d~2d後,堆溫達65℃~75℃,3d後再進行翻堆。並在料堆堆頂和堆側面每隔lm用直徑6cm~8cm木棒扎排氣孔,翻堆時,儘量抖松糞草,加入石膏分層撒在糞草上,有利於均勻發酵。第二次翻堆2d~3d後,進行第三次翻堆。在料堆中間每隔lm設直徑6cm~8cm的排氣孔,將熟石灰和硫酸鈣混合均勻後分層撒在糞草上。整個堆制過程料堆水分應掌握前溼、中幹、後調整的原則。料色為咖啡色,生熟度適中,有韌性而又不易拉斷,料疏鬆,含水量為65%~68%,pH值在7.5~8.5。

後發酵:培養料進房後,關閉門窗,讓其自熱升溫達48℃~52℃,視料溫上升情況啟閉門窗。調節氣量,升溫培養1d~2d,再進行蒸汽外熱巴氏消毒,殺滅雜菌與害蟲。

3.播種

結束髮酵後,培養料溫度降至28℃下開始播種,每平方米栽培面積使用750ml麥粒種1瓶,撒播並部分輕翻入料面內,壓實打平,關閉門窗,保溫保溼促進菌種萌發。

4.發菌管理

發菌溫度保持20℃~26℃,溼度控制在80%左右,暗光培養,逐漸加大通風量,20d~25d菌絲可長滿料床。

5.覆土

選用透氣良好的肥沃壤土,加入20%~30%過篩爐灰渣更佳,加入2%~3%石灰粉、0.2%的磷酸二氫鉀混合均勻後建堆,覆蓋塑料薄膜悶制48h~72h後備用。每栽培100m2用土量,加入2%的復菌絲長滿培養料後進行覆土,用配製好的土在料面上覆3cm~5cm,再用噴霧器噴水溼透覆土層,含水量30%~50%,覆膜保溼。

6.出菇管理

菇房內溫度保持15℃~20℃之間,空氣相對溼度85%~90%,覆土含水量60%,不能直接向菇蕾噴水。

7.採收

子實體達到八分成熟時,應及時採摘,潮頭菇穩採,密菇勤採,中司菇少留,潮尾菇速採。一手按住覆土層,一手捏住子實體左右輕輕轉動採下,順手削淨根部泥土和廢料。

(二)玉米秸稈栽培滑菇技術

1.配方與配製

配方1:玉米秸稈40%,木屑40%、麥麩18%、石膏1%、石灰1%:配方2:玉米秸稈40%,玉米芯20%,雜木屑20%、麩皮18%、石膏1%、石灰1%。

按照配方添加原、輔料,均勻攪拌,逐漸加水,使其含水量為65%。

2.裝袋

採用低壓聚乙烯塑料筒袋(15cm~17cm)×(50cm~55cm)(0.004cm~0.005cm)。用裝袋機裝袋,裝好的菌袋要求密實、不鬆軟裝完菌袋後,用線繩把袋口繫緊,準備滅菌。

3.滅菌

將裝好的袋「#」字型擺放到滅菌鍋內,每鍋擺放3000袋~5000袋封鍋加熱2h後從排氣孔放0.5h涼氣,待達到100℃後保持10h~12h,待袋溫降到60℃以下時出鍋,搬進接種室或接種帳內,準備接種。

4.接種

接種室要求環境清潔,提前10h消毒。用具及菌種瓶表面用消毒劑擦洗消毒,接種人員應穿乾淨的工作服,雙手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接種勺或接種鏟應在每換一個菌種瓶前都經灼燒滅菌:在菌袋溫度降到25℃左右時接種。應先用75%酒精擦拭菌袋接種面,然後用直徑2cm~2.5cm的錐形木棒,在料袋上打4個孔,再用接種器或徒手將菌種迅速塞入穴內菌種塊要與培養料緊密接觸,同時微凸出穴面,套好外袋,堆垛發菌。

5.發菌期管理

接好種的菌袋先按堆疊式排放,排距40cm~50cm。待接種口菌絲表面吃料直徑達6cm~7cm時,進行第一次翻堆,並改為「#」形疊放,每堆8層~10層。滑菇菌絲生長溫度範圍4℃~32℃。一般初期培養室溫度14℃~18℃。發菌時注意觀察袋內溫度,要及時進行翻堆倒垛,嚴防燒菌,並挑出不發菌和汙染的菌袋,一般每10d倒垛1次。空氣相對溼度60%70%;室內光線100lx以下;保持菇房的空氣流通。

菌絲萌發定植後,進入旺盛生長期,調節菌袋溫度20℃~22℃,空氣相對溼度6%左右。加強室內通風管理,發菌期間根據菌絲生長情況進行刺孔增氧。

進入了轉色成熟階段,大約需30d~40d當菌袋發滿由白逐漸變成淺黃色的菌膜,手按有彈性表明菌絲髮育成熟。控制養菌室內溫度在20℃~25℃,空氣相對溼度為60%~70%,養菌室內有良好的散射光,通風換氣,每15d倒垛1次,促使菌膜形成,防止燒菌。

6.春栽越夏管理

七八月份高溫季節來臨,滑菇一般已形成一層黃褐色臘質層,菌棒富有彈性,對不良環境抵抗能力增強,菌絲安全越夏,主要抓住通風降溫、避光、防治病蟲害四個環節。室溫控制在30℃以下,使菌絲處於休眠狀態。

7.出菇期管理

空間最高溫度達到24℃以下時,去掉塑膠袋,用消毒後的刀或鋸條,在菌袋錶面每隔3cm~5cm處,由一頭向另一頭劃一刀(深一般為0.2cm~0.5cm左右),以利透氣、吃水、長菇。

滑菇具有喜溼耐水的特性,劃面後,乾燥2d,開始向菌袋噴水。本少噴勤噴的原則,噴水量逐漸加大,使菌袋含水量逐步達到75%。保持氣相對溼度85%以上。

當菌袋含水量、環境溼度和溫度適宜時,菌袋錶面將出現白色或米黃色小顆粒狀原基。保持棚內空氣相對溼度在85%~90%,隨著菇蕾的發育,需氧量逐漸増加,應加強菇棚內的通風換氣,降低α濃度,保持棚內空氣清新,棚溫15℃~18℃,光照6001x~8001x。

當原基分化能明顯見到小菌蓋和菇柄時,即進入幼菇期管理階段菌蓋長至0.3cm~0.5cm時,開始向菇體及菌袋錶面噴霧狀水,一般每天至少2次,空氣相對溼度達到85%。隨著子實體生大,增加噴水量。此期棚溫應保持10℃~15℃,每天通風換氣2次~3次,光照6001x~8001x。

適宜區域:

適宜東北重點應用食用菌產區,尤其在木腐菌生產地區成對鋸末木屑依賴性大的縣、市區,且秸稈廢棄物較多的區域。目前在遼寧葫蘆島、朝陽、撫順等地已進入示範推廣階段。

注意事項:

1.秸稈收集粉碎打包階段,秸稈含水率應在20%以內,否則易發黴變質。車間機械化程度要高,否則會影響食用菌基料的綜合成本。

2.乾燥後的碎料要經過杋械分選(可用杋楲振動篩或迴轉滾筒篩進行分選,玉米秸稈粉碎成長2cm、寬0.2cm的顆粒。

3.秸稈食用菌基料配製前,其含水量應控制在10%以內,否則秸稈微絲狀,極易發黴變質,影響食用菌生產。

相關焦點

  • 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飼料化
    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類別:飼料化 技術名稱:玉米秸稈熱噴處理技術 技術概述: 1.創新性
  • 「廢棄物基質化再利用」助力百蔬園建設
    記者從北京市農業局了解到,市農業局土肥站為「百蔬園」建設提供土肥水等技術支撐,以保證世園會室內科技生活館和室外蔬菜藝術體驗園建設。日前,「百蔬園探訪團」來到位於延慶區的綠富隆農業觀光園,對「廢棄物基質化再利用」項目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百蔬園」盆栽蔬菜的相關工作。
  • 秸稈綜合利用瓶頸如何破
    曾經,秸稈的再利用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業和環保的一道難題,秸稈焚燒也連續多年成為加劇空氣汙染的因素之一。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要達到85%,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要達到75%。
  • 滕州界河鎮:秸稈綜合利用多樣化
    在界河鎮陳馬廠村的農家地裡,一臺大型移動式揉絲打包機正忙著把玉米秸稈揉絲,變為一捆一捆的柴草。這是界河鎮特邀田陳煤礦富源生物質電廠在回收被農民廢棄的玉米秸稈。滕州市人大代表、界河鎮陳馬廠村民陳增如告訴筆者,這樣的事情,今年還是第一次。
  • 農村廚餘垃圾與農林廢棄物協同處理利用技術介紹
    、北京低碳農業協會對農村廚餘垃圾與農林廢棄物協同處理利用技術進行了梳理。典型技術模式(一)好氧發酵處理技術通過微生物將廚餘垃圾與農林有機廢棄物分解轉化為有效的、穩定的、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養分,經過四個階段的發酵過程,實現無害化、減量化的技術,最終產品實現肥料化、基質化。
  • 蔣傳海到我市調研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情況
    12月8日,哈爾濱市委常委、副市長蔣傳海到我市調研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情況。我市市委書記楊愛國、市政府副市長劉彥生及相關單位負責人陪同。蔣傳海實地查看了中鑫熱電秸稈轉化新能源項目並聽取相關部門的匯報。
  • 秸稈綜合利用,龍江如何「秸」盡所用?
    引言2020年,是我省開展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攻堅戰的第三個年頭。日前召開的全省秋季農業生產暨2020—2021年秸稈綜合利用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會議強調,2020—2021年秸稈禁燒期間仍無「窗口期」,秸稈根茬及殘餘物也嚴禁以焚燒方式清理。
  • 如何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南江這樣做……
    建立資源臺帳制定南江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方案,及時將秸稈利用任務全面分解下達到鄉鎮,按年度建立秸稈產生量臺帳、利用量臺帳,開展秸稈利用企業和農戶樣本的秸稈調查監測工作,建立農作物秸稈數據平臺,摸清家底,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 莘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秸稈綜合利用成效顯著
    莘縣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大宗農作物面積大、產量高,每年農作物秸稈總量達150萬噸左右。為把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莘縣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秸稈綜合利用整縣推進,在秸稈就地還田肥料化利用技術和秸稈離田綜合利用方式上進行了大膽探索。
  • 38秒丨一畝地的秸稈十分鐘收拾完!滕州秸稈綜合利用循環又高效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7日訊 棗莊滕州市積極探索生物質能源產業在環保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秸稈收儲運體系,實現秸稈綜合利用。在滕州市界河鎮皇娘溝村的田地裡,一臺秸稈打捆機正在作業,不時從機器尾部吐出一個個打好捆的秸稈「蛋」。
  • 漯河秸稈綜合利用帶來糧倉豐盈
    在相樹張村,種糧大戶張全安抓起一把經雨水浸泡後根部已發黑的秸稈說:「今年700多畝地畝產都超過1200斤,是得了這個(秸稈)的好處,保墒、除草、防板結不說,二次還田後就變成有機肥了,兩季(夏秋)能少上七八十斤肥料。」  「少花錢產量高,現在讓咱燒(秸稈)咱也不燒。」張全安的一番話道出了當地群眾對秸稈禁燒由「被動」向「主動」轉變的心聲。
  • 河北省印發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2021-2023年)支持生物質發電0.75...
    到2023年,全省秸稈基本實現全面綜合利用,離田利用佔比達到38%、較2019年提高10.8個百分點,能源化利用產業發展壯大,能源化利用佔比達到11.75%、較2019年提高6個百分點,形成政府推動、市場驅動、主體帶動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 利用生物處理技術加工玉米秸稈飼料
    青貯加工技術屬於生物處理技術,是山東省玉米秸稈飼料利用的主要方式。微貯就是利用微生物將玉米秸稈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降解並轉化為菌體蛋白的方法,也是今後粗纖維利用的趨勢。黃貯加工技術:這是利用微生物處理玉米幹秸稈的方法。將玉米秸鍘碎至2釐米~4釐米,裝入缸中,加適量溫水燜2天即可。幹秸稈牲畜不愛吃,利用率不高,經黃貯後,酸、甜、酥、軟,牲畜愛吃,利用率可提高到80%~95%。
  • 中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綜合高效利用秸稈
    新華社哈爾濱3月27日電 近兩年來,中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把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舉措,使得過去秋冬季、春播前田間因焚燒秸稈產生的濃煙重霧消散不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近幾年黑龍江加大秸稈綜合利用,僅去年省財政就投入43億元,重點圍繞秸稈還田等方面制定11條具體政策措施,並把以還田為主的肥料化利用作為秸稈處理的主攻方向。沉睡一冬的黑土地正在甦醒,黑龍江省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型農機已檢修完畢。
  • 南昌新建區積極探索可操作、可複製秸稈綜合利用經驗
    「千百年來不起眼的、影響生態環境的秸稈現在變廢為寶了。」南昌市新建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熊賢良在鄱陽湖畔的恆湖墾殖場秸稈綜合利用現場說。近年來,為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效防治大氣汙染,促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南昌市新建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主動作為,多措並舉,真抓實幹。冬日裡,金色的陽光播撒在恆湖墾殖場的稻田裡,幾臺大型農機也正有序進行作業,田地裡打好捆的秸稈被拖車運送集中收儲。
  • 省政協委員王婕芯:綜合利用秸稈 改善環境質量
    在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王婕芯建議,應大力發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到改善空氣品質行動中。王婕芯認為,秋季秸稈焚燒現象屢禁不止是致使霧霾天氣發生的重要因素。10月末,在近哈爾濱的各個高速公路旁均可看到大片正燃著熊熊火苗和白煙的玉米地,可以看到,秸稈焚燒點火勢很大,冒出的大量煙塵隨風颳到高速路上,在霧霾天中更加遮擋途經司機的視線,大火將秸稈燒得七零八落,部分燃燒著的秸稈甚至已經散落到高速路一側。
  • 小小秸稈帶動環保大產業 探秘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
    中安在線訊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秸稈不能做的。飼料、燃料、餐具、工藝品、家具,甚至房子……走進2017安徽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你將發現一個由秸稈構成的創意環保世界。  近年來,愁人的秸稈帶來很多社會問題,但秸稈利用也正隨著人們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加速破題。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也醞釀出一個個秸稈綜合利用的大產業。  盡顯「科技範」 秸稈處理全程機械化  秸稈利用最大的痛點在哪?很多人會提到成本。成本高、效益低,儘管有許多利用渠道,卻很難形成產業。
  • 秸稈綜合利用,看看梅裡斯村怎麼做……
    秸稈綜合利用,看看梅裡斯村怎麼做…… 2020-12-17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養牛粗飼料的深加工秸稈膨化技術,能把農作物的秸稈充分利用起來
    近幾年我國養牛業發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農村利用秸稈等粗飼料養牛,也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如今很多養殖戶都在尋求粗飼料的深加工技術,秸稈膨化技術的成熟,能把農作物的秸稈充分利用起來,通過秸稈膨化技術生產出來的秸稈膨化粗飼料,非常有利於牛的消化吸收,利用率達到了100%,基本沒有浪費。
  • 灤縣去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36%
    近年來,為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源頭解決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的問題,灤縣通過開展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等工作,實現了秸稈禁燒變「堵」為「疏」、防範關卡前移,有效地推進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去年,全縣可收集農作物秸稈總量為52.44萬噸,綜合利用總量為51.58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