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之死(上)耶穌死時發生日食了嗎

2020-12-14 每天學習身體好

第27章第七段,耶穌的死。

作者說,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叫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站在那裡的人,有的聽見就說,這個人呼叫以利亞呢。內中有一個人,趕緊跑去,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其餘的人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救他不來。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盤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到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裡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

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

本段結束。

這段話馬可福音的版本在15:33-41,路加福音的版本在23:44-49,約翰福音的版本在19:28-30。三部對觀福音書差別不是很大,不過地震是馬太福音獨創的,聖徒從墳墓裡起來向許多人顯現也是馬太福音獨創的。約翰福音則寫得很簡單,只有三句話,接著前面三句的內容,只說耶穌被釘、他的衣服被兵丁們抓閹分了之後,他看到他母親和他最喜愛的那個門徒都在那裡,就示意將他母親託付給那個門徒,然後就放心喝下一口醋,馬上就死去。不知怎麼的,前面最愛神化耶穌的約翰福音,在最關鍵的時候掉鏈子,不但沒有將耶穌之死的故事好好神化,還寫他死前記掛俗世的母親,竟然跟俗人一樣,將母親託付給信得過的人才安心死去。而且他將耶穌之死也編得太快。我們在前面的文章說過,釘刑本來犯人要好幾天才死,其它福音書寫耶穌幾個小時就死已經是太快,約翰福音寫兵丁分完衣服一會即死,那當然更是太快。

第45句說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若是按照馬可福音15:25,耶穌是巳初時釘上去的,如果說耶穌釘上去天的反應那麼大,為何不從已初開始就變黑呢,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沒有這麼寫,不知是不是也考慮到這個問題。

巳初、午正和申初原文分別是三時、六時、九時,我們前面說過,這幾個時間分別相當於我們現在時間的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和下午三點。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不抄前面說巳初時耶穌就已釘上去的話,可能他們覺得耶穌釘上去之後就應該發生「遍地都黑暗了」這樣的異象才更使人動容,而不是白白釘了三個小時都沒有什麼事發生。因為只有馬可福音15:25寫巳初耶穌就已釘上去,其它三部福音書都不那麼寫,1比3,所以經學家們說上午的時候耶穌應該都在受審訊、挨鞭打和遭戲弄,到午正的時候才正式釘上去,一釘上去就出現天地異象。

這句話說「遍地都黑暗了」怎麼理解呢,經學家分成兩派。一派說當時發生了全日食,有的甚至覺得光日全食還不夠,還說同時發生了月全食。另一派則說,逾越節逢望日,不可能出現日蝕,那麼可能是因為起了沙暴,或是烏雲籠罩,這表示神對此事相當不喜悅。

他們這兩派誰說的有道理呢,我們來幫他們分析分析。

首先,日食是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中間擋住太陽,而月食是地球在太陽和月亮中間擋住月亮,這兩種食不可能同時發生,連同日發生也不可能,月亮從這邊走到那邊需要半個月,日食和月食最少也得相差那麼多時間。說同時發生日食和月食的人是以我國《漢書》等古代史書多處到「日月薄食」為證據,其實他們不明白古文,「日月薄食」是通稱日食或月食,並不是指同時發生日食和月食。比如我們常用一個詞「早晚」,字面意思是早晨和晚上,引伸意思可指遲早、先後等,不過並不是指既早又晚。另外,這裡的「薄食」並不是指偏食,「薄」是指日月食發生時,雖然它們不發光,但是因為地球的反光,還能看到一點點影子的輪廓。

他們說發生日食,同樣也以中國史書為證(這是指中國的經學家,外國的經學家當然不會以中國的史書為證據),他們說《後漢書》記載:癸亥晦,日有食之,避正殿,寢兵,不聽事五日,詔曰,吾德薄致災,謫見日月,戰慄恐懼哉,其上書者,不得言聖。癸亥日是指東漢光武帝第七年三月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公元31年。他們據此說,耶穌死時,中國也有日食記錄,說明馬太福音所言非虛。

我查一下,漢光武帝七年確實是公元31年,而一般說耶穌死於公元33年,這些人將耶穌的壽命減了兩年,該當何罪。不過我們前面說過,耶穌的出生日期、死亡日期和年歲基督教都搞不清楚,這點誤差我們也可以不與其計較。

但是另外有幾點,我們要對他們說說。

第一,日食是有觀察區域的,因為月亮不能把所有地方都同時擋到,所以中國觀測到日食,以色列一般情況下觀測不到。有經學家還好像挺專業似的說,以色列與洛陽差五個時區,以色列在中午12點到下午3點看到日食,洛陽就會在下午5點到晚上8點看到日食。他意思是說中國和以色列同時看到日食,這是不可能的。

第二,日食是有時間的,根據太陽月亮和地球的運動,理論上來說,日食最長的觀測時間可以有7分31秒,不過近幾百年來,地面上發生的日全食還沒有記錄到那樣長的時間。實際觀測中歷時最長的一次日食是在1955年6月20日,那次在太平洋上觀測的時間長達7分15秒。所以日食根本不可能有三個小時那麼長時間。

有人又說,那傢伙說,日偏食的時間可以發生很長,可以有三個小時,他意思可能是說從初虧到復圓時間,不過就算如此,一般也就一個小時左右,不能到三個小時,而且聖經裡說的三個小時是指全黑,而不是說有從初虧到復圓。

後一種說法是否定日食,他們說逾越節的時候是望月,不可能發生日食,這有沒有道理呢。猶太歷跟我們的陰曆差不多,也是一種月曆。不過他們具體日期算法跟我們的陰曆有所不同。我們陰曆的朔日(初一)是當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中間的時候,這時我們看不見月亮,而望日則在小月的十五或大月的十六。小月是指有的月份是二十九天,大月是指有的月份有三十天。而猶太歷的一個月是從第一個新月到第二個新月,它的朔日剛好能看到月亮的邊。他們一年的開始也是從初春開始算的,一月大約在公曆三到四月的時候,相對我們的陰曆,則在二到三月的時候。他們的逾越節是猶太歷一月14晚上到15日,嚴格來說已不是望日,而是望日過去了大約三、四日。不過就算這樣也沒關係,確實那段時間月亮都不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是不可能發生日食的。

日食只能發生在我國陰曆的月初或者月末,那時我們看不到月亮,是因為月亮正處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月亮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是面向太陽、背對地球的,所以我們看不到月亮。不過也不是每兩個月的中間都會發生日食,這是因為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中間時經常都會有夾角,沒有擋得那么正,所以大部分時候都不會發生日食或者不會發生日全食。

對於第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的人有些不服氣。他們說,滿月發生的日食才說明此事是不普通的、是神跡,在約書亞記10:12-13,約書亞能命令太陽停止運行,在列王紀下20:10-11,耶和華能使日影倒退,在馬太福音2:9,作為恆星(認為恆星不會動的人則說是慧星)的伯利恆之星能為東方博士引路,在耶穌死亡之日,神不按常規製造個區區日食又有什麼奇怪呢。對這種鐵桿迷信的人我們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什麼道理跟他們都不可能講得通。

第二種說法的人排除了日食的可能,他們給出自己的解釋,說可能是起了沙暴,或是烏雲籠罩,這表示神對此事相當不喜悅。首先既然耶穌的死是神自己安排的、是他的大計劃中重要的一步,他怎麼可能對此事不喜悅呢。按照神理,他不但不應該不喜悅,還應該慶賀計劃順利實施才對,要知道,在舊約裡,因為以色列人不聽話,神的很多計劃都被半途而廢。

沙塵暴那種黑暗跟天突然暗下來那種黑暗是有區別的,它是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大部分時候能見度低,但未必真的黑暗。而即使真的黑暗,人們在描繪沙塵暴的時候肯定不會只寫黑暗、不寫沙塵。既然四部福音書都沒有提及沙塵,按道理說當然不可能有沙塵暴。

烏雲籠罩有沒有可能呢。只要有一定歲數的人肯定都有經歷過突然烏雲籠罩的時刻,那時天瞬間就黑暗下來,雖然不說伸手不見五指,但是與剛才的明亮相比,就像是晚上一般。不過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記憶,這種烏雲籠罩來得雖快,去得也挺快,一般在不久之後,或者雲散天開,或者降雨天亮,總之不會連續幾個小時都像晚上一樣。所以說如果按照常理,作者寫的也不是烏雲籠罩。

其實作者反正在是在編故事,如果當神話故事看,那麼怎麼理解都可以,比如說本來月望時不可能有日食,他也可以有日食,就算沒有日食,也可以有別的辦法使天變黑,比如他脫小褲褲下來擋住太陽。正如上面有的人說的,神的能力豈能以常理來想像。

但是我們如果儘量按常理來想,可以這麼理解,因為發生了悽慘的事情,天地為之動容,所以天就收起明亮,改成陰天或者雨天。所謂的遍地都黑暗了,其實是可以指相對變暗的,不一定真的要日食或者晚上那種黑暗。在文學作品和電影電視中,以這些來渲染悲劇或者悲傷是很常見的。

相關焦點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之死(下)耶穌死時有發生地震嗎
    按照馬可福音,耶穌才釘了六個小時,按照馬太福音,耶穌才釘了三個小時,在正常情況下,釘刑是不可能那麼快死的。經學家是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他們根據路加福音23:46說「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約翰福音19:30寫「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說,耶穌是主動放棄了生命,而不是等被釘死,因為申命記21:23說,他的屍首不可留在木頭上過夜,必要當日將他葬埋。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嗎(下)
    馬太福音作者可能就是怕人不能理解,所以將沒藥改成苦膽,說耶穌嘗了嘗,但是不肯喝。馬可福音作者寫耶穌不肯喝,可能意思是該受的他受,不該受的他不受,或者是被釘死身體是痛,但是內心是不苦的,他不要苦。不但不苦,而且還是解脫。馬太福音作者寫耶穌嘗過才不喝,把耶穌的神性給改沒掉了,難道神的兒子苦都看不出來嗎。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十二個門徒的真假
    第10章中文版分成七段,標題分別是:耶穌揀選十二使徒、耶穌差遣十二使徒、將遇到的迫害、不要懼怕、在人的面前承認基督、做門徒的代價、服侍主的賞賜。這些內容少部分是作者自己的原創,大部分分別抄或者改編自馬可福音第3章、第6章、第9章和第13章。按馬可福音,在不同章的事情是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的,到馬太福音這裡,卻都被編到了一起。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究竟在加利利升天還是在伯大尼升天
    大家給他一片燒魚,他吃了之後,幫眾人開了心竅,使他們能明白經書,然後對眾人說:經上所說,都要應驗,基督受害第三日必復活,你們要奉他的名去傳悔改赦罪之道,從耶路撒冷到萬邦。接著耶穌領導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給他們祝福。正在祝福的時候,就升天而去。這個過程與馬可、馬太福音寫的差別更大了吧。細節暫且不說,最重要的差別是,耶穌在哪裡升天都不一樣。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作者為什麼寫耶穌回到加利利去
    經學家說接著上一段,耶穌受完魔鬼測試後,還在曠野跟天使們在一起呢,所以他聽到約翰被擄的消息,這才回到加利利去接著傳道。接受完測試他還在曠野幹什麼呢,難道像修道人一樣要在人少的地方清修,肚子餓了就用石頭變一點麵包吃吃嗎。實際上這句話作者是抄自馬可福音1:14,在馬可福音中可沒有寫耶穌是「退」到加利利。經學家說耶穌退到加利利,這是「戰術上的撤退」。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猶大出賣耶穌這個故事漏洞有多少
    為什麼馬太福音要寫三十個銀幣,有人說是因為出埃及記21:32寫一個奴隸的價錢是三十合客勒,所以猶大出賣耶穌就是三十塊錢,他們怎麼能把耶穌當成跟奴隸一樣呢。其實作者為什麼寫三十個銀幣,在馬太福音27:9-10有說:這就應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他們用那三十塊錢,就是被估定之人的價錢,是以色列人中所估定的,買了窯戶的一塊田。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怎麼說耶穌又是大衛子孫又不是大衛子孫
    路加福音這個故事寫在10:25-28,他也是寫「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不過這個律法師向耶穌提的問題與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都不同,他問的不是「最大的誡命」是什麼,而是「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接著並不是寫耶穌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寫耶穌反問他「律法上寫的是什麼」,這個律法師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陰間的權柄為什麼不能勝過彼得
    他的這段話是接在耶穌使五千人吃飽之後,然後說耶穌在禱告,門徒也在那,他就問門徒「眾人說我是誰」。第13句說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耶穌已到了該撒利亞腓力比的境內,但是按照馬太福音8:27,那時耶穌和門徒還是在去該撒利亞腓力比村莊的路上。馬太福音中,作者問門徒:「人說我人子是誰」,又「我」又「人子」,看著挺彆扭是吧。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逾越節時無花果樹怎麼可能會結果呢
    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本段結束。大家如果是讀紙質版聖經,應該可以看出馬太福音中這一段對應馬可福音中的內容有11:12-14和11:20-24兩段,為什麼會這樣呢。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猶太人的習俗安葬死人時要塗膏油嗎
    其實我們可想而知,約翰福音寫的「聚集神四散的子民」就是指他們自己這批後來被驅趕到各地的猶太人,而不是指舊約時被擄到各地的以色列人,他連「耶穌死」發生在前,猶太人被驅散發生在後這個基本順序都能搞反,難怪在他的文章裡各種順序都寫得比亂麻還要更亂。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為什麼要寫召稅吏為門徒的故事
    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本段結束。馬太福音的這個故事也是抄自馬可福音,不過在馬可福音裡,不叫呼召馬太,而叫呼召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到馬可福音3:18和馬太福音10:3裡,亞勒腓的兒子又變成雅各,而不是馬太。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耶穌揀選十二門徒
    馬可福音3:17寫耶穌給雅各和約翰兩兄弟起外號為半尼其(王宮庭院之意)、雷電之子,這點其它兩卷福音書未採納。也許作者將這兩兄弟編為耶穌門徒,他想的原型人物就是什麼神話中雷神的兒子,但是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因為不知道這一點,不能理解,所以就不抄這一句。當然也有可能不是不能理解,而是不能認同,覺得這樣編不好。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福音書究竟寫耶穌承認自己是王沒有
    約翰福音為什麼要編猶太人沒有殺人的權柄、一定要將耶穌交給彼拉多呢,這是為了18:32說「應驗耶穌所說,自己將要怎樣死的話」。按福音書前面所寫,耶穌說自己要死在十字架上,而不是被石頭砸死或者殺頭之類的。為什麼他們要將耶穌編為釘死在十字架上,我們在前面有介紹過,是因為當時有幾個被稱為救世主的人被羅馬統治者釘死。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跟從耶穌的婦女們 撒種的比喻
    比如上一章最後一段「有罪的女人得赦免」,我們說過,跟其它福音書裡「珍貴的香膏」可以算同一個。第2句中提到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可以說是福音書中本來最著名的婦女,在最早的馬可福音中,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只在6:3和16:1提到,並沒有單獨的故事,抹大拉的馬利亞卻提到更多,並且在最後一章有單獨的故事,16:9-11寫耶穌復活後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要僕人賺那麼多錢幹什麼
    在馬可福音中,一個道理一般最多講一個比喻,而在馬太福音中,則可能會有好幾個。這一方面原因是這個作者抄了之後,有時也想自我發揮一下,寫一點自己想出來的。另一方面,馬可福音雖然創作時間比馬太福音早,但是馬太福音更早在小亞細亞地區的猶太人中流行起來,有些信徒讀完福音書想出什麼比喻之後,也更願意加入到馬太福音裡面,所以馬太福音的添加和修改是比較多的。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耶穌是基督的事究竟是誰傳出去的
    這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16:13-20,接在「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那一段之後,路加福音的版本在9:18-21,接在「耶穌使五千人吃飽」那一段之後。馬可福音寫這事發生他們在去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的路上,而馬太福音寫這事發生在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路加福音則寫此事發生在伯賽大。另外,馬太福音的版本還增加了很多內容,詳情可參見馬太福音的解讀文章。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作者為什麼把耶穌的弟弟妹妹改沒掉了
    在馬可福音裡,是先寫耶穌在加利利傳道,又收了四個門徒,在趕逐汙鬼之後,1:28才說「耶穌的名聲傳遍加利利的四方」。馬太福音則寫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處治病救人之後,4:24才說他的名聲傳遍敘利亞。第三段,拿撒勒人厭棄耶穌。作者說,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施洗約翰因女人而死的故事是真是假
    第14章中文版分成四段,標題分別是:施洗約翰的死、耶穌使五千人吃飽、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和治好革尼撒勒的病人。這四段和上一章最後一段「拿撒勒人厭棄耶穌」一起,全部來自馬可福音第6章。這部分除了馬可福音6:7-13部分「耶穌差遣十二使徒」部分在馬太福音第10章已經寫過之外是整片抄襲,連順序都一樣,跟馬太福音前面的內容東抄一點、西抄一點、後抄一點、前抄一點是完全不同。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基督徒能看到先知看不到的事嗎
    馬太福音的這一章基本上抄自馬可福音第4章,馬可福音第4章只有4:21-29和4:35-41兩段沒有抄到這裡,但是這兩段已經抄在馬太福音5:13-16和8:23-27,就是鹽和光、平靜風浪的故事。因為本章的前三段是講同一個比喻,我們就先介紹這三段內容吧。第一段,撒種的比喻。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只有神才有赦罪的權柄證明耶穌是神嗎
    這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9:1-8,路加福音的版本在5:17-26。馬太福音在此之前又提前先將馬可福音裡第4、5章的平靜風浪和治好格拉森(加大拉)被鬼附的人兩個故事先講了。他說人們聚集起來聽耶穌講道,來求醫的人進不了房,就上到屋頂,將屋頂拆掉,把癱瘓的病人懸下去,因為他們求醫的行為那麼誇張,所以耶穌說見他們有信心,就說他的罪赦了。試想,就算圍著的人最多,是擠到前面去容易呢,還是拆人屋頂進去容易呢。馬太福音的作者可能就是想到這點太不合理,就沒有這麼抄,他只寫「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來到耶穌跟前來」。不過馬太福音這麼改了之後,就顯示不出這個病人什麼地方特別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