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去過的地方真是不少,有的已經忘記,有的還在眼前,有的恍如隔世,有的恍如昨日,而對於一個本碩都是學習歷史專業的我來說,重走長徵路顯得尤為意義非凡,尤為值得紀念,尤為需要回味。可惜的是,前半程因為出差沒趕上,所以對我來說,是重走了半程長徵路。紅軍的這後半程,從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接受搶奪皎平渡任務開始,到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西吳起鎮結束;我們的這後半程,從2018年4月2日昆明出發開始,4月6日翻夾金山,4月12日到吳起,到4月13日抵延安結束。我們用10天時間走完了紅軍5個半月的路。
點擊回顧:
重走長徵路No13:巴西——北上南下起風波,「他們總會要覺悟的」
重走長徵路No14:臘子口——絕壁巉巖擋不住,神兵飛下萬重山
重走長徵路|No15:哈達鋪——紅軍往何處去?這裡發現了報紙
(十六)4月12日:會寧 —— 紅軍會師,中國安寧
4月11日晚宿定西天慶國際大酒店,吃飯少不了這裡的特產。定西有三寶:洋芋、土豆、馬鈴薯,說的都是一個東西。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使定西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目前,定西已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和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
沒想到土豆之鄉的土豆還很搶手,坐在飯店點烤土豆,竟然說我們來晚了已經賣完了。好說歹說,服務員還不錯,從其他桌勻了幾個給我們,總算吃到了。
其實,當年中央紅軍並沒有走定西,而是從哈達鋪到榜羅鎮,於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盤山進入寧夏,10月19日經甘肅平涼、慶陽抵達吳起鎮,同紅15軍團會師。至此,中央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結束。
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地區會師,是中央紅軍1935年10月結束長徵之後第二年(即1936年10月)發生的事了。
我們一行為了食宿方便,從哈達鋪出來,並沒有按照當年中央紅軍的路線行進,而是從定西市出發,就近先去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地會寧縣,爾後翻過六盤山,經慶陽前往吳起鎮。
2018年4月12日一早,冒著濛濛細雨我們從定西出發,約55公裡就到了會寧,跨過祖厲河上的一座橋,進入會寧城。
會寧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前,漢武帝就在此設有祖歷縣,又稱會州,即各方大道在此匯合的意思。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古絲綢之路穿會寧境而過,沿途留下了許多重鎮驛站和城堡遺址。
當年紅軍會師之地之所以選在會寧選在會寧,首先因為會寧是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的必經之路,再有是因為20世紀30年代的會寧只有6萬人口,地廣人稀,但是物產較為豐富,特別是紅軍長徵過境的這兩年,雨水較多、收成較好,可以解決紅軍的糧食供應問題。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位於會寧縣城中心地帶,可能因為我們來的較早,園內幾乎沒有遊人,按照首長的慣例誰也不找,自行參觀。
其實,在前一天一位甘肅籍的朋友已經為我們做好了安排,包括講解、敬獻花籃什麼的,可之前提過建議首長沒有同意,此時我只好裝作不知道。只是枉費了朋友的一番心意和安排,感謝並抱歉啦!
進入紀念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廣場中央的雕塑,頂部一顆紅心,三支緊靠在一起的步槍和三名表情堅毅的戰士,表示三大主力團結在一起,紅色飄帶表示著紅軍長徵的勝利。
主題雕塑的左前方是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這是一幢帶有民族風格的現代建築,中間部分三層、旁邊裙樓兩層,規模還是挺大的。先進館參觀。
我們現在所說的紅軍會寧會師,其實是一個籠統的概念。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是在以會寧縣城為中心的周邊地域,其中包括會寧縣的青江驛、老君坡,靜寧縣的界石鋪、興隆鎮、將臺堡,靖遠縣的打拉池地區。大致的情況是這樣的:
走出紀念館,穿過主題雕塑,是紅軍會師紀念塔,這也是如今會寧的標誌性建築物。
看下介紹,這座紀念塔是1986年建造的,共11層,塔高33.33米,寓意會師後的勝利一個接一個;三座塔身構成三塔環抱的獨特形式,意蘊三大主力紅軍血肉相連;兩側的塔各為九層,意蘊天長地久;三座塔在第十層合併為一塔,既反映了中央紅軍1934年10月10日,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徵,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結束偉大的長徵,又映照著三大主力紅軍1936年10月10日在會寧勝利會師,也應對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九九歸一」的必合意境。中間的塔在第11層收頂,代表中央紅軍長徵經過的11個省,也象徵著1936年紅軍會寧會師後,更上一層樓、不斷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
中間的塔身正面以漢白玉製成16米長的陰文巨匾,白底紅字,鐫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
面對紀念塔往左看,是紅軍會師門,這原是會寧城的西門。我們沒有走過去,遙望會師門,遙想當年韋傑騎兵團奔襲會寧:
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會師,中央命令紅一方面軍主動採取策應行動。1936年9月30日中午,紅十五軍團首長通知駐紮於同心城附近的騎兵團團長韋傑和政委夏雲飛:火速趕到軍團部所在地王家團莊,接受攻打會寧城的戰鬥任務。當日午夜時分,這支四個連隊的騎兵團在茫茫夜霧中急奔,經過4個多小時的急行軍,就旋風般地於第二天凌晨4時前按時到達目的地,制定了攻打會寧縣城的作戰方案。
第三天凌晨5時半,騎兵團順利繞過海原,行進到離會寧縣城3公裡處。韋傑在望遠鏡裡看到這座古老縣城的城牆高約兩丈開外,上面有敵哨遊動,西門和北門外是一片開闊地,東門和南門外是起伏的山丘。部隊漸漸靠近了會寧城,城頭遊動哨沒有查問口令,也沒有鳴槍報警,而且城門已經打開。大概敵人根本不會想到紅軍會從天而降。
「開始!」韋傑果斷地下達了作戰命令,各連迅速按戰鬥序列展開,戰士們策馬揚刀,閃電般分別向北城、西城兩門衝去。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事變搞得驚慌失措,約1小時後戰鬥結束,會寧縣城就此宣告解放,紅軍只有一位參謀和幾名戰士負傷。
紅一方面軍的策應行動,取得了相當的戰果:除靜寧、定西兩城以外,以界石鋪、會寧城為中心的大道已控制在紅軍手中。在這種情況下,從9月30日起,紅四方面軍由臨潭、岷州、武山、漳縣等地,分作五路縱隊,向北進發,紅二方面軍也從天水以西向北轉移。
我們繼續參觀,紀念塔後面就是慶祝紅軍長徵會師聯歡會舊址——原文廟大成殿。1936年10月10日,就是在這裡,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師聯歡會。
為避開國民黨軍的飛機騷擾,大會在黃昏時舉行。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陳賡等兩個方面軍的領導人出席了大會。會師大會上,陳昌浩宣讀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致大會的通電,徐向前、陳昌浩、陳賡分別代表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致祝詞,朱德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
「同志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加強了全體紅軍的團結,才能克服一切困難,爭取革命事業的勝利!我們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了,就更要團結一心,並肩作戰,戰勝我們共同的敵人。同志們要顧全大局,要講革命,要講團結。紅軍是一家人,是黨的軍隊,是黨中央和軍委統一領導下的工農紅軍。紅軍經過了萬裡長徵,在這裡會師,是我們偉大的勝利。各個方面軍的部隊都是英勇善戰的,都很能吃苦,都有很多的長處。大家要親如兄弟,互相幫助,取長補短。」
紅1師的戰友代表中央紅軍向四方面軍贈送了羊毛編織的衣服、草鞋等慰問品,兩個方面軍的將士一起觀看了紅軍宣傳隊表演的文藝節目,戰士們手挽手,唱著新編的《會師歌》,將大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兩個小時後,聯歡大會在笑聲、歌聲、掌聲和雄壯的口號聲中結束。
深秋的夜晚涼意陣陣,沉沉夜霧籠罩著沸騰了一日的會寧縣城。夜已深了,然而紅軍部隊上至總司令,下至戰士無不沉浸在會師聯歡會的喜慶氣氛中。長時間的奔波、徵戰,曾似濃雲密霧籠罩在紅軍將士的心頭,現在,大家看到了紅軍的強大力量,也看到了中國革命的美好前景,人人內心充滿了希望,渾身仿佛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從1935年9月10日中央紅軍與四方面軍分手單獨北上,到1936年10月10日兩軍歡聚會寧,1年零1個月的歷史證明:分裂沒有出路,團結才能勝利!
當年周恩來建議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時,毛澤東聽後興奮的說:「會寧好地名,好地名啊!紅軍會師,中國安寧!」我們一行結束參觀,登車回首,毛主席的誇讚如今就書寫在紅軍會師紀念園的大門上。
繼續前行,望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