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滅亡,四大汗國為什麼沒有出手相助?因為其他汗國比大元還爛

2020-12-20 減水書生

四大汗國,自顧不暇,對元朝這個宗主,即便心有餘,也是力不足。

中原天下,是最容易輸出秩序的地方。而蒙古人卻把這裡搞得分崩離析。所以,這不是客觀不支持,而是主觀不努力。中原尚且如此,其他汗國,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原因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元朝政府在富饒的中原之地,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收取稅賦。所以,元帝國有錢,有錢才能加強統治,加強統治才能穩固統治。但是,蒙古貴族的治理水準簡直粗放到豪邁。所以,怨不得別人,只能怨自己。元朝如此,地處中亞、西亞和俄羅斯的幾個汗國就更沒指望了。

元朝尚未統一中國的時候,其他汗國就已經欲除之而後快了。

成吉思汗時代,黃金家族是最團結的。即便如此,成吉思汗還擔心長子朮赤造反,甚至已經準備西徵長子朮赤。父子猜疑尚且如此,更別說以後的叔侄兄弟了。窩闊臺繼位後,就開始搞你死我活的宮廷鬥爭。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是怎麼死的?只能問窩闊臺這個三哥。蒙哥能上位,必須得感謝他有一個好母親。這個女人不尋常,硬是幫助拖雷一支繼承了汗位。大蒙古帝國也因為蒙哥繼位而走上巔峰。等蒙哥死了,後面能夠繼承大汗的人,就太多了。所以,忽必烈繼位的時候,各大汗國已經兵戎相見。元朝皇帝兩個身份,一個是中原的皇帝,一個是大蒙古國的宗主。但這時候,已經沒人在乎忽必烈的宗主身份了。後世的元朝皇帝,也就一代不如一代。

一個原因是大蒙古帝國太大;一個原因是胡虜無百年之運的繼承制度。如此龐大的帝國,靠血緣紐帶、靠諸侯分封,根本凝聚不起來。而但凡遭遇新老交替的繼承問題,那就是死結。最後勝出的肯定是武力最強者。武力徵服不了人心,人心散了,隊伍自然沒法帶。

藉助這個問題,梳理一下四大汗國。但四大汗國本身就有分歧。

一種說法是元朝(又稱大汗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所以,元朝算是一個汗國,但地位顯貴,是其他汗國的宗主。

一種說法是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所以,元朝單獨存在,但地位仍舊顯貴,還是其他汗國的宗主。

然而,宗主地位不重要,後期越來越不重要。但是也並非毫無意義。因為起碼能夠勉強維持歐亞大陸的和平,蒙古人沒必要再搞西徵了。即便如此,元朝還是利用宗主的身份定位,拿到了好處。穆斯林的商業能力、草原的遊牧騎兵、中原的雄厚財富,全被大元帝國整合在了一起。所以,應該承認大元是個偉大帝國,而且必須承認大元是幾大蒙古汗國中最繁榮、最富饒、最強悍的一個。

無論採取哪種說法,都可以看一下其他汗國存在狀態。了解了它們的存在狀態,也就知道這些汗國為什麼不會插手元朝的事情了。

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按宗法論,是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一支。成吉思汗時期,封給朮赤的,主要是花剌子模的故地。後來,蒙古人不斷西徵。於是,金帳汗國就以花剌子模為中心不斷對外擴展。到後來,欽察汗國的幅員,已經東起額爾齊斯河、西到俄羅斯、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北到北極圈附近。

你別以為地方大就是好事。現在這些地方,你都數不清楚有多少民族。而在當時,簡直可以說部族林立,而哪個部族都有挑戰汗國統治的實力。關鍵是汗國根本沒有鎮壓一切的實力。這裡的蒙古人本來就不多,而且更收不上多少錢來加強統治機器,所以只能各種分封羈縻。於是,分裂就是必然的。

蒙古人人少,而這裡主要以突厥人為主,所以蒙古人只能入鄉隨俗,逐漸突厥化。後期分裂,也不用其他民族造反搞獨立,蒙古人自己就能把金帳汗國殺到分裂。於是,汗國首先在蒙古貴族內部開始分裂。先是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白帳汗國、青帳汗國。後來,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崛起了,金帳汗國就更加有名無實。到十五世紀,這片地方,基本進入戰國時代,西伯利亞、喀山、克裡木、那海、阿斯特拉罕等這些汗國紛紛冒了出來。

你要說金帳汗國還在,那也能成立。但金帳汗國甚至連東周的春秋時代都不如。到了1502年,金帳汗國壽終正寢,傳37汗、歷270餘年。但是,元末的時候,已經自顧不暇,所以別指望它會操心大元帝國的事。

察合臺汗國,最初以西遼的屬地為基礎,後來又佔領了天山南北以及阿姆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按宗法論,屬於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臺一支。

這個汗國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天山。天山以南是綠洲城邦、天山以北是遊牧草原。中原和草原為什麼老打仗?就是兩種文明的激烈對抗。兩夥人就不在同一個語境,講故事都講不到一個頻道上去,所以就別想和平共處。天山南北也差不都。但是,天山以南的城邦綠洲,經濟基礎遠不及中原。所以,天山以北的遊牧騎兵可以想怎麼欺負就怎麼欺負。但問題是欺負完了呢?你不能總去搶劫吧,輸出完暴力就要輸出秩序。但因為綠洲經濟的基礎太弱,根本支撐不起昂貴的集權統治。簡單說,派出官吏去統治、派出軍隊去佔領,但你賺回來的錢,不夠給官員開工資、更不夠給士兵發軍餉。所以,天山以北對天山以南的統治,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交保護費、我不去揍你,一種粗放的威權模式就行了。

但是,這麼統治肯定不會有什麼力量。所以,但有外部插手,察合臺汗國就得被肢解。外部插手是必然的。因為大蒙古帝國內部就一直各種亂,而察合臺汗國卻一直站隊不正確。察合臺一支的子孫們,長期跟大宗主不對付。

察合臺的孫子哈剌旭烈,繼承汗位。但由於反對蒙哥繼承大汗之位,所以蒙哥大汗把河中地區交拔都(朮赤之子)統轄。哈剌旭烈的統治,只限於東部地區。而哈剌旭烈這個大汗,還沒到達察合臺汗國,就死在就封途中。

後來忽必烈要當大汗,但察合臺宗支又反對。那就啥也別說了,察合臺汗國徹底捲入了大蒙古帝國的繼位紛爭。整個汗國成了大蒙古帝國宮廷鬥爭的角逐場,基本上就給打沒了。

後來,察合臺這一支終於在激烈的鬥爭中成熟了,起碼不能再站錯隊。在阿魯忽為、木八剌沙時期,重新復國。但是,也消停不了,後來又爆發了各種政治鬥爭和戰爭較量。察合臺汗國在元朝快滅亡的時候,再次分裂為東西兩部。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察合臺汗國基本上就被帖木兒帝國打沒了。東西察合臺汗國存在了很久,尤其是東察合臺汗國一直存續到清朝。但這已經跟中原沒啥關係了。

窩闊臺汗國,在察合臺汗國的北部,最初繼承了乃蠻人的地盤,後來逐漸控制了西遼的部分地區,大體位於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的地區。

但窩闊臺汗國,不算窩闊臺建立的。在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成為蒙古大汗。所以,窩闊臺的家產就應該是蒙古本部和中原地區。但是,窩闊臺在成吉思汗時期也有封地。於是,就把這些封地分給了自己的兒子。所以,你不能說這時候有一個窩闊臺汗國。如果非說要有,那就是蒙古本部和打下來的金朝土地。

窩闊臺這一支,與察合臺一支差不都,也總是站隊不正確。這夥人從來都跟蒙古大汗對著幹。蒙哥要當大汗的時候,窩闊臺一支不服。這是必然的。因為老爹窩闊臺是大蒙古帝國的大汗和中原的皇帝。那麼這時候就應該是窩闊臺一支家天下。但窩闊臺的兒子貴由不僅能力差而且壽命短。所以,窩闊臺一支家天下,就沒能成功。

窩闊臺一系沒有過分鬧騰。主要是因為這時候的黃金家族勉強還算和諧。蒙哥把窩闊臺的孫子海都分到了海押立(哈薩克塔爾迪庫爾幹與伊犁一帶)。蒙哥死後,忽必烈要當大汗。窩闊臺這一系接著不服,窩闊臺的孫子海都,甚至公開造反,史稱海都之叛。

忽必烈派遣木華黎的四世孫安童那顏(那顏是官職),帶著四皇子那木罕和一群子侄們,去攻打窩闊臺汗國。忽必烈派出了一支這麼強悍的忽家軍,肯定能把窩闊臺打成破草臺。

然而,這支忽家軍,中道卻搞起了兵變,把安童那顏和四皇子那木罕綁了、送給海都。這就是此時的大蒙古帝國,什麼離奇的故事都能發生。

窩闊臺汗國的當家人海都,還算明智。所以,就沒跟這夥忽家軍搞合作,後來也把安童那顏和四皇子那木罕送回給了忽必烈。忽家軍也就裡外不是人了,那還能幹什麼?於是,這夥人彪悍的蒙古騎兵就開始在草原上放飛自我、四處搞搶劫,直至殺到誰也不認識誰。

但窩闊臺汗國,也不再承認忽必烈的宗主地位了,死活要鬧獨立。在1268年的時候,海都召集朮赤一系、察合臺一系、窩闊臺一系,在塔剌思(今哈薩克斯坦境內)搞了一場西北諸王大會。會議的主題,就是脫離忽必烈大汗的控制,大蒙古帝國要徹底分家。

海都之亂折騰了四十多年,甚至一度出兵哈拉和林,打到蒙古本部。但是因為實力太弱,所以後來就被肢解了。東面被忽必烈的大元拿走,西面被察合臺汗國拿走。這個汗國壽命最短,到1309年的時候就沒了。

伊利汗國,也稱伊爾汗國,疆域東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至裏海、黑海、高加索,南到波斯灣。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土庫曼斯坦都在這個汗國之內。

但這個汗國,就跟成吉思汗就沒啥關係了。主要是蒙哥期間第三次西徵拓展的地盤。第三次西徵的統帥是蒙哥的六弟旭烈兀。這傢伙一路向西,把中亞和西亞都殺成了血海。蒙哥死於四川釣魚城下的時候,各蒙古宗支就要返回斡難河畔參加大汗選舉。於是,旭烈兀停止西徵埃及,趕緊往斡難河畔跑。但是,因為他西徵太遠,所以走到伊朗的時候,忽必烈就繼位了。之後,也就沒必要回去了,直接建立了伊利汗國。

旭烈兀之後,是其長子阿八哈繼位。這時候,忽必烈主動派遣使者,御賜了冠服,冊封他為伊蘭主君。這時候,伊利汗國還算大蒙古帝國的一員。但是,因為距離元朝太遠,所以後來就是想跟元朝發生關係也沒法發生關係。而伊利汗國也就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在第七代君主合贊汗時期,伊利汗國進行了改革,改宗伊斯蘭教、改革賦稅、整頓驛站、發展農業,在被同化的過程中實現了發展,汗國達到鼎盛。

後來,帖木兒在中亞崛起之後,伊利汗國就被帖木兒汗國給滅了,大體上存在了120年。

除了短命的窩闊臺汗國,其他的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以及伊利汗國,都跟帖木兒有關係。但這個帖木兒帝國真心無法列入大蒙古帝國。

帖木兒帝國,是在西察合臺汗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來逐漸壯大。但是,帖木兒的出身應該是突厥化了的蒙古貴族,與成吉思汗的幾個宗支沒什麼關係。後來,有史學家考證,基本坐實了這傢伙就是突厥人,不是蒙古人。但是,帖木兒是個搞政治的高手,一口咬死:我就是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臺的後代。

不管是否管用,反正帖木兒確實有點兒成吉思汗的風範。以中亞的突厥部落為基礎,組建了強大的遊牧騎兵,然後四處攻城略地,先是徵服河中、後是取代西察合臺汗國。之後,瘋狂擴張,佔領了今天的伊朗、阿富汗,而且還進攻北印度、屠城德裡,甚至血洗大馬士革、擊敗埃及。帖木兒帝國壯大之後,不可避免地與西邊的奧斯曼帝國發生了碰撞。兩大帝國發動了百萬規模的軍團鏖戰,帖木兒完勝,土耳其人被趕出安卡託利亞。

巔峰時期,帖木兒帝國東起印度德裡、西至敘利亞大馬士革、北起鹹海、南抵波斯灣。地方雖大,但這都沒啥用。越是大帝國越是曇花一現,因為你根本無法把語言不通、信仰不同、風俗各異的各個民族和不同地區給整合起來。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分崩離析。

網上說大明差一點兒就遭遇了滅頂之災。因為打遍歐亞的帖木兒已經集中了百萬大軍,要為大元復仇。而且,帖木兒已經親率20萬大軍上路。但是,因為帖木兒死在了東徵的路上,所以大明才躲過了這場亡國厄運。這就是一種開玩笑的說法。一個分封的遊牧加綠洲的帝國,根本無力與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較量。帖木兒完全就是夜郎自大,根本不知道崛起了的中央帝國到底有多強。

而且,根本就不用大明出手。就問一個問題,百萬大軍的後勤要多少人保障,而且還要接近萬裡的遠徵。百萬大軍,只有隋煬帝楊廣憑藉中央帝國的強身才能組織起來。其他的帝國,全都靠邊兒站。

蒙古人三次西徵,兵力規模也就在15萬以內。而之所以能夠一路向西、彪悍無前,主要是因為蒙古人軍事無敵、歐亞小國富而不強。所以,蒙古人什麼仗都能打贏,能夠做到以戰養戰。但凡遭遇一次失敗,蒙古人的西徵就得失敗,能不能安全回來都難說。

最後,沒用大明出手,帖木兒死了,後來帝國也就崩潰了。而帖木兒的後裔甚至在發源地中亞,都待不住了,只能打穿阿富汗跑到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這就是蒙古人的幾大汗國。金帳汗國自己就已經進入到了戰國時代;察合臺汗國搞成了東西分裂;窩闊臺汗國開始臣服元朝後來被肢解消滅。而當帖木兒帝國崛起以後,中亞和西亞也就沒有大蒙古帝國什麼事了。

這些汗國還怎麼可能插手大元的事情。而自1268年西北諸王大會開始,這些個汗國早就盼著忽必烈一系的大蒙古趕緊死了。蒙古人內部分裂,已經發展到了敵對程度。即便這些汗國有力量,也肯定不是去幫忙,而是去大元搶地盤。

帖木兒帝國,是在大蒙古帝國的軀體內發展起來的,具體是察合臺汗國分裂之後的西察合臺汗國。最初的發跡地是中亞地區。但蒙古貴族已經被突厥化。這時候很難分出誰是蒙古人、誰是突厥人。所以,帖木兒跟大蒙古帝國的關係,甚至連蒙古人自己都不承認。而帖木兒之所以打著察合臺的旗號,主要是自己不自信,非要找個有名望的祖宗。但胡虜無百年之運,就是草原帝國的宿命,統統扛不了多長時間。帝國一旦進入巔峰,隨即就會跳水衰落。

帖木兒帝國如此,大蒙古帝國也如此,其他幾大汗國更是如此。唯一可以把國祚延長一點兒的就是東方的大元帝國。所以,大元的生命力一定比其他幾個汗國更頑強。原因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原的財富能夠支撐住大元帝國。但帝國的蒙古貴族,始終沒法徹底漢化,一直是身在中原而心在草原。所以,覆滅也就在所難免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當時元朝滅亡的時候四大汗國沒有一個出手相助的呢?
    為什麼四大汗國沒有出手相救元朝?我覺得主要以下幾點因素:血緣關係、人口、汗國內部各自形勢、凝聚力。血緣關係比較好理解。自忽必烈1259年登基為帝,正式決定採用中原漢族制度來進行統治開始,到1370年朱元璋北伐,期間已經歷一百多年的時間。
  • 四大汗國與元朝有淵源,可元朝瀕臨覆滅之際,為何沒有出兵援救
    最後是朱元璋的起義軍滅掉了元朝,但其實元朝的軍隊並不算薄弱,還有四大汗國的勢力可以倚仗。而且四大汗國與元朝也有著些許的淵源,但是令人狐疑的是。為何元朝瀕臨覆滅之時,汗國卻沒有出兵援救呢?在解釋原因之前,筆者先梳理一下四大汗國的淵源。其實,這些汗國早在元朝建立前就已經存在了。
  • 元朝與四大汗國
    注:成吉思汗於1227年去世,蒙古於1235年侵宋,1279年南宋滅亡。 元朝:1271年成吉思汗的四兒子 拖雷 的第四子 忽必烈 (是伊爾汗國建立者的親哥哥)在大都建立元朝,1279年南宋滅亡。
  • 元朝被朱元璋追打時,為何四大汗國見死不救?
    在朱元璋要去攻打元朝時,元朝的四大汗國就只剩半壁江山了,有一個汗國早早地就已經滅亡了,等到過個幾年還沒到朱元璋打元朝,另一個汗國也不存在了。因此到朱元璋開始攻打元朝時,四大汗國沒了兩個,另外兩個的宗主國還是元朝啊,但是他們為什麼看著元朝被打卻不前來幫忙呢?
  • 元朝被朱元璋吊打的時候,四大汗國為何袖手旁觀
    又為何不見蒙古的四大汗國不前來救援呢?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大汗,即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分封了最初的四大汗國,這些相對獨立的汗國和元朝統稱為蒙古帝國,蒙古人雖然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疆域遼闊的龐大帝國,貌似強大無比,但是境內地形複雜,交通落後,民族眾多,文化多樣。
  • 揭秘朱元璋北伐時,四大汗國為什麼不出兵幫助元朝反而幸災樂禍?
    而憂慮的是,不可一世的蒙古族,除了當初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外,還建成了四大汗國,四大汗國和元朝一樣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建立的,可謂一家人,如果四大汗國出兵相救,那局面可能會發生驚天逆轉。然而,讓朱元璋意想不到的是,在元朝滅亡之際,四大汗國居然按兵不動隔岸觀火,甚至於幸災樂禍,這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窩闊臺汗國為何出現又消失,蒙古四大汗國是否包括元朝
    元朝」在名義上想包括「四大汗國」,只不過實際上,四大汗國不太理會元朝宣傳的他是蒙古汗國的繼承人的說法,雙方之間沒有真正的政治隸屬關係。但四大汗國中,有一個汗國本土化進程沒有完成就夭折了,就是窩闊臺汗國,實際上,跟元朝、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不同,窩闊臺汗國嚴格地講,不能算是一個國家,它只是隸屬於窩闊臺家族的ulus(財產:包括土地和人民)。
  • 朱元璋滅元朝時,為何蒙古四大汗國不出兵幫忙?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在滅南宋前,主要進行西徵,然後滅金夏。蒙古鐵騎深入中亞和歐洲,佔領大片領土。然後成吉思汗的兒子又那麼多,且個頂個的優秀,再加上如此廣袤的土地需要人鎮守,於是分別金帳汗國、察哈臺汗國、伊利汗國、窩闊臺汗國,他們統一屬於蒙古帝國。
  • 蒙古「四大汗國」——窩闊臺汗國的結局,同室操戈的悲劇
    為什麼不直接將蒙古本土封給窩闊臺呢?因為蒙古的習俗是要將家產留給「守灶」的小兒子,所以蒙古本土封給了託雷。其實成吉思汗既然把汗位交給了窩闊臺,是想讓窩闊臺徵服更多的土地,這才是蒙古人的習性。窩闊臺受封后,並沒有回到他的封地,因為他還要作為成吉思汗的繼承人跟著四處徵戰。於是,窩闊臺把自己的封地賜給了長子貴由。由於封地實在太小,後來,窩闊臺將次子闊端封在了另一個地方,還強行從託雷系的封地中搶了幾千戶過來劃給闊端。
  • 在歷史中,為什么元朝滅亡時,蒙古四大汗國不派兵救援呢?
    四大汗國,是成吉思汗交戰全國時,統一的疆域,末了劃分將這四個處所,封給了四個兒子,也即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四片面。四大汗國除了忽必烈的元代外,劃分是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窩闊臺汗國。成吉思汗活著的時分,四大汗國的統治並沒有不同,他的子息子孫,連續交戰擴展版圖。不過自古有權柄就有爭鬥,到後期,他們的兒子以及子孫,根基上各自為戰,四大汗國名義上是蒙古帝國的一片面,但根基都是自力統治,是以為了權柄和長處,未免會產生少許爭鬥。開慶元年,元憲宗蒙哥在南下伐宋的戰鬥中,死於合州城下。
  • 蒙古四大汗國是什麼?它們與元朝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內部鬥爭之後,蒙古帝國的權力中心從窩闊臺一系轉移到了託雷一系,即之後的元朝一脈。但由於蒙古帝國的領土十分廣闊,因此上作為黃金家族宗主的拖雷家族就將廣袤的土地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後裔,最終形成了四大汗國。
  • 曾經龐大無比的蒙古汗國,是怎樣崛起,又是怎樣滅亡的?
    蒙古帝國時期蒙古帝國實際上由元朝和四大蒙古汗國組成,雖然在1304年,元成宗時期四大汗國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地位,但實際上他們之間仍然互不統屬,且戰爭不斷。1、元朝:1260年,在汗位之爭中勝出的忽必烈建元「中統」,後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崖山海戰之後,南宋滅亡,元朝統一中國。統一中國之後,元朝仍然持續向外擴張,但在向日本和東南亞擴張過程中屢遭失利。
  • 元朝是中國正統朝代?同樣是蒙古帝國,為何四大汗國不算?
    客觀來講,元朝無可置疑是中國正統朝代之一。但是,與元朝並列的四大汗國不是,不屬於中國古代朝代範圍。以前常聽人說,你看我們蒙古帝國時期,四大汗國疆域多大多牛逼啊。這其實是很膚淺的看法。因為當他看到有人質疑元朝是不是正統王朝之時,就知道,不用說四大汗國,元朝尚被人們懷疑呢。
  • 成吉思汗分封的四大汗國,在元朝滅亡之後都到哪兒去了?
    在統一了蒙古各部之後,成吉思汗首先進攻金國,並且通過武力迫使金國對其稱臣獻地。1218年,成吉思汗滅西遼。隨後攻破花刺子模和基輔軍隊,但隨即被保加利亞人擊敗,成吉思汗西徵結束,返回蒙古。然而在1225年,成吉思汗再次西徵,兩年後滅亡西夏,然後繼續攻擊金國。
  • 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兒汗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除了大元帝國以外,還有金帳汗國,中東地區的伊兒汗國,中亞地區的窩闊臺汗國,以及察合臺汗國。相比其他幾個汗國,伊兒汗汗國還是有點特殊的,這個國家是旭烈兀在蒙古第三次西徵時所建立,但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而且這個汗國建立的要晚的多,卻滅亡的挺早。 伊伊兒汗國鼎盛時期囊括今天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還有一部分的巴勒斯坦、巴基斯坦、沙特、土耳其、亞塞拜然等,面積相當遼闊。
  • 鐵木真黃金家族西徵途中所建立的蒙古四大汗國,實力如何?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漢位,使得大蒙古國四分五裂,四位封地大佬實際上取得了獨立的能力,乘勢便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合稱「蒙古帝國」。忽必烈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直到1304年四大汗國才正式承認元朝的宗主國身份。那麼,黃金家族這四大汗國情況如何呢?
  • 蒙古人建立的四大汗國哪個實力最強?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
    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和四大汗國名義上是正統和屬國關係,但實質上他們卻相互獨立、各自為政,某種程度上還相互仇視,下面我們按實力和影響力來一一介紹一下這四個國家。
  • 四大汗國中,為何金帳汗國實力最強?只因這塊土地適合蒙古人生存
    從十四世紀初期開始,成吉思汗後裔在亞歐大陸建立的國家大部分都開始走下坡路,此時距離成吉思汗帶領蒙古人衝出草原僅僅過了一個世紀。公元1309年,根基不穩的窩闊臺汗國率先滅亡,其領土被併入了元朝和察合臺汗國。
  • 元朝的四等人、初夜權和蒙古帝國: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建立元朝
    大元等不等同於蒙古帝國。不能這麼理解。實際上,大元是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地盤是今天的中國、外蒙古以及遠東地區。而蒙古人另外還建立了4個汗國,分別是: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元朝和這四個汗國一度敵對,甚至互相開戰。除了伊爾汗國以外,其餘三個汗國根本就不支持忽必烈,而是支持阿里不哥。後忽必烈打仗擊敗阿里不哥,將其毒死,引起另外三個汗國的憤怒,雙方多次交戰。
  • 元朝被滅了,那成吉思汗的後人建立的另外的國家,現在還存在嗎?
    欽察汗國欽察汗國是成吉思汗分封給長子朮赤的國家,其主要版圖包括西亞的北部地區和東歐。俄羅斯在歷史上,曾經臣服於欽察汗國。欽察汗國在西方歷史上影響較大。元朝末年,欽察汗國也陷入衰落狀態,先後在帖木兒汗國以及新興的俄羅斯打擊下崩潰,最終滅亡於16世紀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