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軍事的發展來說,是一場劃時代的戰爭,很多老的戰法戰術都告別了舞臺,很多曾經輝煌的兵器種類走到了末路。其中,海戰的改變最為明顯。經過了這一時代,海戰的主要戰場已經拓展到空中,航空母艦成為了決定勝負的主要武器。這對工業基礎一般、自然資源匱乏、以戰爭掠奪為主要生存手段的國家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這其中,尤以英國和日本為最。英國人二戰之後,曾經輝煌的皇家海軍直接淪為了二流。而日本,仍然抱著自己的海戰思想死不撒手,並且為了證明自己海戰思想的正確性,造出了一級站立在戰列艦頂端的巨艦:大和級戰列艦。
一、還是需要戰列艦
1898,美國人由於兼併了夏威夷,將自己的海軍勢力範圍擴展到了太平洋。這讓長期以來獨霸這片海域的日本人如鯁在喉。於是,日本人就把美國人當成了假想敵,天天研究如何擊敗他。這之中誕生了很多「對美作戰理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秋山真之和佐藤鐵太郎提出的「對美七成論」。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日本艦隊的規模和總噸位,必須達到滅國太平洋艦隊的七成以上,否則絕無勝算!這一時可是難壞了日本人。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除了火山多地震多,剩下幾乎什麼都缺,天生不適合發展大型重工業。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的工業水平總算是有了些起色,比周邊的國家強很多,但是和美國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為了能達到「對美七成論」的理論要求,日本人攢雞毛湊撣子,節衣縮食加上武裝掠奪,但是資源仍然不夠。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日本人根據《凡爾賽和約》,接收了德國在遠東的所有殖民地,這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山東。經過這一輪「鯨吞」,日本的工業資源總算有點兒起色,海軍們也想著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可是天有不測風雲,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各國的海軍發展被限定在一個框架內。而此時日本艦隊的總噸位僅有美國的六成,雖然離七成僅有一步之遙,但卻因為條約的關係,再也無法繼續追趕了。沒辦法,日本只能再次開動腦筋,想一個在艦隊力量遠遜於對方的情況下,能夠抗衡美國海軍的辦法。
無數的事例證明,思想都是逼出來的!在「對美七成論」行不通之後,日本人又發展出了一個「九段漸減邀擊戰術」。這個戰術,實際上就是挑動美軍主動進攻,然後日本以驅逐艦、潛艇、魚雷艇、水雷、航空兵和航空母艦等武器組成的防禦網,一點點的削弱美國海軍的實力,等到對手的實力被消耗到和自己差不多的時候,再出動艦隊決戰!其實,「九段漸減邀擊戰術」已經有了些現在立體化海戰的影子,只是日本人太過迷信大炮巨艦,沒有繼續往立體化理論上發展。這雖然是世界的福音,但是對日本人來說,卻是一種悲哀。然而在1934年,隨著英國、德國不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開始暗搓搓的發展自己的戰列艦時,日本也看到了自己的機會窗口,決定不再被紙面束縛,下手打造一支具有足夠威懾力的新海軍。
日本自中日甲午戰爭以來,真的是「武運長久」,一路打過來,海軍的重要性不斷凸顯。那種傳統海戰中,一炮對一炮的硬核死鬥,正好適合於日本人直來直去的性格。所以這種「猥瑣」的「九段漸減邀擊戰術」,讓日本傳統海軍很看不上。他們需要的,還是看上去威武雄壯的戰列艦!此時,世界上的政治方向出現了變化,歐洲和美國對德國的限制不斷鬆動,而海軍的發展也開始失控。日本也看到了自己的機會窗口,決定不再被紙面束縛,下手打造一支具有足夠威懾力的新海軍。1932年,日本決定要設計一級新的戰列艦,一級曠古爍今、足以建立海戰絕對優勢的戰列艦,以此來抵消美國海軍的數量優勢。這就是在1937年開始建造的新銳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
二、空前絕後的超級戰列艦
能滿足硬派海軍虛榮心的軍艦,到底是一艘什麼樣的軍艦呢?應該說,在美國現代超級航母出現之前,大和級戰列艦時絕對的「海上巨無霸」!請看技術參數:艦長度263米,水線長度256米,艦船寬度38.9米,吃水深度10.4米,標準排水量65000噸,滿載排水量則高達72810噸。以上是船體數據,再看武器數據:三聯裝460毫米口徑45倍徑艦炮三座,共九門,可發射單發重達1.5噸、裝藥量330千克的炮彈。而且,射速不低,在裝填機的幫助下,兩分鐘即可完成三次齊射;4座三聯裝155毫米口徑副炮,這是從巡洋艦上拆下來的主炮,威力也不小;其他高炮若干,對比其他火力可忽略不計。再說說防禦:按照設計要求,大和號艦體防禦裝甲,可以承受自身460毫米口徑火炮在2萬-3萬米距離上的打擊;兩層水平裝甲,厚度合計超過25釐米,可以承受800公斤航空炸彈的攻擊;水下艦體可以抵禦400公斤TNT爆炸當量的攻擊;即使在最薄弱的煙囪開口處,也使用38釐米厚的蜂巢狀裝甲。整艦的裝甲總量是21266噸;另外,大和級戰列艦設計了三層船底,劃分了1147個水密艙,可以有效地防止魚雷的攻擊。
單純說可能沒有概念,我們來找個參照物對比一下。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從二戰後期服役到21世紀,是美國最大的戰列艦。他的參數比起大和級來差了不少,標準排水量44560噸,滿載排水量55710噸,主炮為9門406毫米火炮,副炮為20門127毫米火炮,裝甲總重18466噸。對比大和級來說,衣阿華級戰列艦全面處於下風。
當然,大和級雖然火力旺盛、裝甲厚重,但是也有著自己難以克服的弱點——速度慢,機動性差。雖說大和級配備了4臺蒸汽輪機和12臺重油鍋爐,最高輸出可達15萬馬力,可是由於自身太過笨重,大和級的最大航速只有27節。而二戰中其他國家的新式戰列艦航速一般都在30節左右,所以大和級如果真打起來,可能面臨打不過的時候逃不掉、別人逃自己追不上的境地。而且,科技和工業水平的鴻溝也不是能輕易彌合的。相比美國戰列艦先進的火控系統,大和級上的設備非常過時而老舊,所以看上去強悍的460毫米巨炮,實際上打擊的精準度十分有限。而且,大和級造價太過昂貴,一艘戰列艦的造價,可以造3艘航母!但是不管怎麼說,對日本那幫硬派海軍而言,拼命神器大和級戰列艦卻正是他們想要的。他們認為,有了這種超級武器,日本海軍絕對會成為海戰霸主。三、過時的大和級戰列艦
1941年12月16日,大和級首艦大和號服役;1942年8月5日,大和級二號艦武藏號服役。這兩艘超級巨艦的入列,並沒有改變日本人在海戰上的頹勢。此時的海上戰場已經變成了航母的天下,中途島海戰,美日兩國航母隔空對打,海面上往往還沒見到對方就已經開戰。好不容易造出來的大和級戰列艦於是成了陪跑的看客,只能擔任護衛補給、運送士兵、提供火力支援的工作了。如果說造軍艦是一筆買賣,大和級可是賠大了。
而且,這兩隻鋼鐵巨獸,最終沒能「活著」撐到戰爭結束。首先完蛋的是武藏號。1944年10月,武藏號在海軍中將慄田健男的率領下,參加了雷伊泰灣海戰,企圖攻擊盟軍登陸艦隊。1944年10月24日,日本艦隊被發現,美國16架F6F戰鬥機、12架SB2C俯衝轟炸機和23架TBM魚雷機組成攻擊波,在武藏號身上扔了20枚魚雷和17顆炸彈,武藏號因此沉沒;1945年4月6日,大和作從山口縣德山灣海向衝繩方向出擊,執行自殺式特攻命令,結果遭到美軍386架飛機多波次的攻擊,被多枚魚雷和炸彈擊中,最後主炮炮塔發生大爆炸,大和艦也因此沉沒。大和號和武藏號,日本海軍的最後驕傲,最終都終結在了海軍看不起的飛機上,真可以說是說嘴打嘴。
結語
應該說,大和級戰列艦是日本造船工業的集大成者,確實算是一級優秀的戰列艦。但是,由於日本海軍理念上的落後,讓大和級輸在了起跑線上。面對艦載機上百公裡的攻擊半徑,大和級戰列艦幾十公裡的主炮射程根本沒有可比性。也正是隨著大和級戰列艦的消失,海戰中大炮巨艦的時代徹底結束,航母成為了絕對的主角。如今,美國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已經成了博物館,供人們在現在的歲月裡,緬懷那段炮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但是那段記憶中就已經遠去,歷史的發展趨勢誰也攔不住。抱殘守缺,最終等待自己的,只能是一個悲慘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