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成長壯大,來永泰旅遊人數持續增多,越來越多的群眾收穫到了旅遊帶來的「紅利」,在農民增收、帶動就業及社會穩定等方面得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旅遊扶貧效應初顯:
(一)增加了農民收入。永泰擁有豐富的農特資源,是全國著名的「李果之鄉」、「青梅之鄉」、「蜜餞之鄉」。但長期以來,農民豐產總難以帶來「豐收」,主要原因是產品附加值低。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的發達,初級農副產品被研發為特色旅遊商品,附加值增加,一批旅遊商品深受遊客歡迎。以李果為例,永泰鮮李果市場價為3.5-5元/斤,通過遊客採摘的李果出售價一般為10元左右/斤,如果做成李幹、蜜餞等旅遊商品,市場價一般為二十多元一斤。旅遊業發展後,永泰李幹銷量普漲,為原來的3倍以上。有市場、有銷路,作為提供初級農產品的李農也得到了相應增收。通過旅遊扶貧產業帶動餐飲業、農副土特產品加工包裝銷售、民俗工藝品開發、客運業等蓬勃發展,促進貧困村、貧困戶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副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景區周邊出售的農特產品普遍高出30%-50%,農產品價格的提升使貧困村、貧困戶直接受益,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二)緩解了就業壓力。在永泰農村主要收入來源一般為外出打工,本縣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少、收入低,旅遊產業具有「離土不離鄉」、就業方便的優勢。目前我縣有16個鄉鎮和129個村開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直接就業2.6萬人,間接就業農民3.8萬人。嶺路鄉雲山村60%的農戶從事旅遊經營,旅遊收入佔全村總收入的50%。以開辦農家樂為例,一個普通農家樂能夠解決5人就業,規模稍大的還需要增加廚師、服務員等,能夠提供8-10人就業。
(三)維護了社會穩定。通過旅遊業發展,帶動農產品加工業、飲食業的發展,直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增長增收,城鄉收入差距得到緩解。同時有助於村容村貌的轉變,為新農村建設添加助力,開展環境保護,建設美麗鄉村、宜居村莊。
(四)貧困戶收入水平不斷提升。通過土地流轉、林地流轉、參與景區建設和管理以及提供農家旅館,開農家餐館、當服務員、保潔員、幫廚員,通過售賣特產小吃、旅遊小商品和雞鴨鵝和青菜等農產品等增加收入。帶動全縣600多戶貧困戶參與到鄉村旅遊開發中,其中,2016年通過參與鄉村旅遊脫貧126戶,實現脫貧人口415人,通過鄉村旅遊開發實現戶平均月增收300多元。
(五)群眾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旅遊扶貧產業使貧困村、貧困戶拓寬了眼界,增強了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能力。通過開展創評「文明戶」活動,鄰裡更加和睦,衛生習慣、待人接物、餐飲水平、文化教養等綜合素質不斷提升。一些鄉村民俗文化得到傳承發揚,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二、旅遊扶貧主要做法:
(一)推進旅遊扶貧與旅遊產業發展相結合。
旅遊扶貧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推進旅遊扶貧的根本保障是要實現旅遊業的發展。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使當地貧困戶能夠擺脫貧困。同時,不斷完善旅遊基礎配套服務設施,積極升級旅遊產品、拓寬品牌營銷渠道,確立永泰旅遊的品牌地位,建設成為百姓生活富裕、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內涵豐富、旅遊功能完善的旅遊強縣,使旅遊業成為永泰縣脫貧致富的先導產業、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富美產業。
(二)明晰旅遊扶貧思路
一是打造旅遊扶貧示範點。圍繞旅遊扶貧目標,我縣圍繞「一山(青雲山)一水(大樟溪)一古鎮(嵩口鎮)」科學布局、認真布點,選取景觀質量最高、開發價值最大的鄉村旅遊點作為旅遊扶貧示範點。通過對區位合理性、產品差異性、遊樂參與性、空間開放性和效益輻射性的綜合分析,打造了嵩口鎮溪口村、月洲村、大喜村、東坡村、赤水村、大洋下蘇、麟陽、長慶鎮嶺兜村、同安鎮連山村、芹草、蓋洋鄉珠峰村、葛嶺鎮西洋村、梧桐鎮春光村、坂埕村等14個旅遊特色村。2016年,嵩口鎮大喜、嵩口鎮月洲、梧桐鎮春光村又獲批為福州市旅遊精品村示範點(附梧桐鎮春光村、雲頂景區等2個典型事例)。
二是創新旅遊扶貧模式。開展多樣化的旅遊扶貧模式,結合各鄉村不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創新扶貧載體,爭取旅遊扶貧效果最大化。通過旅遊扶貧實踐,目前我縣主要應用「生態+文化」、「景區+農家」、「農莊+遊購「等模式。」生態+文化「模式,是以美麗鄉村為載體,把農村生態資源和農村特色文化融入鄉村旅遊,做好多元經營文章,促進鄉村旅遊拓展內涵、彰顯特色、提升品質,以月洲村為主要代表。「景區+農家」模式,是以景區景點為依託,鼓勵周邊農民包裝農家庭院建築,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參與旅遊接待服務,形成景區與農家互促共榮的鄉村旅遊發展格局,以雲頂景區+雲山村為主要代表。「農莊+遊購」模式,是以城鄉互動為抓手,著力整合城鄉資源優勢,積極培育鄉村休閒大農莊,在休閒觀光旅遊的同時積極發展旅遊購物平臺,開發旅遊特色商品,打造集休閒、觀光、購物等於一體的遊購式鄉村旅遊產品,促進城鄉旅遊互動,提高鄉村旅遊發展效益,以清涼鎮幸福農莊為代表。
三是高點編制旅遊規劃。按照生態至上、優勢互補、合理布局、科學開發的原則,聘請高級別策劃專家進行高端策劃,高級別規劃設計院團和知名大中專院校的專家、學者進行規劃設計。先後投入300餘萬元,完成了旅遊縣城、旅遊名鎮、旅遊名村創建規劃編制,永泰縣旅遊總體規劃,修訂了6個景區專項規劃,制定了「農家樂」發展專項實施方案。
四是積極引入市場主體。開展精準旅遊扶貧,發展鄉村旅遊,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原則,積極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產業+旅遊「的新樣板,以產業發展旅遊,以旅遊帶動產業。近幾年來,先後引進了易達旅遊集團綜合開發藤山雲頂景區、世華集團提升開發青雲山御溫泉項目,福清客商投資幸福農莊,臺灣客商投資千江月休閒農場,春倫集團投資茉莉花基地,香米拉公司投資旅遊星級賓館,本縣回鄉創業人員投資勝華有機農業開發等項目。
(三)強化旅遊扶貧舉措
一是大力保護生態環境。統籌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藉助永泰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優勢,集中力量建設核心景區和鄉村旅遊景點,按照重點突破、全域推進的步驟,藉助青雲山、雲頂、天門山、嵩口古鎮等核心景區優勢,帶動了「一山一水一古鎮」鄉村旅遊觀光景點開發。同時,全面推進宜居村莊和傳統村落建設,充分發揮永泰特色農業優勢,建成了一批花海公園、柑橘採摘園、農業體驗園、李梅觀光區。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建設需求,整合資源,加大對重點景區和重點鄉村的開發建設力度。交通方面,縣外交通先後建成了永福高速、向莆高鐵,建成直達永泰的快速通道。縣內交通條件也全面改造完善,完全能夠滿足大旅遊的需求。接待設施方面,全縣發展5星級標準賓館2家、旅遊賓館6家,發展農家樂近100家,休閒娛樂場所20家,旅行社6家,能提供接待床位6000個,大型旅遊商品購物中心三個。旅遊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門樓、停車場、棧道、循環遊步道、旅遊廁所、交通指示牌、防護欄等配套設施建設已全面改造升級。
三是通過活動起到帶動示範作用。我縣與省教育廳關工委合作「陽光同行 旅遊扶貧」公益系列活動,讓活動走進學校、走進鄉村、走進景區,在永泰嶺路華信小學133位貧困學生進行一對一的物資捐贈,同時讓省內知名主持人給同學們上課,寓教於樂。與東南衛視合作,共同策劃「2016·牽手夢想」向全縣徵集1000多個學生願望,由永泰縣領導、東南衛視及100.7主持人、臺灣藝人、愛心企業、愛心車隊、愛心媒體、公益志願者共同走訪永泰貧困學校、永泰貧困 鄉鎮發放「愛心禮品」,幫助貧困孩子或留守兒童實現2016年新年願望。同時由東南衛視主持人攜手臺灣藝人團隊,為永泰人民帶來一場公益慈善晚會。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帶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決部分農民生活困難。
四是加大農村人才培養。積極開展對鄉村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經營戶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經營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去年以來,組織鄉村幹部、農家樂業主、飯店服務員開展專項培訓三期,參訓人數600人次。每年「永泰美食節」開展十大美食評比活動和賓館、飯店、農家樂烹飪技能大賽,提高旅遊經營者和從業者參與旅遊的積極性。
五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豐實旅遊載體,在同安鎮公路沿線栽種可觀賞性苗木,將農特產品進行深加工,轉變為旅遊商品,引導粗放型農業種植向能夠提供餐飲、住宿、娛樂、體驗的農莊轉變。
五是開展精準宣傳營銷。發揮精品景區輻射帶動作用,當前永泰旅遊扶貧工作還是主要依靠現有相對成熟的旅遊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如嶺路鄉雲山村主要依託雲頂景區,葛嶺鎮溪洋村主要依託天門山景區,塘前鄉莒口村主要依託大樟溪生態休閒區。結合這一特點,我縣在旅遊扶貧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強調精品景區周邊村莊的配套功能地位,在宣傳營銷時重點推介,逐漸提高輻射村莊的影響力,待輻射範圍內的村莊具備一定影響力後,輻射範圍變廣,可以帶動更多的村莊脫貧致富。以雲山村和月洲村為例,雲山村旅遊扶貧發展較快得益於雲頂景區開發和自身農家樂、農產品資源,目前雲頂景區已創建為4A級景區,通過輻射帶動,周邊的寨下、七鬥、長坑等村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