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 為什麼高級巧克力多產自瑞士和比利時?

2021-01-22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大象公會"(微信ID:idxgh2013)授權轉載。

僅靠悠久的巧克力製造史,是否就能生產出最好的巧克力?


風靡世界的巧克力,在中國也廣受歡迎,特別是進口巧克力,市場定位近乎奢侈品。西方巧克力業人士觀察中國市場時,常會驚嘆「歌帝梵在中國的店鋪看上去就像珠寶首飾商店」。


旗下擁有瑞士三角巧克力的億滋國際公司,其高管曾在2016年表示:「與我們不同,巧克力(在中國)是作為奢侈品、體現生活品味的產品和昂貴的禮物銷售的。」


這並非偶然,早在出國旅遊不太常見的八十年代,留學生在選購禮品給國內親友時,便普遍選擇美味、洋氣又不過於昂貴的外國巧克力。


當然,並非所有外國巧克力都能充當高檔貨,能撐起臉面的無外乎歌帝梵、瑞士蓮、吉利蓮等著名品牌,而它們普遍來自兩個既不出產巧克力原料、巧克力產量也非世界最高的歐洲小國——瑞士和比利時。


(左)比利時歌帝梵(Godiva)巧克力,(右)瑞士蓮(Lindt)巧克力


為什麼瑞士和比利時能擁有世界上最知名的巧克力品牌,並以「巧克力王國」聞名於世?



巧克力的原料是原產於美洲的可可,最早由印第安人發明。巧克力雖然傳入歐洲,但起源於熱帶雨林的可可只能生長在赤道南北兩側 18°的區域,瑞士和比利時都不具備種植條件。


可可豆、可可粉與巧克力


瑞士能成為巧克力王國,源自它對現代巧克力製作工藝的巨大貢獻。


工業革命前,巧克力只是一種由天然可可粉衝泡出的飲料,雖因異國情調頗受歐洲宮廷喜愛,但可可脂含量高,過於油膩,再加上天然可可產量稀少,價格昂貴,在貴族圈子外乏人問津。


凡爾賽宮廷裡飲用巧克力的法國貴族


新的工藝起步於 1828 年,一對荷蘭父子發明了可可壓榨機,能將佔可可豆 53%的可可脂壓榨出一半以上,製作出低含脂量的可可粉。他們還發明了使用鹼鹽中和可可粉酸性的「荷蘭式」工藝,有效降低了可可粉的苦味。


這兩項發明,使可可粉更容易與各種食品原料混合,以發掘新成分和新配方,從而奠定了現代工業大規模製造巧克力的基礎。


由荷蘭範·侯滕家族發明的可可壓榨機


但是,當時的巧克力仍與我們熟悉的、長方形板條狀的塊狀固體巧克力大不相同。直到1847年,英國廠商 J. S. Fry & Sons 將可可粉、糖和可可脂混合配比,才首次生產出外形符合現代標準的巧克力。


不過,這種最早的現代巧克力在口感上可沒有「絲滑感受」,而是充滿粗糙生硬的顆粒感。


由 J. S. Fry & Sons 公司生產的最早巧克力塊,距今已有170年


正是在這一點上,瑞士人對巧克力作出了重大的改良。



1879年,瑞士人林特發明了巧克力研拌工藝(Conche),從而大大提高了巧克力的品質與口感。


林特發明的第一臺巧克力研拌機的模型


林特工藝的奧妙在於,通過不斷地攪拌,使作為原料、混合著可可粉與可可脂的巧克力糊,摩擦受熱而熔融、液化。


受熱液化的巧克力在與空氣充分接觸的同時,其中影響口感的水分和酸性物質得到揮發,巧克力本身則在高溫狀態下發生美拉德反應,散發出誘人的香氣。在這一過程中,可可脂與可可粉微粒均勻地融為一體,巧克力也因之變得平整柔滑。


研拌巧克力


為了使巧克力各部分原料充分混合,香味充分釋放,一次研拌過程往往很長,最短也需要四小時,最長更需要數天。經過長時間不間斷的攪拌,變為流質的巧克力在合適的溫度下入模成型,原本苦澀的巧克力就這樣變為香甜柔滑、入口即溶的美食。


據說,林特第一次成功完成的巧克力研拌,花費了整整78個小時。


研拌機(Conching Machine)工作原理草圖


此外,早在研拌技術誕生前,瑞士巧克力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標誌性產品——牛奶巧克力。


早在1819年,瑞士日內瓦湖畔就出現了全國第一家製作巧克力的工廠。1875年,這家工廠創始人卡耶爾的女婿丹尼爾·彼得,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牛奶巧克力。


彼得的牛奶巧克力廣告:「品質有阿爾卑斯山那麼高」


值得一提的是,丹尼爾·彼得能發明這一新產品,恰恰是受其好友與鄰居,大名鼎鼎的雀巢公司創始人亨利·雀巢(Henri Nestlé)的啟發。


彼得在一開始試製牛奶巧克力時,一直難以解決牛奶與可可脂充分混合的問題,而牛奶中的水分更會使二者的混合物發黴變酸。


在多次嘗試失敗後,他想到了雀巢為製作嬰兒配方奶粉發明的牛奶濃縮工藝。於是他將牛奶烘乾,將水分去除直至留下粉末,再與可可粉、可可脂和糖充分混合攪拌,終於製作成功。從此,巧克力不再只有可可的苦味,而有了多種可能。


三大類巧克力成分差別:牛奶巧克力包含固態可可、可可脂、糖、奶粉和香草等添加劑,黑巧克力中不含奶粉,白巧克力則不含固態可可


此後,瑞士巧克力製作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讓·託布勒發明了用在巧克力研拌之後的「回火」工藝,它能破壞可可脂晶體結構,避免巧克力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的結晶,並使巧克力變得更加平滑堅實。


他的兒子創立了「託布龍」(Toblerone)品牌,就是今天世界聞名的「瑞士三角巧克力」。


在新技術與新產品的基礎上,瑞士建立起了出口巧克力的外向型經濟,甚至還為歐美各國的巧克力廠商提供巧克力機器製造與技術轉讓。而瑞士對巧克力原料與成品進出口有著接近全球最低的關稅稅率,更使它迅速成為巧克力生產大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國可可進口關稅稅率(按每100千克1德國馬克計算)


1910年各國可可脂進出口量,其中瑞士的進口量僅次於美國


瑞士的巧克力公司以其技術和產品優勢向國際擴張,生產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彼得的巧克力工廠,在為雀巢公司收購後,其生產的牛奶巧克力成為瑞士的名片。


發明巧克力研拌工藝的林特的公司,則是後來瑞士蓮(Lindt & Sprüngli)的前身。


20世紀初,一名瑞士工人一天即能生產500千克作為成品原料的巧克力糊。1915年,瑞士蓮將其生產的四分之三巧克力用於出口。1905年,瑞士生產了14000噸巧克力,到1918年則升至40000噸。


今日瑞士巧克力的全球出口量與出口額


為了維護瑞士巧克力的品牌形象,1901年,瑞士18家最大的巧克力生產商組成了瑞士巧克力協會(Chocosuisse),設立了共同的行業標準與品牌認證制度。1905年開始,瑞士官方更對境內的巧克力生產特別是巧克力成分制定了詳細的規章。時至今日,雀巢與瑞士蓮早已躋身全球最大的十家糖果生產企業之列,而瑞士人的人均巧克力消費量更是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2011年部分國家人均巧克力消費量(單位:千克)


在瑞士人的推動下,19世紀末開始,全世界巧克力的生產與消費都出現暴漲,白巧克力、黑巧克力、堅果巧克力等各種為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新產品不斷出現。巧克力生產商在廣告營銷上更是不遺餘力,將它塑造成歐洲人傳統節日裡不可或缺的禮品。


英國吉百利(Cadbury)公司為推銷心形巧克力製作的廣告,從而發明了情人節送巧克力的「傳統習俗」


歐美各國的軍事首腦也為巧克力的推廣出了一份力。他們普遍認為,巧克力既能像烈酒一樣迅速提供高熱量又不會引發酗酒問題,是一種合格的戰地口糧。在一戰之前,各國的軍用口糧中已普遍出現巧克力。


一戰時期美國陸軍的軍用巧克力


城市化、運費的降低與普通人購買力的增強,使巧克力終於成為一種大眾食品,也帶來了可可貿易的暴增。統計資料顯示,從1870年到1897年,全世界對咖啡的需求只增長了約 50%,對茶的需求只增長了一倍,而對可可的需求竟增長了整整九倍。瑞士的工藝,使世界的巧克力消費有了爆發式的增長,也使它成為名副其實的巧克力王國。


1765-1913 的世界各國可可出口量



與瑞士利用新技術大規模生產巧克力不同,另一個巧克力國度比利時,一直是以用手工作坊生產的各種精品巧克力,在整個歐洲樹立起品牌。


不同形態巧克力的製備方法,包括巧克力塊、夾心巧克力塊、夾層巧克力、液體夾心巧克力等


有趣的是,瑞士人最早接觸到的巧克力,正是來自比利時。早在1697年,瑞士蘇黎世城邦的市長海因裡希·埃舍爾,把巧克力這種飲品從布魯塞爾首次帶到瑞士。


另一方面,今天比利時巧克力的標誌性產品,也恰恰來自於瑞士移民的後代。1857年,一位名叫紐豪斯(Neuhaus)的瑞士人在布魯塞爾市中心的商業街上開了那裡的第一家巧克力店。五十多年後,他的孫子發明了今天比利時最富盛名的巧克力——夾心巧克力(Praline)。


由紐豪斯生產的各種外形精美的夾心巧克力


夾心巧克力製作工藝複雜,它由調溫的巧克力做外壁,內餡則有上百種選擇,或是液體的糖漿,或是杏仁、榛子等堅果,或是奶油等混合物。這類巧克力的熔點較低、容易變形,因而需要別出心裁的包裝。這也是分出小格盛裝精品巧克力的巧克力禮盒(Ballotin)的來源。


盛裝紐豪斯牌巧克力的巧克力禮盒


此外,借鑑了法國甜品製作工藝的比利時人,還創造出了巧克力淋醬(Ganache)、巧克力松露(Truffle chocolate)等特色巧克力產品。20 世紀初,比利時出現許多以現代新工藝生產精品巧克力的店鋪,其中的代表就是 Godiva 和 Leonidas。


由 Leonidas 生產的巧克力松露


這些店鋪員工不多,每家平均只有30多人,而手工的生產流程使巧克力產量難以提升。也正是由於產量的限制,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除一戰後短暫的十餘年外,比利時竟然一直是一個巧克力進口國。


真正的變化始自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作為歐洲在二戰後舉辦的第一屆世博會,各國都在會上爭相展示戰後重建時期的最新成就,不甘人後的東道主比利時則藉此機會將它變為推廣本國最引以為傲的特產——巧克力的舞臺。比利時巧克力由此一舉成名,獲得世界級的認知度。


1958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巧克力展館,以比利時最著名的巧克力品牌之一金象牌(Côte-d'Or)為招牌


隨著1967年歐共體的建立,作為歐共體總部所在地,比利時更是成為歐洲人流與物流交匯的中心。為了與跨洋而來的好時、瑪氏等美國巧克力巨頭爭奪歐洲市場,認知度高、品質優秀的比利時巧克力立即得到歐共體的重視。


1959年於巴黎成立的歐洲巧克力-餅乾-糖果協會(CAOBISCO),1985 年將總部遷往比利時布魯塞爾


為維護比利時巧克力的產品質量標準,歐共體設置了貿易壁壘。歐共體通過法案,禁止可可含量低於歐洲標準,特別是以其他成分替代可可脂的產品,以「巧克力」名義在歐共體境內售賣。而為了維護這一法案,歐共體老成員國法、德、比利時等不惜與英國等新成員國爆發「巧克力戰爭」,在歐洲議會裡僵持三十年之久。


禁止(左)與允許(右)巧克力含有可可脂替代成分的歐洲國家


在歐共體對外貿易保護、對內自由流動的政策下,擁有品牌優勢的比利時巧克力迅速掌握了歐洲市場,成為歐共體及之後的歐盟內部最重要的巧克力出口國。


歷年比利時巧克力產量


歷年比利時巧克力進出口額


同時,歐共體內部的自由貿易,推動了包括吉利蓮(Guylian)在內的新一批比利時巧克力企業的發展。在傳統的高檔夾心巧克力之外,比利時企業也涉足其他巧克力產品的生產,包括一種名為考維曲(Couverture)的用於糕點的巧克力塗層,其產量已佔到比利時全部巧克力產量的 70%。


仿佛圍棋黑棋子的考維曲,熔化後用於塗抹在糕點表面


不過現如今,已經有相當多的比利時巧克力企業,被瞄上「比利時巧克力」這塊金字招牌的跨國大公司兼併。冠以「比利時巧克力」之名生產的非比利時企業,更是魚龍混雜。


為跨國公司兼併的最知名的比利時巧克力企業,包括被美國億滋國際收購的金象牌巧克力,被土耳其耶爾德茲收購的歌帝梵,以及被韓國樂天糖果公司收購的吉利蓮


基於歐盟有關標明商品生產地的法令,比利時各主要巧克力生產商,為了維護比利時巧克力的品牌形象,共同制訂了「比利時巧克力法典」(the Belgian Chocolate Code),以同行業共識的形式,將比利時巧克力在產品生產產地標註和廣告營銷時所應遵循的原則確立下來。


全球化時代,巧克力的研發、生產、銷售,早就不局限在某一國境內;也唯有動用保護性手段,人們才願意相信:在巧克力製作歷史悠久、擁有頂尖巧克力製作技術的地方,能吃到最正宗、最地道的本地巧克力。


這種誤把相關性當做因果性的誤解,倒也無傷大雅。正如另一則巧克力報導中所出現的偏差:一個國家平均每人消費的巧克力數量越多,該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比例就會越高。


各國巧克力人均消費量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出現概率示意圖


參考資料:

1. Clarence-Smith, W. 2000. Cocoa and Chocolate, 1765-1914. London: Routledge.

2. Moss, S. and A. Badenoch. 2009. Chocolate: A Global History. London: Reaktion Books.

3. Squicciarini, Mara P. and J. F. M. Swinnen. 2016. The Economics of Chocola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他是敦刻爾克道森船長的原型,原鐵達尼號二副,兩個兒子陣亡,一生都是傳奇

出生在那個時代,萊託勒的一生,經歷了比和平時代要多得多的波折、災難、考驗,可他也見識過人性之可畏,明白生命之可貴。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印度空軍奇襲不成,巴基斯坦王牌飛行員30秒內擊落4架敵機

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一位名叫默罕默德·馬哈茂德·阿拉姆的巴基斯坦飛行員,完成了比馬爾塞尤更加厲害的超神一擊——在30秒內連續擊落4架敵機!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民航兩次誤入蘇聯領空慘遭擊落,大韓航空為何接連兩次遭此厄運?

大韓航空公司的客機飛行員們,是如何先後兩次掉到同一個坑裡的。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


相關焦點

  • 盤點世界十大巧克力品牌,瑞士和比利時品牌享譽全球!
    它是比利時王室曾授予金質獎章的巧克力品牌。"吉利蓮"選用西非優質可可及地中海優質榛仁,是榛仁醬和最純正的液態巧克力的最完美的結合,工藝嚴謹考究,每一塊"吉利蓮"巧克力都是比利時精湛手工藝和先進設備的完美結合,無論從形狀、顏色,還是口感都是世界頂級;最貴族的巧克力莫過於黑松露巧克力,黑松露是一種價比黃金的菌類植物,滋味鮮美,是歐洲老饕們的最愛,只生長於巴黎鄰近森林的地下,必須靠豬的靈敏嗅覺才能發覺。
  • 驚豔世界的「紅寶石」巧克力Ruby,依然是「比利時製造」!
    自2017年9月誕生起,紅寶石巧克力就吸引著全世界寵愛的目光:本來巧克力就象徵浪漫和甜蜜,如今又有天然粉紅色加持,實在讓人難以抗拒。2002年, 「百樂嘉利寶」在瑞士蘇黎世上市,成為巧克力行業首家上市公司,自那時起Barry Callebaut就變成一家瑞士公司。 「百樂嘉利寶」旗下有兩個品牌:「百利」(Barry)和「嘉利寶」(Callebaut)。
  • 「聞名世界」的4種巧克力,美國有德芙,比利時有瑞士蓮,中國呢
    如果說,小時候最愛吃的食物是什麼,肯定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糖,但巧克力一般都是甜味,只是因為經濟原因,不是所有人小時候都吃過巧克力的。哪怕是現在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巧克力,也有很多人只是聽過名字,從來沒吃過。比如「聞名世界」的這4種巧克力,很多人都知道,美國有德芙,比利時有瑞士蓮,中國呢?
  • Praline 比利時的巧克力色黃金
    在比利時,巧克力仿佛有著無窮多種形狀和口味。而其中最獨特的還要數Praline。對很多人來說,聖誕節和巧克力是不可分的。而這,不僅僅是因為冰天雪地讓人更加想念甜滋滋的味道。  球形酒心巧克力、鑽石形蜜酒巧克力、王冠形牛軋糖:在全世界的巧克力店裡,比利時的Praline都是最名貴的品種。
  • [原創] 比利時巧克力,垂涎欲滴
    《比利時生活》了解歐洲的窗口連接中歐的紐帶生活的貼心朋友立足比利時 放眼歐洲 心懷天下不知道是比利時要感謝巧克力,還是巧克力要謝謝比利時,自一九一二年創造出世界上第一粒軟心巧克力(praline)
  • 比利時的巧克力情懷
    巧克力,就是比利時人的荔枝。據稱,比利時年產巧克力60萬噸,絕大部分出口世界各地。比利時人年均巧克力消費量為6.8公斤。相比國內前段時間流行的「啤酒配炸雞」,在比利時,當地人更喜歡「巧克力配咖啡」。作為世界上第一款為咖啡量身打造的巧克力Cafe-Tasse,可可脂含量達77%,一杯濃咖啡之後,再來一塊Cafe-Tasse——苦中留香、回味綿長的滋味,生活的美,還夫復何求?
  • 比利時進口巧克力產自河北農村 進入多家著名電商
    「比利時進口巧克力」產自河北農村   嘉琳寶公司找工廠生產 在亞馬遜等電商銷售 遭起訴後被判三倍賠償 目前產品已陸續下架  劉先生花58800元購買了北京嘉琳寶公司銷售的珈琳寶純手工DIY巧克力1200盒,買後發現上當。
  • 周三018:比利時缺王牌 瑞士一年不勝
    周三018 國際賽 比利時vs瑞士 2020-11-12 03:45比賽地點:布魯塞爾天氣:14°多雲國際友誼賽,比利時主場迎戰瑞士。比利時缺王牌近10場戰績,8勝1平1負,進36球,失7球本周中,比利時將在國際友誼賽對陣瑞士,在此之前,比利時上一次亮相國際賽場是在10月15日,當時在歐國聯小組賽客場2比1擊敗冰島。
  • 瑞士媒體稱中國人拉高瑞士巧克力價格 因對巧克力有飢餓感
    瑞士的巧克力貴了,中國人又躺槍了。「因為中國人對巧克力有『飢餓感』,所以瑞士巧克力的價格更昂貴了!」瑞士主流媒體《一瞥報》12日稱,瑞士零售商近來紛紛抬高巧克力的價格,究其原因是中國人吃了更多的巧克力。
  • 世界最高巧克力噴泉,瑞士蓮巧克力博物館製作
    在世界上,有許多巧克力博物館。他們包括巴塞隆納的Xecolata博物館、布魯塞爾的比利時巧克力村、 還有賓夕法尼亞州的好時故事、英國的吉百利巧克力博物館和日本的白色戀人巧克力工廠等。現如今令人驚嘆的瑞士蓮巧克力之家(Lindt Home of Chocolate)也加入這一行業。隨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規劃設計院一起去看看吧。
  • 吃貨的比利時「巧克力之旅」
    說起比利時,許多吃貨們立刻想到的一定是巧克力。如果稱比利時為「巧克力王國」,絕對不為過。世界10大巧克力品牌,比利時就佔了5個。這是一家充滿創意的巧克力店,包裝和口味都與眾不同,口味有很特別的茶味和咖喱味,比利時人的口味這麼奇特,所以到了這家店,一定要去嘗試一下它特別的口味。
  • 美國有德芙,瑞士有瑞士蓮,我國的這款巧克力被譽為國貨精品
    除了美國的德芙巧克力,相信大家都知道瑞士的瑞士蓮吧,看到瑞士蓮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已經猜到了,瑞士蓮是瑞士的品牌,沒錯,嗯,很多人應該都清楚,瑞士和比利時都是巧克力生產大國,他們生產的巧克力品牌比美國德芙的品牌還要早
  • 舌尖上的比利時
    炸薯條也是比利時大餐的配菜兼主食,經常被擺放在牛排或者海鮮旁邊。因此,不僅是炸薯條專賣店,幾乎家家餐館都配有薯條機。著名的比利時貽貝配薯條更是成了比利時飲食文化的特色名片。甜蜜濃醇的巧克力王國說到巧克力王國,瑞士自然是當之無愧,然而比利時人也是巧克力的超級粉絲。
  • 歐洲中心四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哪個更容易移民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這四個面積雖小卻佔據歐洲心臟地位的國家,擁有開放且足夠國際化的強大經濟。 正是因為頗具競爭力的營商環境,這四個國家吸引了大量跨國企業入駐,它們有的在當地設立了公司的歐洲或區域總部,有的則視其為共享服務中心、客戶關愛中心,以及物流和分銷中心,還有創新研發中心。
  • 美國有德芙,瑞士有瑞士蓮,我國的這款巧克力被譽為「國貨精品」
    它的包裝每一顆都是用金箔紙獨立包裝而成的,簡單大方又得體,外表看著非常的華麗,所以這種巧克力送人顯得大度又不失顏面。除了美國的德芙巧克力,相信大家都知道瑞士的瑞士蓮吧,看到瑞士蓮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已經猜到了,瑞士蓮是瑞士的品牌,沒錯,嗯,很多人應該都清楚,瑞士和比利時都是巧克力生產大國,他們生產的巧克力品牌比美國德芙的品牌還要早,並且製作出的巧克力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
  • 盤點世界各國的巧克力,瑞士有瑞士蓮,美國有德芙,中國有什麼
    有一種食物是我們最愛的食物,它特別的甜,那就是巧克力,特別是女孩子,特別喜歡吃,在情人接的時候,男孩子們會拿巧克力當做禮物送給自己心意的女孩子,當那個女孩子受到這種禮物就會覺得特別的開心,巧克力有著美好的寓意,其實世界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巧克力,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代表的巧克力。
  • 愛普詩PK吉利蓮,它才是真正高級的比利時巧克力
    每到七夕節,愛人們都要想辦法表達彼此的愛意,最常見的莫過於鮮花與巧克力了。如今市面上巧克力品牌眾多,到底哪一款更適合七夕節送給摯愛呢?今天我們就拿目前七夕前夕最受歡迎的兩個品牌巧克力進行對比:108g的愛普詩比利時精選款和180g的吉利蓮巧克力經典禮盒。兩款巧克力都主打比利時和皇家貴族牌。相較而言,吉利蓮進入中國市場比較早所以知名度更高,而愛普詩是近兩年非常火爆的一個品牌。
  • 那些比費列羅更高級的巧克力,吃過兩種的請讓我叫一聲王者…
    這不又快到情人節了,有情侶的巧克力準備好了嗎,單身狗們要不要吃點什麼犒勞一下自己呢。平常在市面上大家見到最多的巧克力就是德芙跟費列羅了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世界知名的巧克力。不論從味道還是包裝都比費列羅高級許多哦。當然價格也很高級了。
  • 一國一種代表性巧克力:美國德芙,比利時的吉利蓮,中國有它!
    食物是生活所必須的,美食更是眾人所無法抗拒的,尤其是巧克力!再胖也要吃啊~不過巧克力的品牌很多,精緻美味的巧克力亦是很多。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一國一種代表性巧克力:美國德芙,比利時的吉利蓮,中國有它!不過吉利蓮也是款超級棒的巧克力,它是比利時的品牌,有著「巧克力王國中的至尊」之稱。是不是聽起來就特別貴氣!3、瑞士蓮聽名字就知道,這是瑞士的一款巧克力,據說在全球各地有些眾多的忠實愛好者。
  • 國際友誼:比利時VS瑞士 冷!冷!冷!比利時當真要提防!
    周四:比利時VS瑞士比賽時間:2020-11-12 03:45比利時世界排名高居第1位的歐洲紅魔比利時隊是世界足壇眼下最為出色球隊,在沉寂了許多年之後,球隊依靠黃金一代最終實現了復興屬如今的頭號射手盧卡庫目前效力於意甲豪門國際米蘭,國內賽事出場87場打進55球是目前比利時的隊史射手王。值得一提的是,比利時近2場各項賽事打進的3球均為盧卡庫一人打進,這名歷史射手王10月份的表現非常的出色。瑞士瑞士隊目前世界排名第12,歐洲排名第7,上賽季歐國聯小組賽因淨勝球優勢領先比利時進入半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