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一職最早設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自秦以來至明初,丞相都是朝廷中的重要職位,百官之長,是皇帝理政的輔佐,負責審議處理執行國家大事。因為丞相位高權重,所以編制通常很少,而且這個職位在明朝太祖朱元璋洪武中期就取消了,此後明清兩朝都不再設丞相。
時間一晃到了晚清,太平天國舉著反清旗號起兵,到後期大肆封王封官,王一口氣封了N多個(有說封了2700多個王,現在有史料可證有封號的王約200多個)。所封丞相更加不得了,可以說是滿朝充盈,比之前二千多年曆代王朝所設的各種丞相總和還要多幾倍、幾十倍,根本數不清。
太平天國在金田起事前後,曾經設過殿前左丞相、右丞相,由秦日綱、石達開分別擔任。馮雲山、韋昌輝早期也可能擔任過丞相,但因為這些出現在清朝方面的記載中,具體不詳。
太平天國1851年9月在永安州(廣西蒙山)建制時,開始封最初五王與設置百官,丞相方面則封了天官丞相秦日綱與春官丞相胡以晃。1853年3月建都天京,也只是設有天官、地官和春官等正副六丞相。可是未滿一年,就按《周禮·夏官》裡的記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掌理國務」。一口氣分成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再按每官正、又正、副、又副設四位丞相,這樣一共有二十四個丞相!
六官丞相雖然多,在太平天國前期,階位還是很高的,雖然是第三級職官,但因為在它之上的軍師、主將都由諸王世襲,不再授與他人,故丞相被稱為「官居極品」。其中天官正丞相號稱朝官第一,連大印也是和其他丞相木印不一樣的銀包木。擔任過天官正丞相的,除了秦日綱,還包括曾水源等。其他丞相也多數是重要人物,如北伐軍統帥林鳳祥,就是天官副丞相,李開芳是地官正丞相,吉文元是春官副丞相。
但追隨天王、東王起事的資歷深、有親緣族緣鄉緣關係的「老兄弟」人數很多,他們都渴望過過丞相癮。二十四個丞相也不夠分配了,為滿足欲望,太平天國在稍後又設立了王府丞相、恩賞丞相和平湖丞相等名目,丞相也就漸漸越來越不值錢。
王府丞相也就是諸王府中的丞相,包括東殿丞相、西殿丞相、北殿丞相和翼殿丞相。恩賞丞相更加是有名無位的榮譽職稱,簡稱「恩丞相」,無編制,無定員,因此它的數量很多。據傳某天楊秀清正在喜頭上,就一口氣封賞了幾百個恩賞丞相。一個管二十五名天兵或二十五個家庭的最低級官員兩司馬也擁有恩丞相的銜號。這個連清廷那邊都知道,「又有恩賞丞相,乃偽官加銜,或一時任意而授。」
至於平湖丞相是太平天國為轉戰揚州三汊河的部分參戰者特設的虛銜,「外有平湖丞相,以擾三汊河功封,位次最卑,皆不給印。」平湖丞相的授予者現在所見倒是不多,僅有少數幾個人。
在太平天國前期有丞相頭銜的官員已經是滿大街都是,到了後期更多,丞相已經淪為不入流的行政級別。
1857年,六官丞相似已廢止,已不見有六官丞相名稱記錄在案,開始替代丞相名目的是以按殿前左右加以數字編號的丞相,其中殿前左為奇數,殿前右為偶數。包括殿前右陸拾貳丞相、殿前左貳拾叄丞相黃玉成,表明至這一年,已經有殿前右六十二丞相的設置。
1859年,這一年清軍進攻霍山毛坦廠太平軍營壘時,「搜獲殿前右二百五十六丞相……等偽印六顆」可見殿前丞相已經排到至少二百五十六了。
1860年春,無錫運河船老大樊玉田投靠太平軍東徵軍,充作嚮導,即被封為殿右四百三十四丞相。翌年,又有「殿右三百七十八丞相」顏有和與「殿右八百零八丞相」曾芸進。對於這種情況,清廷那邊自然相當不屑「自侯偽爵下有丞相、將軍、檢點、指揮、軍政、監軍等偽官名目,更次則典糧、典衣、典炮、典馬等名,實則嘍囉一類耳。至可笑者,有幾千幾百零幾丞相之類。」
到了1862年後,丞相官職更加貶值,以輔王楊輔清所頒發的「木三十五乙官副前旅丞相」「中旅左隊隊旗丞相」和侍王李世賢所頒發的「土三十己官副前旅丞相」等官憑照為例,它的職權相當於前期的一個旅帥和卒長。保王童容海軍營也有丞相,後軍前營、中軍前營分別有左一丞相到右十丞相,後一軍前營有左一丞相到左十五丞相,一個僅三五百人的軍營,至少就得有十個或十五個以上的丞相編制。1863年護王陳坤書麾下的名冊,在茀天安汪隊內有壹百拾伍癸官丞相黃典存,其主要職責就是「負責糧餉事。」丞相在數字後又按增添幹支排列,更見封賜人數之多之濫了。
隨便說說,那位保王童容海本姓洪,根據太平天國前所未見的滑稽奇特避諱制度,與天王洪秀全同姓洪的都要避諱,所以改姓童。後來童容海投降湘軍鮑超部,才重新恢復洪姓,他也是太平天國第一個投降清朝的王。
太平天國各個品種的丞相官職,只是借「丞相」之名,可認為是官階和榮譽職稱,與傳統意義上的歷朝丞相大相逕庭。究其原因,歷朝歷代草莽天子,多青睞於丞相稱號。太平天國領袖喜歡做王,那麼他們的主要手下也嚮往做丞相,為讓哥兒們都過過癮,丞相一職就多多益善,越來越濫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