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邂逅」的一道美食,改變了譚仲平的人生
他的創業之路從一盅燉湯開始
譚仲平(右)、譚仕俊(左)父子聯手經營餐館。
「老闆,來一盅雞仔蛋。」不少走進位於臺城的臺山好記食坊的熟客,都要點上這道榮獲「江門傳統名小吃」金獎的湯。
20多年前,譚仲平在四九鎮偶然品嘗到一盅湯,那是一位阿婆將家裡未完全孵化的雞蛋胎(民間稱為「雞仔蛋」)配上藥材燉成的湯。當時,那種濃鬱奇特的口感和香味讓譚仲平念念不忘,經常前去覓食。可惜那位阿婆每次只做6盅,每天一燉好就銷售一空,因此譚仲平想再次品嘗的願望每每落空。
品嘗美食的願望落空,卻引發了譚仲平嘗試自己動手配製湯水材料的想法。他知道,這道川弓白芷燉雞仔蛋是臺山民間傳統的滋補營養湯,但這位阿婆做出來的湯,卻有種令自己難以忘卻的獨特的滋味。正是在這種與眾不同的滋味刺激下,譚仲平不斷調試各種原料的配搭,終於找到了合意的味道。於是,他在當時臺城十分興旺的沿河路燈光夜市開設流動大排檔,供應原盅燉湯,除了他喜愛的雞仔蛋湯,還有豬尾龍湯、烏雞參絲湯、川弓白芷豬腦湯等幾個品種。新奇美味、營養滋補的燉湯一推出,就抓住了本地食客的胃,大受喜歡喝湯的顧客歡迎,每天售出近百盅。同行見此紛紛效仿,原盅燉湯在僑鄉飲食界一下子遍地開花。
憑藉薄利多銷的原盅燉湯,譚仲平經營的大排檔名氣漸響,而他也信心大增,於2000年在臺城通濟橋頭開設餐館,一時客似雲來。為不斷提升品質,將僑鄉美食發揚光大,2013年,譚仲平放下手上的鍋鏟,將廚房交予手下夥計,自己跑到廣東廚藝職業培訓學院,用一年的時間學習中廚、麵點、燒臘的製作,通過系統學習烹調理論來進一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和思路。此後,經過譚仲平改良的鹹骨粥、煲仔飯、原盅燉湯等美食,被世界中餐粵菜產業委員會、廣州地區飲食行業協會、江門市烹飪協會等授予各種榮譽和獎項。
譚仕俊,譚仲平的兒子,正當而立之年,風華正茂。他在廣東外貿外語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後,他先後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打拼,幾年後選擇回來家鄉,與父親共同打造他夢想中的飲食王國。對譚仕俊這個選擇,很多人不理解。
面對疑問,譚仕俊這樣解釋:一是自小受父親言傳身教,愛上家鄉美食;二是遊歷幾年,知識有了一定儲備,是時候回來幫父親的手;三是認為家族經營的餐館需要有新的經營理念和發展目標。他運用學到的市場營銷專業知識,提出對餐館的整體經營架構進行改造。譚仲平對於兒子的提議,心中沒底,也就沒有表態。他要求兒子學會「拋鍋」再說。
「拋鍋」,是廣東廚師對中式烹調技術中「翻鍋」的俗稱,是廚師必須掌握的真功夫。倔強的譚仕俊二話不說,找來8斤沙子放進鐵鍋裡不斷練習「拋鍋」的功夫。開始的幾天,他手臂練到發麻,渾身筋骨酸痛,洗澡的時候手都無法擺動。這樣練了一段時間,功夫嫻熟了,他用手機錄下視頻發給父親,算是自己「畢業」的匯報。為了能儘快掌握和熟悉飲食行業的各方面技能,譚仕俊在2017年進入廣東廚藝技工學校學習中廚和面點製作,後來又參加臺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舉辦的「粵菜師傅」專業培訓班,憑著毅力考取了中式烹飪師(高級)和中式麵點師(中級)資格,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廚師。
看見兒子拿回兩個資格證書,作為過來人,譚仲平知道這不是虛的。但他還是要兒子在眾人面前露兩手。
每天傍晚5時左右,還不是客流高峰時,一些散單就交到譚仕俊手裡,由他進行掌勺。夜晚餐館打烊後,兒子製作,父親試菜,這樣足足試了一個月。看著兒子在餐飲方面不斷取得進步,譚仲平心裡感到由衷的高興,並逐漸把餐館的未來交由兒子進行規劃。而在兒子的建議下,譚仲平也有意把餐館朝著品牌連鎖店方向發展。目前,他們已在臺城東區物色了400多平方米的場地進行裝修,爭取今年7月份新店開張營業。 文/圖 陳東輝 陳方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