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的眼光去鑑賞醜,把握生活中美的真諦,提升人生境界

2020-12-20 藝世界裡的生活

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醜的,世俗生活由於功利的眼光和邏輯的眼光,遮蔽了有意義、有情趣的世界,從而喪失了現在,而審美活動去掉了這種遮蔽,照亮了本來的世界,在自然中越是醜的,在藝術中越是美。

藝術家對世相百態的體察入微 ,內心蘊蓄欲吐的激情 ,生活醜在作品中也因為其他對於美的表現而更加突出,使得形象更加豐富更就真實,達到化醜為美的境界。

雨果筆下《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這麼一個集生活醜和藝術美為一體的藝術形象。卡西莫多有著醜到極點的相貌,但是作者賦予了卡西莫多一種「美麗」,一種隱含的內在美,一顆美麗、純潔、善良的心靈。

魯迅《阿Q 正傳》中的「阿Q」可謂生活醜,但這部作品卻反映了典型人物的社會思想價值。在"生活醜"變"藝術美"中,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對生活醜進行生動的表現,充滿著生命的活和創造力。

通過審美,提升發現美的眼光,以美的眼光去鑑賞醜,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生活中美的真諦,領悟人生底蘊,追求高遠境界。審美境界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高於一般的人生境界

它可以說是對人生境界的一種詩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說是一種詩化的人生境界使我們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將以新的姿態重新返回現實並改造現實。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自我實現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更有情趣,更能感受世界之美,他們能夠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東西,他們帶著一種敬畏、興奮、好奇甚至狂喜來體驗人生」。

審美的人生是愛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是激勵自己追求高尚情操和完美的精神境界的人生。

我們所處的現實生活中是具有醜惡的現象,但這並不是生活中的全部,以美的眼光看待這些,激發我們對真善美的嚮往與追求,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評賈平凹《願人生從容》: 以睿智的筆觸詮釋從容人生的真諦!
    語言並不深奧,不會讓讀者不知其然;相反,文字幹練、淺顯,卻很容易讓人進入境界,一瞬間安靜下來,認真享受時光,思考人生。全書共分五章,每一章都有不同的主題,層層遞進,去闡明人生的主旨和要義。第一章開門見山,表達了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從容安寧度過這一生的良好祝願。第二章以波瀾不驚的筆調,勸慰人們在塵世的喧囂紛擾中,要靜心去面對這個世界。
  • 讀《論語》,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孔子倡導修身,主張道德的不斷自我完善,他提出的「仁」的學說,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張從我做起,推己及人,終身修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過則勿憚改」,從而逐漸地接近崇高,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 「聆聽大家」丨著名美學家葉朗:美指向高遠的人生境界
    「一個有著最高人生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審美的人生」問:您經常說「審美活動對人生的意義在於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哲學上討論很多的一個話題。審美活動為什麼能提升人的人生境界?美學為什麼這麼重視人生境界?
  •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
    其中有一首詩最經典、最受後世歡迎,此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而且還寫出了很多現代年輕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飲酒·結廬在人境》,內容如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追求人生真諦:真善美
    鵬鳴形象地將其喻之為在「驚濤駭浪中起伏飄搖的一葉『人生之舟』」,再加上點出這位大詩人在個人生活上的失意與悲哀,更讓讀者理解為什麼他「常被一種感傷抑鬱的情緒糾結包裹」。鵬鳴更深入到李商隱的「心靈深處的情緒與感受」,揭示了這位詩人的「真實情感」,那就是「徹底與率真」。
  •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理解,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世界之大,竟找不到兩個相同的人,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情世界是多麼紛繁複雜,要想知人知面更知心也實在是難,不理解更是再平常不過了。老年人責怪年輕人過於開放,年輕人則認為老年人太過保守;北方人不理解南方人纖柔,南方人不明白北方人粗獷;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性格特點,個人喜好都不同,那又何必要求他人理解呢?
  • 人生三境界,指的是什麼?而你又到了哪個境界?
    而我們普通人來說,一生漫長而短暫,所有的追求攀比,所有的幸福迷失,一切的糾葛經歷種種之後,從而大徹大悟原來人生不過三境界而已!境界一:當人毫無選擇的降生到世界上,初生於世,心底無比的純潔乾淨,我們眼睛看到的世界是新鮮的美好的,對於所有陌生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好奇而滿心喜悅感,身邊的親人會教會你它們都是什麼東西,告訴你這是山,你腦海中就會刻錄記憶,哦原來這就是山吶;別人告訴你它是水,你也會同樣記錄心底,我們不會去分辨敵友,劃分親疏,只需要那個最終告訴我們的答案,我們好奇而震撼
  • 日式簡約住宅,尋找生活的真諦
    對忙碌的城市生活的我們來說,日式現代房子是一個冷清閒逸的生活境界,如一股清流,慢慢地在我們之間流動,閉上眼睛,想享受那難得的寧靜。
  • 用雙眼去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獲取所悟所感,讓人生詩意盎然
    人生境界,如茶喝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若輕風。用心去慢慢品味這變幻、美妙而又艱難的人生。放眼世界的五彩斑斕,用優雅的心靈去享受生活的美好,人生每一步都是美麗的風景,去欣賞、去品味、去陶醉其間,咀嚼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把最美好的留給自己,人生之美將在你瞬息的感悟中成為永恆的美!
  • 弘新開示: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
    『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〇一)平常心中妙佛道(一七)生活妙修金剛心,人生妙悟平常心。修行修得清淨心,弘法妙得真佛心。(四〇)生活悟道妙禪機,人生證悟妙智慧。平常心中大道言,禪心妙悟道自然。(五三)泰然自若心淡定,思想境界妙心空。人生處世高境界,平常心中悟真諦。
  • 向善、向上、向美:法院團隊的境界引領
    的境界,使之成為團隊共有的精神家園,必將產生強大力量,從而成為團隊進步的不竭之源。  向善、向上、向美的力量,源於每個人的道德自覺,但團隊的思想政治教育、規範化管理以及制度機制創新必不可少,注重將一個團隊引領到「向善、向上、向美」的境界,使之成為團隊共有的精神家園,必將產生強大力量,從而成為團隊進步的不竭之源。  向善,主要強調為人的方式。做事先做人,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將引導我們從精神上積極向善,並引導我們踐行善良的司法,追求善良的裁判。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在一個「度」字(經典)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業不求滿,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醉處。」度「節制之度,寬容之度,包容之度。「坦然」與」度「互為因果,因有度方坦然,做人處事之所以坦然了是因為有度。人生有度方坦然。人生如尺,要有度。
  • 張世英:當代美學應升華境界之美
    從當前實際看,一些「五色」「五音」之類的感性美,缺乏高遠精神境界支撐,不足以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品位。因此,當代美學應將境界之美作為重大研究課題。 美學研究與審美活動離不開高遠精神境界支撐 美有感性美與心靈美的層次之分。即使是低層次的感性美,也應有高遠精神境界的支撐,這就是它的超功利性。感性美給人的愉悅感來自視覺與聽覺兩種感官。
  • 王國維解讀人生的三重境界,少年不解其中意,人到中年突然明白了
    還記得當初上學的時候,老師便要求講解過王國維關於這三種境界的詮釋,但年少的人總是無法體會其中的諸多感觸,只當作一個簡單的題目進行背誦,可隨著人生的經歷不斷增多,自身的不斷成長,如今再來看這三種境界,才發現從不是我們以前想的那樣簡單。
  • 菜根譚: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返璞歸真
    菜根譚: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真正厲害的人,都有一種自我淨化功能,他會不斷完善自我,正所謂說「人生即是修行」。就好像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德行去收穫財富和名譽一樣,名位和財富是靠自己的本領獲得的,它會出現變化,但是一個人擁有的品德,可以常伴他的一生而存在。所以當一個人學會拋開浮華表象看到本質,懂得把自己的眼光放在那一些世俗之後的本質上面時,才是真正的智慧。
  • 簡單生活,是一種境界
    01簡單生活,是一種境界簡單生活,是一種境界。02以一顆純粹的心觀世界,你便懂得慈悲人生就是一場修煉,而修煉一顆安寧的心,便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你走在人群中是修煉,你與別人交流也是修煉……這個世界,從未缺乏美,而是缺乏欣賞的眼睛。修煉也是如此,當你以一顆純粹的心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便懂得什麼是慈悲。每天品讀羅志淵,讓你人生無限可能。
  • 蘇軾離世前留給兒子的一首詩,短短2句,卻道盡人生真諦
    蘇軾離世前留給兒子的一首詩,短短2句,卻道盡人生真諦年輕時候,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近乎偏執的念頭,有些事情一定要去做,有些地方要去看。但經歷多了、感悟多了之後,回頭看看,會發現當時的執著的東西不過是雲煙。蘇軾便是在離世前突然悟出這樣的道理,為兒子寫下了那首《廬山煙雨》。
  • 安靜的獨處,人生最美的境界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安靜的獨處,人生最美的境界文/魏巍(江蘇)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當一顆心在低劣的熱鬧中變得渾濁之後,它就既沒有能力享受安靜,也沒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歡了。安靜下來的生活,雖然讓人覺得有些不完美,但這才是收穫幸福生活的法寶,讓自己活得更加輕鬆快樂。靜下來生活,去發現世界任何角落的美好,靜下來感受,去感受每一次經歷帶來的力量,靜下來思考,吸取失敗的教訓,計劃未來的目標,靜下來積累,別急於求成,讓自己的能力跟得上自己的腳步。
  • 《菜根譚》中的七條精華,句句都是人生真諦,至今適用
    《菜根譚》是一本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書籍,文辭優美,含義深邃,對人們磨練意志,陶冶情操都有很大的幫助,其中句句都是人生真諦,放到如今都還適用。4、「福不可繳,養喜神,以為招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福氣是不可強求的,只要保持愉快的心境,才是招來人生幸福財氣的根本;人的一生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排除掉怨恨的情緒,這才是遠離災禍逆境的辦法。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假如你想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一定不要找李白,他太過於狂傲,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找杜甫,他的命太苦,對生活沒有信心;要找就找蘇東坡,他是一個懂得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的人。這句話是余光中說的,這麼一句普通的話,足見蘇軾的魅力,蘇軾不但才華橫溢,還有一顆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