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導修身,主張道德的不斷自我完善,他提出的「仁」的學說,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張從我做起,推己及人,終身修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過則勿憚改」,從而逐漸地接近崇高,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整部《論語》多半是人生哲理,處世格言,如「吾日三省吾身」(《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裡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裡仁》)「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憲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讀之,無疑會產生心靈的震顫,反躬自省,自然可以淨化靈魂,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君子」。君子「和而不同」「泰而不驕」(《子路》)「周而不比」(《為政》)「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裡仁》);「君子不器」(《為政》);「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衛靈公》);「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裡仁》);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學以致用,若能身體而力行之,定會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反映了他們的處世哲學,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裡仁》);子貢問如何交友,孔子告訴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顏淵》);「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張》);「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掩卷深思,如心領而神會之,必能豐富自己生活的藝術。
《論語》探討的問題很多,舉凡人生修養、倫理道德諸方面,幾乎都有論說。於丹女士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於丹〈論語〉心得》)
單說《論語》這本書的作用,也許沒有這樣神奇,任何精湛的思想,只有產生共鳴才能有效。一個無意於修德的人讀它,也許會不屑為之;如果心有靈犀,讀《論語》,自會心有戚戚焉。
陳克明先生說:「《論語》是一部『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通俗讀物。」(《群經要義》)如果善心未泯,追求崇高,孔子那種潔身自好而又矢志不渝的積極進取精神,必將鼓舞你追求正義,熱愛生活,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