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2020-12-22 獨步所到

孔子倡導修身,主張道德的不斷自我完善,他提出的「仁」的學說,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張從我做起,推己及人,終身修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過則勿憚改」,從而逐漸地接近崇高,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整部《論語》多半是人生哲理,處世格言,如「吾日三省吾身」(《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裡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裡仁》)「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憲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讀之,無疑會產生心靈的震顫,反躬自省,自然可以淨化靈魂,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君子」。君子「和而不同」「泰而不驕」(《子路》)「周而不比」(《為政》)「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裡仁》);「君子不器」(《為政》);「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衛靈公》);「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裡仁》);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學以致用,若能身體而力行之,定會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反映了他們的處世哲學,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裡仁》);子貢問如何交友,孔子告訴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顏淵》);「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張》);「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掩卷深思,如心領而神會之,必能豐富自己生活的藝術。

《論語》探討的問題很多,舉凡人生修養、倫理道德諸方面,幾乎都有論說。於丹女士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於丹〈論語〉心得》)

單說《論語》這本書的作用,也許沒有這樣神奇,任何精湛的思想,只有產生共鳴才能有效。一個無意於修德的人讀它,也許會不屑為之;如果心有靈犀,讀《論語》,自會心有戚戚焉。

陳克明先生說:「《論語》是一部『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通俗讀物。」(《群經要義》)如果善心未泯,追求崇高,孔子那種潔身自好而又矢志不渝的積極進取精神,必將鼓舞你追求正義,熱愛生活,有所作為。

相關焦點

  • 讀《論語》,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和豐富我們的詞彙
    《論語》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思想性,還在於它的文學性。《論語》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塑造人物的藝術以及敘事、抒情、說理的文學技巧,豐富了我們民族語言的藝術寶庫。讀之,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論語》寫人,不傳其形狀,但現其精神,遺貌傳神,口吻畢肖,所及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聲口。
  • 為什麼要讀《論語》?怎麼讀《論語》?
    通常來說我們去讀一本書都是有目的,或是修身養性、抑或學習某種技能或知識、做學術研究。單純就修身養性來說,《論語》不失為是一本好書。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如何讀〈論語〉》文中曾經說過: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該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一代國學大師為何對論語如此推崇備至?
  • 《論語》三大好處:找到生活的意義、安定內心,提升寫作!
    讀《論語》好處很多,其中有三點特別適合身處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迷失而焦慮的我們。1、找到生活的意義。2、安定內心,形成自發的自律。3、根本上提升寫作能力。一、幫助生活沒有意義的我們找到意義《論語》是孔子的人生感悟收穫,它不是宗教,甚至也不需要把它當成哲學看。
  • 趣味字詞句品讀《論語》,「論語」的論字怎麼讀?
    《論語》篇名的「論」字怎麼讀?究竟是讀第二聲,還是讀第四聲?讀不準確,往往會被認為沒有文化而遭到恥笑。這個問題是乎已經成為定論,歷來讀為第二聲(陽平),新華字典採用這個讀法。這是受到歷來對於《論語》沒有統一的編輯思想,純粹是記錄孔夫子言行的影響。其實,此「論」字讀第二聲,讀第四聲均有道理,並不為錯。《論語》是一部具有立體思想性、立體指導性的書籍。小,可以指導個人的立身處世。大,可以對國家治理、社會理想、人類終結目標,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因此,當其作為指導個人的人生哲學時,往往取其一、二精髓足矣。
  • 《孔子的智慧》講述孔子的聖賢境界、人生修養和處世智慧
    著名學者何新講孔子的聖賢境界、人生修養和處世智慧。作者簡介何新中國著名學者。1949年生於浙江,1978年大學肄業,後擔任中央財經大學教員。1980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91年後任職於人民政協,擔任多屆專職的全國政協委員。
  • 五句經典《論語》,剖析儒家思想的真理,感受不一樣的人生境界!
    儒家思想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包括修心養性以及為人處世等多方面的內容,而禮儀道德則是儒家最為重視的核心原則。下面詩巷就帶來了五句《論語》中的經典名言,句句深刻剖析了儒家思想的真理所在,一起來感受不一樣的人生境界!一:禮之用,和為貴。
  • 那些被我們誤讀的《論語》箴言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如果讓中國人舉出一本我們最熟悉的中華經典,無疑兩千多年前的《論語》首先映入眼帘。儘管我們很多人對其中的一些句子耳熟能詳,卻未必了解其中的真意。今天,我們就舉出其中的五個例子,來重新認識一下夫子之道。以上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
  •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讀儒家,中年讀道家,老年讀佛家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本書,描繪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記錄著成長的一生。從少年、中年到老年,每個階段,經歷不一樣的人生,擘畫出五彩繽紛的藍圖。而這三個階段就如同儒道佛三家所揭示的人生感悟一樣各不相同。少年讀儒家,格物致知;中年讀道家,上善若水;老年讀佛家,風輕雲淡。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在支撐著我們。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我們翻看《錢賓四先生全集》目錄,即可知孔子、朱子研究在錢氏的學術生涯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倘若只推舉一人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錢穆的答案無疑會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而記載孔子生平和思想最真切具體、最活潑有味的,莫過於《論語》。因此,要學習、認識孔子的思想,最佳途徑毋庸是細讀《論語》。如果說對《論語》的研讀貫穿了錢穆的一生,絕不為過。
  • 名師領讀:今天,教師如何讀《論語》
    本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思想,今天我們再讀《論語》,應反本開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其命維新。基於此,我們今天再讀《論語》,就應從中找到使命擔當、初心堅守的源頭活水,既溯本求源,又源流互濟。那就是歷久彌新、千古不廢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文化精髓、道德思想。
  • 以美的眼光去鑑賞醜,把握生活中美的真諦,提升人生境界
    藝術家對世相百態的體察入微 ,內心蘊蓄欲吐的激情 ,生活醜在作品中也因為其他對於美的表現而更加突出,使得形象更加豐富更就真實,達到化醜為美的境界。通過審美,提升發現美的眼光,以美的眼光去鑑賞醜,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生活中美的真諦,領悟人生底蘊,追求高遠境界。審美境界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高於一般的人生境界。
  • 讀《論語》,悟友道(原創)
    有人覺得《論語》是一部太高大上的著作,宋代趙普不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嗎?朋友之間相處久了,難免也會磕磕絆絆,遭遇誤會時要相信朋友的忠誠,既然我們都懂得曾子的教導「與朋友謀而不忠乎?」,那跟你成為朋友的人,同樣也會這樣想,所以,忠誠、信任是朋友之間相處的底線。遇到誤會時要懂得諒解和寬容,要及時溝通,不要主觀臆測,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心恕人心。二、勸善有度。
  • 《論語》經典名句,品讀智慧人生
    ——《論語——顏淵》【釋義】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賞析】遇到不好的事情,我們往往想讓別人來承擔,但是若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不管誰來承受結果,其最後的性質是不會變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戰在對方的立場想想,這應該是我們終身奉行的做人的原則。
  • 讀《論語》能緩解壓力、憂愁、煩惱、急躁?淺論《論語》治心良效
    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閱歷學識解說出不同的觀點在中外歷史上實屬正常。西方人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中經典的悲劇人物)表達每個看過《哈姆雷特》的讀者都會對主人翁哈姆雷特有不一樣的個人理解,也是表達不同的人對客觀的同一件事會存在或多或少的主觀的不一樣的看法(先天的成長環境和後天的人生歷驗不一樣所致)。
  • 讀了《論語》這5句話,才知道什麼是起名的經典!
    《論語》是最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其不僅是我們從小到大必學的經典,而且也是古人讀書做學問的必修課程。雖然論語中的一些思念和觀念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兩千年來對我們中華民族道德觀念的產生和形成,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 讀《論語》講學習 學習本是享樂的事
    歷史上,對孔子及《論語》的評價有兩句話:一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二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細讀《論語》,獲益良多。然遊於聖門難為言,略議一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話作為《論語》開篇語開宗明義,強調學習是一種快樂、享樂的事。
  • 《論語》|有些東西越少,人生的高度就越高
    他說蘧伯玉在家思過,這是替主人自謙,也是對主人品德的間接稱讚,回答得太到位了,可以說不辱使命。孔子是在讚揚使者,更是在讚揚蘧伯玉。蘧伯玉閉門思過本身就是一種品德的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這是孔子一直所提倡的。蘧伯玉在反思自己,通過反思想知道自己的過錯都有哪些,然後減少自己的過錯,這說明他是真正的修行人。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我們便一直被其主導著去討論人性「本來的善惡」,我覺得沒有意義,人的「善惡」是被教出來的。楊絳先生說人之所以偉大就是人本身。我們群居協作,創造文明、傳播文化。所以論語開篇便講:學而時習之……這個「學」就是人類一切既往知識的傳承過程,老話講孩子能看懂臉色、聽懂語氣就要教了,由此就開啟了一個人「學」與「習」的一生,「學」與「習」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夫子給出了答案———叫做「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種境界」大學問,「三種風流」真精神|金文館-新論語
    金文館-新論語·原創專欄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的王國維曾古為今用,在《人間詞話》裡提出「三種境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