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字詞句品讀《論語》,「論語」的論字怎麼讀?

2020-12-22 中工先生

《論語》篇名的「論」字怎麼讀?究竟是讀第二聲,還是讀第四聲?讀不準確,往往會被認為沒有文化而遭到恥笑。

這個問題是乎已經成為定論,歷來讀為第二聲(陽平),新華字典採用這個讀法。這是受到歷來對於《論語》沒有統一的編輯思想,純粹是記錄孔夫子言行的影響。

其實,此「論」字讀第二聲,讀第四聲均有道理,並不為錯。《論語》是一部具有立體思想性、立體指導性的書籍。小,可以指導個人的立身處世。大,可以對國家治理、社會理想、人類終結目標,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因此,當其作為指導個人的人生哲學時,往往取其一、二精髓足矣。這個時候,認為《論語》就像《三字經》說的「群弟子,記善言」,沒有統一的編輯思想,取其「任意編排」之義,將「論」字讀為第二聲(lun)準確。其實新華字典對「論語」的「論」字讀音解釋,也是受此觀點的影響,值得討論商榷,應該增加釋義。

多加領悟,我們便會發現,《論語》的章節編排其實是有一定內在統一思想聯繫的,取「論證」之意,讀(lun)的第四聲,也非常準確。

燦燦黃金地,悠悠白雲天請點擊輸入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讀《論語》?怎麼讀《論語》?
    通常來說我們去讀一本書都是有目的,或是修身養性、抑或學習某種技能或知識、做學術研究。單純就修身養性來說,《論語》不失為是一本好書。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如何讀〈論語〉》文中曾經說過: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該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一代國學大師為何對論語如此推崇備至?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此外,錢穆尚有其他關於孔子和《論語》的論作,彙輯為《孔子與論語》一書。抗戰期間,錢穆頻頻為《思想與時代》雜誌撰稿,藉以回應時代關切和文化危機。後來他在《紀念張曉峰吾友》一文中這樣剖白自己的學術轉向:「自《國史大綱》以前所為,乃屬歷史性論文。僅為古人伸冤,作不平鳴,如是而已。
  • 名師領讀:今天,教師如何讀《論語》
    在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經典中,《論語》應該是教師的入門書、案頭書、枕邊書,終身守望相助、相敬如賓。 《論語》成書後,注家蜂起、各逞胸意。但詩無達詁、文無達詮,歷經漢學、玄學、理學、心學、樸學、新學等學問家的注釋疏證,異說兼存。但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道德思想,卻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
  • 讀《論語》,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和豐富我們的詞彙
    《論語》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思想性,還在於它的文學性。《論語》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塑造人物的藝術以及敘事、抒情、說理的文學技巧,豐富了我們民族語言的藝術寶庫。讀之,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論語》寫人,不傳其形狀,但現其精神,遺貌傳神,口吻畢肖,所及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聲口。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溫故而知新,這些《論語》裡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現代人有很多困惑,大環境快速變化,心靈不足以應對,精神上找不到安頓的方向,也就是文化傳承的缺失。這時候,不妨安靜下來讀點經典好書,我首推《論語》,看看古代大家怎麼說。先不急著否定什麼,如果都沒有讀過,就談不上了解,錯過了這本經典,覺得是一大損失。
  • 冬雪,爐火,讀《論語》,很開心
    作者 | 吾愛覺覺熊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冬至# 周志文老師,來自臺灣,有一次來蘇州講座,那一次,他寫了一本有關《論語》的書,我還有幸陪他和編輯老師一起去蘇州網師園和滄浪亭逛了一下午,結果我這個蘇州當地陪同人員
  • 我教《<論語>十二章》的思考
    上課伊始,我的導入是指向「經典」二字,讓學生讀了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中對「經典」的定義:「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在初讀也像在重溫的書,也是一本永遠不耗盡向讀者說一切東西的書。」我問學生,如何理解這句話中提到的「經典」。學生大多說指經典是一本時讀時新的書,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
  • 讀《論語》,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整部《論語》多半是人生哲理,處世格言,如「吾日三省吾身」(《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裡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 《論語》10句格言,受益一生!
    好久沒有讀《論語》了,今天分享《論語》中的10句格言 ,和大家共同學習一下。 一、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大師告訴你如何讀《論語》《孟子》這兩本書?真是醍醐灌頂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正宗的《論語》。我們繼續學習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4篇。「讀論語孟子法」,顧名思義,那就是如何學習《論語》和《孟子》這兩本書的方法。
  • 「六經皆史」說《論語》
    《論語》作為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至深。從古到今,對《論語》的注釋解讀就沒斷過,相關文本數以百千計。在今天國內「讀經熱」、「國學熱」的背景下,坊間關於《論語》的圖書也日漸增多,北大學者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是眼下最受關注的一種。
  • 讀《論語》能緩解壓力、憂愁、煩惱、急躁?淺論《論語》治心良效
    《論語》注家據說有兩千多,《論語》共二十篇應該是大部分注書都如此劃分的。古今幾位出名的注家註解《論語》的,主要有程樹德(1878-1944)的《論語集釋》(程此書是一本參考注家最多,約六百餘家而選擇採錄的綜合成果),朱熹(號晦庵,下圖)的《論語集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康有為的《論語注》,楊伯峻的《論語譯註》。
  • 我讀《論語》62:裡仁為美
    孔廟這是論語的第四篇第一章,也即為《論語.裡仁》的第一章,《論語.裡仁》共計26章,主要談仁、義、利等,整體而言較談禮的《論語.八佾》更務實文天祥將孔子的所有理論總結為一個字「仁」。正因為如此,所以孔子於《論語》通篇中,不斷地提及仁。我個人理解,該篇僅僅只是強調居住環境應該是充滿仁的,居住環境中沒有薄情寡義、輕薄殘忍之輩,而是充滿仁愛,父子親近,兄弟友愛,鄰裡和睦,其樂融融。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孔子說:如果志向做仁者,就不會做壞事】簡短的幾個字,卻因為所站的角度不同,就產生了多種不同理解和觀點。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讀《論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論語》有感(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序 《論語》博大精深,自非我輩所解。然常讀之,亦有所想,故摘每章一節,且以私見述之。自知淺薄,胡言亂語,不成體統。且以留證,唯鑑誠心一片。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讀《論語》,悟友道(原創)
    有人覺得《論語》是一部太高大上的著作,宋代趙普不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嗎?作為儒家經典著作,被統治者拿來作為治國治民的教材,確實是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但是《論語》並不僅僅涉及政治,它還涉及哲學、教育、修身、交友等等方面,更有生活之常理的展現,為人處世的教導。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闢,損矣。」(《論語·季氏》)意思是說「有益處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
  • 清明時節讀《論語》:在儒家的山水裡慎終追遠
    清明時節讀論語:追尋失去的傳統,回到初心的地方。  1、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受教育不分貴賤,賢愚,機會都是均等的。17、周而不比 《論語·為政》與人交際應酬,應該一視同仁公正無私,不偏袒一方或結成黨派樹立敵人。18、見義勇為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