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2020-12-14 芸窗月影

家喻戶曉的《弟子規》近幾年已被列為小學生必讀經典了,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很值得每一個人從小好好學習。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

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孔子說:「弟子們平日裡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尊重師長。說話要慎重,做事要守信。對人要有廣泛的愛心,要經常親近仁德的人。在此基礎上,要抓住一切時間,學習文化知識。

可以說,這段話是整部《論語》裡孔子對弟子們做人處事的基本要求,它也是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孔子在這裡,提出了做人的「出門七件事」,即「孝、悌(弟)、謹、信、愛、仁、學」。

而這七件事中學習是放在最後邊的,前面六件是為人應有的品德修養。可見孔子主張人生在世,應該先做人,再做學問。

先看做人方面,孔子提出的這幾件也是層遞關係。孝悌為本,再言其它。

「弟子入則孝」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點,他教育弟子在家裡要孝順父母。「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有遵守孝道了,他才具有了做人的根本。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其它方面也就可想而知了。

漫長的封建社會,「孝道文化」一直受人們尊奉,古代就有「孝廉」這一官職,還有許多與「孝」有關的故事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流傳了下來。記得小時候在村裡看戲,當時不太明白戲的內容,只是經常會聽到周圍的爺爺奶奶們一個勁地誇戲臺上的「孝子」們。

《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幼年喪父,母親何氏改嫁,他由祖母撫養成人,後來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裡。

古人還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孝」在國人的心中早已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雖說「孝」在今天仍是廣大老百姓衡量人的基本標準,但幾何時,這個標準已經悄悄地被淡化甚至被替代了。遺棄老人,虐待父母,目無長輩的現象層出不窮,親情的淡漠讓人寒心,養老問題也已經讓社會惴惴不安了。

被金錢蒙蔽的現代人,被快節奏攪亂的眾靈魂,「孝」的影子已經漸行漸遠。

「出則弟」是對兄長應該有的態度,也可以引申為對師長要尊敬。據說曾子曾經侍坐在老師孔子身旁,當孔子要跟他講述深刻道理的時候,曾子馬上站起來走到蓆子前面恭恭敬敬地聆聽老師教誨。這雖說是個小舉動,卻折射出曾子尊敬老師,非常有禮貌的品質特點。

相比之下,現在的學生在尊敬老師這方面做得怎樣,大家心裡都不含糊。各地出現的辱罵老師,打老師甚至刺殺老師的惡性事件,讓人在感嘆唏噓的同時,不由十分懷念古人的淳樸和世風的純淨。

好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改變也在慢慢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相信孝悌總有一天會重新發揚光大。

「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是從為人處世方面提出的要求,孔子教育弟子們平日裡說話要慎重,該說則說,不該說的就要惜墨如金。做事要守信用,「人無信不立」,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信用第一,這是為人之本。對人要有愛心,要經常接近有仁德之心的人,所謂近朱者赤,這樣自己也會受到有益的影響。

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話,「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何必要想那麼多呢?我這叫直爽!」「跟你開玩笑呢,怎麼那麼較真呢!」

我想直爽應該不是不管不顧,說話坦誠應該和不顧別人感受有所區別。而陰陽怪氣,冷嘲熱諷也應該和開玩笑不是同一回事。正常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謹慎守信、互敬互愛,有所為有所不為。

另外,為人要有愛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個社會走向文明,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的象徵。令人高興的是如今這樣的人和事不斷湧現,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好。

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我們應該靠近並學習的榜樣。擇友而交也是一個人靠近仁德,提高修養的重要條件。利益之交靠不住,品德高尚的人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結交的朋友。

「行有餘力,則學文。」知識可以讓人增加智慧,孔子教育弟子們一定要學習文化知識,但前提是學會做人。

孔子的主張對我們現代人很有啟發,我們總在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學習不僅僅指文化知識,擁有「孝、悌、謹、信、愛、仁」等為人的本分,更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很有必要的學習內容。

沒有好的個人品質,不會做人,學富五車又有何用?品行惡劣,思想墮落的人,學識只能是助紂為虐的幫兇。德行和才華比起來,前者永遠排在首位。成為高學歷的罪犯,不如做個目不識丁的好人!

孔子的話,值得我們反覆咀嚼,並認真對照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多一點思考,少一些迷茫,在先賢的智慧燭照中,提升自我修養,維護生活的和諧美好。

這兩天有事耽誤了,感覺再拿起來就有些生疏了,真是不可一日不讀經典啊,引以為戒!

相關焦點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譯】 子夏說:「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事奉父母能盡力量,事奉國君能獻出自身,結交朋友能信守承諾。他雖說沒學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入則孝就是你在家的時候你孝順,在家的時候你孝順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父母當作自己修煉的對象。很多過去的人都去拜佛,寺裡的和尚就說你拜佛一點用都沒有,佛在你家啊。拜佛人就很納悶說道:我家沒有佛堂,所以才跑來拜佛。和尚說道:坐在你家堂上的那兩個人就是佛啊。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論語集注》:「弟子之弟,上聲」。現在人習慣讀成去聲。音即是讓人明白,既然大家都是用這個音來說這個字,說這個事,大家聽了就都明白,這就約定俗成,成了事實,既無力亦無必要去糾正改過。而原音也則作個註解保留,教人知道古人曾是如此發音表達。字義都有變,何況音?古時一個音,後來多音多義,也是變化後為世人所接受而已。學得義理,對音多有了解而多有知識也好。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弟子規》講義之「總序」、「入則孝」
    《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二、聖人訓:1、點明出處:《論語.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訓:教誨,訓誨 入:入於家; 出:出於家,在外。
  • 關於「孝」的名言佳句摘抄
    ——孔子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5.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6.
  • 38個出自《論語》的男孩名字,儒雅又有內涵!
    #《論語》是一本記載了眾多哲理的典籍,裡面的教育觀念、有關為人處世的道理、以及治國立家的理念,至今都很受用。有父母取名需要引經據典,不妨看看《論語》,既有哲理性又賦有濃濃的文藝氣質,可修身、養性。所以,今天小編就分享一些出自《論語》的男孩名字,儒雅又有內涵,供大家參考。謹信選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
  • 讀《論語》,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整部《論語》多半是人生哲理,處世格言,如「吾日三省吾身」(《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裡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 為什麼要讀《論語》?怎麼讀《論語》?
    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如何讀〈論語〉》文中曾經說過: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該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一代國學大師為何對論語如此推崇備至?
  • 什麼是「孝」呢?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什麼是「孝」呢?有的人根據楷書的字形把「孝」解釋為「老人去世,給老人入土為安就是孝,中間的一撇表示孝子給老人辦喪事的時候所打的幡,這種解釋當然是不準確的、不全面的。首先,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解釋是不了解「孝」的最初的字形,是根據現在的字形而產生的一種錯誤的解釋。
  • 名師領讀:今天,教師如何讀《論語》
    悟出三種語意 在這種語境語氣下,我們應該悟到的語意,有以下三點: 其一人們總要有一種精神,有了精神追求,人生才有意義,才不枉為人,才會拷問自己,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要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有了這種人生精神,就是有了人生理想、人生夢想,就要自覺做一個有益於人民教育事業的教師。 其二,這是一種追求。這種追求,終其一生,孔子也沒有達到。沒有達到還叫追求嗎?孔子要追求的是什麼?「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 趣味字詞句品讀《論語》,「論語」的論字怎麼讀?
    《論語》篇名的「論」字怎麼讀?究竟是讀第二聲,還是讀第四聲?讀不準確,往往會被認為沒有文化而遭到恥笑。這個問題是乎已經成為定論,歷來讀為第二聲(陽平),新華字典採用這個讀法。這是受到歷來對於《論語》沒有統一的編輯思想,純粹是記錄孔夫子言行的影響。其實,此「論」字讀第二聲,讀第四聲均有道理,並不為錯。《論語》是一部具有立體思想性、立體指導性的書籍。小,可以指導個人的立身處世。大,可以對國家治理、社會理想、人類終結目標,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因此,當其作為指導個人的人生哲學時,往往取其一、二精髓足矣。
  • 《論語》中孔子聖言大合集,每一條都是智慧,讀一條都受益匪淺
    《論語》中孔子的聖言大合集,每一條都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現挑選出其中最著名,廣泛流傳並形成成語的,列舉出來共計25條。每一條都是經典,每一條都是哲學,每一條都是智慧。讀一條受益匪淺,行一條受益終身。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來理解,細細品味回味無窮。
  • 孝廉家風——敦孝弟
    孝廉家風——敦孝弟 2020-10-15 13:15:53  來源:福州婦聯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論語》一書,乃孔門遺訓所萃,此為中國最古最有價值之寶典」,自然格外受到錢穆的推重。1949年錢穆南走香港,「希望在南國傳播中國文化之一脈」,與同仁協力創辦新亞書院,在「手空空,無一物」的艱難處境下,以「千斤重擔兩肩挑」之豪情,培養出一批英才。最初在桂林街「苦撐苦熬」的時候,錢穆曾給學生開《論語》一課,逐章逐句講解。
  • 論語旁解之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旁解:孔子說,年輕的學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家裡便敬愛兄長;為人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賢德的人。
  • 「嗨~論語!近一點!」有子:仁者愛人,到底先愛誰?
    很多人說:論語很遠,太遠了!那麼我想對論語說:嗨~論語!請近一點,別那麼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但出了門:誰敢欺負我弟,我滅了他!啥?敢說我哥壞話!決鬥!一個「悌」字,左「心」右「弟」,心有兄弟,飽含多少血濃於水的情誼!
  • 國學起名:《論語》中的寶寶起名啟示一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為「四書」。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語錄的集合本。相傳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七十二人深得孔子儒學浸染,為賢士。孔子在這些私人講學中,提倡仁義禮智信,通篇子眼「禮、仁、義、德、信、忠、孝」也是反覆出現。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明治維新之後,這種影響並未隨著「脫亞入歐」的現代化進程而消逝,相反,有學者指出,日本在建立現代大學以後,主要的漢學家基本上都有一本與孔子或《論語》相關的著作。這個傳統流傳至今,迄未改變。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學《論語》必須通讀原文,切不可斷章取義
    再舉個例子:一個人20歲讀《論語》,30歲讀《論語》,四十歲再讀《論語》,每次讀都有收穫,都對自己的修身起到作用了,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高,你能說他20歲時對於《論語》的理解錯了嗎?顯然不能這麼說。既然100人的理解可能都對,各自也都起到了作用,但是每個人都不能說:「孔子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那就局限到自己的小認識裡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