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家在小麥抗赤黴病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小麥等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與應用」(項目編號:2016YFD0101000)等項目資助下,南京農業大學馬正強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19-07-23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大多數植物著絲粒結構複雜,主要是由高度重複的衛星DNA以及中間穿插的反轉座子序列(CR)組成,其中著絲粒衛星序列單元長度主要集中在150-180 bp之間,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經發現並用於著絲粒結構與功能研究。普通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經過兩次遠緣雜交和多倍化過程,是染色體組進化及多倍體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蜀恢498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對於水稻尤其是秈稻優異等位基因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秈稻群體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相關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對於提高目前高等動植物基因組的組裝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六倍體物種(AABBDD),由早期的野生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天然雜交而來。其基因組非常龐大且結構異常複雜,富含大量的重複序列,這些特點使得小麥基因組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水稻和玉米等二倍體植物,嚴重製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工作的深入。
-
黃淮冬麥區小麥質量分析與研究力助小麥產業發展
8月6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主持的「黃淮冬麥區小麥質量分析與研究」項目在京通過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由李振聲院士、程順和院士、龐國芳院士等11名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課題組2008至2010年在河南、河北、山東、陝西162個鄉鎮(2010年為135個鄉鎮)農戶田間及對應鄉鎮糧庫,抽取1385份農戶田間小麥樣品和424份糧庫倉儲小麥樣品,開展小麥質量調查與研究,取樣範圍廣、數量多,按國標分析其品質性狀,獲得的信息實用價值高;獲得了小麥主產區的品種布局和品種質量信息,鑑定和篩選出了一批在生產上品質較為穩定的優質小麥品種
-
小麥基因組測序 為第三代育種繪製「高清地圖」
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製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並發表於《自然》之後,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凌宏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水稻和玉米基因組測序已相繼完成,極大推動了這兩大作物的基礎和分子育種研究。但是,因小麥基因組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緩慢,制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與品種改良研究。」
-
【科技日報】小麥基因組測序 為第三代育種繪製「高清地圖」
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製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並發表於《自然》之後,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凌宏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水稻和玉米基因組測序已相繼完成,極大推動了這兩大作物的基礎和分子育種研究。但是,因小麥基因組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緩慢,制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與品種改良研究。」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中國生物育種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一、小麥種植面積統計分析 二、小麥產業發展特點分析 三、小麥行業市場供需分析 四、國內小麥市場價格走勢 五、雜交小麥產業化應用 (一)三系雜交小麥研發成績 (二)二系雜交小麥研發狀況分析 (三)四川推廣雜交小麥種植
-
天然食用色素的功能及應用研究進展
本文從理化性質、生理功能及應用等方面對番茄紅素、薑黃素、紅曲色素三種天然食用色素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意在為功能性天然食用色素的開發、應用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加快我國食用色素行業發展,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
中國科大細胞有絲分裂期動粒—微管連接糾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大細胞有絲分裂期動粒—微管連接糾錯機制研究獲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7-11-29 今日/總瀏覽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本次會議引人注目, 由13位專家圍繞基因組進化和多倍化、趨同和適應性化、協同進化、轉錄調控、表觀修飾調控等基因組學研究方向就最新研究進展及經驗、技術突破、應用展望進行了專題報告。嘉賓報告精彩回顧浙江大學張亮生教授以「花卉基因組與開花植物的進化」為題分享了藍星睡蓮基因組研究成果,揭示了早期被子植物進化特點及特徵,解析了睡蓮的花香及花色合成途徑,對園藝植物分子育種具重要參考價值。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主食: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中國人愛吃主食,米飯和麵條可以說是一日三餐的主要角色,那麼小麥種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如何將小麥品質提高、產量增長、口感更好,便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研究的課題之一。學院的小麥"優質多抗"種質創新和品種創製、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研究、小麥遺傳育種、雄性不育與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小麥基因組學研究等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小麥抗逆遺傳與新品種選育專業達到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地步。
-
我國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圖譜繪製
北京時間5月10日凌晨1時,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精細圖譜繪製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全面揭示了小麥A基因組的結構和表達特徵,對深入系統研究麥類植物的結構與功能基因組學,以及進一步推動栽培小麥的遺傳改良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
-
H3K4去甲基化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Required for Stem Elongation in Rice」的文章,通過分析一種關鍵的去甲基化酶的核心催化結構,為解析H3K4去甲基化作用機制提供了結構基礎,將有助於進一步分析植物莖生長的去甲基化作用機理。
-
我學者拿到治癒 小麥「癌症」的關鍵鑰匙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於小麥赤黴病研究的作物遺傳育種學家程順和介紹,防治小麥赤黴病,培育與利用抗病品種是首要選擇。但是,受制於理論認知和技術水平,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赤黴病的研究全球鮮有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小麥種質資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黴病基因非常稀少。
-
生育酚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及其非抗氧化機制研究進展
除蛋白質外,長的非編碼區的端粒重複序列RNA(telomerere-peat-containing RNA,TERRA)也是端粒染色質的結構部分,TERRA對端粒穩態的重要調節作用包括對端粒酶活性、異染色質的形成及DNA損傷應答的調節。
-
家雞卷羽性狀的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家雞的羽毛具有豐富的表型多樣性,其遺傳基礎一直是家雞遺傳學研究中的熱點。相關研究在生產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玻璃材料抗老化研究獲進展
玻璃材料抗老化研究獲進展 2019-08-26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在玻璃材料抗老化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實驗上實現了一種典型金屬玻璃在超快時間尺度內結構的極端年輕化。
-
(090102)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學術型)導師簡介 - 北京農學院研究生...
>代表性論文、論著:1 、趙久然,對超級玉米育種目標及技術路線的再思考,《玉米科學》,2007.12 、趙久然,功能標記及其在品種鑑定和輔助育種中的應用前景,《分子植物育種》,2009.33 、趙久然等,我國玉米DNA指紋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建立, 《玉米科學》,2010.24 、趙久然等, 利用SSR標記對浚單20進行雜優模式分析, 《玉米科學》,2011.25 、 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