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20-12-19 中國科學院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19-07-23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植物著絲粒是基因組中進化最劇烈、結構最複雜的區域,在物種形成和分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多數植物著絲粒結構複雜,主要是由高度重複的衛星DNA以及中間穿插的反轉座子序列(CR)組成,其中著絲粒衛星序列單元長度主要集中在150-180 bp之間,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經發現並用於著絲粒結構與功能研究。普通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經過兩次遠緣雜交和多倍化過程,是染色體組進化及多倍體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然而普通小麥基因組巨大,90%以上的序列均是高度的重複序列,給小麥研究帶來巨大的挑戰。前期對小麥著絲粒的研究基本局限於通過篩選著絲粒BAC等手段,獲得某些著絲粒序列。小麥著絲粒DNA序列組成(尤其是功能性衛星序列)、結構及其在基因組形成和進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以及對多倍化適應的分子機制目前基本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研究組長期從事植物著絲粒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研究。前期在小麥非整倍體及其野生近緣種雜交後代觀察到豐富的著絲粒變異現象,染色體重排誘導著絲粒序列減少、丟失、擴增、新著絲粒以及多著絲粒形成,不穩定的著絲粒可能造成染色體頻繁的斷裂和接合,暗示著絲粒在異源多倍體小麥物種形成過程潛在的功能。近年來隨著小麥參考基因組的逐漸公布,對小麥著絲粒進行全面的解析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利用該實驗室發表的中國春小麥著絲粒表觀標記CENH3抗體的ChIP數據,重新比對到最新的中國春參考基因組上,確定小麥著絲粒大小及位置。在小麥中發現兩類著絲粒特異的串聯重複序列,和CENH3核小體結合,分別在其二倍體供體B和D亞基因組著絲粒富集分布。與傳統著絲粒的串聯重複序列單元大小150-180 bp不同,小麥著絲粒衛星序列單元大小超過500-bp,序列上包含特定的CENH3結合位點,表現出周期性CENH3結合特點。系統進化樹分析表明,小麥著絲粒串聯重複序列在不同亞基因組間發生分化,更同質的串聯重複序列保持和CENH3核小體的結合。多倍化過程中小麥著絲粒結構發生重排,基因位置和表達水平發生變化,著絲粒串聯重複序列發生局部擴增,整體拷貝數減少,但是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增加。異源六倍體小麥著絲粒在不同亞基因組之間的不對稱性可能參與小麥減數分裂過程同源染色體的配對,促使多倍體小麥的穩定傳遞。

  該論文於7月16日在線發表於Plant Cell(doi.org/10.1105/tpc.19.00133),韓方普研究組已畢業博士研究生蘇漢東和劉亞林為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韓方普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小麥著絲粒串聯重複序列在不同亞基因組之間的分布。A:中國春小麥第一同源群著絲粒位置;B:兩個亞基因組著絲粒富集的satellite序列分布;C: 小麥著絲粒satellite序列在不同亞基因組間系統發育分析


  植物著絲粒是基因組中進化最劇烈、結構最複雜的區域,在物種形成和分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多數植物著絲粒結構複雜,主要是由高度重複的衛星DNA以及中間穿插的反轉座子序列(CR)組成,其中著絲粒衛星序列單元長度主要集中在150-180 bp之間,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經發現並用於著絲粒結構與功能研究。普通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經過兩次遠緣雜交和多倍化過程,是染色體組進化及多倍體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然而普通小麥基因組巨大,90%以上的序列均是高度的重複序列,給小麥研究帶來巨大的挑戰。前期對小麥著絲粒的研究基本局限於通過篩選著絲粒BAC等手段,獲得某些著絲粒序列。小麥著絲粒DNA序列組成(尤其是功能性衛星序列)、結構及其在基因組形成和進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以及對多倍化適應的分子機制目前基本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研究組長期從事植物著絲粒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研究。前期在小麥非整倍體及其野生近緣種雜交後代觀察到豐富的著絲粒變異現象,染色體重排誘導著絲粒序列減少、丟失、擴增、新著絲粒以及多著絲粒形成,不穩定的著絲粒可能造成染色體頻繁的斷裂和接合,暗示著絲粒在異源多倍體小麥物種形成過程潛在的功能。近年來隨著小麥參考基因組的逐漸公布,對小麥著絲粒進行全面的解析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利用該實驗室發表的中國春小麥著絲粒表觀標記CENH3抗體的ChIP數據,重新比對到最新的中國春參考基因組上,確定小麥著絲粒大小及位置。在小麥中發現兩類著絲粒特異的串聯重複序列,和CENH3核小體結合,分別在其二倍體供體B和D亞基因組著絲粒富集分布。與傳統著絲粒的串聯重複序列單元大小150-180 bp不同,小麥著絲粒衛星序列單元大小超過500-bp,序列上包含特定的CENH3結合位點,表現出周期性CENH3結合特點。系統進化樹分析表明,小麥著絲粒串聯重複序列在不同亞基因組間發生分化,更同質的串聯重複序列保持和CENH3核小體的結合。多倍化過程中小麥著絲粒結構發生重排,基因位置和表達水平發生變化,著絲粒串聯重複序列發生局部擴增,整體拷貝數減少,但是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增加。異源六倍體小麥著絲粒在不同亞基因組之間的不對稱性可能參與小麥減數分裂過程同源染色體的配對,促使多倍體小麥的穩定傳遞。
  該論文於7月16日在線發表於Plant Cell(doi.org/10.1105/tpc.19.00133),韓方普研究組已畢業博士研究生蘇漢東和劉亞林為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韓方普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小麥著絲粒串聯重複序列在不同亞基因組之間的分布。A:中國春小麥第一同源群著絲粒位置;B:兩個亞基因組著絲粒富集的satellite序列分布;C: 小麥著絲粒satellite序列在不同亞基因組間系統發育分析
  

列印 責任編輯:任霄鵬

相關焦點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梁承志課題組與四川農業大學李仕貴合作,利用PacBio單分子測序技術結合fosmid文庫測序以及遺傳圖譜的相關結果,對秈稻品種蜀恢498進行測序,並通過BioNano光學圖譜進行進一步的驗證,最終獲得了一個長度為390.3Mb,共由17個連續DNA片段(Super⁃Contig)組成的水稻基因組。
  • 遺傳發育所等在水稻分櫱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然界中,禾本科作物通常存在兩種分枝策略:單稈或少分櫱的強頂端優勢,如玉米、高粱等;主莖與分櫱無顯著差別的弱頂端優勢,如小麥、水稻等。兩種分枝類型都是影響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TCP轉錄因子TB1(TEOSINTE BRANCHED 1)是決定栽培玉米強頂端優勢的重要因子。然而,決定水稻等弱頂端優勢的因子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凡研究團隊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朱旭東研究組合作,發現OsWUS在水稻弱頂端優勢中發揮重要功能。
  • 生物物理所揭示表觀遺傳因子CENP-A介導著絲粒功能的機制
    著絲粒是染色質上一段結構與功能高度特化的區域,在細胞分裂期指導動粒的組裝,並在紡錘體的牽拉下實現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CENP-A是組蛋白H3在著絲粒區的變體,是著絲粒區建立和發揮功能的關鍵性的表觀遺傳因子。
  • Nature:研究揭示著絲粒CENP-A蛋白結構
    Black  說:「我們第一次獲得了CENP-A分子的高解析度圖像,這是過去150年來生物學此方面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過去的15年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分裂是受到遺傳學及表觀遺傳學過程共同調控的過程。無論是DNA編碼序列的異常或是組蛋白與DNA結合緊密程度的改變均可能影響細胞分裂。表觀遺傳學改變了遺傳密碼的讀取,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引起基因表達的上調或下降。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黃勳研究員和安諾優達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田佳先生熱情的開幕詞拉開序幕。本次會議引人注目, 由13位專家圍繞基因組進化和多倍化、趨同和適應性化、協同進化、轉錄調控、表觀修飾調控等基因組學研究方向就最新研究進展及經驗、技術突破、應用展望進行了專題報告。
  • 小麥醇溶蛋白染色體位點結構與功能研究以及育種應用價值分析獲進展
    醇溶蛋白及其同源物廣泛存在於禾本科植物種子中,是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籽粒加工與營養品質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在六倍體普通小麥,醇溶蛋白基因以多拷貝方式存在於六個複雜的染色體位點(Gli-A1, B1, D1, A2, B2 & D2),其積累量一般佔籽粒總蛋白含量的40-50%,對麵筋、麵團的功能以及各類終用途品質(如麵包加工品質)的優劣有重要影響。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等在穀子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BR是重要的植物生長發育調節激素,圍繞BR信號調控葉片與莖的夾角已經開展了大量深入機理的研究,但關於葉片直立與下垂的遺傳基礎尚缺乏認識,制約了禾穀類作物株型改良的效率和水平。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穀子株型調控研究工作取得進展,闡釋了穀子的披垂葉基因(DROOPY LEAF1)作為油菜素內酯(BR)激素信號的「剎車」基因如何調控葉片直立與披垂。
  • 海洋所深淵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進化生物學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團隊關於深淵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併入選「Editor’s Choice Article
  • ...科學家揭示表觀遺傳因子CENP-A周期性招募CENP-N蛋白介導著絲粒...
    BIOON/ --2015年5月5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家李國紅、許瑞明等人在著名雜誌Genes & Development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transitions of centromeric chromatin regulate the cell cycle-dependent recruitment of CENP-N」的文章報告了他們在研究著絲粒區染色質高級結構和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世界前列,3篇CNS等文章,遺傳發育所在水稻氮高效利用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原創性進展!
    但是,作物NUE是受多個生物學過程影響的複雜性狀,同時受遺傳因子和環境因素及其互作調控, 因此解析NUE相關的遺傳基礎及其調控網絡變得尤為困難。最近幾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在水稻氮素高效利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 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 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植物細胞》發表小麥多倍體研究新成果
    本網訊    我校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多倍體研究上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為小麥多倍體形成過程中親本等位基因調控種子發育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時也為親本衝突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Nature:重大進展!新研究揭示調節染色體遺傳的新機制
    2020年4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在每個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上的遺傳信息必須在新產生的子細胞之間平均分配。分離酶(separase)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細胞開始分裂之前,要先複製存儲在染色體上的遺傳信息。在完成這個過程後,每個染色體均由兩個相同的DNA鏈(即姐妹染色單體)組成。黏連蛋白(cohesin)是由幾種蛋白組成的環狀結構,它包圍著每個染色體,並將一對染色單體保持在一起。在準備進行細胞分裂的過程中,黏連蛋白已從染色體的臂中移除。但是,只有當停留在染色體中部的黏連蛋白被分離酶切割後,一對姐妹染色單體才能完全分離開來。
  • 小麥基因組測序 為第三代育種繪製「高清地圖」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的論文稱,該所研究團隊已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製。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製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並發表於《自然》之後,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凌宏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水稻和玉米基因組測序已相繼完成,極大推動了這兩大作物的基礎和分子育種研究。但是,因小麥基因組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緩慢,制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與品種改良研究。」
  • PIBB:於軍等種屬特異性小蛋白功能進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於軍研究員和肖景發副研究員及其團隊參與完成的國家自然基金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種屬特異性小蛋白的功能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被《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PIBB)網絡版接收。 小蛋白(小於個100胺基酸長度的蛋白)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
  • 我國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圖譜繪製
    北京時間5月10日凌晨1時,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精細圖譜繪製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全面揭示了小麥A基因組的結構和表達特徵,對深入系統研究麥類植物的結構與功能基因組學,以及進一步推動栽培小麥的遺傳改良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 海洋所在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中獲進展
    目前,條石鯛和斑石鯛已成為我國網箱及工廠化養殖新對象,市場價格達到200元/公斤,養殖規模正逐年擴大。復性性染色體系統中異型染色體的起源及遺傳組成模式,是一個重要的演化生物學問題。;繪製了雄魚異型染色體Y的基因組序列和功能基因組成圖譜,精確揭示異型染色體Y基因組大小為94.2Mb,包含3064個基因,其中Y染色體特有基因
  • 【科技日報】小麥基因組測序 為第三代育種繪製「高清地圖」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的論文稱,該所研究團隊已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製。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製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並發表於《自然》之後,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凌宏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水稻和玉米基因組測序已相繼完成,極大推動了這兩大作物的基礎和分子育種研究。但是,因小麥基因組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緩慢,制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與品種改良研究。」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在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方面...
    11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分子生物學與進化1區,5年IF 13.401)在線發表了海洋所劉進賢課題組關於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機制研究最新成果。
  • 植物所牡丹籽油資源評價和α-亞麻酸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亮生研究組在油用牡丹種質資源評價和α-亞麻酸積累機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該研究闡明了牡丹籽油中脂肪酸組成和品種間差異,為油用牡丹的品種選擇和新品種選育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導。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種子發育過程中脂類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與相關產物含量變化的關係,推定了牡丹種子中的脂肪酸代謝途徑。該研究為揭示牡丹種子高效積累n-3脂肪酸的分子機制以及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的遺傳信息和理論依據。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主效基因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polygenic trait)。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major effect)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