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11月1號,西方國家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我國的網絡上卻被一則消息刷屏了:一個家長怒懟培訓機構,反對他們給孩子過萬聖節,稱「現在正能量的東西,它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對此,評論區網友的態度尖銳對立。
有人稱,這位家長說得好!培訓機構唯利是圖,他們搞這一套就是為了圈錢。放著中國那麼多優秀的傳統節日不過,偏偏跑去過一個洋節,還是人家的什麼「鬼節」,這不是崇洋媚外是什麼?老祖宗的臉都被你們給丟盡了!過洋節就是西方的文化侵略,就應該堅決反對!
但也有大批網友針鋒相對,旗幟鮮明地予以擁護。他們認為這是典型的上綱上線,哪條法律規定的過個洋節就是不愛國了?婦女節、勞動節都是來自於西方,你都不過了嗎?甚至有人說,生日也是西方的,生日蛋糕以後你們也別吃了。他們認為反對過洋節,這恰恰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種表現。
網上流傳出來的視頻很短,不到30秒。從中看不出培訓機構到底是怎麼過這個萬聖節的。其實我們也可以想見,無非就是給孩子們準備一些適合這個節日穿的奇裝異服,再給孩子們發點兒小禮物,其中肯定少不了糖果。然後大家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做遊戲之類。
對於培訓機構來說,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可以豐富培訓內容。特別是如果培訓課程中有英語的話,這算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種方式吧?其次,可以深化客情關係。對他們來說,孩子是學生,家長則是客戶。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參加,也屬於親子活動吧。家長滿意了,以後續費可能就容易了。不過這位家長的爆發,肯定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培訓機構的員工和老師們為了這個活動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公司還付出了成本,很可能活動還是免費的。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想必以後他們再搞類似的活動肯定要三思了。
這一出大戲,簡直比西方國家過萬聖節都熱鬧。拋開這其中的是非,其實每一個節日的興起,它們的背後都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或文化背景的。萬聖節也不例外。關於萬聖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是,早期生活在愛爾蘭和蘇格蘭地區的凱爾特人,為了在秋天慶祝豐收、迎接冬天的到來,而在每年的10月31日舉辦的節日。傳說中亡故者的靈魂也會在這一天回到人間,找尋活人附著在他們的身上投胎轉世,所以人們會點上起燭火或燈籠,穿上奇裝異服,把這些惡靈嚇跑。這就是萬聖節的雛形。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下面這組老照片,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西方國家過萬聖節的場景。不管你反不反對過洋節,多了解一些人家的文化知識,歷史傳統,總是沒有什麼壞處的。
【圖1】1939年,在美國紐約的萬聖節派對上,孩子們正把雙手背在身後,用嘴去咬用繩子吊在空中的蘋果。這是那個年代非常流行的萬聖節遊戲。
【圖2】1943年,在美國紐約的比克曼廣場舉行的萬聖節派對上,一群美國大兵正和自己的女伴玩著這種「咬蘋果」遊戲。那一刻,他們的內心,或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圖3】1962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阿納海姆,小學生們正穿著家長給製作的新衣服,走在大街上去參加萬聖節活動。其實萬聖節不只是奇裝異服,對於小女孩兒來說,漂亮的公主服裝永遠不會過時。
【圖4】1966年,在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人們穿著萬聖節服裝,手牽著手在街道上行進。蜘蛛俠的身影非常醒目。
【圖5】1965年,一個貨架上陳列著的南瓜燈。上面還有一副手套來模擬人手做著捂嘴、捂眼、捂耳朵等各種動作。不過,旁邊那個男孩兒是怎麼回事兒?你看出有什麼不對勁兒了嗎?
【圖6】1971年,在美國錫拉丘茲大學的校園裡,一場萬聖節自行車大賽正在舉行,他們要利用萬聖節的熱點,通過這項賽事,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籌集資金。
【圖7】1974年,在白宮的草地上,時任美國第一夫人貝蒂·福特正在接見身穿萬聖節服裝的兒童,看起來她正在給孩子們發放節日禮物。
【圖8】1976年,在紐約的布魯斯特,兩個小男孩正坐在一個南瓜堆上。南瓜是萬聖節不可或缺的主角。
【圖9】1988年,兩個美國人正頭戴不同的總統面具做出對決的姿勢。由於萬聖節正值總統大選的前夕,所以這正是總統候選人用來為自己拉票造勢的好時機。美國人只看面具的銷量,就能夠預測出哪位總統候選人最後能夠贏得大選。據說,在歷史上,預測成功率幾乎是100%。這跟我國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銷往美國的總統宣傳品的預測,是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圖10】1990年,時任美國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在參觀芝加哥掃盲委員會時,為孩子們現場朗讀了一個萬聖節故事。
【圖11】1999年,幾名學生裝扮成《綠野仙蹤》中的經典角色的形象(從左至右:鐵皮人、大獅子、稻草人),站在萬聖節遊行隊伍中喜笑顏開。不管大人們的想法如何,對於孩子們而言,萬聖節對於他們而言,只是意味著開心和快樂。(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
【小編推薦】
10張珍貴老照片:這就是150年前的美國
10大你不曾見過的高跟鞋:每一雙都令人嘆為觀止,就是不能穿著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