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特產傳說(108)丨重慶人最喜歡吃的小面,你知道它的起源嗎?

2020-12-07 網易新聞

(原標題:重慶特產傳說(108)丨重慶人最喜歡吃的小面,你知道它的起源嗎?)

水煮重慶微信公眾號消息,有人很能幹,把重慶小面的起源追溯到了漢唐。在下對此深表佩服。

我是老實人,所以說老實話。我覺得,重慶小面和中國麵條,不能混為一談。

重慶小面只是中國麵條的一個分支,而且是比較晚起的分支。不能把中國麵條的虎皮,扯過來蓋在重慶小面身上。如同不能像某些專家那樣,把中國湯鍋的起源(這個起源,怕要算到商周的大鼎頭上了),算作重慶火鍋的起源一樣。

關於中國麵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青海有個新石器時代的喇家遺址,裡面就出土了4000年前的麵條。這根麵條,用穀子和黍子麵粉混合,長約50釐米,直徑只有3毫米,粗細均勻,顏色鮮黃,非常像我們現在的拉麵。蘭州拉麵的朋友,完全可以自稱有四千年的歷史了。

所以,現在,全世界都無奈地公認,麵條的祖師爺出在中國。

那麼,重慶小面的祖師爺,又是誰呢?重慶小面,又是怎麼誕生和發展的呢?

此文不敢說考證,只能說猜。資料有限,且讓鄙人猜上一猜。如果你認為猜得有道理,請轉發鼓勵。謝謝。

擔擔麵之前吃什麼

要找重慶小面的源頭,很簡單,查一下重慶人在小面之前吃什麼面就行。這一查,就自然查到擔擔麵頭上去了。

那擔擔麵之前,重慶人吃什麼面?這個問題就大了。

手頭的資料有限,唯一能夠找到早年四川麵條的記載,是宣統年間的《成都通覽》。該書記載了「甜水麵、爐橋面、攢絲面、雜醬面、白提面、衛生面」六種麵條。裡面沒有麻辣麵,更沒有麻辣的重慶小面,也沒有擔擔麵。

甜水麵,現在成都還有,我吃過。其實是手擀麵塊,微辣而甜,好吃。但不知道那個年代的甜水麵,有沒有麻辣?我猜是沒有的,否則應該叫甜辣麵了。

爐橋面,現在遂寧有人做。前些年,重慶似乎也有一家餐廳做過,好像還得了什麼獎。這個爐橋面,是把面手工擀成圓形麵皮,再對摺,切成老式爐橋的樣子(圓周不切斷)。我覺得,這似乎有些牽強,有點為了湊「爐橋」之名,而刻意為之的嫌疑。我在網上查到,安徽定遠縣有個爐橋鎮,歷史悠久。這裡的雞絲手擀麵也很出名。所以,我嚴重懷疑,成都當年的爐橋面,不排除是爐橋鎮的移民,把他們的雞絲手擀麵,帶進了成都。

攢絲面,就是清湯,再把海帶絲、蘿蔔絲等,放在面的上面。重慶名菜有攢絲雜燴,走的就是這個路子。

雜醬面,早期也沒有麻辣。重點是甜麵醬,微甜醬香。

白提面,顧名思義,清湯本味。重慶小面有「提黃」的專業術語,是指麵條要硬一點,斷生就可以了。提,是指從鍋裡挑面。白提,很可能是就加點鹽,也可能是重慶的「免青」,不要青葉子蔬菜。

衛生面,這個搞不懂是啥子玩意兒,猜都猜不出來。我只曉得麻將有衛生麻將,就是沒有賭注,輸了打手板那種。

成都是省城,四川的中心,全省吃貨都朝它看齊。因此,重慶那時的麵條吃法,和成都應該差不多。

在《成都通覽》裡面,記錄了1328道菜,麻辣極少。那個時候,麻辣並非川菜主流,而是剛剛興起。主流吃貨界,不大搭理辣椒,認為這是很低端的味道。

事實如此,在當時,麻辣只有最下層的老百姓才喜歡,並逐步擴撒的。高端群眾,是瞧不大起粗俗的辣椒的。

所以我猜,清朝中後期的麵條,有甜有酸有雞湯,清淡是主流,麻辣應該是少數,就算有,也很可能是從擔擔麵這類底層民眾的小吃開始的。

擔擔麵出來了

但是,當我看到有人說,擔擔麵是1841年,在自貢,由一個叫陳包包的攤販所創時,我是不大信的。

擔擔麵,其實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販賣方式。

當年,以及當年的當年,小商小販賣東西,大多是行商,也就是挑著擔子,邊走邊叫賣。剃頭的、洗頭的、賣炒米糖開水的、賣麻糖的、賣針頭線腦的……莫不如是。

賣麵條的,應該也不例外——他們也不可能有例外,除了挑個擔擔賣面,你以為還可以租門面呀?想多了吧。門面多少錢?一副擔擔多少錢?

這種挑擔擔賣面,應該都叫擔擔麵。

或許這個陳包包同學,他家的擔擔麵味道更好。1841年,正是道光二十一年,自貢就流行吃麻辣了?也不排除這個可能。清末徐心餘的《蜀遊聞見錄》一書,就說「惟川人食椒,須擇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椒不可」。道光年間,川人吃辣或許沒有這樣狠,但在擔擔麵的碗裡,也可能已經出現了紅紅的辣椒。

往來於大街小巷的擔擔麵,開始可能就是清湯麵,然後慢慢演變成麻辣。這個演變的關鍵節點,也許就在嘉慶、道光年間。

重慶這邊,關於擔擔麵的記錄,有人說是1942年,陝西路燈籠街出現的正東擔擔麵。正東擔擔麵,到現在,都是重慶最有名的擔擔麵,但是,我敢打賭,正東擔擔麵,絕對不是重慶最早的擔擔麵。

因為,之前合川有個更有名的擔擔麵,叫「光生娃」擔擔麵。

光生娃,本命彭樹雲,射洪人。1930年左右,他從鄉下到合川,發現合川的擔擔麵很有名,於是下海賣面。合川擔擔麵,在上個世紀30——40年代,名揚全川,合川縣城最多的時候,有30多副擔擔麵挑子。甚至在重慶的磁器口、鼓樓街(朝天門廣場朝小什字方向兩三百米左右),都有打著「合川擔擔麵」旗號的麵攤。

彭樹雲同學,賣面的時候,總是白布衫褲、白麻草鞋,要麼頭戴白草帽、要麼白布纏頭,夏天還要在頭上插幾朵梔子花、茉莉花,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的樣子,所以人送外號「光生娃」。光生,四川話,又叫光光生生,比喻一種乾乾淨淨的帥。

光生娃的擔擔麵,很有講究。別的不說,單說他的調料,辣椒就有三種,上色的用燈籠大海椒,增辣的用朝天椒,提香的用二荊條。他的面,有青有帽。面的上面,是一層青葉子蔬菜,這叫青,青上面是餡,這叫帽。有時候是榨菜顆做帽,有時是芽菜炒豆乾絲做帽——紅湯、黃面、青菜、黃帽,這才叫色香味俱全呀。

光生娃從來不用醬油。用秘制醬汁。這醬汁,以最好的永川黑豆豉,香油油炸,再加水,慢火熬製,當日吃當日制,絕不過夜。

光生娃的鍋,比同行大三分之一,取其湯寬;

光生娃打佐料,不許食客提要求,不能說少點什麼多點什麼,根本沒有顧客就是上帝這一套歪理邪說。想想也對,我費勁腦力,搞出這麼漂亮的美食,是我專業還是你專業?愛吃吃,有意見可以提,老子可以不採納。光生娃同學就這麼拽,真是我們輩楷模呀。

光生娃每天只賣20斤面,賣一半後,必定重新換水。他只用手擀麵,面寬半釐米,大約相當於現在重慶小面裡面的韭菜葉,面極薄,下水即熟。連後來合川的機器麵廠,都仿照光生娃的面,生產了一款「擔擔麵葉子」。

上個世紀初葉,重慶並沒有「重慶小面」這個品種,滿街都是光生娃這類擔擔麵。

從白天到晚上,光生娃們,挑著擔擔麵,晃晃悠悠地,口裡吆喝著「面囉……面」,在重慶的大街小巷晃悠——如果業務品種裡面有抄手,吆喝聲就變成:「面囉……抄手……面囉」。

擔擔麵的擔子,一頭是鍋灶,一頭是佐料架子。鍋,實際是白鐵桶,隔成兩半,一半是肉骨頭熬的黃豆芽湯,講究一點的,還要加一個整隻的老鴨子。鍋旁邊,是盛紅燒牛肉、雜醬的小格子。

每年農曆九月,初一到初九,重慶民俗「九皇勝會」——這是一個道教的節日,泰國現在也還有,叫「九皇勝會素食節」。這幾天,所有重慶擔擔麵的挑子上面,都要插一面小黃紙旗,上書一個大字「素」。全城吃貨,集體吃素九天。

重慶著名的擔擔麵,除了前述幾家,還有九尺坎的駝子面,據說,重慶市長賀耀祖(1942年——1945年期間任重慶市長),都曾微服去大吃特吃。還有十八梯附近回水溝的「足拜子面」(左足右拜,讀音拜,重慶話瘸子的意思),也很有名。

什麼是重慶小面

擔擔麵在重慶興起後,各大餐館開始把麵條高檔化。

陶園推出海參酸菜面;暇娛樓推出三鮮燴麵;一條龍推出燉雞面、雞雜麵和雞血面(丘三館的燉雞面,也非常有名);老九園推出鯽魚面;醉東風推出雞絲涼麵;稷雪推出碎餡面;蜜香推出蹄花面;連羅漢寺也推出一款麻油素麵……

各種特色麵條,風靡重慶。

這個背景下,低調的小面開始出現。

什麼是小面?小面是一種很謙卑的自稱,我這裡沒有海參、三鮮、鯽魚、蹄花……遠離肉類,只有小菜。我只是一碗為人民服務的,嗯,小面。

經過若干年的演變,重慶小面走上了重麻辣、重調料、輕俏頭的路線。麵館,把沒有葷俏頭的面,單獨列出來,和其他牛肉麵、雜醬面、肥腸面、排骨麵等並列,稱為小面。

當年,還有一種面叫素麵,大約是連豬油都沒有的面。

小面就介於素麵和葷面之間,比素麵多一樣豬油。

小面,玩的就是調料。沒有各種葷俏頭增色,又要做得讓各級吃貨滿意,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調料。

在重慶,一般的麵館,擺在桌子上的,起碼也有十一二種調料,實際上,辣椒油裡面,還埋伏著好幾種、甚至十幾種香料。

有趣的是,在抗戰時期,重慶街頭最著名的麵館,叫三六九。連來自德國的猶太人卡佛崗,都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三六九麵館。

三六九,卻不是重慶本土麵館,而是來自下江(長江下遊江浙地區)。抗戰期間遷移到重慶,以清湯麵著稱。

有老人回憶,重慶擔擔麵,基本上都是乾餾(沒有湯)。抗戰初期,三六九進入重慶,把湯麵大規模帶了進來。重慶人好麻辣,湯麵裡面也必須大把扔辣椒花椒,這樣,湯麵也本土化,變成了麻辣小面。

自此,重慶小面正式定型,形成了以麻辣乾餾和麻辣湯麵為主的兩大派別。

辣椒進入四川,約在清初。

辣椒第一次在四川出現記載,是乾隆版的《大邑縣誌》,而且已經有了「海椒」這個名字。到清朝中期,辣椒就散見於各地方志,可見食者甚眾。這時,具備了麻辣麵條的誕生條件,麻辣擔擔麵才應運而生。

小面在重慶,過去一直不能算主食,只能算零食。

到清末民初,重慶人早餐都少有吃麵,而是習慣吃米飯,下飯菜則以燒白、粉蒸肉和豆花為主。到現在,重慶不少縣區鄉鎮,還有早上吃豆花飯的習俗。

抗戰時期,大量下江人湧入重慶。這些傲嬌的下江人一看,你們重慶人早上居然吃飯,好low哦,乾脆和我們一樣,吃麵點吧——這才把重慶人早上吃米飯的習慣,糾正了過來,改為以面點為主。

賣面點的早餐館,稱為「粑粑館」,主要賣豆漿、油條、白糕、醪糟,後來,增加大餅、蒸餃之類,但很少麵條。粑粑館,連餐飲公會都加入不了,只好自己成立一個協會(莫非叫「粑粑公會」?),辦公地址在現在的臨江門。

擔擔麵開始都是遊攤,時間長了,一些口碑很好的遊攤,開始半固定化。比如前面說的駝子面,就相對固定在九尺坎一帶。正東擔擔麵開始也是遊攤,1942年才在陝西街燈籠巷,成為固定攤位。隨著喜歡吃麵的人增加,這些從遊攤轉化而來的固定麵攤,開始租房子,開起了麵館。

重慶愛吃麵的人,從上世紀30年代起,越來越多。

據重慶麵粉大王鮮伯良回憶,1938年,重慶主城就有40來家賣切面的小店,每個月消耗麵粉80萬斤。當年,重慶小面,幾乎都是切面。切面,最遲出現在清朝中期,以前多是拉麵。先攤麵皮,再切成粗細、厚薄不同的各種麵條,就是切面。這種手工攤、手工切的麵條,現在早已絕跡江湖,可惜可惜!

在小面定型過程中,重慶還出現過一個變種:神仙粑雞蛋面。這玩意兒,是個混合物件。神仙粑,是用米粉做成圍棋子大小的微型米粑粑,下鍋烙焦黃。另有豬板油切丁。吃的時候,一兩面、一份神仙粑、加上豬板油煎雞蛋,和調料拌一起,麻辣滾燙,據說相當好吃。

可惜,現在,這道美食已經在重慶絕跡了。

重慶小面,和重慶火鍋一起,是渝派川菜(過去叫下河幫)最早的兩大支柱,加上80年代出現的江湖菜,三者就構成了支撐渝派川菜的三角支架。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重慶小面的起源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原標題:重慶特產傳說(108)丨重慶人最喜歡吃的小面,你知道它的起源嗎?)

本文來源: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想要知道重慶人的生活態度嗎?重慶小面會告訴你
    被稱為是8D城市的重慶,除了有讓人眼花繚亂的交通軌道之外,更有讓人心醉的美食。川渝是比較重口味的地區,他們無辣不歡,而他們的飲食也體現在這飲食當中,飲食裡包含了他們的生活態度,想要知道重慶人的生活態度是什麼樣的嗎,建議你去重慶吃一碗重慶小面,這樣你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了。
  • 重慶人的最愛火鍋,舌尖上的重慶小面也是特色,這些你都吃過嗎?
    說起重慶美食,就必然繞不開重慶火鍋。甚至在外地人看來,重慶火鍋就是重慶美食的代表。和大多數中國美食一樣,關於重慶火鍋的起源,也是有故事和傳說的。在明末清初的重慶碼頭船工縴夫支起鍋,將沒人要的動物內臟或頭、蹄子之類的東西放入鍋中,再加以辣椒、老薑等作料煮而食之。
  • 重慶特產傳說(111)丨重慶火鍋的起源!真相可能嚇你一跳……
    各人認定一格滷汁,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而又能增加熱量。已不知有好多年了,全末為小布爾喬亞以上階級的人注意過。直到民國二十一、二年,重慶商業場街才有一家小飯店將他高尚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猜想二:「水八塊」起源說。現在重慶街頭,還有火鍋館名字叫「水八塊」,大約就是信奉這一派學說的吧。
  • 你所不知道的重慶小面江湖 重慶人的一天從它開始
    放料、攪拌是吃小面最有趣的部分在重慶,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早上和他一起去吃一碗小面,愛得夠深的話,還可以加一個煎蛋……重慶小面到底有多好吃?一碗小面,究竟有多少你不知道的事兒狹義上的重慶小面指的是只有麵條和調料的素麵,廣義上則是包括了各種澆頭的麵條總稱。每天早上還不等天亮,麵館的老闆們已經開始洗菜、打調料、燒水了。再過一會兒,來自四面八方的吃麵群眾就能把小館填得滿滿當當。
  • 重慶最好吃的小面在哪裡?新書《嘿!重慶小面》揭曉答案
    你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麵條誕生在何處嗎?你知道「重慶小面」為什麼能在國內掀起熱潮嗎?你知道重慶最地道最好吃的小面分布在哪裡嗎?……所有的問題,你都可以在一本書中找到答案。據了解,該書系重慶本土小面研究團隊「重慶小面攻略團」創新力作,它從飲食歷史文化入手,定位於實用的商鋪攻略引導,由「重慶小面50強」體驗和實景展示切入,通過團隊4年來對重慶38個區縣各具代表性的小面的追尋,挖掘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小面故事,探尋出一段段酸甜苦辣的小面人生,既是適合大眾餐飲需求的美食指南,也是研究重慶小面文化的參考讀物。
  • 只吃火鍋、小面你就虧大了,沒吃過這五種特產不算來過重慶
    提到重慶你會想到什麼?3D城市、火鍋、小面、洪崖洞,除此以外你還知道什麼嗎。最近兩年重慶徹徹底底火了,來重慶旅遊的人絡繹不絕,記得去年國慶的時候我們本地人手機都會收到一條簡訊,叫我們國慶不要去網紅地,給外地遊客騰位置。
  • 重慶特產傳說 丨沒想到怪味胡豆的名字竟大有來頭
    (原標題:重慶特產傳說 丨沒想到怪味胡豆的名字竟大有來頭)
  • 重慶四大特色美食——重慶小面
    重慶最好吃的重慶小面「重慶最好吃的小面?」成了重慶小面「一炮而紅」後的網絡熱搜詞。近年來重慶小面聲名遠播,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你真的了解重慶小面嗎?對大多數重慶人來說——小面,不僅僅味道好,它更讓人有一種對其揮之不去的小面情結。
  • 重慶特產傳說(233) | 格格配小面,去城口不吃一次肯定會後悔!
    作為一個地道的重慶人,你一定吃過重慶小面,也一定吃過格格,但這兩者的結合,你吃過嗎?早晨城口的麵館總是那樣忙忙碌碌的,可以說格格面真的是城口人早餐的靈魂,吃了精神一上午。當然不止早上,還有中午、晚上,甚至是吃宵夜,都會有它的存在。哪怕是在炎熱的三伏天,也沒有哪個城口人願意捨棄它。
  • 哪些美食是重慶的標誌?哪些重慶特產適合送人!
    重慶人總能用最簡單直接方式,來與你表達他周遭所發生的事,繪聲繪色,擁有著特有的幽默感在其中,常讓人忍俊不禁。火鍋也如此,吃一份正宗的火鍋,就是一桌朋友,一個鍋底,一份香油碟,一鍋混煮,吃得火熱,不管擺盤,不理環境,談天說地。因此,來了重慶,火鍋底料是一定要帶的,帶回去的也是重慶的人情味。
  • 你所不知道的一種小吃-重慶小面,看了讓人直流口味
    重慶小面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食物,那麼,你知道嗎?重慶小面為什麼受到那麼多人的喜歡呢?其實,重慶小面之所以受到那麼多人的喜歡,其實,是因為,重慶小面的做法簡單,而且,還好吃,所以,才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喜歡。
  • 重慶小面50強最新出爐,有你常去的麵館嗎?
    有人覺得這說法有些誇張了但的確如此,很多重慶人早上獨愛吃小面提到重慶小面不光可以讓全國吃貨頓時口中生津攝影師丨_ᴘᴏᴍᴇʟᴏ在重慶人的印象裡小麵館總是小小的一間或在車站旁,或在街角,甚至在小巷底對於一家小麵店來說,位置不是最重要的
  • 沒吃過這麼麻辣的重慶小面,就不算重慶人?
    重慶人,上到老人,下到小娃娃,幾乎都愛吃重慶小面重慶作為一座嗜辣的城市,吃辣早已經是每個重慶人的家常便飯,可以說是隨身攜帶的技能之一吧!地道的渝味重慶小面是附近居民每日清晨必去的地方,那裡有紅亮重口的重慶小面,哪怕只能坐在馬路邊簡陋的餐桌,一口濃重的麵條也是必不可少。小面,麻辣才夠霸道!
  • 重慶特產傳說(233) | 格格配小面,去城口不吃一次肯定會後悔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作為一個地道的重慶人,你一定吃過重慶小面,也一定吃過格格,但這兩者的結合,你吃過嗎?早晨城口的麵館總是那樣忙忙碌碌的,可以說格格面真的是城口人早餐的靈魂,吃了精神一上午。當然不止早上,還有中午、晚上,甚至是吃宵夜,都會有它的存在。哪怕是在炎熱的三伏天,也沒有哪個城口人願意捨棄它。
  • 重慶小面創業難嗎?
    來重慶,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火鍋、小面是重慶美食的兩大代表,深受全國各地朋友的喜愛!既然重慶火鍋、重慶小面這麼火,就有很多人想著能不能靠重慶火鍋或重慶小面來創業!其實好的店面多,但是對於重慶小面創業來說,店面成本太高會給創業者帶來太大的壓力!店面租金這一項固定開支,不能佔比太高,要不然就是在房東打工,如果你有一個好味道,口碑相傳,即使你的位置稍偏一點,喜歡的人依然會趨之若鶩的!
  • 重慶小面江湖:這是一場「面面俱到」的江湖較量
    、攪拌是吃小面最有趣的部分。 有趣的是,從江北到南岸,每個老闆都說自己的做法最正宗:「小面豆就是勒個味道噻。」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官方的、權威的小面配方,每個片區有每個片區的胃,每個館子有每個館子的味道。就像你問長沙人哪家米粉好,武漢人哪家熱乾麵好一樣,答案千萬種,唯有你愛的那一碗,才是最走心的。
  • 重慶特產傳說(106)丨勾起鄉愁的,不過一碗酸菜魚
    重慶以吃聞名,美食以麻、辣、鮮、嫩、燙為重點,廣受大眾的喜愛。說起重慶的美食名片,必定少不了麻辣重口的火鍋、佐料豐富的小面,而你不知道的,還有酸爽可口的酸菜魚。火鍋、小面、酸菜魚在全國的影響力最大,因此被稱為重慶三大美食名片。酸菜魚從哪兒來?
  • 不得不服氣:從重慶小面中看重慶人的性格
    都知道重慶小面有名,殊不知重慶小面的種類繁多、博大精深。喜歡吃辣的朋友不要錯過,他家的辣讓你過癮。澆頭牛肉牛筋也是燉的很爛,入口軟糯有嚼勁,給人很深的印象!
  • 十大重慶特產,別說你知道的,只有火鍋了!(排名不分先後)
    小面對於重慶人到底有多重要?你見過沒有枝葉的樹幹嗎?小面對於重慶人就是這樣靈魂一樣的存在,不一定何時都有,但不能隨時沒有!,但是你一定吃過雞雜!其中最具重慶代表性的當屬重慶白酒——盅盅哥,言子文化與特色景點為外包裝,以盅盅為容器也是增添了不少的重慶色彩,陶瓷工藝也讓它成為眾多重慶特產中,最具收藏價值的一個,45度的純糧釀造提升口感的同時,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的回頭客~
  • 重慶最出名的十大特產,你買過嗎?
    一說起重慶,就會想起夜景、火鍋、美女,小編為大家羅列出到重慶必買的特產!!郫縣豆瓣是用蠶豆、辣椒、鹽釀製而成,是成都郫縣的地方特產,其色澤紅亮滋潤,辣味濃厚。郫縣豆瓣是紅湯火鍋中最重要的調味料,用在汤滷中能增加鮮味和香味,使湯汁具有溫醇辣味和濃稠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