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講:飲食在修行中是有很大的學問

2020-12-19 執劍登峰笑蒼穹

第一,飲食與修行。以中國文化來講,食物就是藥,所以適當的飲食對修行非常重要。現代社會一般人都是營養過剩,因此妄念、慾念特別多,修行更加困難。寺院裡要求出家人過午不食,就是為了減少性慾和過多的妄念。寺院裡還要求大家清晨三點到五點就開始作早課,因為這段時間屬陰,特別容易夢遺,這樣做可以幫助出家人避免漏精。所以修行的很多做法和要求都是很科學的,不是隨意制定出來的。

辟穀、斷食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門,但大家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方法,不能隨便斷食,不要因飢餓而傷害了身體。從前面的材料可以看出,移喜磋嘉幾年時間沒有吃食物,而是以草藥礦物精華及服氣為生,這就是道家講的辟穀。密勒日巴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們之所以可以辟穀,以氣為食,因為他們修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已經有了很高的三摩地境界。但即使如此,他們仍然經歷了很多艱難困苦,因為身體四大還沒有完全轉化。

雖然斷食是重要的修持法門,但必要的時候也需要有營養的食物。像釋迦牟尼佛,只有在吃了牧羊女供養的乳酪,恢復了體力後才能悟道。密勒日巴也肯定需要有營養的食物,他遵照師父錦囊裡的指示,吃了有營養的食物,身體恢復體力後,才有了那些神通和證悟。但他太久沒有食物了,身體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這種情況,因此剛開始的時候,密勒日巴吃了妹妹帶來的食物,心中妄念增加、感到迷惑,這是因為食物使得氣上升到大腦的緣故。僅僅是飲食一事,就有這麼多的學問,所以修行要有智慧,要知時知量。

喜馬拉雅搜「菩提路」有很多南師錄音專輯

相關焦點

  • 南師講什麼是道家的斬赤龍
    在女性月經期沒有來以前,在男孩子對性的觀念還沒有開始以前,男女兩個同等都算童身,童身修行就非常快,這是佛、道兩家所認為,童體修行非常快,因為不是身體關係,心的關係,此心的染汙就不多嘛。那麼道家強調是身體關係,所以一般搞哲學的認為道家偏重唯物修法,佛家是偏重心理的修法啊!唯心的修法都有它的理由。
  • 「南師影像」南懷瑾老師與彼得·聖吉等談能源與節儉
    談節儉2011.10.12,太湖大學堂「節儉」的含義南師:生產與消費啊,我們從中國人的立場講起,從中國文化立場講起,中國人在幾千年傳統的世界觀裡,是提倡一切的儉省,節儉兩個字。好逸惡勞,大家喜歡浪費、享受,有生產的思想,沒有生產實際的行為,有享受的思想。這個問題講起來太大了。現在能源就是動力,能源就是機械的動力,現在聽到我們講電力,電力有一個動力,發動電的電力動力:火力、水力、風力,就靠這幾樣。其實我們以前的一百多年的人類,消耗得很少,不需要。
  • 養立法師:佛教飲食最高境界 吃飯也是修行
    網友向師父提問:佛門說吃飯也是修行,吃飯如何修行?  養立法師說,吃飯當然是修行,如果說離開生活,還有一個修行的話,沒有,所以修行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裡,它跟我們的飲食起居,跟我們的周圍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佛教不是一個真空,那個真空是一個頑空概念,不是佛教裡面講的空性概念。而且反反覆覆,佛教裡面都講人和自然,乃至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關係是非常緊密的。
  • 傳承南師精神丨這6字處事箴言,讓南存輝銘記於心
    座談會現場   南懷瑾在其95年的生命歷程中,飽讀詩書,潛心參道修行,為傳承、保衛、弘揚中國文化作出重要貢獻;以其博大的家國情懷,為祖國統一、家鄉建設發揮重大作用。南存輝說,現在回過頭來看,正泰之所以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當中,特別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疫情危機之下,依然保持穩健發展,跟我們內心的這種想法、接受的教育、經營的哲學有很大的關係。
  • 南師附中又要在全國出名了!
    最近南師附中又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在前兩天公布的2017年度五大學科奧賽500強中學全國風雲榜上南師附中以全國第38名的好成績力壓南外更讓人覺得厲害的是網傳南師附中的校長葛軍已經參與到全國卷命題中去了令數萬名考生瑟瑟發抖
  • 修行的人,在修行過程中,都要注重持戒
    但是,戒定慧不是一個一、二、三的步驟問題,而是在修行中,它一直都是存在的。戒定慧之間,也是互相纏繞,相輔相成的一個東西。想要達到絕對的戒,也不容易。為什麼講修行呢?有時候戒掉了,人又會重新犯錯,所以,修行就是要在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與心態中,讓自己更加地成熟與清淨,當心態真的達到如如不動時,就是究竟涅槃了。
  • 我南師——就寫一個動詞
    我們漫步在南師校園中, 沉醉於南師風光裡, 南師於我們而言, 亦師亦友。 讓我們用一個動詞, 來形容一下南師生活吧!
  • 「內觀禪」與「修行解脫」
    佛教講「苦」,除了指出我們感覺上的痛苦外,更指出了事物一定會壞滅之意。任何人一出世就步向死亡之路,無論你的經歷如何燦爛、如何平淡,都會步向死亡,事物都如是。苦的深層意義是指出生命的無常,在生命中,我們所面對的人與事,一直在變化。這個變化可說是苦的內容。
  • 王陽明之如何在工作中修行:即事而真
    在山林心得寂靜是功夫,若在喧囂鬧市、五欲雜染中依然心寂靜,且還積極利樂國土有情,那是大功夫。《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有云: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願此文對大家有幫助和啟迪,修行未必在深山老林,就在當下,在社會的大染缸裡,在工作、家庭、生活和每一個起心動念中。
  • {老宋講故事}-修行的關鍵
    途中聊天時得知,在佛寶居眾多共修平臺中,我這位朋友最為關注「佛寶居因果實修正法群」。並且很想了解自身的因果關係,希望可以藉助我的幫助,幫她達成心願。通過詢問得知,她與丈夫最近經常爭吵,並且已經分居。所以導致她心情低落,經常萌發離婚,甚至出家的念頭。在我看來,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身為在家居士,修佛、誦經、持咒、度化眾生,能有如此般出離心者,在家亦如出家。
  • 在凡塵中修行,修心,修德,修智慧
    修行高的人,品行端正,行為高尚,不去暗算他人,更不與人爭鬥,他們大氣,有心胸,胸襟開闊,不與人摩擦,在自己的世界行走,積極樂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生修行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智慧。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修行到老。
  • 命裡有時終須有?錯!算命人永遠算不準修行人
    自古以來人們總是對未知的命運充滿探索的渴望,數千年來發展出了無數研究命運、預測命運、試圖改變命運的學問和方法。例如中國有算命八字、風水、測字、奇門遁甲、面相術、紫薇鬥數等,西方有佔星術、塔羅佔卜、鍊金術等。
  • 佛教:吃飯也是修行,日常飲食,牢記這些要點,功德更圓滿!
    很多人吃飯、走路、睡覺都是無記的狀態,沒有什麼功德,然而有些修行人卻可將其轉為道用,吃一頓飯也能增長善根,功德截然不同。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對飲食持什麼觀點。修行人的飲食觀作為凡夫人,一日三餐當然不可缺少,但要認識到飲食如同治病的良藥,理應恰到好處,應當了知食量,做到定時定量。如果吃得太多,身體沉重,容易昏沉、睡眠;吃得太少,又會憔悴衰弱,沒有力氣修行,所以吃飯一定要適量。因為害怕浪費,一直吃一直吃,肚子都要爆炸了,雖然不浪費是種美德,但吃飯過量也不太好,對身體還是有損害。
  • 南師附中江寧分校「拾味堂」勞動課程基地揭牌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夏暘 記者 謝喜卓)6月12日下午,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金陵高職校」)金陵營養健康學院,打造的生活體驗課堂「拾味堂」勞動課程基地,在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以下簡稱「南師附中江寧分校」)揭牌。
  • 《小狗懶擦鞋》書評,髒話講得好也是一門學問
    《小狗懶擦鞋》書評,髒話講得好也是一門學問相信沒有人不懂說髒話,可是懂說髒話並不是真正的懂得髒話。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講髒話不過是鸚鵡學舌,對髒話的意義不求什甚解,甚至講錯髒話也不自知。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本著文化無分貴賤皆有價值的精神,寫成《小狗懶擦鞋》一書,研究和記錄香港髒話文化,讓我們知道講髒話也要講得好也是一門學問。
  • 什麼是修行?修行究竟是修什麼?
    談到修行,很多人以為修行就是吃齋念佛、參禪打坐、誦經拜佛、做慈善工作,甚至是修一些神通、特異功能等等。其實所謂的修行,並不玄妙神秘,簡單來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心念的偏差之處,無論通過任何方法,只要能達到這個最終目的,都是修行。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比如《齊物論》中南郭子綦向子遊解說自己靜坐中體悟到的「天籟」;《德充符》中申徒嘉和子產討論德與形、內與外;《人間世》中孔子向顏回傳授「心齋」;而在《大宗師》中卻是顏回向孔子演示「坐忘」。如此種種,貫穿全書。然而在現實中,卻很少發現有誰是依照《莊子》這本書來實踐修行的。
  • 也說「中和」,和你聊聊道教修行中的根本奧妙
    其實,不論是在何朝何代,「中和」思想一直都是道教修行所要遵守和保持的核心要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的先祖聖賢們曾對「中和」一詞做出過不同的解釋,而歸其大要,可以做出兩個方面的解讀:一個是「中」,一個是「和」。註: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開幕式何謂「中」?這其實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