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菜的口味,總是屬於私人的,每個人在味覺方面都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表述。因此,上至宮廷顯貴,下至民間百姓都喜歡吃滷菜,那簡約、質樸但不失濃鬱的味道之中,都把自己的優雅丟到一旁,露出一副饞相。
滷料是滷水重要的香味來源,滷料也稱之為香料,千百年來人們對香料的認識,滷菜的做法在不斷的增多,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滷料配方,有紅滷,白滷、辣滷等,滷料的合理搭配,才能讓滷菜色香味俱全。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合成色素的出現,有的人一味追求顏色好看,用一些色素來著色,泛指色素類,包括檸檬黃、橙紅、紅曲紅、橙黃、日落黃,胭脂紅等,雖然這些調料有國家的 使用標準,但是它仍屬於食品添加劑類,而且,這些調料也只能為之上色,不具備調味的功能,並且是人工化學合成,不利於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給滷菜上色都默認的就是炒糖色,這應該是最常用、最原始的滷菜調味方法,在南北方醬滷、川味滷、辣滷、潮州滷水等,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深受滷菜製作人的喜愛。
炒糖色,是用糖經過炒制過程中使食物呈現的一種顏色。炒製糖色時一般使用油炒法,顏色紅而亮,比水炒法和水油混合炒的效果好。但是,炒糖色的時候,最後幾秒有點兒難掌握,其實就是火候難把握,早了糖沒融進油裡,顏色不夠,晚了就糊了,吃起來就苦了,讓食物表面變得黑漆漆的。
滷菜中常用的純天然上色調料:黃梔子、紅曲米、薑黃、藏紅花、紫草等,既能調味還能調色。
紅曲米,也叫紅米,是以秈稻、粳稻、糯米等稻米為原料,加入紅麴黴菌發酵而成棕紅或者紫紅的米粒。
紅曲米在滷味中的使用率很高,不管北方醬湯還是南方滷水中,只要是紅湯或者紅滷中都有使用,常和糖色搭配,使成品顏色更自然。
因為紅曲米本身有自己的味道,滷水中加入過多不僅顏色重,還影響味道,並且有時候保存不當容易引起滷水酸敗,正確使用方法:
1、裝入料包放入滷水中,等顏色調好立即拿出,不建議直接加滷水中,紅曲米屬於穀類,就是米類,直接加滷水中,就煮成粥了。
2、紅曲米加入清水熬成紅曲米水倒入滷水中,隨著滷水顏色的變化,需要隨用隨加。
3、不直接和滷水接觸的方法:在食材焯水時加入紅曲米,隨著焯水時間延長給食材上層粉紅底色,顏色可調可控,想要顏色重點就多煮一會,想要顏色淡可提前撈出,清洗後就可以下鍋滷製了,這樣,最後滷製出來的菜品顏色才自然,紅亮。
黃梔子,又稱梔子,外表呈橢圓形,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皮薄易碎。以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為調味品,含番紅花色素苷基,這種色素苷基讓黃梔子的顏色不是單調的黃色,而是黃色和橙紅色夾雜。
黃梔子,在需要滷製黃色的菜品時,可以直接加在滷水中使用,色澤深黃。比如滷雞,雞爪,雞翅,鴨腳、豬臉肉等,一般用糖色和梔子,薑黃配合使用,成色黃紅,而且吃起來味道也特別的好,極具食慾感。
所以如果新手做滷菜上色,不炒糖色,直接用黃梔子最好,這樣能保持肉的本色同時給皮上色,黃梔子不僅可以著色,還有一些矯正味道作用,對於滷肉非常好。
1、用紅曲米,一定不要直接投入滷鍋中,要先用清水煮成紅曲米水。另外,最好在焯水中使用,先上一層底色。
2、用黃梔子,可直接放入鍋中,最好不要拍碎,不然在鍋中出現碎渣,滷菜上也會粘上碎沫,影響滷菜的品質。
3、上色時不要一次上足,如果發現顏色不好,立刻將滷水舀一小部分出來,將上色的調料放入滷水中,開大火,表面很快就上色了,顏色加深,滷製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滷肉的顏色,不夠了再增加,一旦達到滿意的顏色,立即將肉從鍋裡撈出來即可。
特別提示:食材滷好後必須浸泡,掌握好三分滷七分泡的精髓,浸泡時間要在30分鐘以上,才能更好的入味和上色。
材料(1500克食材的量):
大蔥1段、生薑1塊、鹽8克、醬油30克、料酒15克、冰糖30克、香葉4片、桂皮1塊、良姜1塊、花椒10粒、八角2個、丁香3粒、香砂5粒、山柰2片、草蔻1個、小茴香2克、甘草5片、白芷3片、陳皮1塊、紅曲米8克。另加幹香菇2個,老湯1碗。
做法:1、紅曲米放入茶包中,鍋中加煮,撈出紅曲米,留紅曲米水備用。
2、香蔥切片,生薑用刀拍松。將花椒10粒、八角2個、山柰2片、草蔻1個、小茴香2克、香葉4片、桂皮1塊、良姜1塊、甘草5片、丁香3粒、香砂5粒、白芷3片、陳皮1塊裝入香料盒內,扣牢。
2、將香料盒、蔥結、姜塊、鹽8克、醬油30克、料酒15克、冰糖30克、香菇、老湯、紅曲米水一起放入滷鍋內,調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