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圖片均由記者郭靜拍攝):據廣東省服飾文化促進會-漢服文化分會籌備組組長、廣州漢服文化促進會創始人兼會長梁佩瑜介紹,此次活動,將有多名身著漢服的「美人」與牡丹「仙子」爭豔,更有牡丹文化長廊細說牡丹傾國傾城的歷史與文化典故,為有「花城」之稱的羊城市民和國內外遊客呈現難得一見的「南國牡丹風情畫」。
記者 郭靜 通訊員 穗漢文會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漢樂府·陌上桑》」。漢服把古典、含蓄、輕盈、飄逸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2月8日上午,記者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舉辦的「第六屆牡丹花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此次洛陽牡丹花展覽的時間為2月15日(大年三十)開始至3月11日結束。屆時萬株洛陽牡丹將在華南植物園繽紛綻放、爭奇鬥豔。同時,廣州漢服文化促進會也將在此次展出的萬株洛陽牡丹叢中,首次結合漢服文化,演繹「花中之王」牡丹和漢服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呈現給廣大市民一場融人文、自然、花卉的賞花視覺「盛宴」。
據廣東省服飾文化促進會、漢服文化分會籌備組組長、廣州漢服文化促進會創始人兼會長梁佩瑜介紹,此次活動,將有多名身著漢服的「美人」與牡丹「仙子」爭豔,更有牡丹文化長廊細說牡丹傾國傾城的歷史與文化典故,為有「花城」之稱的羊城市民和國內外遊客呈現難得一見的「南國牡丹風情畫」。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衣冠於華夏,從來就不是一件小事。梁佩瑜告訴記者,衣冠之美納入了儀禮之大,傳統文化復興,「倉鼎足而知禮節」的中國人,對漢服的關注,也從年輕人單純的感興趣,變成更全民化的一種文化復興潮。其實,漢服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麼繁瑣難穿,而是款式豐富,有適合不同場合的不同制式的常服和禮服。「此次展覽特別為賞花人士和攝影愛好者增加了漢文化活動版塊,讓中國的濃濃的「年味」和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牡丹,在傳統節日裡呈現出花開富貴的吉祥寓意」。梁佩瑜說。
梁佩瑜坦言,因此次活動時逢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因此,在大年初一、初三、初五、十六和十七,每天將有25個男女漢服造型名額提供給廣大市民進行體驗(備註:此環節需要提前和舉辦方進行預約)。同時,在大年初一、初三、初五將有喜氣洋洋的漢服新年大抽獎環節,只要身穿規範漢服的遊人都可以在現場領取抽獎券,在牡丹叢中喜接新年紅包。
另外,廣州漢服文化促進會現場還將設置漢服文化驛站,為賞花的廣大市民提供漢服文化科普和資訊交流。「通過此次推廣漢服文化活動,也將尋找「花城」廣州最美的漢服文化形象大使,為新年增添「年味「的喜悅。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2018年的新年的元宵節次日是星期六,廣州漢服文化促進會將在牡丹展中心舞臺為廣大遊園賞花的市民邀請到廣州傳統文化領域的藝術家,現場進行藝術創作交流。比如邀請中國書畫院榮譽會長、著名牡丹畫家薛建平老師蒞臨,為牡丹盛事寫意揮毫;邀請專業舞蹈藝術家李芸老師將為市民們呈現一臺以牡丹為主題的古典舞臺劇;邀請李氏太極傳人龍力子老師為市民演示傳統養生保健的太極拳。旨在祝願「花城」廣州花香溢誠,家家共度良宵。
另據悉,此次牡丹展也為廣大攝影師設立了牡丹、漢服攝影大賽,歡迎喜歡攝影創作的「影子」們踴躍投稿。同時,現場還準備了「特別款」的牡丹茶為市民暖手暖心,祝願廣大市民過一個平安、健康、吉祥、如意的2018農曆新年。
相關連結:漢服著裝常識
穿對漢服會更優雅。梁佩瑜指出,正如影視劇中常常出現「張冠李戴」穿錯衣服的新聞,人們往往對漢服感興趣,但總害怕會穿錯,貽笑大方。其實,漢服並不繁瑣,熱愛傳統文化的人,都會願意了解一些漢服文化的基本歷史常識與規範。
實穿入門
1.漢服也有「基本款」?
漢服有沒有基本款?讓初入門者可以根據基本款,再疊加不同場合的搭配?梁佩瑜回答說:「有」 。比如漢服裡面的女子交領襦裙、對襟襦裙,男子上衣下裳、直裰、道袍等,都可以作為基本款單穿,也可以搭配半臂褙子、長袖褙子、大袖衫/披風等外衣穿著。但梁佩瑜特別提醒注意:曲裾不宜搭配外套穿著,因為這是歷史中不可改變的既定事實。
「現代人在復興漢民族服飾文化的過程中,總結出漢服的幾大特點: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窄袖等為有益補充,以平面剪裁為主流設計方式。」梁佩瑜表示,對於現代人而言,比較受歡迎的女性款式有曲裾、交領襦裙、齊胸襦裙、褙子、襖裙等,比較受歡迎的男
士款式有直裾、衣裳、圓領袍、道袍、直裰等。
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涉足現代娛樂宣傳的藝人,很多人選擇的都是漢元素服裝。但在重大慶典和展示中,不論年齡大小,建議以莊重和規範的傳統漢服為主。
2.現代裝與漢服可否混搭?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今的原因,就是因為懂得變通,懂得融會貫通,懂得順勢而變,懂得有容乃大。根據不同的場合來選擇對的服飾,也是各國服裝體系和社交禮儀共有的要求。」梁佩瑜說,「有些人喜歡在裡面穿成套的現代服裝,外面穿漢服,也不失為一種折中的辦法。但要注意,混搭時,領子、袖子和下擺等露出部分應為漢服,因此不要採用現代高領毛衣做內搭。」
另外一種穿法是單件混搭,比如選擇穿著輕便的單件漢服褙子(一種漢服常服)或者漢元素背心,下面搭配日常現代的牛仔褲,這樣既方便,也較為低調。劉雯表示,這些屬於個人審美喜好,只要搭配得宜好看,也能展示漢服的兼容並蓄。
3.不同朝代漢服可否混搭?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服制」,漢服「同袍」一般都不會將不同朝代制式的漢服混搭,因為這並不符合漢服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每一朝的經典漢服款式就是當時的主流時裝,這些在古代服飾考古和壁畫中呈現的海量圖案花紋和配色風格都可以得到證明。但不同朝代的社會生活,會形成比較統一規範的服飾制度,這就是所謂『服制』。正如唐朝的漢服,不可能有明代新出現的金屬扣設計和樣式。只有文物、壁畫裡的漢族服飾款式、歷史史料裡描述過的漢民族穿著規範服飾,或者後人按照權威歷史資料進行製作的高仿漢族服飾,才能叫傳統漢服。」梁佩瑜表示,「其實研究不同朝代的服制,也很有意思。最常見的幾種不同服制,例如圓領袍就是隋唐時期常見的男子服飾,其他朝代幾乎沒有圓領袍這種制式。明代書院開業、士人聚會、拜師開學,男性長者和成人男子可選用朱子深衣。而宋代讀書人則較多選擇圓領直身。」
不過也不用擔心穿錯,大量服制是一脈相承的。「自東漢開始,往後各個時期的漢服都可以使用『交領襦裙/上衣下裳』這一款式。短打/裋褐也是自春秋戰國就開始在民間和勞作場合出現的常見款式。而像黑紅款曲裾、直裾、玄端,都是經典配色和經典禮儀款式,適合禮儀和集體典禮。」
專家支招:如何選擇漢服?
梁佩瑜介紹,漢服可定製,也可客制,但上網不要只搜索「漢服」。由於漢服熱,近年來大批山寨廠家經常在禪茶服、民國服、唐裝、舞臺古裝、影視古裝的連結名稱裡加入「漢服」二字,用劣質服裝的低價來蒙蔽新接觸漢服的消費者。如果對漢服不了解,很容易買錯。比如資深的「同袍」往往會根據自己鍾愛的款式選擇專門的漢服裁縫進行漢服高級定製。在一些大型漢服類論壇如百度漢服商家吧,也會出現各類漢風團購,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和喜好自由選擇參與。又如,一些大眾電商由於受山寨和不規範漢服的衝擊,以中低檔漢服銷售為主。而常見的漢服價格幅度大致分幾檔:400元以下;400-1000元;1000元-7000元;7000元-30000元。
另外,很多人覺得漢服形制複雜,擔心選購成本高,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梁佩瑜建議,初入門者,可以先諮詢「同袍」指引,避免走彎路。等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審美後,再進行量身定製、個性設計。
春節穿漢服攻略
新年期間,既有密集的訪親探友行程,也有日常的吃喝生活細節要兼顧,更有著每一天不同的傳統習俗講究,服裝上要怎麼配合?梁佩瑜建議,在聚餐行程繁忙時節,窄袖漢服是很接地氣的選擇。畢竟,在眾目睽睽下拖著寬大袖子夾菜,技術難度還是有點高。
如果是親友外出賞花、團體聚會,那麼道袍、襖裙、曲裾、直裾等款式就很合適。因為這些款式的剪裁尺寸比人體尺寸寬大,可以容納更多內衣,也比較適合過年期間較為寒冷的氣候。
漢服體系中有「三重衣」的穿法,實際是指衣服可以有多重穿法。在外觀上,領子層疊有非常好的視覺裝飾,也有保暖效果。最冷的時候,還可以加披各種漢服外套(大氅/披風),或帶毛絨帽子的鬥篷。
新年前後,有許多表演宴會或大型慶典等場合,長襖、三重衣、衣裳、玄端等漢服禮服的款式,都是漢服達人最常見的選擇。相對於西式晚禮服,漢服禮服其實既能突出中國傳統文化味,也有很多精緻的細節可以加分,讓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名詞解釋
漢服「同袍」VS漢服愛好者
全球的漢服文化傳播者,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叫「同袍」,是指熱愛漢服和漢文化,並且身體力行、遵守相關體系規範的人。而人們說的「漢服愛好者」,雖然也喜好漢服,但在「同袍」看來,往往沒有系統學習漢服與漢文化常識,所穿服飾與行為舉止大多不符合漢文化的禮儀、服飾等方面的規範,經常違背歷史常識和專業操作。
漢服VS漢元素服裝
傳統漢服,是特指原汁原味、不帶後朝設計改良的漢民族傳統服裝。歷史和文物實物是具備唯一性、正統性和權威性的,因此現代人無法創造或者改良傳統漢服的款式特點。而在現代的衛衣、套裝、單件外套、單裙或單褲上,具有漢風服飾元素的,是現代漢元素服裝。
梁佩瑜表示,為了避免無意義的爭論,漢服「同袍」中一般不使用「改良漢服」這個說法。因為並不是所有天馬行空的創意和設計,都能符合漢服體系對服裝的基本要求。但漢服的混搭是允許的,這是由於漢服在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漢服特色,所以其實款式很豐富,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樣式款式進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