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順:林下散養「生態雞」 綠了山頭 富了群眾

2020-12-13 騰訊網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近年來,長順縣按照「定養殖方式、定養殖合同、定收購價格,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銷售」的「三定三統」,及庭院生態散養模式,大力發展林下養殖,盤活山地林地資源,做強綠殼蛋雞產業,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這段時間,長順縣代化鎮睦化村傍歪組養殖大戶李志燕忙開了。在她家的基地裡,以林下散養土雞為主,肉質較好,這個月以來,僅肉雞就賣了100多隻,收入10000多元。如今,李志燕正忙著給基地補充新的雞苗。

「出不去打工,在家老農民,不知道做什麼,只有養點雞些賺點錢。」李志燕細數著雞苗說。

按照「三定三統」模式,由村級合作社對有養殖意願、具備養殖能力、講誠信的農戶進行摸排,農戶與長順縣順智綠殼蛋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籤訂養殖合同,有效解決農戶難題,增強了養殖信心。

「又教我們技術又包回收,我們就安安心心養,雞下蛋、蛋生雞,養好了確實也能賺到錢。」另一邊,村民趙明忠激動地說道。

除了養殖出售肉雞,入冬以來,「長順四寶」之一的綠殼雞蛋持續走俏市場。由於訂單較多,這幾天,位於長順縣廣順鎮林下養殖基地養殖大戶班宋智每天都會到養殖基地,查看蛋雞產蛋情況。

「特別是到了冬天以後,雞蛋是供不應求,賣得特別好。每個雞蛋每漲一毛錢,每天就要增收1000多塊錢,每戶農戶就要多收入100多塊。」班宋智介紹說,我們這片林下養殖基地佔林地500畝,現存欄的綠殼蛋雞有20000羽,分別由10戶貧困戶進行代養,每天的產蛋量有10000多枚。基地生產的綠殼雞蛋含大量對人有益的腦磷脂、卵磷脂等多種微量元素,生態散養、品質較好,頗受消費者歡迎。

「林下養殖綠殼蛋雞能夠充分利用林地生產有機綠色產品,同時,雞產生的糞便能夠促進林木生長,有利於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富了百姓又保護了生態環境,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可謂是一舉多得。」長順縣林業局副局長餘新平介紹說。

今年以來,長順縣依託綠殼蛋雞資源優勢,緊扣「一雞一蛋」產業發展主基調。目前,全縣建成年出欄100萬羽肉雞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建成6個鄉鎮綠殼雞養殖培訓基地,1萬羽/個的生態養殖小單元67個,存欄5萬羽以上養殖企業3家,1萬羽至5萬羽養殖基地5個,養殖合作23個,農村零星養殖戶1.32萬戶,全縣生態家禽存欄311.1萬羽,全年累計出欄469.32萬羽,禽蛋產量達0.525萬噸,帶動貧困農戶3850戶13860人。

【 審核:省林業局辦公室 來源:天眼新聞】

相關焦點

  • 湄潭縣洗馬鎮:發展「林下養殖」 養出生態土雞
    由於生態特色養殖點採取的是林下養殖,所以雞蛋的營養價值高,品質有保證,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每天都供不應求,金大志手中這一批雞蛋,將在當天就發到客戶手中。金大志在撿雞蛋「主要就是以賣蛋為主,跑山雞的營養價值高。
  • 朱元璽:發展林下養殖 美了生態富了口袋
    原標題:朱元璽:發展林下養殖 美了生態富了口袋  實習生 唐曉慶 記者 李博芬  走進西峰區溫泉鎮米堡村,在鬱鬱蔥蔥的樹林中,朱元璽散養的野豬有的在啃食樹下的天然野草
  • 紅泥泉村:「林下經濟」引領群眾奔「錢」程
    「咯咯咯……」上百隻土雞聽見主人的叫喚聲,立即從果樹下、草叢裡飛奔而出,從四面八方向啤特果樹下聚攏。這是12月8日,記者到臨夏縣漫路鄉紅泥泉村採訪時,在李永祥家跟前的樹林裡看到的一幕。  「今年5—6月,我賣了1500多隻雞,現在還剩1600隻左右。散養雞肉質好,不愁賣,有時還供不應求。」他一手提著塑料桶,一手將桶裡的玉米粒撒在地上。
  • 天峨:生態扶貧實現「綠富」雙贏
    「我被聘用為生態護林員,每年有近8000元的收入,有了這個『鐵飯碗』,再加上平時種植田地,日子越過越好。」6月8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天峨縣更新鄉文裡村貧困戶黃文宏談到自家的家庭收入情況時,笑得合不攏嘴。
  • 山中自有「黃金屋」——林下經濟助力湖南生態脫貧
    新華社長沙5月9日電 題:山中自有「黃金屋」——林下經濟助力湖南生態脫貧新華社記者周勉茂密的樹葉把刺眼的陽光過濾成了太陽花兒,柔柔地灑落在杉樹林下,這是喜陰的魔芋最喜歡的環境。我國大部分貧困人口,分布在山區、林區,這些地區既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的同時,又不讓老百姓吃虧?發展林下經濟成為一個首選答案。前年,村民肖本華成立的種植合作社吸納了十多個貧困戶為他打理照料分散在不同樹林下的一千多畝魔芋。
  • 優質黃皮果超好賣 綠了山頭富了村民
    吳世杏笑稱,優質黃皮果供不應求,綠了山頭,富了村民。引進優質黃皮果 富了村民火熱的六月天,是我市各地黃皮果上市旺季。風梢村是省定扶貧村,在優質黃皮產業的帶動下,很多村民走向脫貧致富。村幹部鍾禮文介紹說,扶貧工作隊幫貧困戶吳瑞果把近10畝本地黃皮嫁接成貴妃黃皮後,近幾年大豐收,實現奔康致富,現在開始建高樓了。
  • 貴州冊亨縣弼佑鎮探索林下產業鏈 「一棵樹、一隻雞、一味山珍」富...
    豐收在即,弼佑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順弘指著一座山頭的油茶林,話語間,難掩內心的喜悅。「再過兩個月左右,這些果子都將變成鈔票裝進群眾的錢袋子。」王順弘說,在漫山遍野的油茶山林中,還藏著「寶貝」。近年來,弼佑鎮始終按照上級的部署,因地制宜,探索「一棵樹、一隻雞、一味山珍」「綠色經濟」的弼佑經驗,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和途徑。
  • 青島:做好「綠」字文章為市民群眾打造綠色宜居生態環境
    努力為市民群眾打造綠色宜居的生態環境2019年1月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成立後,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工作重點,該局收到2018年「三民」活動意見建議、2019年行風在線、民生在線、網絡在線問政、政務熱線、政民互動等反映的問題1500餘件,逐一進行了落實和回復。
  •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湖溝村:山頂村變身「綠富美」
    原標題:山頂村變身「綠富美」 30年前,為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山亭區通過零散搬遷和整村搬遷等方式,陸續將曹山頂、邢山頂、土山頂等59個山頂村2326戶9836名山頂村民搬遷到山下居住,結束了山頂村民「出門直上嶺,吃水山澗等,趕集翻山路,兩頭伴星星」的生活狀況。隨著山頂村人口的減少,植被逐步恢復,再加上無汙染、純天然,山頂村漸漸成為「世外桃源」。
  • 【我身邊的小康】陝西石泉縣:林下「土雞」成「鳳凰」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除了金黃的稻穗、飽滿的果實,林下種植養殖業也收穫喜人。清晨,陝西省石泉縣城關鎮元嶺村沉浸在一片霧色中,睡夢中的陳典民被一陣陣雞鳴聲叫醒。這個距離石泉縣城只有三公裡的小村莊,村如其名,四周群山環抱,林地資源非常豐富。
  • 畢節金沙:荒坡變成椪柑林 保了生態富了村民
    近年來,金沙縣沙土鎮青山村堅持走柑橘產業種植髮展之路,讓烏江兩岸的椪柑成了沙土的新名片,使當地群眾走上了一條既「綠了生態」又「富了口袋」的致富路。青山椪柑。產業興、百姓富、農旅結合拓展致富路。劉德剛告訴筆者,每天都有很多來自遵義,貴陽、重慶等地的遊客自己開車來採摘,體驗田園風光和採摘樂趣。遊客正在採摘椪柑。陳雪 攝來自沙土鎮的錢茂帶著一家4口來到青山村的椪柑園來體驗採摘的樂趣,果園裡,錢茂看準一個體態「豐滿」的柑橘,伸手輕輕摘下。
  • 夏柱忠:打造林下生態產業鏈
    漫山遍野的樹林下,一群群土雞和野雞有的在草叢覓食,有的在樹底下追逐嬉戲……這是記者日前在東至縣恆源工貿有限公司生態養雞場看到的情景。養殖場裡,所有雞在山上養,而樹林中的蟲子、嫩草等成為雞的「營養套餐」。「在山林,土雞食害蟲,不僅節約飼料,而且禽糞可肥林地,減少了投資,保護了環境,最關鍵的是林地裡長大的土雞和下的蛋味道特別鮮美。
  • 山東蒙陰:綠起來富起來美起來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蒙陰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找準了「生態」與「富民」的契合點,堅定不移走「生態好、群眾富、可持續」的「綠富美」的綠色發展之路,一幅從綠起來到富起來、美起來的生態美麗畫卷在沂蒙大地徐徐展開。
  • 生態櫻桃雞「啄開」脫貧致富門
    山高、坡陡、水冷、缺水是阻礙全村發展的瓶頸,合力攻堅,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成為了街道辦及村兩委的頭等大事。創新模式 重點搞好「櫻桃雞」脫貧產業全村以現有林下養殖為基礎,依託雲南民逸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發展林下散養土雞項目,採取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統進、統出、統一管理、統一雜糧餵養、統一養殖時間、統一出欄,清單細化追溯產品源頭品質。大力扶持散戶養殖,擴大散養雞範圍,以分散養殖雞場集中銷售的形式幫助貧困戶拓展收入渠道。創新養殖方式,養出高品質的雞。
  • 回農村包山頭散養牛,養100頭需要投資多少錢?
    不過也有人直接包一個山頭散養牛,散養的黃牛價格更高抗病能力也更強一些。 回農村包山頭散養牛,養100頭需要投資多少錢? 圈養模式下需要建設標準化的養殖場,而且還需要能夠有效降溫跟供暖,這無疑會讓建設的成本增加不少。尤其因為環保的原因,還需要建汙染處理的設備,也是比較花錢的,像養100頭牛,光牛棚的建設費就是幾十萬了。 而如果是選擇包山頭散養的話,雖然包山頭的費用不低,但是也比租別人的耕地要便宜一些的,而且面積還更加廣。
  • 土地沃 生態優 百姓富
    土地沃 生態優 百姓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三劑良方」助力脫貧攻堅農村土地整治累計投入7.23億元,實施項目47個,整理面積43.13萬畝,18.65萬人受益;以林業產業項目建設和生態建設為依託,結合大規模綠化全市行動,完成公益林管護62.49萬畝,鞏固退耕還林34.54萬畝,退耕還林政策補助
  • 嵐宮山下清泉甜 生態養魚富農家——陝西安康市嵐皋縣生態漁業助農...
    嵐宮山下清泉甜 生態養魚富農家——陝西安康市嵐皋縣生態漁業助農增收走筆2020-10-21 11:52:00群眾靠魚兒獲得效益,水源靠魚兒得到淨化。通過發揮養殖能人的引領作用,使民間創業潛能迸發出來,從「放水養魚」到「放魚養水」,培養了一批生態「魚老闆」,「以水養魚」找到了致富路,「以魚淨水」的生態路守好了一河水。嵐皋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桂剛介紹。
  • 綠了山川富了人家!施秉縣雙井鎮探索立體套種模式發展林下經濟
    今年68歲的村民郭洪光,總喜歡帶著4歲的孫子到山頭轉轉。他說:「以前刨也刨不出個溫飽的莊稼地,如今一年四季都是收穫季,看著高興。」去年,施秉縣雙井鎮依託現有萬畝李子基地,大力發展林下丹參、養蜂產業。「李子+丹參+蜂蜜」的林下經濟發展正如火如荼。
  •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繪就綠富同興的八閩畫卷
    主人蘭秀大姐,35年來堅持「養一隻雞」。從養殖200隻起步,如今,她的養雞場做到了年產仔雞苗100萬隻、肉雞5萬隻的規模,年產值達千萬元,帶動周邊10餘農戶就業。  針對順昌林地多、發展林下經濟條件好的優勢,高允旺率先研發林下栽培竹蓀技術。  把竹蓀放到林下種,不佔用農田,不需要建大棚,成本低了,畝產達35-40斤。  在高允旺指導下,謝五娣的竹蓀獲得豐收,今年收成了320斤。  「賣掉沒有?」高允旺關切地問。得到肯定答覆後,高允旺說,「賣掉了,我就高興。」
  • 隴中有片「福州林」——看福建「長汀經驗」是如何破解定西脫貧兩...
    「福州林」點染定西一片綠。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黃海接連幾場秋雨,南山更綠了。世世代代住在大山裡的定西群眾做夢都不曾想到,眼前這片乾旱缺水、連「鳥都不搭窩」的禿山頭,如今不僅成了城裡人周末休閒觀光的旅遊景區,更成了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依靠。